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两款PLT(Pheromone Light Trap)信息素光源诱捕器(A型和B型)分别设计3个处理(诱捕器间隔25 m、36 m和45 m)与常规新型蛾类诱捕器比较二化螟的诱捕量。结果显示,湖南长沙试验,诱捕二化螟较理想的诱捕器为PLT-A信息素光源诱捕器,且其不同处理均与新型蛾类诱捕器诱捕量之间差异达显著性水平;辽宁盘锦和铁岭试验,诱捕二化螟较理想的诱捕器为PLT-B信息素光源诱捕器,且其不同处理均与新型蛾类诱捕器诱捕量之间差异达显著性水平。PLT(A型或B型)信息素光源诱捕器在田间应用中,建议南方地区间隔25 m,即每亩放置一套,北方地区间隔36 m,即每2亩放置一套。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信息素诱捕器对茶叶上茶银尺蠖的防治效果,每667m2安装放置3个信息素诱捕器,每2d调查一次虫口数量,计算校正防效。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信息素诱捕器对茶叶茶银尺蠖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安装信息素诱捕器20d后处理区平均虫口密度从每500片叶169头降到55头,防治效果逐渐增加,校正防效达69.5%,20~30d仍保持较高的防治效果。茶银尺蠖信息素诱捕器的持效期可长达1个月。  相似文献   

3.
通过田间试验,使用新型飞蛾诱捕器搭配性信息素对稻纵卷叶螟进行诱集,与人工赶蛾监测数据对比,明确新型诱捕器用于田间稻纵卷叶螟预测预报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新型飞蛾诱捕器诱集稻纵卷叶螟效果显著优于传统的黏胶式诱捕器,监测蛾峰与田间赶蛾一致,且在水稻生长后期更能反映田间稻纵卷叶螟实际发生态势,可代替人工赶蛾作为田间稻纵卷叶螟预测预报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通过田间诱捕试验比较5种形状的性信息素诱捕器对小菜蛾雄蛾的诱捕效果。结果表明,诱捕器形状对小菜蛾性信息素诱捕效果影响较大,5种形状诱捕器对小菜蛾雄蛾的诱捕能力依次为翼形诱捕器>水桶形诱捕器>三角形诱捕器或漏斗形诱捕器>干式诱捕器,且前者与后4种诱捕器的诱捕能力差异显著。2007和2008年翼形诱捕器总诱蛾量分别是水桶形、三角形、漏斗形、干式诱捕器诱蛾量的3.02,3.32,7.50,136.15倍和3.45,6.49,5.62,165.96倍。作为与小菜蛾性信息素配合使用的载具,翼形诱捕器可显著提高诱芯的诱捕效率,可在蔬菜生产上取代水桶形诱捕器用于小菜蛾成虫发生动态的监测以及危害防治。  相似文献   

5.
苹果蠹蛾性信息素田间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苹果蠹蛾性信息素田间应用中的技术问题,为苹果蠹蛾性信息素的科学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三角式、飞翼式、水盆式和圆筒式4种诱捕器,较系统地研究了诱捕器类型和悬挂高度、苹果蠹蛾性信息素剂量和纯度等因素对诱捕效果的影响。【结果】三角式和飞翼式诱捕器的诱捕效果较佳;诱捕器设置在树冠中上部的诱捕量极显著高于下部及顶部;每诱芯中苹果蠹蛾性信息素含量为0.75 mg时诱捕效果最佳,剂量低于每诱芯0.25 mg或高于1.5 mg时,诱捕量显著下降;性信息素纯度对诱捕效果影响较大,在每诱芯1.00 mg剂量下,纯度为75%的性信息素诱捕效果较佳。【结论】田间宜采用三角式粘胶诱捕器;每诱芯中含0.75 mg苹果蠹蛾性信息素处理的诱捕效果最佳;性信息素纯度不低于75%即可达到制备诱芯的要求;诱捕器设置在树冠中上部诱蛾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性诱剂诱捕器对玉米螟的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确定性诱剂诱捕器对玉米螟的田间防治效果及设置的最佳数量,试验在田间设置不同数量的玉米螟性诱剂诱捕器,对诱捕玉米螟成虫数量、平均防治效果、挽回产量损失率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每667m^2设置1个性诱剂粘胶诱捕器较适宜,平均每天每个诱捕器诱捕到玉米螟雄成虫数量为1.70头,平均防治效果为45.27%,挽回产量损失率为5.56%。  相似文献   

7.
为给桃蛀螟和梨小食心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治等工作提供参考,研究了水盆、粘板两种诱捕器对桃蛀螟和梨小食心虫的诱捕效果.结果表明,水盆诱捕器对桃蛀螟的诱捕效果明显优于粘板诱捕器;而粘板诱捕器对梨小食心虫的诱捕效果优于水盆诱捕器,水盆诱捕器可作为诱捕梨小食心虫的补充工具.  相似文献   

8.
[目的]筛选合适的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释放载体,并优化其田间的抗氧化能力。[方法]本文对比了以橡胶塞和以离心管为载体的性信息素引诱梨小食心虫雄蛾的效果,并研究了添加抗氧化剂BHT对载体离心管中信息素的持续释放效果。[结果]以橡胶塞为载体的性信息素诱源总诱集量(36.3±16.1头·诱捕器-1)及持效期均优于以离心管为载体的诱源(27.0±7.9头·诱捕器-1)。添加40%的抗氧化剂可增加诱蛾量,为单独性信息素Ph的3.8倍,延长使用期。[结论]筛选出的抗氧化剂最佳浓度范围可以帮助下一步继续优化性信息素的田间应用,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适合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田间应用的载体,选用3种不同载体做诱芯作了比较试验,并对放置不同密度和高度的信息素诱捕器田间应用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VC微管(Φ0.5cm,长5cm)+棉芯作为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诱芯的最佳载体,田间诱虫数最多,有效期可达90d;每亩放置1个诱捕器,高度2m时的引诱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为验证信息素色板诱捕器对茶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为茶园害虫绿色防控提供参考依据,在茶园假眼小绿叶蝉发生高峰期开展了信息素色板诱捕茶假眼小绿叶蝉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信息素色板诱捕器对茶假眼小绿叶蝉防治效果显著,不同颜色信息素色板诱捕器防治效果以蓝色、绿色、黄色依次递增,并以黄色信息素色板诱捕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为确定性诱捕器与测报灯同步监测玉米螟发生时间、数量及田间防治效果,试验同区域内,设置一盏测报灯、一个处理的玉米螟性诱捕器和人工进行田间监测相对比,对玉米螟成虫数量,平均防治效果时间及挽回损失率进行调查。从而确定田间设置玉米螟性诱剂诱捕器与测报灯可同步监测玉米螟发生及田间防治效果,以其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性信素防治玉米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确定性诱捕器与测报灯同步监测玉米螟发生时间、数量及田间防治效果,试验同区域内,设置一盏测报灯、一个处理的玉米螟性诱捕器和人工进行田间监测相对比,对玉米螟成虫数量,平均防治效果时间及挽回损失率进行调查。从而确定田间设置玉米螟性诱剂诱捕器与测报灯可同步监测玉米螟发生及田间防治效果,以其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性信素防治玉米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人工合成的大豆食心虫性诱剂对大豆食心虫的虫情监测和控制作用,为其在生产中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进行了用人工合成性诱剂监测大豆食心虫田间种群动态调查,结果表明:2006年哈尔滨地区大豆食心虫的发生期大约为1个月,高峰期为8月7日至8月14日,与传统的目测惊蛾法调查的结果基本一致.4种不同田间诱蛾方式研究表明:水盆的诱蛾效果好于诱捕器,加入少量杀虫剂后诱捕器防治效果达到43.82%,而水盆加入少量杀虫剂后效果没有提高.2007年大豆食心虫性诱剂在哈尔滨地区开展大面积防治试验,防治效果为45.9%.2008年单用性诱剂+诱捕器防效为50.0%,在诱捕器中加入少量杀虫剂防治效果达62.7%.性诱剂诱捕法可作为大豆食心虫田间虫情测报的一种适用工具.通过定点定期的田间诱捕观察,明确了大豆食心虫的发生动态,为适时防治提供依据.在田间应用大豆食心虫性诱剂防治害虫时,诱捕器中加入少量杀虫剂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即提高了防虫效果,又不污染环境.  相似文献   

14.
采用豆荚螟性信息素结合船型粘胶诱捕器,研究诱捕器不同放置密度、高度对豆荚螟诱杀效果。研究得出,豆荚螟诱杀量随着放置密度区由高至低而依次增加,低密度区单个诱捕器豆荚螟诱杀量最多;落卵量以高密度放置区的落卵量最低;诱捕器放置高度为120cm时的诱捕量最高,性信息素对豆荚螟雄虫具有明显的诱杀作用。因此,豆荚螟性信息素诱捕器在田间应用中,诱捕器之间放置相距25m,悬挂高度以距离地面120cm最佳,对豆荚螟有着较好的诱杀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3种不同诱捕器及2种不同二化螟性信息素诱芯对茭白二化螟的诱蛾灵敏度、诱集量的最佳组合,进行了不同诱芯及诱捕器对二化螟的田间诱集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盆式诱捕器与粒状诱芯的组合,在诱蛾灵敏度、诱蛾总量上均较优异,与其它各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试验示范梨小食心虫信息素的防治效果,2013年在常武地区对其进行了示范应用。结果表明,应用梨小食心虫信息素诱捕技术,能够明显监测到田间成虫的消长发生时期,尤其是监测越冬代和3代成虫高峰,从而可分析田间各代成虫的盛发期和高峰期。  相似文献   

17.
利用水稻二化螟性信息素作性诱剂诱捕器,在水稻秧母田、大田生长期内放置田间以诱杀二化螟蛾示范,结果表明:被害株率和直接影响产量的白穗率仅为0.01%。采用二化螟性信息素诱捕器可有效控制二化螟危害。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采用Sephedex LH-20凝胶层析柱分离野蚕性信息素粗提物,获得活性馏份。其EAG值达6.8mv,并具田间引诱活性,平均诱捕率为10雄/天/诱捕器。此活性馏份在气谱上有2个主色谱峰,经GC-MS测定得2号色谱峰的分子量为238,基峰m/e 67,M-18=m/e 220,以及其它碎片离子峰完全和蚕蛾醇(反10,顺-12-+六碳二烯醇)一致。以合成蚕蛾醇进行田间引诱试验,亦具引诱活性,诱捕率为2.3~3.5雄/天/诱捕器。证明蚕蛾醇是野蚕性信息素的主成份。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在无防治措施、迷向丝防治措施、迷向丝+化学综合防治措施、化学防治措施4种条件下,三角型诱捕器与纸型诱捕器的诱捕效果以及各防治措施的防治效果。【方法】2020年在石河子152团果园设置各防治区,悬挂2种诱捕器,在苹果蠹蛾发生和危害期调查各诱集点的苹果蠹蛾成虫的诱捕量及发生动态。【结果】纸型诱捕器在各防治措施下的诱捕效果均好于三角型诱捕器;三角型诱捕器在不同天气变化中的适应性好于纸型诱捕器;各防治措施中,迷向丝防治区的防治效果好于综合防治区,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化学防治区的防治效果最差。【结论】纸型诱捕器田间诱集效果明显好于三角型诱捕器(1 494只>933只),与化药防治相比,迷向丝防治苹果蠹蛾效果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0.
王成祥  张新平  岳朝阳 《安徽农业科学》2014,(27):9341+9343-9341
[目的]筛选对新疆喀什地区苹果蠹蛾诱捕效果最佳的性信息素.[方法]通过小区试验测定了3种不同性信息素对苹果蠹蛾的诱捕效果.[结果]3种信息素诱芯对果树苹果蠹蛾均有防治效果,其诱捕效果大小顺序依次为北京某公司性信息素诱芯、中国科学院新疆某研究所性信息素诱芯、中国科学院某研究所性信息素诱芯.[结论]在喀什地区选择北京某公司性信息素诱芯作为防治苹果蠹蛾的首选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