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别山道路”的开辟与形成,是安农人对“建设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不断探索的实践成果。“大别山道路”是一条富民兴农、育人兴校、科技创新、培养崇高和塑造灵魂之路。坚持“大别山道路”,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和知识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大学+科技园+龙头企业+地方政府”的协同办学模式。“大别山道路”为地方农业院校的特色发展提供了典型经验和范例,孕育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2.
在对安徽农业大学“大别山道路”实践探索进行理论梳理后,认为其内涵包括以下几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具体道路:遵循教育规律,开辟安徽农业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之路;遵循科技规律,开辟安徽农业高等教育与科技结合之路;遵循经济规律,开辟农科教与经济结合之路;遵循文化规律,开辟农科教与文化结合之路;遵循社会规律,开辟农科教文与民生结合之路。随着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大别山道路”的内涵还将不断拓展和延伸。  相似文献   

3.
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分析了安徽农业大学“大别山道路”确立的社会背景、历史功绩、当代社会环境变化和时代责任,并探讨了推进“大别山道路”新征程的各种措施。同时,采用系统理论,从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功能两个方面研究了“大别山道路”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4.
安徽农业大学"大别山道路"精神教育实践,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了参考和借鉴。调研发现,安徽农业大学将移动互联网运用于"大别山道路"精神宣传方面还有待加强和改善。建议从全力提升"大别山道路"精神宣传的力度、广度和深度以及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以"大别山道路"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加强高校校园网络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升安徽农业大学"大别山道路"精神的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5.
高等学校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以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办学目标以及校风、学风、价值观等为内容的大学文化。大学文化具有整体性、传承性、创新性、辐射性等特点,它是大学的血脉,是全体师生共有的精神家园,而特色大学文化则是现代大学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在现代大学的发展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别山道路精神”是安徽农业大学在80多年办学历史中凝结成的独具魅力的特色大学文化,不断推动着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和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胡承霖精神是服务“三农”的创业、创新、创造精神,安徽农业大学“大别山道路”的主要内涵是面向“三农”,艰苦奋斗,服务社会,推动发展。把握胡承霖精神与“大别山道路”的内涵,必须走进“三农”,艰苦创业,人才植根江淮大地;立足“三农”,科学创新,研究做在田间地头;献身“三农”,不懈创造,实践成就精彩人生。  相似文献   

7.
在前期对“大别山道路”特色数据库重要性、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从基于TPI系统的“大别山道路”特色数据库运行平台的技术支撑,建库原则、标准、规范,目标数据的采集、筛选及整合三个视角,对“大别山道路”特色数据库建库的关键性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教育国际化是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安徽农业大学"环境科学2+2"专业为例,论述了国际化办学的必要性,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课程体系与过程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了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探讨了中外合作项目办学的实践成效,以期为国际合作办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9.
“大别山道路”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实践创新,其创新价值体现在:依靠科技进步,振兴了山区经济;构建新型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人才;通过技术创新及推广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大别山道路”的实践经验给我们的启发是:“大别山道路”持续发展应探寻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新模式及多层次的实现途径;继续完善农业推广系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逐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制;强化基础教育,实行基础教育及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结合的道路。此外,当地政府在科技、人才及财政方面的政策扶持也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0.
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地方农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变革和新要求,不断优化服务路径,提升引领农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安徽农业大学坚持走育人兴校、富民强农、校地协同的"大别山道路",发挥农业人才培养基地、创新高地、成果源头的作用,打造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科技创新主体和技术推广服务主体,实现了办学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同步提升。实践证明,地方农业院校要在人才培养体系上做文章,在科技创新体系上下功夫,在科技推广体系上求实效,在服务"三农"的办学体制机制上探新路,才能更好地为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特色金融制度的一项重大实践创新,“村社内置金融”已在全国开启燎原之势。通过建构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与“村社内置金融”的理论逻辑,展开“村社内置金融”的历史逻辑与经验探索,总结了郝堂村模式、张远村模式和树林召模式3种村社振兴模式。对当下探索中国内循环金融体系的合理道路提供有益启迪。  相似文献   

12.
安农9号是安徽农业大学和宿州市农业科学院以自选系SX0513为母本,自选系SX5229为父本联合选育而成的玉米新品种,该品种于2008-2011年分别参加安徽省玉米品种筛选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综合表现突出。该文介绍了玉米新品种安农9号的选育经过、主要特点等,并提出了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3.
张佩娟 《甘肃农业》2006,(10):216-217
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运动距今已近半个世纪了,它是中国在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的一次“大试验”。这次悲剧性的探索,对当代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它的起源主要因素有: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人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成为其发动的首要原因;以苏为鉴,力图摆脱苏联发展模式的影响积极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其发动重要原因;中国的历史传统和中共在历史上形成的政治权威为其发动提供了现实可能;中共的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给它提供了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14.
辽宁朝阳农学院是一所反潮流的学校。朝阳农学院坚持“社来社去”的办学方向,为农村培养了大批农业技术人材,这对于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缩小三大差别,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学校招收什么样的人是个路线问题,用什么思想去教育学生,培养出的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同样是路线问题。旧沈农培养出的学生是“一年土、二年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中期以来,安徽农业大学主动适应大别山区、沿淮行蓄洪区及其他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生产、开发经济,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介绍了走大别山道路,培育人才、推广技术、工发项目、扶持产业和推进农科教结合的一些作法与成效。  相似文献   

16.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测定新品种“安农水蜜”等十个桃品种花蕾中的过氧化物酶,酯酶和淀粉酶同工酶谱特征,根据模糊数学择近原则,综合上述三类同工酶酶谱差异,对“安农水蜜”的起源进行同工酶酶谱模糊识别研究,并结合果实性状分析,确证“安农水蜜”是“砂子早生”的自然变异,同时,为同工酶模糊识别研究应用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7.
探索一条相似于企业又不同于企业、服务于教学又相对独立的实训基地有效的运作机制和管理办法,以学院投资建设为主体,以实现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为目标,以生产、科研项目为载体,提出并实践了农业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实训示范园”建设的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18.
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岗课赛证”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了“岗课赛证”的逻辑内涵,从依岗定课、重构课程体系、课赛融通、深化教学改革、课证融通、培养核心能力等方面探讨了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专业“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视角下,探索了食品专业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高等农业教育》2007,(1):F0002-F0002
安徽农业大学是安徽省属重点高校,座落于“三国故地、包拯家乡”省会合肥市市区。学校源于1928年创立的省立安徽大学,1935年成立农学院,1954年独立建院。1995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安徽农业大学。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学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9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学校现有教职工1400多,专任教师700多人,其中教授112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200多人,享受国家和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17人次。学校现设17个学院及研究生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现代农业管理与技术学院。58个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6000多人。其中校本部研究生、本科生18000多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工作重点,而农民问题又是“三农”问题中的根本,为了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村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质量,项目组成员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对北大荒农民学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总结了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内涵、混合所有制办学的优势、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建设策略等,旨在构建垦区农民教育新模式、新路径、新机制,为打造农垦农业领军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