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不同炮制方法对草果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草果的不同炮制方法对其挥发油的含量及成分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将草果依法炮制处理后,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利用GC-MS技术分析测定其中挥发性成分及相对含量.[结果]草果生品、炒制品和姜炙品的挥发油提取率分别是0.0251~0.0268、0.0217~0.0220和0.0158~0.0189 mL/g,并分别鉴定出了52、46、47个组分,其中,以1,8-桉油素、香叶醇等5个成分含量较高,占峰面积总和的50%以上;与炮制品相比,生品中1,8-桉油素相对含量较高,而香叶醇在姜炙品的相对含量则明显高于其他2个样品.[结论]不同炮制方法对草果挥发油提取率及其主要挥发性成分的相对含量存在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炮制后安徽枳壳中挥发性成分的方法.[方法]采用顶空进样对样品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以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挥发性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炮制后安徽枳壳中分离出26种挥发性成分,鉴定出25个化学成分,其中主要成分是柠檬烯,占总挥发性成分的86.50%.[结论]GC-MS适用于枳壳中挥发性成分的分析,可作为枳壳饮片质量评价的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硫酸-香草醛比色法测定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总皂苷含量,采用HPLC-UV法测定商陆皂苷甲的含量。结果表明,商陆总皂苷和皂苷甲的含量比较,阴干商陆明显低于其他组,晒干商陆次之,烘干品含量较高;其中低温55℃烘干品的商陆总皂苷含量最高,80℃烘干的商陆皂苷甲含量高于其他组。商陆产地加工中,应及时干燥,避免成分流失,规模化烘干优于传统晒干,采用低温烘干为宜。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丹参片最佳炮制方法,分别从5个药源基地随机采挖丹参鲜药材约500 kg,以丹参酮ⅡA及丹酚酸B含量为指标,主要研究丹参片炮制过程中干燥及切制两个关键环节,每个基地、每个处理3个重复;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 含量:50 ℃烘干>30 ℃烘干>阴干≌晒干、原药>水洗后切片>浸润后切片>干切片;丹酚酸B含量:阴干≌晒干>30 ℃烘干>50 ℃烘干、水洗后切片>干切片>原药材>浸润后切片;丹参片炮制过程中干燥时最好采取晒干法,切制过程中最好采取水洗后切片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牧民定居区提供合理利用饲料作物的科学方法.[方法]用不同茬次的苏丹草新苏2号为原料,用自然晒干、自然阴干、压裂茎秆晒干、压裂茎秆阴干等4种方法制作苏丹草干草,测定各样品营养物质含量,寻求该品种最佳的干燥方法.[结果]压裂茎秆阴干法优于自然阴干、自然晒干、压裂茎秆晒干等方法.该方法调制的样品中NDF、ADF含量较低,营养物质损失较少,有利于动物饲养.[结论]压裂茎秆阴干法非常适合新疆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6.
炮制对山茱萸中药效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系统考察了炮制对中药山茱萸药效成分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山茱萸炮制前后其药理作用发生变化的相关物质基础。[方法]结合试验研究与文献综述,分别对山茱萸生品、酒蒸品中各类药效成分的含量进行考察。[结果]山茱萸酒蒸后苷类成分的含量均有所下降,而有机酸类成分、多糖类成分、与肝肾有关的药用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的含量均有所增加。[结论]山茱萸炮制前后药理作用的差异与其物质基础密切相关。山茱萸临床入药是否进行加工炮制应取决于其具体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路路通清炒法、砂烫法对路路通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提取路路通生品及炮制品挥发性成分,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并鉴定其挥发性成分,经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从路路通生品、清炒品和砂烫品中分别鉴定出65、71和80种化合物,分别占其挥发性成分总含量的74.08%、71.45%和74.14%。与生品相比,清炒品、砂烫品中烯类成分种类及相对质量分数显著增加;清炒品、砂烫品中酮类相对质量分数显著减少。清炒后挥发油中烯类成分种类从22种增加到29种,相对质量分数从19.15%增加到40.61%;砂烫后挥发油中烯类成分种类从22种增加到36种,相对质量分数从19.15%增加到43.62%。清炒后挥发油中酮类成分相对质量分数从22.27%减少到9.10%,砂烫后挥发油中酮类成分相对质量分数从22.27%减少到6.51%。清炒路路通新产生了7种萜烯类成分,砂烫路路通新产生了14种萜烯类成分,砂烫法较清炒法多增加7种萜烯类成分。[结论]清炒法、砂烫法炮制后,路路通挥发油中烯类成分的种类及相对质量分数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8.
余昕  张春  朱烨  胡宝平  税丕先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528-17529,17561
[目的]研究干燥方法对蘼芜中丁基苯酞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干燥方法干燥的蘼芜中丁基苯酞的含量.[结果]在0.1231 ~1.2310 μ.g/ml范围内,丁基苯酞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 =0.9999),定量限为0.01231 mg/ml,平均回收率为100.1%,RSD为0.93%(n=9).自然晒干、自然阴干和晒后烘干3种干燥方法干燥的蘼芜中丁基苯酞的含量分别为0.02484%、0.05178%和0.06468%.其中以晒后烘干处理的含量最高,自然晒干处理的含量最低.[结论]蘼芜的干燥方法宜选用晒后烘干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的干燥方式对通关藤主要药效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设置阴干、阴干10 d+50℃烘干、30℃烘干、50℃烘干、105℃杀青30 min+80℃烘干共5个处理,应用HPLC测定各处理下通关藤中绿原酸和通关藤苷H的含量,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酚酸和总皂苷的含量。【结果】通关藤总酚酸含量在阴干处理下最高,50℃烘干的含量次之,其余3个处理下的总酚酸含量最低。干燥方式对绿原酸的含量影响最大,5个处理间均呈显著性差异,其中阴干10 d+50℃烘干后绿原酸的含量最高,80℃烘干的绿原酸含量最低,且前者是后者的8倍左右;总皂苷在阴干10 d+50℃烘干和阴干处理下的含量最高,80℃烘干处理下的含量最低;通关藤苷H的含量表现为随干燥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的趋势。【结论】采用何种干燥方式干燥通关藤,应根据所需的药效成分含量指标进行判断。若以总酚酸和绿原酸为主要参考指标,应选择阴干或低温干燥;若以通关藤苷H和总皂苷为指标,则应采用高温快速干燥法进行干燥。  相似文献   

10.
[目的]优选太子参药材的最佳产地加工方法.[方法]分别采用阴干、晒干、烘干、蒸后烘干(蒸法)、烫后烘干(烫法)等不同加工方法对新鲜太子参药材进行加工处理,以太子参皂苷、多糖、氨基酸、水溶性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为评价指标,采用综合评分法优选太子参的最佳产地加工方法.[结果]太子参不同产地加工方法的综合评分值差异较大,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蒸法(0.746 4)>烘干(0.662 9)>晒干(0.657 1)>烫法(0.601 6)>阴干(0.401 5).[结论]蒸法为太子参的最佳产地加工方法,最佳工艺为取太子参鲜药材,蒸20 min,于60℃烘干.该方法能较好地控制太子参药材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脱皮大环柄菇化学成分并评价其抗氧化活性,为脱皮大环柄菇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联合运用丙酮提取和真空旋转水蒸气蒸馏法从脱皮大环柄菇新鲜子实体中获得脱皮大环柄菇挥发油和丙酮粗提物,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脱皮大环柄菇挥发油化学成分,运用试管预试法检测丙酮粗提物的化学成分,通过自由基清除试验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GC-MS分析结果表明,脱皮大环柄菇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为酮类化合物,其中4-甲基-4-羟基戊酮相对含量高达86.32%.试管预试法检测结果显示,脱皮大环柄菇丙酮粗提物含有生物碱、甾醇和萜类成分.自由基清除试验结果表明,脱皮大环柄菇丙酮粗提物具有有效的抗氧化活性,其清除羟自由基(·OH)和DPPH自由基的半数清除浓度(EC50)分别为260.45和552.87μg/mL.[结论]脱皮大环柄菇挥发油化学成分独特,含7种酮类化合物、1种醇类化合物和1种酯类化合物,丙酮粗提物因含有生物碱、甾醇和萜类等活性成分且具有有效的抗氧化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12.
贵州黔北地区白苞蒿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万镜  张素英  杨远义 《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431-11432,11440
[目的]分析黔北地区白苞蒿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黔北地区白苞蒿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其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从黔北地区白苞蒿挥发油中分离并鉴定出64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4.662%。其主要成分是以萜类为主,其中以左旋薰衣草醇(17.781%)和吉马烯D(11.963%)含量最多。[结论]黔北地区白苞蒿挥发油成分种类较丰富的是广东白苞蒿,其共有成分中仅有β-金合欢烯、橙花菽醇、匙叶桉油烯醇、石竹烯氧化物和姜烯,且石竹烯氧化物和匙叶桉油烯醇在2个不同地区白苞蒿样品中含量差异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3.
汪洋  房存金  毕玉霞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425-6426
[目的] 探讨不同的提取方法对川芎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 运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水蒸气蒸馏法和中性乙醇提取法3种方法提取川芎油,用GC-MS计算联用技术对其所含化学成分及其相对含量进行分离鉴定。[结果]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水蒸气蒸馏法和中性乙醇提取法3种方法所提挥发油有16个成分相同,各占其相对含量的79.87%、89.42%和71.32%,其中分别有10、8和5个成分是各自特有的,各占其相对含量的2.51%、3.03%和6.90%。这3种工艺均能提取挥发油主要成分内酯类化合物,其中以超临界流体CO2萃取样品所含组分最多,整个操作过程耗时短、效率高。[结论] 该研究为开发川芎药用资源和选择加工工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王建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773-18774,18776
[目的]对柳蒿芽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柳蒿芽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柳蒿芽挥发性物质中共分离出了69种成分,其中62种成分被鉴定清楚,并测定了各组分相对含量,包括β-月桂烯(7.60%)、(顺)-1,8-萜二醇内醚(9.29%)、3,3,6-三甲基-1,5-庚二烯-4-醇(7.02%)、(S)-顺马鞭烯醇(7.05%)、蒿醇(2.64%)、2,6,6-三甲基-双环[3,1,1]-2-庚烯-4醇-乙酸酯(5.72%)、石竹烯(4.11%)、(Z)-β-法呢烯(10.61%)、大=牛儿烯D(8.07%)、α-佛手柑油烯(10.62%)等。[结论]通过对柳蒿芽挥发性成分的研究,为柳蒿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林佳彬  李冬梅  郑炜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724-14725
[目的]分析青花椒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采用GC-MS程序升温的方法对青花椒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从青花椒挥发油中鉴定出43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8.27%。其中3,7,7-三甲基-(1S)-双环[4.1.0]庚-3-烯在青花椒挥发油中含量最高,占色谱总流出峰面积的45.729%。[结论]青花椒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烷、烯、醇和萜类等。  相似文献   

16.
金银花产地加工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测通过不同方法(阴干、烘干、蒸干、杀青)加工处理的金银花的外观、灰分、浸出物、绿原酸和总黄酮含量及收干率等指标,选择出较好的金银花产地加工方法。实验结果显示:杀青法在产品的外观、绿原酸、总黄酮的含量上,占有很强优势,且总灰分较低,是金银花较佳的产地加工方法。  相似文献   

17.
干制对玫瑰花芳香品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玫瑰花是著名的药用、茶用材料,干制是其广泛采用的加工方式。为阐明玫瑰花朵干制过程中芳香物质的变化规律,以‘丰花’‘苦水’玫瑰为材料,采用烘箱干制不同时期的玫瑰花朵,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定量分析花朵烘干后芳香物质的含量情况。结果表明,采用50 ℃干燥条件,各品种开放花朵、花蕾分别需要烘干5.5、12 h达到质量恒定;玫瑰不同时期花朵干制后共检测出21种挥发成分,大蕾期、半开期检测到的挥发成分种类多于小蕾期与盛花期;定量分析干制后玫瑰花朵特征芳香成分,‘丰花’‘苦水’玫瑰中苯甲醇、苯乙醇、香茅醇等分别在大蕾期保存较多,盛花期保留最少。该研究的实施明确了玫瑰干制过程中芳香物质的保留规律,为进一步优化玫瑰干制技术体系,促进玫瑰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试验支持。  相似文献   

18.
[目的]优选黔产瓜蒌的最佳产地加工方法。[方法]分别采用阴干、晒干、烘干等不同加工方法对新鲜瓜蒌药材进行加工处理,以多糖、皂苷、水溶性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为评价指标,采用综合评分法优选瓜蒌的最佳产地加工方法。[结果]瓜蒌不同产地加工方法的综合评分值差异较大,从大到小依次为60℃烘干(0.88)、晒干(0.23)、阴干(0)。[结论]60℃烘干为瓜蒌的最佳产地加工方法,最佳工艺为:取瓜蒌鲜药材,除去杂质泥土,于60℃干燥箱中烘干。该方法能较好地控制瓜蒌药材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迷迭香挥发油成分及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迷迭香挥发油的成分及其抑菌活性。[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迷迭香挥发油,采用GC-MS联用技术分析了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用滤纸片法测其抑菌活性,用平板稀释法测其最小抑菌浓度。[结果]迷迭香挥发油提取率为2.27%,从迷迭香挥发油中分离鉴定出20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9.5%,其主要化学成分为α-蒎烯和1,8-桉叶油素,分别占43.36%和32.10%;挥发油对多种菌株均有抑菌效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黑曲霉、黄曲霉和桔青霉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5、80、80、10、20和10 m l/L。[结论]迷迭香挥发油具有广谱的抗菌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甘草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甘草中的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直观推导式演进特征投影(HELP)解析所得的GC-MS数据。[结果]分离出39个峰,鉴定出31种成分,并测定了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其中含量最高的是二十酸(32.02%)。[结论]通过对甘草挥发油成分的研究,为甘草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