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大米蛋白的双酶法水解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大米蛋白的酶法水解条件,提高大米蛋白的溶解、乳化和发泡性能。通过酶催化反应进程确定酶的加入方式;通过均匀设计实验和Mathematica数学软件确定酶的反应条件。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和复合蛋白酶的共同水解效果高于单一酶制剂;酶催化反应过程中,大米蛋白的溶解性、乳化性和发泡性等指标变化趋势不同,水解度与上述指标之间也没有对应关系。得出的结论是双酶法水解更适于改善大米蛋白的溶解性能;两种酶之间有一定的协同作用,适当控制反应条件可以分别得到溶解、乳化或发泡性能显著的大米蛋白水解物。  相似文献   

2.
蛋白酶改性处理对小麦面筋蛋白溶解度和起泡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小麦面筋蛋白进行蛋白酶改性,可以提高其溶解性及其他功能性质。研究了中性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改性处理方式对面筋蛋白溶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的水解速率更高。蛋白酶改性面筋蛋白的溶解度随着水解度的增大而增大,达到7.0mg/mL,均大于原谷朊粉,起泡性和起泡稳定性随水解度增加而降低,在水解度DH为4%时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3.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研究麦芽蛋白水解度与功能特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木瓜蛋白酶对麦芽蛋白进行改性,研究麦芽蛋白水解度与功能特性的关系。在分析水解度与麦芽蛋白的起泡性、溶解性、持水性、吸油性和乳化性的相关性基础上,对功能特性做主成分分析,构建麦芽蛋白功能特性的综合指标,通过回归分析建立水解度与综合指标的数学模型。麦芽蛋白的5个功能特性被划分为3个主成分因子F1、F2和F3,总方差贡献率分别为62.769%、17.807%和11.710%,构建的功能特性综合指标F=62.769%×F1+17.807%×F2+11.710%×F3,建立了功能特性综合指标与水解度(X)的数学模型:F=-0.0084X2+0.4548X-5.4881,模型相关系数0.968。试验表明基于主成分分析探讨水解度对功能特性的影响是可行的,为酶法改性蛋白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对谷朊粉的酶法改性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一蛋白酶水解谷朊粉,而多种蛋白酶水解谷朊粉的比较研究较少。为拓宽谷朊粉的应用范围,针对谷朊粉的乳化性能进行了研究。选择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风味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复合蛋白酶分别对谷朊粉进行提高乳化性能的比较研究。在蛋白酶最适水解条件下,比较谷朊粉的水解度与水解时间、乳化性能的关系,筛选出风味酶为谷朊粉最佳水解蛋白酶。  相似文献   

5.
血浆蛋白功能特性及其在肉制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畜禽血液是屠宰工业的重要副产物,我国畜禽血液资源丰富但浪费严重。血浆蛋白作为畜禽血液加工的主要产品之一,具有营养丰富、廉价易得、性能优良等特点。利用其特殊的加工特性、生物活性,开发出种类多样、质优价廉的肉制品,是畜禽血液资源利用的一条新途径。从血浆蛋白在肉品中的应用出发,综述了血浆蛋白的凝胶性、乳化性、起泡性等加工特性,总结了血浆蛋白及其改性后的生物活性,并探讨了血浆蛋白在推广应用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以期为血液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蛾豆发芽对其豆粉的功能特性,如吸水率、吸油率、胶凝作用、可溶性氮以及粉的发泡性、乳胶性进行了测定.采用三种发芽时间(24小时、48小时、72小时)进行蛾豆发芽,测定各特性时将豆子磨成粉,结果如下:经发芽处理后的蛾豆粉所有功能特性均有改善.但可溶性氮这项指标,除了PH值为4.5发芽的豆,其粉可溶性氮稍有增  相似文献   

7.
低酚棉棉子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DM模型对棉子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壳指、仁指、仁壳比、种仁率和种仁蛋白质指数存在母体效应,其中蛋白质指数的母体效应还大于加性和显性效应。子指主要受显性效应控制,且不存在母体效应,其它四个棉子物理品质性状的显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但年度间存在差异。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和油分指数不存在母体效应。所有棉子品质性状的狭义遗传率均较低。仁指可作为棉子物理品质性状改良的选择指标;棉子营养品质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快速、可靠的检验方法的建立和完善。ISABC4gl可用于棉子物理品质性状的改良,浙棉9号可用于棉子营养品质性状的改良。这两个品种的杂种后代,棉子品质有较强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8.
芸豆蛋白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加入到肉制品中可增强产品特性、均衡营养成分,添加到香肠中则可提升其肉质感和可塑性,并赋予特定风味。对改性芸豆蛋白的功能性质进行测定,并在猪肉香肠中添加不同量的改性芸豆蛋白,探究改性蛋白添加量对香肠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糖基化改性增加了芸豆蛋白乳化性、溶解性、乳化稳定性和起泡性,降低了疏水性和起泡稳定性,使其更易于与食品体系融合。通过对香肠全质构、色泽、感官和香肠得率等指标的测定得出,当改性芸豆蛋白的添加量为2%时,香肠的品质达到最佳,色泽饱满、富有弹性、切面光滑,具有豆制品独特的风味。对芸豆蛋白的精深加工有一定参考价值,也为植物蛋白在肉制品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转基因抗虫棉种子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二倍体种子数量性状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陆地棉9个亲本和30个杂交组合的子指、种仁率、仁壳比、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和棉酚含量等种子物理性状和营养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遗传率和遗传相关性。结果表明,所有棉子品质性状均受种子直接遗传效应和母体遗传效应的共同控制,种仁率还受到细胞质效应的影响。子指和仁壳比以母体显性效应为主,蛋白质含量以显性效应为主,油分含量和棉酚含量以母体加性效应为主。遗传相关性分析表明,棉子物理性状和营养品质性状间的显性遗传相关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子指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显性正相关,子指与油分含量和棉酚含量呈显性负相关。种仁率和仁壳比与3个棉子营养品质性状间的母体遗传相关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实现棉子壳的高效利用,根据半纤维素的特性,采用高温液态水水解的方法以棉子壳为原料提取半纤维素。研究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液料比等对半纤维素产率的影响,并确定优化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棉子壳在200C,液料比为30mL/g的条件下,蒸煮2.5h获得的半纤维素最多,半纤维素最高产率为53.48%。同时工艺中采取乙醇作为溶剂,可以实现循环使用,具有节能、环保等众多优点,对有效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低酚棉子蛋白为研究材料,采用电导法测定低酚棉子蛋白乳化油脂时的乳化容量。结果表明,低酚棉子蛋白在乳化时其耗油量与蛋白质含量呈线性相关.适合方程y=a+bx,线性回归系数b的值即为低酚棉子蛋白的乳化容量。中性蛋白酶水解低酚棉子蛋白,发现其乳化性能的变化为,酶水解使非贮存蛋白的乳化容量呈下降趋势;酶水解使贮存蛋白在水中的溶解度显著增加,其乳化容量先下降而后又趋上升。  相似文献   

12.
棉籽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棉籽蛋白是一个巨大的蛋白质资源,可以进行精加工,广泛用于食品工业。介绍了棉籽蛋白的组成、营养特性,以及影响棉籽蛋白的主要成分——棉酚的性质,论述了棉籽蛋白的各种生产工艺,介绍了棉籽蛋白在当前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3.
4种蛋白质饲料对幼龄獭兔饲用价值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定豆粕、玉米蛋白粉、棉粕、菜粕等4种蛋白质饲料在獭兔幼龄阶段的营养价值,试验以3月龄獭兔为研究对象,通过化学测定、消化试验与饲养试验,比较分析了4种蛋白质饲料的化学组成及其营养价值。结果显示:粗蛋白表观可吸收量以棉粕最高,为383.22 g/kg,分别比豆粕、玉米蛋白粉、菜粕多3.4,137.9,20.85 g/kg;必需氨基酸化学值指数(EAAI)与可吸收量指数均以菜粕最高,分别为1.18,0.047 5;干物质表观消化能以豆粕最高,为9.99 MJ/kg,分别比玉米蛋白粉、棉粕、菜粕高2.94,3.20,2.68 MJ/kg;豆粕的钙消化吸收最佳,消化率与表观吸收量分别为79.32%,18.59 g/kg,极显著高于棉粕,显著高于菜粕;玉米蛋白粉的磷消化吸收最佳,消化率与表观吸收量分别为63.82%,6.14 g/kg,极显著高于棉粕,显著高于菜粕;4个处理的日均增重、日均采食量、料重比均无显著差异,以棉粕组日均增重最大,为26.64 g。棉粕可用作3月龄獭兔的蛋白质饲料。  相似文献   

14.
绵羊对4种蛋白饲料日粮营养物质消化动态变化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采用3头35 kg左右的美利奴绵羊研究不同蛋白饲料日粮对绵羊营养物质消化的影响。为自身对照试验设计,整个试验分4期进行,每期3头羊饲喂同一种蛋白饲料日粮。4种蛋白来源分别为棉籽粕、大豆粕、葵粕和菜籽粕。试验结果表明:绵羊采食蛋白来源为棉籽粕的日粮时,干物质、有机物和氮采食量最高,而菜籽粕采食量最低。饲喂棉籽粕日粮,干物质、有机物和纤维素十二指肠流量显著高于大豆粕日粮和菜籽粕日粮(P<0.05)。大豆粕日粮粗蛋白在前胃的消失率最高为33%,其余3组日粮粗蛋白前胃的降解率为16%~20%。到达小肠的菌体蛋白(MCP)量各组间无差异,而到达小肠过瘤胃饲料蛋白的量(率)棉籽粕组显著高于葵粕组、菜籽粕组、大豆粕组。大豆粕组粗蛋白在小肠的表观消化率最低为48%,其余3组日粮粗蛋白小肠表观降解率均为66%。  相似文献   

15.
以科棉1号和美棉33B为材料,2008年在江苏南京(118o50′E,32o02′N,长江流域下游棉区)和河南安阳(114°13′E,36°04′N,黄河流域黄淮棉区)设置密度试验,研究种植密度对棉籽生物量和脂肪与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棉籽生物量和脂肪含量的变化过程均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随种植密度的增大,籽指和脂肪含量降低,且存在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而各密度处理棉籽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过程均近似于V字型,随种植密度的增大,棉籽蛋白质含量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变化趋势,南京、安阳试点分别以每公顷3.3和5.1万株密度处理的棉籽蛋白质含量最高。品种、生态点和开花期对棉籽生物量和脂肪与蛋白质含量的形成动态及其对种植密度的响应趋势没有明显影响。不同种植密度对棉籽生物量和脂肪与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与群体冠层光照条件变化密切相关。稀植强光有利于提高棉籽生物量和脂肪含量,而过高和过低密度均不利于棉籽蛋白质的合成与累积。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不同熟性棉花品种的异地分期播种和施氮量试验,综合量化品种特性、主要气象条件(温度、太阳辐射)和栽培措施(施氮量)对棉籽蛋白质和油分的影响,基于棉籽氮素积累和油分合成的“库限制”假设,结合棉花铃期与棉籽干物质积累模型,建立基于过程的棉籽蛋白质和油分形成模拟模型。利用不同生态点不同品种、播期和施氮量的田间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检验的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科棉1号和美棉33B棉籽的蛋白质含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根均方差(RMSE)分别为2.05%和2.33%,其油分含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的RMSE分别为2.45%和2.95%。模型以主要气象资料(日平均温度、日太阳辐射量)和栽培措施(施氮量)作为模型输入,以棉花铃期与棉籽干物质积累模拟模型为基础,实现了较广泛生态条件下对不同品种棉花棉籽蛋白质和油分形成过程的模拟及其含量的动态预测。模型预测精度高,广适性强。  相似文献   

17.
棉籽蛋白质和油分形成的模拟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不同熟性棉花品种的异地分期播种和施氮量试验,综合量化品种特性、主要气象条件(温度、太阳辐射)和栽培措施(施氮量)对棉籽蛋白质和油分的影响,基于棉籽氮素积累和油分合成的“库限制”假设,结合棉花铃期与棉籽干物质积累模型,建立基于过程的棉籽蛋白质和油分形成模拟模型。利用不同生态点不同品种、播期和施氮量的田间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检验的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科棉1号和美棉33B棉籽的蛋白质含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根均方差(RMSE)分别为2.05%和2.33%,其油分含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的RMSE分别为2.45%和2.95%。模型以主要气象资料(日平均温度、日太阳辐射量)和栽培措施(施氮量)作为模型输入,以棉花铃期与棉籽干物质积累模拟模型为基础,实现了较广泛生态条件下对不同品种棉花棉籽蛋白质和油分形成过程的模拟及其含量的动态预测。模型预测精度高,广适性强。  相似文献   

18.
以蜜蜂蜂蛹为原料,研究蜂蛹蛋白质酶解工艺,并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胰蛋白酶水解蜂蛹蛋白质最适条件为:酶解温度为60℃,酶用量为1.5%,酶解时间1.5 h,pH值为8.0,料水比为1∶8,最适水解条件下,水解液中的氨基氮质量浓度为1.526 mg/mL;中性蛋白酶水解蜂蛹蛋白质最适条件为:酶解温度为45℃,酶用量为2.0%,酶解时间为1 h,pH值为7.5,料水比为1∶6,最适水解条件下,水解液中的氨基氮质量浓度为2.068 mg/mL;最优水解酶是中性蛋白酶;双酶水解蜂蛹蛋白质的最适条件为:总酶量为2.0%,酶量比为1∶2,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为2 h,最适水解条件下,水解液中的氨基氮质量浓度为1.889 mg/mL。双酶同时水解的效果不及中性蛋白酶。  相似文献   

19.
基于异速生长关系的棉籽蛋白质含量模拟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不同熟性棉花品种的异地分期播种和施氮量试验,运用异速生长模型分析棉籽氮浓度与棉籽生物量间的关系,建立氮素的潜在增长模型,进而综合品种特性、主要气象条件(温度、太阳辐射)和栽培措施(施氮量)等因子,建立基于异速生长关系的棉籽蛋白质含量模拟模型。利用不同生态点品种、播期和施氮量的田间试验资料的检验结果表明:安阳、淮安和徐州试点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根均方差(RMSE)分别为2.2%、4.1%和2.3%。说明依据棉籽蛋白质含量与生物量间的异速生长关系模拟棉籽蛋白质形成切实可行,模型预测性好,广适性强。模型的不足在于其精确度受棉籽干物质累积模型和棉铃对位叶N浓度模型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双酶法水解米糠蛋白工艺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米糠为原料,经脱脂后,采用碱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双酶法水解米糠蛋白。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研究温度、pH、米糠质量分数、两种酶的比例及水解时间比对米糠蛋白水解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米糠蛋白水解度的因素主次顺序为:米糠质量分数温度时间比pH酶比;优化的双酶法水解米糠蛋白的工艺条件为:温度45℃,米糠质量分数3%,碱性蛋白酶处理时pH为9.5、中性蛋白酶处理时pH为6.5,时间比3︰1(即碱性蛋白酶4.5 h,中性蛋白酶1.5 h),加酶总量3%时的酶比(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2︰1。在此工艺条件下,米糠蛋白的水解度达到56.2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