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2012年辽宁夏季一次人工增雨过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6月1~3日,辽宁省气象局在辽宁部分地区实施了飞机、火箭联合增雨作业,此次人工增雨作业效果明显,有效地缓解了旱情,降低了森林火险等级。本文从需水情况、天气形势、降水预报、增雨潜力及作业条件、作业方案设计、实时指挥、增雨作业情况及效果等方面分析了这次人工增雨作业过程。  相似文献   

2.
房彬  胡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000-1004
2010年9月16~17日,辽宁省气象局在水资源严重匮乏的朝阳、阜新、锦州、沈阳北部组织实施了飞机、火箭联合增雨作业,此次人工增雨作业区普降小到中雨,局部大雨,有效地增加了辽西北地区水资源量。从天气形势、需水情况、降水预报、增雨潜力、方案设计、实时指挥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这次增雨作业过程,为以后的人工增雨作业提高参考。  相似文献   

3.
桂林秋季干旱特征和人工增雨作业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957~2008年桂林秋季干旱的特征进行分析,针对人工增雨作业需要,分析研究适合人工增雨作业的大气环流背景和雷达回波,总结出桂林市秋季久晴转雨天气的3种预报模型,并给出了每一种天气预报模型下各种影响系统的基本位置、对应回波变化及降水落区。  相似文献   

4.
应用GRAPES模式预报资料、卫星云特征参量产品、L波段探空数据、雷达资料等,对2015年6月6日大兴安岭林区一次飞机增雨作业过程进行条件判别并初步分析了作业效果。结果表明,GRAPES模式对云宏观场的模拟效果较好,云带范围、云顶高度、云顶温度、发展趋势与实况基本一致,垂直累积过冷水含量及其水凝物的预报为作业条件的识别提供了重要参考;作业后影响区内降水回波面积增大、回波增强,云层增厚,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5.
聊城市春季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聊城市2004~2006年春季人工增雨作业的雷达回波资料和实况资料,运用统计和对比的方法,对13次高炮和火箭人工增雨的作业云系、作业时机、作业部位以及催化剂量的选择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聊城市高炮、火箭人工增雨的作业以混合云和层状云为主要目标云系,层状云作业效率最高,可达80.5%。层状云系作业部位应选在0℃层亮带以上。混合云系应选在强回波区附近。选择催化时机,层状云应在云顶高度≥6km,回波强度≥25dBz;混合云云顶高度≥7.5km,回波强度≥35dBz为宜。1次层状云人工增雨过程在有效作业时段内,1个作业点炮弹以30~40发效果较好,火箭弹2—4枚为宜。  相似文献   

6.
李卓立  鄢志宇  杨桂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330-12333,12355
[目的]研究2010年锦州地区春季首场透雨天气及其增雨潜势预报。[方法]从天气形势特点、主要影响系统、预报服务、人工增雨作业等方面,对2010年锦州地区春季首场透雨的天气过程进行全面总结。[结果]此次透雨降水天气形势特点为高空冷空气偏弱、低空暖湿气流明显;主要影响系统为高空槽、高空切变线和地面蒙古气旋;地面倒槽系统北上与蒙古气旋同位相打通,为锦州地区降水提供了一定的能量和水汽,这是产生这场透雨的关键原因之一。数值预报产品在预报服务工作中起到了一定的指示作用,形势场预报较为准确、降水预报偏差较大,因此预报服务中不能简单完全依靠,应该结合实况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应用。[结论]该研究为锦州全区大范围成功进行人工增雨作业起到了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7.
沈南  刘伟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5):17223-17225
首先阐述了碘化银高空成核催化的理论依据,然后应用雷达探测的回波资料就2004年6月18~19日、2008年3月12日2次成功的火箭增雨的个例进行分析,依据人工增雨作业前后多普勒雷达和713数字化雷达PPI/RH的回波演变过程,为碘化银火箭焰弹增雨效果提供了佐证,作业实况演示说明了利用火箭实施人工增雨的有效性;此外,还阐述了利用天气雷达跟踪探测积雨云、适时组织人工增雨作业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增加云水资源的重要途径,以及利用雷达探测资料检验增雨作业效果是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科学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8.
根据作业云回波面积和强度的变化,可定性判断人工增雨是否有效。对有效增雨,根据作业区样本点作业与对比参照区降水平均增量对比,可确定作业区平均增雨量,由此计算出作业影响区域累计增雨质量。  相似文献   

9.
根据2007年3月3日夜间烟台新一代多普勒雷达的反射率因子、回波顶高、径向速度的回波演变特征,分析人工增雨的作业时间、地点及发射炮弹方位。通过反射率因子作业前后回波变化,验证增雨效果。结果表明:增雨作业要选择在天气系统发展或成熟阶段进行,即反射率因子回波呈片状、强度最好在30 dbz以上,径向速度图上存在风向或风速上的辐合,这种回波特征有利于天气系统发展,且降水持续时间较长,非常有利于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并能取得较好的增雨效果。  相似文献   

10.
大同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安装已运行7年,期间,运用多普勒雷达天气资料指导人工增雨作业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通过研究两次大范围稳定性降水的速度场演变情况,得出系统加强、维持、消散的图像特征。这两次降水过程是大尺度天气系统造成的大范围降水回波长时间维持与人工增雨作业共同影响的结果。其速度场具有混合性降水回波特征,并且在增雨催化阶段表现显著,可以作为该地区增雨作业识别增雨催化的时机和潜力区域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1.
王维佳  周嵬  何奇瑾  刘东升  刘建西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372-18373,18468
利用79个气象台站30年的地面水汽压资料,计算整层大气可降水量,结合各站地面降水资料,计算了四川省飞机作业区域的降水转化率,分析了降水转化率的特征及其与雨日的关系。结果表明,飞机作业各区域降水转化率都不高,降水转化率最小的区全年平均7.34%,最大的区全年平均12.29%,实际降水量占空中水汽总含量比例都很小,空中水资源开发前景广阔。降水转化率的时空分布明显不均匀,各气象台站间差异较大,季节差异明显,夏季最大,秋季次之,冬季最小。降水转化率和雨日相关系数为0.571 58。降水转化率和大到暴雨日呈线性增长关系,相关系数为0.825 02。  相似文献   

12.
乐静  胡启元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9):199-203
利用实况降水资料、MICAPS观测资料、风云卫星红外资料以及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从环流形势、影响系统、雷达回波等方面对2015年5月7日晚陕南中东部的一次区域性短时强降水过程成因进行了分析,探讨此次强降水过程的发生机制和预报指标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发生在东亚一槽一脊的天气背景下,700和850 h Pa切变线叠加、地面存在冷锋和辐合线、低空西南暖湿气流强盛,为强降水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高空急流配合低层中尺度切变线形成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形势,为短时强降水过程提供了充足的能量和动力。过程中水汽饱和程度迅速增大,在强烈垂直运动作用下强迫抬升凝结产生强降水,其中水汽主要来自落区上空空气中本身。雷达回波显示,过程中强回波区逐渐形成带状回波,所经过区域出现雷暴大风等灾害天气;同时强降水回波带(≥55 d BZ)在向东南平移的过程中,其自身也有从西南向东北方向的传播移动,造成洋县、旬阳、平利等站出现短时强降水。  相似文献   

13.
湖南省夏秋干旱期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判别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湖南省夏秋干旱期的天气形势,结合雷达回波资料,得出该时期湖南省人工增雨外场作业有利天气形势,并且对人工增雨有利条件给出了宏观、微观判别指标。针对积云的地面人工增雨作业,分析有关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得出指挥地面人工增雨作业的雷达判别指标。研究表明,湖南省夏秋干旱期人工增雨作业对象主要是积状云,尤其是有利天气形势背景下积层混合云中夹杂的对流云。  相似文献   

14.
根据环县城关镇南关外场WR-98型火箭规模化作业参数和西峰新一代天气雷达的连续监测资料,通过火箭增雨作业影响区与对比区自动雨量站的小时降水量对比,利用双比分析方法客观评估作业区和对比区天气雷达回波物理参量作业前后的相对变化,应用Z—R关系计算作业后小时降水率的变化,检验人影火箭增雨的效果。结果表明,外场火箭增雨3h内效果显著,影响区小时降水量的持续增强与非影响区的随机变化差异显著;天气雷达回波强度、垂直液态水积分含量和云顶高度作业后相对增强值分别为43%、106%和54%;此次规模化火箭增雨小时降水量增加率为93.4%。  相似文献   

15.
2011年5月初辽宁的西、北部出现春旱,为改善辽西北土壤墒情以确保春耕,辽宁省人影办认真分析了各地的需水情况和增雨潜力,对辽西北进行飞机和火箭联合增雨作业。作业后特别是辽西地区的实际降水量明显大于预报量,对春播和增加土壤含水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旱情得到缓解,可见这次增雨作业是成功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中国气象局MICAPS资料,对2016年7月31日—8月2日新疆一次大范围的大降水天气的形势场、高低空配置、风场、云图、雷达特征及预报检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造成这次大降水的主要形势场是南北两支低槽结合,存在高空偏西急流、中层偏南急流和850 hPa配合有偏东风,3支气流的维持加强,为大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降水区雷达回波维持时间长,存在辐合区,位置稳定;短时强降水的时段,有逆风区存在,回波顶高达到12 km.EC细网格预报72 h内在降水落区、降水量级、暴雨落区的位置和范围方面较WRF准确率高,但对伊犁北部降水量预报较实况量级偏小.  相似文献   

17.
廊坊市人工增雨作业区粉尘银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伯华  宫进忠  陈宝江  展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582+6593-6582,6593
根据催化剂AgI的化学性质和人工增雨的天气学原理,选取廊坊市3个增雨作业影响区和对比区的面积各约50~100 km2范围内的地表粉尘样品进行银含量测定分析,探讨人工增雨区粉尘银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作业影响区较对比区粉尘银含量略有提高。人群身心状况调查显示,人工增雨对人类健康没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了对农业抗旱型人工增雨作业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利用2006年9月新昌县在高山茭白产区的人工增雨资料,根据降水对茭白产值的贡献,计算了农业抗旱型人工增雨作业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农业抗旱型人工增雨可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