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现代农业科技》2016,(12):72-73
玉米免耕技术是集免耕深松、机收、秸秆还田三位一体的生产模式,具有省工、省时、省籽、增产、增收的优势。结合农机和农艺,对玉米免耕三位一体生产模式的应用不足和优势进行全面分析,建议适宜地块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2.
详细叙述了西双版纳州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反季节蔬菜生产的技术模式,成功研究获得菜后玉米免耕高效栽培技术,并将两者有机融合应用,解决生产问题,发展粮食生产,推动本州玉米栽培技术和平均单产的提高;并讨论了菜后玉米免耕高效栽培技术的高效性能、对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3.
百色市右江区光、温、水、土地等资源丰富,通过多年实践探索,创建出"瓜(菜)—免耕玉米—秋菜"粮经并进的种植模式,并探索出作物优质高产高效的配套技术措施,使当地潜在的自然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经有关专家验收,"瓜(菜)—免耕玉米—秋菜"新种植模式,年纯收入15 094.38元∕667m2。该模式为右江河谷耕地的开发利用开辟了一条新的粮经并进的路子,不仅稳定粮食生产,又能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适合在右江区和生态条件相近的右江河谷其他地方推广。  相似文献   

4.
玉米是农安县的主要农作物,现如今大多数种植户仍然采用传统的精耕细作的玉米生产模式。近年来,玉米免耕种植技术得以快速发展,相比之下,传统的生产模式就显现出了许多弊端。本文主要对玉米免耕种植技术进行简要分析,旨在促进玉米免耕种植技术在农安县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适宜于陕西关中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区采用的保护性耕作模式。【方法】以传统耕作模式为对照,对7种不同耕作模式下农田土壤水分、养分含量及小麦、玉米的生物学效应进行分析。【结果】在参试的各种土壤耕作模式中,夏玉米高留茬免耕播种优于低留茬免耕播种;小麦播种时采用的"冬小麦秸秆还田深松旋耕播种-夏玉米高留茬免耕播种"模式6最好,较传统耕作模式增产38.3%,纯收入增加42.7%;其次是"冬小麦深松旋耕播种-夏玉米高留茬免耕播种"模式3,较传统耕作模式增产20.6%,纯收入增加23.9%;免耕作业模式和旋耕作业模式,虽优于传统耕作模式,但效果均不理想。【结论】"冬小麦秸秆还田深松旋耕播种-夏玉米高留茬免耕播种"耕作模式可显著改善土壤水、肥、气、热环境条件,促进粮食高产稳产,适宜在关中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6.
都安县秋玉米不同栽培模式小区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生产在全县乡域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为了能更好地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我们对玉米不同栽培模式进行试验,确定了适合都安县玉米生产的栽培模式[1]。试验结果:桂单589秸秆还田免耕、正大619秸秆还田免耕、正大619免耕、桂单589免耕、桂单589翻耕、正大619翻耕,亩干籽产量分别为440.7 kg、441.8 kg、439.0 kg、415.7 kg、411.5 kg、439.3 kg,正大619秸秆还田免耕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推广应用"水稻—免耕秋甜玉米—白菜花—绿肥"稻田耕作模式,为实现稳粮增收、可持续发现展提供参考。【方法】以兴安县为例,分析兴安县推广应用该模式的现状、模式效益优势和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新形势下的发展对策,形成配套的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结果】"水稻—免耕秋甜玉米—白菜花—绿肥"模式成为兴安县特色、效益农业生产新模式,应用面积不断扩大,可实现667m~2"500公斤粮,万元钱",对促进了粮食生产可持续和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结论】"水稻—免耕秋甜玉米—白菜花—绿肥"稻田耕作模式,集水旱轮作、免耕栽培、种田养地于一体。具有绿色、高产、高效、钱粮双增、循环农业等特点,是绿色高效稻田耕作模式,推广应用前景广。  相似文献   

8.
根据石山地区"玉米-油葵"一年二作免耕丰产栽培试验示范项目,总结介绍"春玉米-秋油葵"免耕模式的高产栽培技术,为山区实现粮油双增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玉米免耕播种技术推广应用效果,达到肥地增产、抗旱稳产、增效节本的目的,采用试验对比的方法,研究出玉米垄作宽窄行交替休闲免耕播种技术模式。该模式具有适应半山区丘陵地带特点,生产可行性强,有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与施肥模式对春玉米田土壤养分、水分利用效率、养分利用效率、作物产量的影响,筛选适宜的保护性耕作和施肥模式,为渭北旱塬农田培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增加玉米产量提供技术支撑。2013-2014年在渭北旱塬开展田间试验,设置农户常规模式(翻耕+低肥)、现有高效模式(免耕+高肥)和创新高效模式(深松+平衡施肥)3种处理,测定玉米播前和收后土壤养分变化,各生育时期、休闲期土壤水分变化和作物产量。结果表明:"深松+平衡施肥"模式与"免耕+高肥"模式较"翻耕+低肥"模式提高土壤0~60cm土层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质量分数,其中0~20cm土层增加显著;2013年"免耕+高肥"模式对土壤养分增加量较"深松+平衡施肥"模式高,2014年"深松+平衡施肥"模式较"免耕+高肥"模式和"翻耕+低肥"模式高,在0~20cm土层增加显著。"深松+平衡施肥"模式较"翻耕+低肥"模式2a平均增加产量11.23%,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2.3%,且显著提高氮磷肥利用效率。综合分析表明,"深松+平衡施肥"模式在增加土壤养分质量分数、提高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及增加产量方面优于其他2种模式,是适合渭北旱塬春玉米增产的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适合公主岭市玉米生产的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模式、宽窄行倒茬免耕、三比空密疏密技术模式、玉米膜下滴灌栽培技术模式以及推广应用技术集成,供广大读者和生产者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相比较于传统的玉米种植方法,玉米免耕种植技术有更多的优势,比如节约人力成本,有利于土壤的雨水保墒,对于自然环境的危害较少等。因此在我国各地的玉米种植区,玉米免耕种植技术被广泛应用,为了保证玉米免耕种植的高产高效,除了机械技术的使用之外,还需要做好相应的种植管理工作。本文简单叙述了玉米免耕播种的优势,并从玉米种植的各个环节出发,分析了玉米免耕种植高产高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玉米产量的高低是由玉米种子的质量和栽培技术共同决定的,要想实现玉米的高产,就要尽可能在玉米种植的过程中对种子、施肥、水、密度等进行科学把握,做好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本文介绍了玉米免耕高产栽培技术,阐述玉米免耕栽培的优势,探究玉米免耕高产的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4.
桦甸市推广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掌握好如下方法,分别为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模式应用范围;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主要使用种植模式;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主要种植方式;推广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要点。更好的实施技术要点,实施各项技术内容,即机械化收获与秸秆覆盖还田技术;免耕播种机播种施肥技术;免耕播种机播种机械化除草技术;免耕播种机播种机械化深松技术。为桦甸市玉米可持续生产,达到优质高产稳产高效,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改变大庆市传统的玉米种植方式的研究试验,采用玉米宽窄行播种即"4090"模式,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玉米秸秆条带集行覆盖还田、免焚烧、免耕的栽培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大庆市农民播种前焚烧玉米秸秆污染环境的难题。玉米秸秆集行覆盖,保水保墒,有利于出苗,玉米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耕层结构,提高了地力,使黑土地越种越肥。条带间轮作休耕免耕,保护了土壤耕层结构,玉米根系与土壤固结能力增强,提高了玉米抗倒伏能力。同时免耕直播省去了耕地作业的费用,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了增产增效,保证了玉米持续的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6.
在贵阳市花溪区黄壤旱地上进行田间试验,观测和分析了翻耕和免耕条件下秸秆低量,中量、高量覆 盖,地膜覆盖对贵单8 号玉米氮磷钾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以评价和筛选出最佳的免耕覆盖组合模式,结果表明 与翻耕处理相比,免耕处理玉米单株氮,磷,钾平均吸收量分别增加了9.7%,11.8%和26.3%,2,不同耕作方式对 根茎叶分配量的影响为免耕>翻耕,翻耕\免耕条件下;氮素在根茎叶中的分配量为秸秆中量处理>地膜处理>秸秆高 量处理>秸秆低量处理>不覆盖处理与翻耕处理相比,免耕各处理玉米产量平均增加了5.1%~7.9%翻耕和免耕 下,玉米单株氮,磷,钾素吸收量,玉米亩产量均以秸秆中量覆盖处理最高地膜覆盖处理次之,秸秆高量覆盖处理大 于秸秆低量覆盖处理,不覆盖处理最低与传统的翻耕耕作方式相比免耕种植有利于贵单8 号玉米植株吸收氮磷 钾营养元素免耕地膜覆盖和免耕秸秆中量覆盖两种模式的产量较高,在生产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正>驻马店市是一个农业大市,玉米是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年种植面积在500-600万亩左右。为了促进玉米生产,探索出一种适合我市玉米种植全程机械化的生产模式,找到一条科学种植、合理施肥,使玉米稳产、高产的有效途径,我站开展了"夏玉米免耕机械播种和化肥深施及产量对比试验项目"。现将2013年项目的开展和实施情况报告如下:一、项目开展的基本情况首先抽调了具有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强的技术人员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初步探索不同耕作栽培模式,即免耕秸秆覆盖(免耕)、无膜翻耕(无膜)、常规覆膜翻耕(覆膜)对土壤物理性状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耕地保护与提升工作提供依据。在博州阿场苏门托哈村玉米地块进行大田试验,分别观察玉米生育期变化,并通过环刀法采集玉米耕层土样,以常规耕作栽培模式(覆膜)为对照,研究免耕、无膜栽培模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无膜和免耕栽培下玉米亩产量分别为1 297.96 kg、1 248.46 kg和1 101.67 kg,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7.16%±0.25%、14.02%±0.87%和18.45%±0.35%。不同耕作栽培模式对玉米生育期影响显著,无膜栽培延迟3 d,但并未造成作物减产;免耕栽培延迟7~8 d,对作物减产有一定的影响。不同耕作栽培模式对土壤含水量影响显著,免耕处理可以增加土壤水分含量,无膜处理则恰好相反。  相似文献   

19.
针对山区劳力少而弱的特点提出玉米免耕高产栽培技术,为广大山区提供免耕高产栽培提供依据。基于此,在介绍免耕栽培优势的基础上,详细介绍玉米免耕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0.
免耕播种和以往的翻耕播种相比,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化以及高效土壤优势,近几年得到了我国玉米种植者的重视。尽管当前我们国家的免耕播种技术和西方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是免耕播种技术普及的效果非常明显,这也说明了免耕播种技术在种植玉米上的优势。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免耕播种的优势以及常见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推广策略,以供相关人士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