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行不同性状育王群培育蜂王王台接受率和蜂王初生重试验,了解不同体色育王群培育蜂王的接受情况和蜂王初生重。采取3个不同育王群在单式和复式移虫前同时不涂抹蜂蜜和蜂王浆、涂抹蜂蜜或蜂王浆王台的接受率和蜂王初生重。结果显示涂抹蜂蜜(70.00%)和蜂王浆(86.67%)对王台接受率影响不显著(P=0.276),不同性状的蜂群培育王台接受率没有差异(R114号=75.00%,R93号=67.04%,R18号=76.48%,P=0.683),蜂王的初生重也没有显著的差异(W114号=0.1987g,W93号=0.1831g,W18号=0.1909g,P=0.203)。此结果说明对王台涂抹蜂蜜和蜂王浆不会提高王台接受率;不同性状育王群对蜂王的初生重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也谈育好王     
王台内王浆多育出的蜂王反而小真有其事。我认为王台内王浆多 ,育出的蜂王反而小这一问题是王台内王浆的内在质量差异造成的。王浆质量差是否是高产浆蜂变异过程中的劣迹显露 ,值得探讨。杂志上报道越是产浆多蜂群越容易培育出“侏儒王” ,这已是显然的事实。2 0 0 1年秋季 ,我在蜜型蜂群育王 ,头天向 2 0个王台内移虫 ,不点浆。第 2天检查有 1 2个王台被接受。于是我对1 2个王台采用复式 ,余下的 8个不接受的王 ,不点浆又移入幼虫。介绍王台前检查 ,复式移虫的王台比较大。新王交尾产卵后 9天检查 ,复式移虫育出的蜂王产卵好。我建议蜂业界…  相似文献   

3.
刍议育王     
养蜂人都希望自己饲养的蜜蜂群势强、经济效益高。为此 ,许多蜂友不断更新养蜂技术和经营方法 ,重视引进良种 ,在人工育王和自然育王方面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 ,力求培育理想的优质蜂王。人工育王就是在具备育王的气候和充足的蜜粉源条件下 ,根据蜜蜂生物学特性 ,在强大健壮蜂群的人工王台里移虫或移卵来培育蜂王的方法。能够根据人们的需要定向培育出适宜的蜂王。自然育王是在有分蜂热并有强烈分蜂情绪条件下 (急造王和自然交替王例外 ) ,由工蜂自然筑造王台 ,老王在台里产卵 ,由蜂群自己培养蜂王的方法。因自然育王筑造的王台数量极其有限 ,…  相似文献   

4.
正大家知道,养蜂中蜂王很关键,有自然分蜂王、急造王、人工育王(分移虫、移卵),最好是自然分蜂王,这是蜜蜂本身的意愿,因气温环境适宜,蜂群强大了,所以育的王好。而人工育的王,是人为挑选移到王台里的虫或卵,就没有蜂王自己产到王台里的好。所以在有分蜂热的蜂群里,用人工王台诱导蜂王在其中产卵育的王,与自然蜂王本质是一样的,可以说是用最简单轻松的方法育出最优质的蜂王。  相似文献   

5.
近两年育王,我采用了一次性移虫育王的办法。因为前年分蜂育王时,我用两种方法进行了两次育王。育出的蜂王不一样。4月27日,我复式移虫育王1框26个王台,第3天又育了1框一次性移虫育王27个王台,蜂群都是8框蜂。出王后的育王方法不一样,出的蜂王也不一样。复式移虫的蜂王体小,产卵后经对比,没有一次性移虫育出的蜂王产卵好。一次性移虫育出的蜂王,维持群势的能力也比复式移虫的蜂王强,产生分蜂热较复式移虫的蜂王晚。所以,经两年来的使用,我认为还是一次性的移卵刚孵化出的小幼虫育出的王好。在实际的养蜂生产中,利用…  相似文献   

6.
张魁 《中国蜂业》2021,(2):33-33
在自然条件下,蜂群繁殖到一定群势,当气候、蜜源等外部因素适合时,蜂群产生分蜂热,工蜂会修筑王台,在群体情绪影响下,蜂王在王台内产卵,由蜂群培育出自然交替的新蜂王。人工育王就是模拟这一现象,根据需要培育处女王。人工育王的常规工具包括:台基棒、育王框、移虫针、贮王笼和镊子等,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育王工具。  相似文献   

7.
"詹特盒"是一种促进育王过程中移虫工作的精巧设备,初养蜂者使用"詹特盒"可以克服移虫常遇到的困难.使用方法:将种蜂王限制在塑料巢脾盒里,置于蜂群约12小时.巢脾盒背面由活动的塑料巢房活塞组成,蜂王可在上面产卵.3天后卵孵化成幼虫,取下巢房活塞,开口朝下排列在育王框的王台条上,移入哺育群.此方法可以知道蜂王产卵的精确时间以及幼虫的准确日龄,能比较确定地在卵孵化后36小时内移虫,这个日龄的幼虫比较适合于培育蜂王,幼虫在移虫过程中也不易受损伤.幼虫由哺育群的饲喂蜂照料,在蜂王羽化出房前把王台转移到核群,进行交配及产卵.  相似文献   

8.
<正>借鸡生蛋育王法众所周知,我们每次育王都是采取移虫育王的方法,这对初学者和老人的眼睛是一个挑战,再者如移虫不慎,有时有大幼虫被移入,导致育王的质量下降。笔者大胆采取借鸡生蛋育王法,直接使蜂王在王台基上产卵,解决了育王的移虫不便问题,并且保证了王台的质量。具体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9.
朱佳声 《蜜蜂杂志》2011,31(10):16-16
据悉,现人工育王采用蜡质王台,幼虫的接受率显著的高于塑料台基。如果蜡质台基的大小能够更加接近自然王台的话,那么人工育王培育出来的蜂王品质也会比塑料台基好。目前,人造台基的蜡台棒,大小比例基本符合蜜蜂的生物学特性,培育出来的蜂王品质较高。  相似文献   

10.
巢脾育王法     
培育蜂王对蜂群的发展壮大和生产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培育出健康理想的蜂王呢?我曾做过实验,在每年的4月13日左右移虫育王,5月2日前后新王产卵,希望多采刺槐蜜。但是在4月中旬蜂群还不强大,移虫后发现接受率很低,王台内王浆少,育出的蜂王个体小,处女王品质不理想。据统计,一般移虫2小时后检查,接受只有20个,而且框架上附蜂很少。针对这一现象,我将王台取下,把它安置在子圈边上,5天后查看,王台硕大端正,育出的蜂王很理想。  相似文献   

11.
巢脾育王法     
培育蜂王对蜂群的发展壮大和生产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培育出健康理想的蜂王呢?我曾做过实验,在每年的4月13日左右移虫育王,5月2日前后新王产卵,希望多采刺槐蜜.但是在4月中旬蜂群还不强大,移虫后发现接受率很低,王台内王浆少,育出的蜂王个体小,处女王品质不理想.据统计,一般移虫2小时后检查,接受只有20个,而且框架上附蜂很少.针对这一现象,我将王台取下,把它安置在子圈边上,5天后查看,王台硕大端正,育出的蜂王很理想.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确定育王时额外添加不同浓度的叶酸对西方蜜蜂蜂王质量的影响。控制蜂王产卵8 h,孵化后进行人工移虫育王,从移虫第2天起每天用微量进样器给王台内的小幼虫饲喂2μL分别含有0(Ⅰ组)、0.05(Ⅱ组)、0.25(Ⅲ组)、1.00 mg/kg叶酸(Ⅳ组)的糖水,连续饲喂3 d。蜂王出房时,测其初生重、胸宽,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蜂王卵巢中储存蛋白110(hex110)、储存蛋白70b(hex70b)和卵黄蛋白原(Vg)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Ⅱ组蜂王初生重显著高于Ⅰ组、Ⅲ组和Ⅳ组(P<0.05),Ⅰ组、Ⅲ组和Ⅳ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蜂王胸宽4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Ⅰ组、Ⅲ组蜂王卵巢中Vg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Ⅳ组(P<0.05),但Ⅰ组、Ⅱ组及Ⅲ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Ⅱ组与Ⅳ组之间差异也不显著(P>0.05);随着叶酸浓度的增加,蜂王卵巢中hex11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先增加后降低,且4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并以Ⅱ组最高;Ⅰ组、Ⅱ组及Ⅲ组蜂王卵巢中hex70b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Ⅳ组(P<0.05),但Ⅰ组、Ⅱ组及Ⅲ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得出,在育王时额外添加叶酸对西方蜜蜂蜂王质量存在影响,额外添加低浓度的叶酸可以增加蜂王的初生重及上调卵巢中hex110基因的表达,但额外添加高浓度的叶酸会抑制蜂王卵巢中Vg、hex110及hex70b基因的表达,因此,育王时可添加0.05 mg/kg的叶酸来提高蜂王质量。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确定育王时额外添加不同浓度的叶酸对西方蜜蜂蜂王质量的影响。控制蜂王产卵8 h,孵化后进行人工移虫育王,从移虫第2天起每天用微量进样器给王台内的小幼虫饲喂2μL分别含有0(Ⅰ组)、0.05(Ⅱ组)、0.25(Ⅲ组)、1.00 mg/kg叶酸(Ⅳ组)的糖水,连续饲喂3 d。蜂王出房时,测其初生重、胸宽,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蜂王卵巢中储存蛋白110(hex110)、储存蛋白70b(hex70b)和卵黄蛋白原(Vg)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Ⅱ组蜂王初生重显著高于Ⅰ组、Ⅲ组和Ⅳ组(P0.05),Ⅰ组、Ⅲ组和Ⅳ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蜂王胸宽4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Ⅰ组、Ⅲ组蜂王卵巢中Vg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Ⅳ组(P0.05),但Ⅰ组、Ⅱ组及Ⅲ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Ⅱ组与Ⅳ组之间差异也不显著(P0.05);随着叶酸浓度的增加,蜂王卵巢中hex11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先增加后降低,且4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并以Ⅱ组最高;Ⅰ组、Ⅱ组及Ⅲ组蜂王卵巢中hex70b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Ⅳ组(P0.05),但Ⅰ组、Ⅱ组及Ⅲ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得出,在育王时额外添加叶酸对西方蜜蜂蜂王质量存在影响,额外添加低浓度的叶酸可以增加蜂王的初生重及上调卵巢中hex110基因的表达,但额外添加高浓度的叶酸会抑制蜂王卵巢中Vg、hex110及hex70b基因的表达,因此,育王时可添加0.05 mg/kg的叶酸来提高蜂王质量。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利用意大利蜜蜂蜂王浆人工饲喂中华蜜蜂蜂王小幼虫培育出中华蜜蜂蜂王,并对培育出的蜂王初生重、产卵力,以及子一代工蜂初生重、抗病力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实验组蜂王初生重及产卵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实验组工蜂初生重显著高于对照组工蜂初生重,差异极显著(P0.01);实验组蜂群抗病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5.
蜂王的质量对蜂群的强弱及其遗传性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以中华蜜蜂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1、2、3日龄工蜂幼虫培育蜂王,对不同日龄培育出蜂王的初生重和卵小管数量及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培育蜂王的工蜂幼虫日龄的增加,蜂王的初生重和卵小管数量都呈现出减少的趋势,1、2、3日龄工蜂幼虫培育的蜂王在初生重和卵小管数量上的差异都显著(P<0.01),同一日龄幼虫培育出的蜂王初生重与卵小管的数量呈正相关性.结果表明:1日龄是中华蜜蜂人工育王工蜂幼虫选择的最佳日龄.  相似文献   

16.
强壮的蜂群是获取大量蜂产品的前提条件,而蜂群能否发展强壮,同等条件下,关键在于蜂群中是否有优质的蜂王,因而怎样培育优质蜂王就显得尤为重要,经笔者实践证明,用移卵套管移大卵育王能育成初生重较大的蜂王,蜂王卵巢管数多,产卵力强,能维持大群。移卵套管的制作方法见《中国养蜂》2004年第1期。使用方法如下:一、培育育王用适龄大卵在开始育王的8 ̄10天前,用竖式隔王板把种王控制在放有两张大蜜粉脾一张大幼虫脾的巢箱内,限制蜂王产卵,让蜂王休息一段时间,在移卵前3天,把种王所在的3张脾换成一张大封盖子脾和一张适合产卵的空脾(空脾要半新…  相似文献   

17.
优质蜂王是蜂群高效生产的基础,人工育王目前是中华蜜蜂育王的主要方式。人工移虫育王不仅程序烦琐,而且受虫源和视力的限制,劳动强度大。研究团队依据仿生学原理,研制出一种适用于中蜂的免移虫育王生产器,包括人工塑料巢础、托虫器、单个王台、育王条、巢础盖板等。对中蜂免移虫育王生产器的设计、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8.
程永春 《中国蜂业》2002,53(6):44-44
我在育王方面采用过很多方法 ,实践证明王台内剩浆多少与蜂王个体大小无关。采用复式移虫育王 ,前后间隔时间有 48小时 ,也有 2 4小时 ,也有上午移虫下午复式移虫。以上培育方法与蜂王个体大小关系不大。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复移间隔时间越长王台内剩浆亦越多。复移育王的缺点是在二次移虫时 ,由于台内存浆多容易将移入的幼虫捅到浆内 ,降低接受率。复移的目的是幼虫移入王台内有现成的王浆食用而不致于挨饿 ,这种想法是好 ,但不正确。王台内现成的王浆并不适合此时幼虫食用 ,工蜂还需重新饲喂适合幼虫食用的王浆。因此 ,复移时王台内的存浆显…  相似文献   

19.
费起充 《蜜蜂杂志》2003,(11):13-13
谭垦、余玉生、周丹银三位先生研究中西蜂交哺行为的结论[1 ] 我完全同意 ,因为与我的实践结果相同。只是需要补充一点 :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间内、一定程度上 ,中、西蜂存在交哺行为。在复式移虫的条件下 ,西方蜜蜂蜂群里介绍有中蜂工蜂小幼虫的王台 ,2 4小时内不会全部被清理掉。多年来 ,我在人工培育中蜂王过程中 ,利用和借助意蜂的哺育力收到效果。本人在《中蜂失王可采取的应急措施》一文[2 ] 中作了介绍 :可以利用意蜂群育中蜂王。采用复式移虫法 ,第 1次移意蜂幼虫 ,第 2次移中蜂幼虫 ,2次移虫间隔 1天 ,这时台内王浆不多 ,多了会淹…  相似文献   

20.
小经验     
利用急造王台培育优质蜂王中蜂失王后,容易产生数量较多的急造王台,一般情况下应予铲除。但需要育王时,我们不妨加以利用,稍为做些转化工作,同样可以育出一批个体粗壮的优质蜂王。现将此育王法介绍如下: 首先将用作育王的蜂群中的产卵王除去(或介绍到它群),造成失王状态。隔2~3天后,当巢内出现数量较多的急造王台时,把带有急造王台的巢脾脱蜂提出,接着进行移虫工作。移虫前,先将急造王台内的幼虫废除,当即移进经挑选的由优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