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防治菜青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菜青虫是我国北方地区发生比较严重的一种虫害,主要为害十字花科蔬菜,如甘蓝、花椰菜、白菜、萝卜、油菜等,偏嗜厚叶类蔬菜。 1 为害特点 幼虫咬食叶片;2龄前仅啃食叶肉,留下一层透明表皮,3龄后蚕食叶片孔洞或缺刻,严重时叶片全部被吃光,只残留粗叶脉和叶柄,造成绝产,易引起白菜  相似文献   

2.
羽衣甘蓝别名绿叶甘蓝,喜欢冷凉温和气候,性耐寒,好肥喜阳光,生长势强。羽衣甘蓝的羽状叶片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是一种高营养、易栽培的蔬菜。羽衣甘蓝虫害有菜粉蝶、小菜蛾、甘蓝夜蛾、蚜虫等,下面分别介绍各种虫害的为害及防治措施。一、菜粉蝶为害特点:菜粉蝶的幼虫是菜青虫,以幼虫为害蔬菜秧苗和成株,2龄前的幼虫只啃食叶肉,留下透明表皮,3龄后连表皮都吃掉,轻者把叶吃成许多空洞,重者只剩叶脉。全国普遍发生,一年4 ̄9代,以蛹越冬。菜青虫发育最适温度为20℃ ̄25℃,相对湿度为76%左右,春秋两次发生高峰。防治方法(:一)生物防治:采用细…  相似文献   

3.
一、菜青虫1.为害与发生菜青虫的成虫称菜粉蝶、菜白蝶。为害十字花科蔬菜的还有东方菜粉蝶、大菜粉蝶、褐脉粉蝶和斑粉蝶,但主要是菜粉蝶。菜青虫除为害十字花科作物外,还可为害其它蔬菜和作物,是一种分布很广的世界性害虫。菜青虫低龄期仅在叶背取食叶肉,随着虫龄的增大,蚕食  相似文献   

4.
正——在玉米上的为害状草地贪夜蛾取食部位及为害程度与作物的种类、生育期以及幼虫龄期密切相关,6龄为害最为严重。在玉米上,1~3龄幼虫通常隐藏在叶片背面和心叶丛取食,取食后形成半透明薄膜"窗孔",低龄幼虫还会吐丝,借助风扩散转移到周边的植株上继续为害。4~6龄幼虫对玉米的为害更为严重,取食叶片后形成不规则的长形孔洞,可将整株玉米的叶片取食光,严重时可造成玉米生长点死亡,影响叶片和果穗的正常发育。高龄幼虫还会为害雄穗和果穗。  相似文献   

5.
菜青虫的发生及防治四川省遂宁市中区农业局蒋卫宁菜青虫是菜粉蝶(又名菜白蝶)的幼虫,主要为害油菜、白菜、花菜、莲花白、萝卜、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初龄幼虫多在叶背取食,主要咬食叶肉,留下一层半透明表皮;较大的幼虫多在叶面取食,将叶片食成孔洞,仅剩下叶脉和...  相似文献   

6.
菜粉蝶幼虫称为菜青虫,是为害梅县十字花科蔬菜的重要害虫,偏嗜含有芥子油醣苷、叶表光滑无毛的甘蓝和花椰菜。幼虫啃食叶肉,影响植株生长发育和包心,虫粪污染花菜球茎,降低商品价值,虫口还会诱导软腐病的发生。梅县是蔬菜生产基地,蔬菜种植面积1万hm2,菜青虫发生面积0·53万hm2,为控制菜青虫的为害,梅县农作物测报站自2000年起连续6年多对其进行了定点观察,在掌握其发生规律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套综合防治措施,现小结如下。1发生规律1·1越冬代虫口发生规律由于菜粉蝶越冬环境分散,环境条件差异较大,所以,春天越冬蛹羽化的时间参差不齐,以…  相似文献   

7.
近两年,我县保护地蔬菜上蔬菜跳虫发生比较严重,该虫主要为害蔬菜幼苗,轻者造成叶片缺刻,严重者心叶被害,形成"无头苗",延缓了植株生长,影响蔬菜适时上市,对蔬菜生产为害很大.  相似文献   

8.
<正> 在广东,为害十字花科蔬菜的害虫种类较多,尤以小菜蛾、黄曲条跳甲、蚜虫和美洲斑潜蝇的发生为害为重。 小菜蛾是十字花科蔬菜为害最严重的害虫。1龄幼虫潜叶,2龄多在叶背取食,留下半透明的上表皮;3~4龄取食叶片呈孔洞或缺刻,为害严重时可将叶片吃成网状或仅留叶脉。小菜蛾终年繁殖为害,每年发生20多代,发生世代多、数量大,3~5月和10~12月是为害高峰期,发生严重时每株蔬菜幼虫可多达20头。对小菜蛾的防治应采取多种措施,实施综合防治。主要措施有:调整耕作制度,减少十字花科疏菜的连作;清洁田园,清除残株  相似文献   

9.
菜粉蝶又名白粉蝶,其幼虫俗称菜青虫,是大棚栽培蔬菜的大敌,也是露地蔬菜的重要害虫之一. 一、菜粉蝶活动特点 菜粉蝶的活动特点主要有以下几多:`1、为害蔬菜的地点多.菜粉蝶的活动范围遍及全国,南北各地菜区均有菜粉蝶为害的踪迹.  相似文献   

10.
<正>小菜蛾又称菜蛾、方块蛾,其幼虫称为小青虫,以白菜、结球甘蓝、青花菜、花椰菜、萝卜、乌塌菜、芝麻菜、京水菜、芥蓝和豆瓣菜等蔬菜为寄主。在南方地区1年有2个发生高峰,即4—6月和8—10月,一般秋季为害重于春季。为害特点小菜蛾的幼虫在苗期常集中为害。1~2龄幼虫能取食叶肉,留下表皮,叶片上形成一个个"天窗"状透明的斑块。3~4龄  相似文献   

11.
甜菜夜蛾俗称白菜褐夜蛾,是秋季蔬菜上的一种主要害虫,其中以秋大白菜、萝卜、豆类受害最严重;其幼虫常将作物叶片吃光只剩下叶脉和叶柄,以致造成大批幼苗死亡而形成缺苗断垄,后期为害造成大幅度减产.  相似文献   

12.
小菜蛾,又名吊丝鬼,两头尖,属鳞翅目菜蛾科,是杂食性害虫,受害寄主以十字花科蔬菜为主,但也有番茄、马铃薯、生姜等.近年来,我地小菜蛾大面积严重发生,群集为害,初孵幼虫潜入叶内取食叶肉,呈透明斑块,群众称为"开天窗",2龄后蚕食叶片,严重时呈网状,产品品质下降,产量锐减,甚至绝收.小菜蛾的为害呈明显上升趋势.为此,近年来,我们对本地区小菜蛾严重发生原因及为害特点,进行了调查分析,并结合当地无公害蔬菜生产,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敌畏·高氯乳油防治菜青虫田间药效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菜青虫主要为害甘蓝、花椰菜、白菜、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是蔬菜栽培上的一大害虫.主要以幼虫食叶为害,2龄前只能啃食叶肉,留下一层透明的表皮,3龄后可吞食整个叶片,影响植株生长发育和包心,造成减产.为有效地控制菜青虫的危害,笔者通过对数种农药混配组合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从中筛选出敌畏*高氯乳油等几个对菜青虫活性高的组合,开展防治菜青虫田间药效试验.  相似文献   

14.
1989~1991年田间调查和观察结果表明。蔬菜田棉铃虫在长治地区一年发生四代,以二代幼虫为害最重。6月下旬至7月上旬是二代幼虫为害盛期。幼虫有转果为害的习性。成虫产卵多在植株的上部叶片正面和嫩枝上,其落卵量的85%以上。温度25~28℃,相对湿度在70%以上,最适合棉铃虫的发生繁殖。利用成虫趋性进行测报,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可控制此虫。  相似文献   

15.
菜粉蝶pieris rapae(linnaeus)是蔬菜生产中的重要害虫之一,在生产中世代重叠,杂食性强,具有发生面积广、种群数量大、危害重的特点,防治不及时轻则影响农产品品质,重则毁产。本文通过在自然条件下试验饲养、试验对照、田间蔬菜周年监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明确了菜粉蝶在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滇中)一年发生7代,常年发生为害,各虫态在不同世代的发育历期存在一定差异,完成一个世代需34—70d。卵通常散产在生长叶的叶背上,卵期4—10 d,孵化率达98%以上,幼虫分散为害,喜食蔬菜叶肉组织,老熟幼虫在叶背、花蕾枝上、或其它附着物上化蛹,以蛹越冬为主,极少数以5龄幼虫越冬,成虫羽化多集中在上午。  相似文献   

16.
褐边绿刺蛾在汪清县一年发生1代。越冬幼虫于5月下旬开始陆续化蛹,6月中旬开始羽化。6月下旬幼虫出现,幼虫低龄期有群集性。3龄后幼虫可以吃透叶表皮,5龄幼虫可以蚕食叶片。在7~8月份为害较重,8月下旬后幼虫老熟迁移到树干基部、树枝分叉处等地作茧化蛹。在幼虫、蛹和成虫期可以采取多种措施,防止害虫为害。  相似文献   

17.
一、主要害虫种类 1.斑潜蝇成虫和幼虫均可为害,可对叶菜类蔬菜造成大面积为害.幼虫为害在受害部位(主要是植株的叶片)表面形成数条至数十条不规则蛇形白色虫道,虫道中常出现黑色点线状虫粪和潜伏于叶片组织中的幼虫.  相似文献   

18.
黏虫,俗名五色虫、五花虫、夜盗虫等,属于多食性害虫,主要为害小麦、水稻、玉米、谷子等禾本科作物,大发生时也为害大豆、蔬菜等作物.为害严重时,能将作物叶吃光,穗咬断,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产. 该虫以幼虫形态为害作物.幼虫共6龄,5、6龄进入暴食期,其食量占整个幼虫期的90%左右.成虫具有远距离迁飞习性,喜高湿,昼伏夜出,产卵于禾本科植物叶尖或嫩叶、心叶皱缝间,常使叶片呈纵卷状.  相似文献   

19.
小菜蛾,又名吊丝鬼,两头尖,属鳞翅目菜蛾科,是杂食性害虫,受害寄主以十字花科蔬菜为主,但也有番茄、马铃薯、生姜等。近年来,我地小菜蛾大面积严重发生,群集为害,初孵幼虫潜入叶内取食叶肉,呈透明斑块,群众称为“开天窗”,2龄后蚕食叶片,严重时呈网状,产品品质下降,产量锐减,甚至绝收。小菜蛾的为害呈明显上升趋势。为此,近年来,我们对本地区小菜蛾严重发生原因及为害特点,进行了调查分析,并结合当地无公害蔬菜生产,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0.
甘蓝夜蛾又名甘蓝夜盗虫,国内各地都有分布,以北方发生较重。甘蓝夜蛾是多食性害虫,主要为害甘蓝、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以及瓜类、豆类、茄果类蔬菜和甜菜等,其中以甘蓝、秋白菜、甜菜受害最重。幼虫共6龄,具有群集性、夜出性、暴食性,初孵幼虫集中在叶背取食,啃食叶肉,使叶片残留表皮,呈密集的“小天窗”状。幼虫稍大后可将叶片吃成孔洞或缺刻,并迁移分散;4龄后白天隐伏在心叶、叶背或植株根部附近表土中,夜间出来取食;高龄的幼虫可钻入叶球内为害,并排出粪便,降低商品价值。 一、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8~25毫米,翅展45~50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