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拔节期低温胁迫对小麦生理生化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拔节期低温对小麦生理生化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以小偃22等5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对其在低温胁迫下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相对膜透性、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脯氨酸含量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并且测定单株产量。结果表明,持续低温胁迫下,供试小麦品种叶片中的SOD、POD、CAT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MDA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相对膜透性(除郑麦366和郑麦9023)和脯氨酸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除郑麦366和郑麦9023外其余3个品种呈增加趋势;低温使单株穗粒数显著下降,但对单株小穗数和千粒质量的影响不大。经隶属函数分析,将供试品种分成2类:小偃22和矮抗58属抗寒性较强的品种,西农509、郑麦366和郑麦9023为抗寒性差的品种。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黄淮麦区春季低温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小麦产量。为了探究拔节期低温对小麦生理生化和产量的影响,本试验以漯麦163、漯麦6010、郑麦9023(对照)和偃展4110共4个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其在低温胁迫下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并且测定其单株产量。结果表明,持续低温胁迫下,供试小麦品种叶片中的SOD、POD、CAT活性和MDA、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与常温对照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漯麦6010和漯麦163各指标显著提高。随着低温胁迫时间延长,漯麦163的保护酶活性(SOD、POD、CAT)持续提高,表现出较强的抗寒性;除偃展4110外,各品种MDA含量呈现上升趋势。低温处理至第3天和第4天,除郑麦9023外,其余3个品种可溶性蛋白含量均缓慢增长;低温胁迫下,4个小麦品种的脯氨酸含量呈现先升后降再升的趋势。与常温对照相比,各小麦品种的成穗数和穗粒数均显著下降,不孕小穗数均显著上升,单株产量显著降低。研究发现,漯麦163和漯麦6010属于抗寒性较强的品种,而郑麦9023和偃展4110属于抗寒性较弱的品种。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小麦产量降幅的关联度最大。  相似文献   

3.
低温胁迫对冬小麦苗期和拔节期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 0~ 2℃低温胁迫下半冬性和弱春性小麦苗期、拔节期叶片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丙二醛 (MDA)、可溶性糖 (WSS)和脯氨酸 (Pro)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半冬性小麦SOD活性升高和MDA含量下降的幅度均大于弱春性品种 ,前者WSS和Pro积累也较后者多 ;苗期 2个品种 4项指标的差异显著 ,拔节期差异变小 ;小麦拔节期对持续低温的耐受力较弱。  相似文献   

4.
黄淮地区冬春季低温胁迫对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黄淮地区冬春季自然低温条件下,以4个不同抗寒类型冬小麦品种为材料,对越冬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4个时期的抗寒生理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越冬期至抽穗期抗寒性强的品种根系活力一直高于抗寒性弱的品种;在除抽穗期外的其他生育时期,抗寒性强的品种的SOD活性和Pro含量都明显高于抗寒性弱的品种,而抗寒性强的品种的质膜透性和MDA含量都显著低于抗寒性弱的品种:在越冬期,抗寒性强的品种的POD活性和WSS含量都低于抗寒性弱的品种,其含量变化与田间抗寒性关系不密切.由此可见,在小麦抗寒育种工作中,除注意田间直接鉴定外,还可以把根系活力、SOD酶活性和Pm含量作为室内间接鉴定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土壤干旱对孕穗期小麦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选用小偃22等7个冬小麦品种材料,通过盆栽控水方式,测定孕穗期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等生理和产量指标结果表明,在中度和严重干旱下,小麦叶片中的SOD、POD和CAT活性、相对电导率值、MDA含量、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除晋麦47、小偃22、矮抗58和西农979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有所增加外,其余品种均下降。干旱胁迫下单株穗粒数、穗粒重和千粒重均显著降低。经主成分分析,供试品种的抗旱性依次为晋麦47>小偃22>矮抗58>西农979>西农509>郑麦366>郑麦9023。  相似文献   

6.
播种深度对小麦抗寒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黄淮地区冬季自然低温条件下,以4个不同抗寒类型的冬小麦品种为材料,测定了不同播种深度下冬小麦的抗寒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在4 cm和6 cm播种深度下,抗寒性弱的品种细胞质膜透性和MAD含量低于抗寒性强的品种;在6 cm播种深度下,抗寒性强的品种SOD活性、Pro含量明显高于抗寒性弱的品种;在4 cm播种深度下,抗寒性强的品种POD活性高于抗寒性弱的品种。即在4 cm和6 cm播种深度下,小麦的抗寒性最强。从4个小麦品种SOD活性的变化看,京冬841的SOD活性明显高于其它3个品种。  相似文献   

7.
一、材料与方法 (一)试验示范材料小麦试验示范强筋品种共10个,分别为新麦26、郑麦7698、郑麦366、郑麦9023、郑麦101、丰德存麦5号、丰德存麦1号、西农979、西农585、西农20;对照品种为新郑市主推中筋小麦品种矮抗58.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春季冻害下防冻剂处理对小麦生理特征和产量等的影响。[方法]以‘淮麦30’和‘济麦22’为材料,分析防冻剂1号和美洲星对不同抗寒性小麦品种生理特征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春季冻害下,防冻剂1号和美洲星处理能显著提高‘淮麦30’和‘济麦22’的叶绿素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SOD活性,降低MDA含量,提高品种的抗寒能力。处理间,防冻剂1号和美洲星无显著差异。同时,‘淮麦30’和‘济麦22’的穗粒数、千粒重和地上部分生物量均较对照显著增加,进而提高了小麦的产量和收获指数。[结论]在春季冻害下,喷施防冻剂1号和美洲星均能提高小麦抗寒性并能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9.
冻害胁迫对小麦叶片抗寒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大田冬季冻害条件下,幼穗发育不同阶段的小麦叶片内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脯氨酸(Pro)、抗坏血酸(ASA)和谷胱甘肽(GSH)等抗寒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冻害胁迫期间,植株幼穗发育进程快(播期较早)、且受冻害较重的豫麦34号和郑麦9023叶片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抗坏血酸含量均显著低于幼穗发育进程慢(播期较晚)、受冻害较轻的品种豫农949和偃展4110,表明其适宜作为胁迫过程中小麦抗冻性的鉴定指标。冻害胁迫期间,4个小麦品种不同幼穗发育植株的叶片内脯氨酸和谷胱甘肽含量均比寒流来临之前增幅大,幼穗发育进程快且受冻害较重的豫麦34号和郑麦9023品种,这2种物质含量显著高于幼穗发育进程慢、受冻较轻的豫农949和偃展4110,推测这2种物质不宜作为小麦抗冻性的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四分体期低温胁迫对小麦结实率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以百农矮抗58和郑麦366的幼穗为材料,利用人工气候箱模拟0℃低温胁迫处理,研究低温胁迫下百农矮抗58和郑麦366的结实性、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等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低温胁迫下,百农矮抗58结实率下降7.9%;郑麦366结实率显著下降,比对照下降91.2%。百农矮抗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郑麦366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对照相比几乎没有变化;低温胁迫处理下,百农矮抗58、郑麦366可溶性糖含量与对照相比均有所增加,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百农矮抗58幼穗中SOD、CAT、POD活性与对照相比均呈现显著增加;郑麦366幼穗中SOD、CAT活性显著增加,但POD活性显著下降;四分体时期百农矮抗58抗春季低温胁迫能力要显著高于郑麦366;低温胁迫下,百农矮抗58积累了较高的可溶性蛋白质抵御低温胁迫的伤害,同时具有较强的抗氧化酶活性来抵御活性氧代谢带来的损伤,这可能是百农矮抗58具有耐春季低温胁迫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低温驯化期冬小麦生理指标变化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为分析抗寒性不同的冬麦品种在低温驯化期适应性的差异,以两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在低温驯化期测定叶片和分蘖节处的生理指标。结果表明,抗寒性较强的东农冬麦1号的电导率低于济麦22;在低温驯化期,两个品种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有升高,其中东农冬麦1号两个部位的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高于济麦22。  相似文献   

12.
春小麦冠层温度分异特性的研究及其冷型基因型筛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BAU-1型红外线测温仪测定不同小麦品种(系)不同年份的冠层温度并测定具有代表性品种(系)的叶片输出功能期、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累积和麦谷蛋白大聚合体(LMP)的含量、叶面积和干重,比较其关系,初步确定了我省春小麦温型划分标准。通过两年的试验结果,将晚熟组的对照品种新克旱9号划为冷型小麦,把中熟组的对照品种垦红14划为暖型小麦,这就为我们从生理育种上育成优良的品种提供了更好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低温驯化阶段不同抗寒性冬小麦品种生理代谢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分析寒地冬小麦越冬性的生理基础,比较低温胁迫下东农冬麦1号(强抗寒)和济麦22(弱抗寒)两个品种小麦幼苗的鲜重、干重、相对含水量及其叶片和分蘖节的电导率和脯氨酸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低温驯化阶段东农冬麦1号干物重显著高于济麦22,气温低于0℃时,东农冬麦1号干重仍增加,而济麦22则降低。济麦22相对含水量显著高于东农冬麦1号,10月29日(-2℃/7℃)东农冬麦1号植株的相对含水量迅速降低,而济麦22植株的相对含水量在11月2日(-3℃/5℃)迅速降低。两个品种分蘖节的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叶片的脯氨酸含量,东农冬麦1号分蘖节的脯氨酸含量高于济麦22分蘖节的脯氨酸含量。低温胁迫下济麦22叶片的相对电导率高于东农冬麦1号。  相似文献   

14.
综述小麦抗寒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及分子机制,主要包括氨基酸、可溶性糖、脂肪酸、膜保护酶、内源激素、抗寒基因及抗寒蛋白的变化;概括了提高小麦抗寒性的具体措施,如栽培方面进行抗寒锻炼并合理施肥、通过分子杂交培育抗寒新品种,引种驯化及外源化学物质处理;并对小麦抗寒育种方面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小麦苗期根系抗低温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黄淮麦区种植的10个主要小麦品种为材料,在0~-10℃低温处理下,对其苗期根系的抗低温能力进行了分析,并与当年大田条件下的自然冻害进行比较。2a试验结果表明:0℃处理时,各品种根系抗低温能力没有差异;2007-2008年-5℃处理时,品种间叶片死亡率最大相差25.2个百分点;2008-2009年-2℃、-4℃、-6℃低温处理时,各品种根系抗低温能力差异较大,低温冻害率最大相差分别为8.1、12.5、28.7个百分点;其中,百农矮抗58、邯郸6172和百农160的根系抗低温能力较强。-8~-10℃处理时,各品种均发生比较严重的冻害,最高叶片死亡率达100%。自然条件(-8℃、-11℃)下各品种地上部分(叶片)的死亡率仅为0.4%~9.2%,只相当于-2℃处理时根系产生的冻害。可见,小麦根系对低温更加敏感,远没有地上部分(叶片)抗低温能力强,因此,小麦根系的抗低温能力研究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16.
干旱胁迫下不同温型小麦农田微气象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旱棚内外农田小气候观测资料,分析了冷型小麦“陕229”和暖型小麦“NR 9405”的农田微气象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与暖型小麦“NR 9405”相比,冷型小麦“陕229”灌浆结实期间的株间气温、地温均偏低,株间水汽压和相对湿度升高,株间光照度减小。该结果说明,冷型小麦对干旱的适应性较暖型小麦强。  相似文献   

17.
对近年来我国引进和选育的穗重型小麦品种(系)的冷温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穗重型小麦除冠层温度高于对照(冷型小麦陕299和小偃6号)外,叶片输出功能期、净光合速率、旗叶叶绿素含量、蒸腾速率均低于对照;另外,穗重型小麦潜在库容量比冷型小麦大,但其饱满指数小,这是穗重型小麦实现高产潜力的重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8.
冷型小麦灌浆期农田水分利用状况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农田土壤湿度和小气候观测资料,分析了冷型小麦陕229和暖型小麦9430的土壤湿度,并用M.И.布德柯法计算了株间水汽通量。结果表明,在灌浆期,冷型小麦0~20cm土层的土壤蒸发较暖型小麦低;冷型小麦在40~50cm土层的蒸腾耗水为暖型小麦的1.98倍;9:00~11:00冷型小麦20cm-2/3株高和2/3株高-冠顶的水汽通量分别比暖型小麦高3.23~24.62mg/(m2·s)和11.46~36.52mg/(m2·s)。表明冷型小麦植株蒸腾作用旺盛,土壤蒸发较少,能有效利用土壤水分。  相似文献   

19.
影响小麦抗寒性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小麦自身特性、抗寒锻炼和抗寒剂应用3个方面,综述了影响小麦抗寒性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小麦的抗寒性与小麦的品种特性、形态特征、苗龄和组织类型有关。抗寒锻炼过程中,低温、光照、栽培措施,以及干旱、盐分等其他非生物逆境,对小麦的抗寒性水平产生影响。冠菌素、矮壮素、脱落酸等化学物质通过抑制小麦生长,促进抗寒锻炼来提高小麦的抗寒力,而氯化钙、氨基乙醇、不饱和脂肪酸等物质则通过提高小麦膜的稳定性,来增强小麦对低温胁迫的抵抗和适应。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