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阶段我国的发展越来越快,已经全面进入经济全球化的阶段,因此社会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尤为关注,要求高等教育学校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主要教育目标,以此来满足我国现代社会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所以我国教育相关部门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现状引进全新的创客教育模式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客教育模式最早起源于美国,其主要教育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所以完全符合我国现阶段对于人才的要求,但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学校应用创客教育模式还处于初级阶段,未能完全理解创客教育的真正教育意义,导致大学生无法完全形成创新思维,不利于未来的就业竞争,因此本文对于高等教育学校如何有效的应用创客教育进行分析,以此来满足社会对于高等教育的要求,培养出优秀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为我国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地方综合性大学农科类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地方性综合大学农科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升农科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广西大学农学院针对当前农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构建以"专业知识(基础),实践能力(核心),就业素质(关键)"为基点,分"三个维度、三个方式和三个层次"为纵线,形成一个纵横向三维立体的"333"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在提升农科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越来越快,所以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同时,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因此我国的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竞争十分激烈,在此种就业环境下,我国教育部门提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此来适应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所以我国大部分高等教育学校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在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加入就业指导课程,以创新创业能力作为教育目标,加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使我国大学生能够拥有理想的工作,从而更加优秀的进行下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为例,分析大学生本土化人才能力培养现状,利用数学模型研究大学生基本素质与能力需求以及基层工作的本土化影响因数,探索大学生本土化人才能力培养的实践途径,以期为提高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与科技支撑、为高校教育改革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随着大量新职业的涌现,经济新业态与就业新形态冲击着大学生就业,用人需求的适应性变化激化就业结构性矛盾,岗位与需求不匹配造成了大学生就业不充分。同时,无边界的工作场域、互联网的去中心化、去雇主化的就业趋势和兼职工作的盛行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机遇。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做好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工作应该坚持以生为本,瞄准劳动力市场需求,加强新职业人才供给,拓展多种学习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培养跨界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6.
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成为学校、社会乃至国家的重要课题。在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背景下,大学生这一群体对于就业创业的意识有了新的高度,但是对于就业创业的能力,还有待于加强。在这样的前提下,协同创新对于大学生就业创业来说显得十分重要。就大学生就业创业协同创新机制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综合和借鉴国际上衡量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指标体系,挑选出适合衡量农林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指标,并结合目前我国农林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从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目标视角出发,试图构建一套包括道德个性、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发展能力和其他方面等6个方面32个具体指标的农林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湖南某高校为例,对农林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分析,衡量出目前我国农林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业相对于其他就业领域来说,条件更为艰苦、经济效益更低、投资回报周期性长、需要承担的风险也较 高,因此许多毕业生在毕业后都不愿意进入农业领域,这就导致我国农业领域创新人才缺乏,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高职 院校要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培养更多高质量高素质的农业人才,促进我国生态农业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关于农科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加强农科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培养农科创新人才,是关系到振兴我国农业经济、实现跨世纪的农业宏伟战略目标的重要问题。为加强农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对影响农科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更新教育观念、建设创新性的高校文化、大力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加强创新性的科研实践活动等4个方面入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就业大学生比率的逐步增高,就业岗位呈现出明显的供不应求,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的困难,促使很多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逐步加快,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代名词,大学生创新指导课程也正在与时俱进,贴合时代发展需求,为社会输入更多优秀的人才。但是从目前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呈现出一定的发展弊端,究其原因在于并未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继而导致人才培养模式偏离轨道,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现状,并且探讨了该课程模式的创设及开发。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素质、潜能、创新能力、扎实的专业功底正成为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本文着重探讨了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同时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报考基层就业项目意愿对于乡村人才振兴和缓解大学生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采用实证调研和访谈分析的方法,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报考基层就业项目意愿的现状、影响因素。研究认为,大学生报考基层就业项目意愿均值较低,这是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面对的现实困境;成绩好、能力突出的大学生报考基层就业服务项目的意愿较低,这是乡村高素质人才短缺的客观事实。基于研究结果,围绕大学生个体因素和学校教育因素提出相应建议,以期实现平顶山市乡村振兴人才振兴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3.
创新能力培养就是在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帮助引导大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进行有机地融合,从而激发创新精神,提升创新能力。首先,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高校在创新能力培养现状的综合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不能适应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之后,通过与创新能力提升相关的"创新能力培养的准备"和"大学生如何创新"两方面的深入分析,提出并通过实例说明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模式和创新模式的条件保障,指导将创新理论研究的成果应用到高校的教育教学中,有效能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符合社会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4.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目前大学生、高校和政府部门共同面临的社会难题。如何培养与开发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其能够适应新时期的就业市场,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因此,本文在分析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开发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使社会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主要关注点是人才综合指标和创新能力。从对大学生创造思维研究的调查和数据分析结果看,通过培养和训练,创造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提高和拓展。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应当从改善教育方法、加强思维训练、创设有利条件、培养创造意识、拓展知识视野、提高动手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6.
生物技术专业实习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习是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特点,从实习方案制订、实习基地建设、实习与就业关系、实习过程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以期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生物技术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大学生就业问题也越来越严峻,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面对当前的创新创业环境,我国制定了诸多促创业、保就业的政策,通过各种渠道来保障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许多院校也相继迎来了创新创业教育热潮。然而,由于受到社会、学校及思想等因素的干扰,大学生自主创业率一直较低。本文从传统大学生就业培养模式着手,对其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创新创业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以期为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教育的突出特色是强化人才复合能力的培养。鉴于此,高职院校学生能力素质培养必须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进行研究探讨。本文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入手,深入分析高职院校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对新形式下高职院校学生能力素质培养提出了原则及要求,并从素质教育环境、素质教育改革、创新性教师队伍构建、专业能力提升、就业能力构建等方面逐一深入分析,从而提出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而言,实现由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超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能不能提供有效的支持,尤其是高等学校能不能培养出高层次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以适应这种超越。本文通过对知识经济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的分析,探讨了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机制和途径。  相似文献   

20.
就业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主要从研究现状入手,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与结构、影响因素、培养对策等三方面进行了评述,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有待深入讨论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