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拱棚脱毒马铃薯早熟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铃薯又名土豆、洋芋、地蛋等。是一种营养全面、粮菜兼用的作物。近几年来,脱毒马铃薯在生产上广泛引进推广,其产量和经济效益成倍增加,它已成为我市农业结构调整中主要作物之一。现将小拱棚脱毒马铃薯早熟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一、整地、施肥 选择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的沙壤土,最好在冬前进行深翻或初春解冻后施肥,深耕细耙。结合整地每667m2施有机肥3000~4000kg,硫酸钾50kg,尿素5~10kg,过磷酸钙20~30kg。施肥方法是将2/3的有机肥于整地时散施,1/3播种时开沟集中沟施。化肥也于播种时全部集中沟施。同时将化肥与土壤充分…  相似文献   

2.
何开祥  余贵兴 《蔬菜》2015,(2):26-28
为探索高寒山区脱毒马铃薯氮磷钾肥利用率,在纳雍马铃薯主产区的不同海拔、不同肥力区域设10个施肥处理开展脱毒马铃薯氮磷钾肥利用率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配方施肥区氮、磷、钾肥利用率平均值分别为33.50%、19.90%、3 6.8 3%,常规区分别为3 0.6 9%、1 7.5 7%、35.30%;配方施肥区氮、磷、钾肥利用率比常规施肥区分别提高2.81、2.23、1.5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3.
杨军 《上海蔬菜》2014,(5):17-18
<正>马铃薯是一种适应广、产量高、营养丰富的粮、菜、饲兼用作物,同时也是我市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主要种植作物之一。近年来,我市紫色马铃薯栽培面积逐年增加,为进一步促进我市脱毒马铃薯生产,筛选出优质、高产脱毒马铃薯新品种,2013年我们特引进黑美人、黑金刚等紫色马铃薯新品种开展品比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黑美人、黑金刚,云南广汇种植有限公司提供;  相似文献   

4.
由于马铃薯是无性繁殖作物,农民长期自留种,造成马铃薯品种退化、混杂、带病毒严重,致使马铃薯品质下降、产量降低.目前云南省已实施了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项目,建立各级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氮肥增效剂对脱毒马铃薯原原种的增产效果和最佳施用量。结果表明:随着氮肥增效剂施用量的增加,脱毒马铃薯原原种经济性状和施肥利润呈递增趋势,而边际产值、边际利润在递减。通过氮肥增效剂施用量与脱毒马铃薯原原种的回归方程y=18.80+17.50x-125.00x2求得氮肥增效剂最佳施用量为0.08 t/hm2,脱毒马铃薯原原种理论产量为20.65 t/hm2。  相似文献   

6.
优质脱毒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是粮、菜、饲及工业原料兼用作物,其营养成分全面而均衡,市场开发潜力很大。脱毒马铃薯对马铃薯进行茎尖脱毒,通过组织培养生产原原种、原种进行推广,是一项有效的避毒增产技术。它具有无病毒感染、结薯早、膨大快、产量高、品质好等优点。脱毒马铃薯一般可增产30%-50%,(亩)产值千元以上,  相似文献   

7.
《蔬菜》2014,(11)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氮肥增效剂对脱毒马铃薯原原种的增产效果和最佳施用量。结果表明:随着氮肥增效剂施用量的增加,脱毒马铃薯原原种经济性状和施肥利润呈递增趋势,而边际产值、边际利润在递减。通过氮肥增效剂施用量与脱毒马铃薯原原种的回归方程y=1 8.80+17.50x-1 25.00x~2求得氮肥增效剂最佳施用量为0.08 t/hm~2,脱毒马铃薯原原种理论产量为20.65 t/hm~2。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脱毒快繁及微型薯生产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俗名土豆、洋芋、山药蛋,是一种无性繁殖作物,传统的种植方式是将前茬生产的薯块留做后茬当种。由于马铃薯在种植过程中易感染病毒病,随着时代的延续,病毒就会在植株体内增殖、运转、积累于所结的薯块中,使病情逐年加重,通常所说的马铃薯退化现象,就是因为病毒的侵染而造成的产量降低、品质下降。如何去除马铃薯所感染的病毒,作者于2000-2004年进行了试验研究,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对马铃薯进行脱毒、组培快繁,培育脱毒种薯。一、马铃薯的脱毒方法在我国,寄生于马铃薯上的病毒主要有PVX(马铃薯普通花叶病毒)、PVY(马铃薯…  相似文献   

9.
<正>马铃薯(Solanurn tuberosurn),茄科、茄属作物,作为一种蔬菜,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在我国的栽培面积大约有500多万公顷,已经成为世界上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但在其繁殖过程中退化问题比较严重,症状是叶片卷缩,产量降低,实验研究表明,病毒浸染是其退化的根源。因此生产脱毒种薯成了在马铃薯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常用的马铃薯脱毒技术是茎尖组织培养,下面介绍一下马铃薯的茎尖脱毒技术。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热潮掀起 ,马铃薯生产发展迅速 ,但由于栽培技术不配套 ,经济效益不够理想。针对生产栽培中的问题 ,提出 1 0项改进措施 :一改常规品种为优质脱毒品种 (如脱毒鲁引一号 ,脱毒津引八号 ,脱毒早大白 ,东农 3 0 3 ,郑薯 5号、6号等 ) ;二改湿催芽为干催芽 ,薯芽分级栽培 ,培育壮芽出苗齐 ;三改常规露地栽培为多层膜栽培 ;四改无机肥为主为有机无机肥配合并重 ,改常规施肥为全量、平衡施肥 ;五改公式法栽培为良种良法配套栽培 ;六改大薯块栽培为小薯整个栽培 ;七改单一种植为间套种植 (“马铃薯 西、甜瓜”、“马铃薯 …  相似文献   

11.
吴家川  孙凤银 《蔬菜》2012,(5):14-15
结合瓦房店市实际情况,探讨脱毒马铃薯栽培技术的重点环节,包括选择优良脱毒品种、深耕细作、合理施肥、立式切芽、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厚覆土以及加强田间管理等,以期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2.
赵碧芬 《花卉》2016,(14):102-103
马铃薯是长顺县的重要作物之一,费乌瑞它属于马铃薯中的一个优良品种,已在我县推广了几年,很受农户欢迎,所以提高脱毒马铃薯费乌瑞它的产量有着重要作用[1]。脱毒马铃薯费乌瑞它的产量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播种密度作为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自然不可忽视。由于脱毒马铃薯费乌瑞它的生长环境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所以当播种密度不同时,相应的生长条件也会存在差异,养分吸收的能力不同,所以最终的抗病能力、生长速度也不同,进而对产量造成影响[2]。本文对不同密度的脱毒马铃薯费乌瑞它进行了试验,对产量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马铃薯生产会施用大量的化肥进而影响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和品质,获得一种马铃薯的有机肥施肥模式对促进马铃薯生长和提高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以马铃薯脱毒苗生产原原种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EM有机肥的施肥模式对马铃薯生长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施肥模式均可提高马铃薯的农艺特性及叶绿素含量,显著提高马铃薯的原原种产量及一级大种的数量,各个处理间的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光合速率等随着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加而具有明显的变化。确定了基肥为300 g·m-2EM生物有机肥1并施加75 g·m-2化肥的施肥模式最佳。  相似文献   

14.
<正>马铃薯是一种营养全面、高产喜肥作物,对肥料反应极为敏感,产量形成与土壤营养条件关系密切。我们根据多年的试验示范,总结出一套马铃薯高效施肥技术。1施肥原则  相似文献   

15.
庞淑敏  方贯娜 《蔬菜》2005,(8):18-18
马铃薯由于种植技术容易掌握,增产增收潜力大,因此而成为农村种植结构调整中的优选作物,尤其随着脱毒马铃薯的研究和推广,使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脱毒马铃薯双层覆膜栽培可以使马铃薯提早上市近1个月,供应蔬菜淡季以及“五一”节日市场,价格要高出露地马铃薯近两倍,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相似文献   

16.
几年来,通过引种试验、探索高海拔地区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集成了以推广脱毒良种、合理密植、大垄双行、配方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为主的高产栽培技术,为加快腾冲高海拔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增加贫困山区人民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随着高效脱毒种薯的推广应用,栽培环境条件的较大改善,马铃薯产量成倍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现在,马铃薯已经成为城郊高效农业的主要上茬作物。但是,马  相似文献   

18.
<正>脱毒马铃薯是采用茎尖脱毒技术,组织培养脱毒苗生产的无病毒种薯。它是目前世界上解决马铃薯品种退化、提高种薯质量、实现马铃薯高产稳产的一项根本性增产措施。从1993年开始,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协作下,丹凤县实施马铃薯脱毒种薯的生产科研项目。建成脱毒试管苗快速繁育组织培养室、实验室、防虫网室和种薯繁殖基地,项目实施期间,共生产脱毒试管苗7万株,生产原原种40万粒左右,原种40多万kg,良种280多万kg,全县已推广脱毒种薯面积3.9万亩,占马铃薯总面积  相似文献   

19.
本技术规程适用于临沂市春季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目标产量为667平方米产2000千克。1 品种 本规程适合春种的早熟品种有鲁引一号、东农303、大西洋、克新四号等,马铃薯为无性繁殖作物,在选用良种时,应注重利用脱毒薯作种薯,使优良品种发挥其最大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20.
推广脱毒马铃薯已成为提高马铃薯产量的重要有效措施之一。马铃薯脱毒原种是用保护设施下生产的脱毒微型薯作种薯,在高海拔冷凉山区、有一定隔离条件的土地上繁育优良种薯的一种生产方式,主要以繁育马铃薯脱毒良种为目的,与大田栽培方式有所不同。通过近两年来对比繁殖技术的摸索,初步总结出适应本地气候条件的原种繁殖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