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呈现繁荣局面,士大夫群体也不断扩大,全国的道路交通体系亦日渐完善,这使旅游活动进入到一个活跃时期。人们外出旅游通常喜好探寻名山胜水,庐山便是当时人们频繁到访的一座旅游名山。庐山地处长江南岸,东南滨临鄱阳湖,明清时期分属江西九江府德化县和南康府星子县管辖,是我国最为著名的文化名山之一。明清时期,频繁的旅游活动对庐山开发与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文拟就此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的建筑、雕刻、刻书、文房用品、版画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背后不仅是商业经济的繁荣,更有大量工匠的劳动支撑。明清徽州家族式"徽匠"群体崛起有内外两方面原因,外在环境主要有徽州的自然条件、徽商的兴起、交通贸易的便利、民众观念的转变以及有利的政策等,内在因素方面则是因为徽州匠人的技艺高超、同村豪族构建族产需求以及匠人内心世界的寄托等。此外,徽州家族崇尚集体行为,对家庭内部组织的稳定极为重视,也促使了徽州匠人家族式群体的崛起。这些因素共同交织促使徽州工匠在明清时期蓬勃发展,也为当地文化、工商经济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徽州女性长期生活在封建礼教、宗族制度的压迫下,精神、思想和行为受到严苛的限制。作为徽州文化的物质载体,徽州建筑类型、形态、空间组织方式以及装饰等在展现徽州建筑艺术美的同时,也体现了对徽州女性精神、思想和行为的禁锢和关怀,折射出明清时期徽州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牌坊与宗祠虽给予女性一定的尊重,而其实是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的纪念碑;徽州民居和宅院内向性封闭式的空间格局虽是徽州女性的精神家园,也反映出对徽州女性的制约;有关徽州女性题材的建筑雕饰在反映他们的社会地位、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的同时也对妇德提出了较高要求。  相似文献   

4.
胡长春  真理 《农业考古》2006,(5):115-120
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是古代封建社会结构中的一个特殊阶层,这一阶层的最突出的特点在于文人身上肩负着沉重的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而这也是士大夫阶层与其他社会阶层最显著的区别。长期以来,文人作为古代唯一的一个掌握了诗书礼乐的特殊文化群体,以其特有的文化心理和思维定式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的徽州是外靠经商,内靠农林的山区社会,尤其是种类丰富的山林资源,不但影响着传统徽州人的日常生计,还影响着山居生活中徽州人的性格养成。俭朴、坚忍与善于开拓是传统徽州人的一般特征,退回到家庭生活中,各个家庭成员因承担职责的不同,又呈现出迥异的性格影像。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人物传记在徽州族谱中大量出现,塾师形象的书写也成为族谱传记的重要内容。这既是徽州塾师群体庞大这一客观存在的反映,也是徽州人较为特殊的价值观的体现。族谱传记中的塾师形象是师与儒的结合,他们是品端行正、德化乡里的儒者,也是潜心向学、严而有方的良师。书写目的、书写方式的不同,是造成徽州族谱传记中塾师形象与通俗文学中塾师形象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族谱传记中的塾师形象与通俗文学灰暗的文学记忆互为补充,可使我们更全面地认识明清时期塾师这一社会群体。  相似文献   

7.
康健  侯官响 《农业考古》2016,(1):105-110
徽州山多田少,林业资源丰富,山林经济是明清时期徽州民众生产生活赖以维系的生命线,实为当地的经济命脉。徽州山林经济改善了农作物种植结构,为百姓生活提供衣食来源;为徽商提供资金来源,促进了徽州商业的发展;亦是徽州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徽州区域经济的发展;还是徽州族产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徽州宗族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山林经济对明清徽州山区社会、经济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宋元时期,安徽刻书分官刻和私刻两种,官刻的著名机构有徽州州学、太平路学、宁国路学等。私人刻书主要是文人士大夫,代表人物有程大昌、朱熹、汪同等。现存古籍,均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为国家级上乘善本。  相似文献   

9.
王永桂  吴文浩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89-891,946
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徽州文化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包括1个目标层、4个准则层和19个内容层,并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相应的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徽州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其次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依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开发徽州文化旅游资源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陈明 《农业考古》2016,(4):74-79
徽州文书是宋元以来徽州基层乡民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尤其是明清两代大量徽州文书的留存,是研究徽学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明清传统社会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明清徽州文书是明清徽州基层乡民社会的历史记忆,对基层乡民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明清徽州文书在调解徽州乡民纠纷,促成土地交易、保护双方权益,订立宗族内合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了解明清传统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试析徽州园林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徽州园林特色鲜明,风格独特。它的美植根于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的土壤之中,反过来它又是那深厚而绚丽的徽州文化意蕴的表征,也就是徽州文化的一个载体,它体现了徽州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的美学底蕴。徽州园林具有成熟的文人写意山水园的特征,注重风水 选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古代哲学观,处处有着理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晚明人酷爱旅行,他们的旅游活动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调整,出行时间集中在春、秋二季,早春探梅,仲春踏青与赏花,秋凉则入山,还有一些节日,比如清明和中秋。江南地区既是晚明旅游者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又是最重要的旅游客源地。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的水陆交通空前发达,主要城市之间均有定期航班,还开有夜航船。这些都为旅游活动的进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对当时经济与文化中心所在的江南地区而言,能够从事长程旅游即“壮游”的士大夫仍是少数,大部分的士大夫只是短距离地旅游附近的名山。  相似文献   

13.
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人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可避免的会对人的旅游行为产生影响。以一次实地参与的旅游活动为案例,探讨了中国人在旅游活动中的行为,认为中国人的扩大化的自我主义即集体主义文化对中国人的行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从明清饮食资料中发现,这时期出现了许多的食谱类书,并且刊刻食谱成为当时文人士大夫所热衷的事情。研读明清小说,《金瓶梅》、《红楼梦》是记载菜点食品最为丰富的两部巨著。两部小说中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都实录了大量的菜点食品,通过对明清时期食谱的比对发现,小说中那么多的饮食描写,既是那时文人跟风的需要,也是故事情节中叙述人物生活之必须。这些丰富的菜点食品,几乎都是那时食谱中所出现过的,它真实地再现了明清时期不同人群的饮食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15.
孙语圣 《农业考古》2019,(1):229-235
就徽州文化与淮河文化来说,在历史上两者之间存在诸多迥异之处,即便现当代时期也有些许差异。从传统习俗和行为规范言之,徽州与淮河文化间差异较大,尤其是在20世纪中叶之前的历史时期,徽州崇文,淮河尚武,两者泾渭分明。当然,徽州的崇文与淮河的尚武也不是绝对的分立。徽州社会也有重武的风气,只不过没有淮域那么明显,以至"名"闻遐迩;淮域也曾人杰迭出,只不过没有徽州那么昭彰,雅文之风遮盖在好勇斗狠的社风之下。另外,徽州的重文之气和淮域的尚武之风也呈现于不同的历史时段,有着逐渐演化的漫长过程。历史早期,淮域文化远胜过徽州山越文化,两地的"文""武"文化分野主要在靖康之乱后,明清时期最为凸显。不过,北宋可算得上两地文化同辉的时代。  相似文献   

16.
徽州菊花是黄山市特色农产品之一,种植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明清时期。本文阐述了徽州菊花现状、发展经验以及存在问题,从种源保护、品质提升、科技引领、主体培育等方面提出了徽州菊花发展思路及对策。  相似文献   

17.
正对于雷公山保护区而言,现阶段的生态旅游开发尚且处于起步阶段,应做好景区开发管理、旅游线路及活动规划等方面的工作。以旅游活动规划为例,对于生态旅游活动而言,应保证活动内容及类型的多样化,可将旅游活动划分为单项专业性旅游及综合性旅游,具体设置科教旅游、历史文化及自然风光旅游、民族风情旅游等多种旅游类型。1.雷公山保护区生物多样保护与生态旅游开发的矛盾关于雷公山保护区生物多样保护与生态旅游开发的矛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这是一个中国的城市和商品经济有较大发展的时期。伴随着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城市中的市民阶层也就不断庞大。饮茶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社会风俗和习惯,在城市的市民阶层中日益播衍。由于市民阶层的生活状态与文化素养不同于文人和皇室贵族阶层,有其独具特点的生活情怀,因而市民的饮茶情怀和饮茶方式就明显不同于文人和皇室贵族阶层,形成了其独具色彩的市民茶文化。一、明清中国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明清时期是中国城市有较大发展时期。中国城市的发展有着诸多的因…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乡村旅游、新型城镇化等概念内涵的梳理,结合徽州乡村旅游的内容与问题,提出徽州乡村旅游应立足于新型城镇化背景,通过保持文化的原生性、推动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提升村落居民的参与性、挖掘文化的商业性、重视人才培养的迫切性等多途径探究徽州乡村旅游发展,以期全方位展现徽州文化的内涵,促进徽州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于行行 《甘肃农业》2005,(11):101-101
本文通过分析旅游文化概念界定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旅游文化的定义,讨论了旅游文化的特征。旅游文化是在旅游活动过程中,由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和当地居民共同创造的、不断变化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特征表现为地域性、融合性、变异性、传统与时尚并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