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习近平生态扶贫理论是将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精华内化到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体系建设中。生态扶贫是脱贫攻坚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工作形式。通过分析近年云南生态扶贫工作中的制度建设、规划引领和扶贫工程建设等内容,准确理解习近平生态扶贫思想的内涵,高质量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1):141-143
精神扶贫是习近平长期领导农村反贫困工作的实践基础上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关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精准扶贫,不能以获得最多的物质享乐为准,而要考量人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乡村的被动扶贫模式,使扶贫对象深陷精神困扰之中,同时也丧失了自我感受、自我觉醒和自我发展的潜能。习近平在《资本论》的反贫困理论基础上,提出激发农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在脱贫中的核心地位,深刻阐述"志智双扶"的正向作用,扶贫要唤醒贫困村民的主体性思维,重塑贫困主体可行能力。基于《资本论》中非物质的反贫困理论,对精神扶贫进行探究,旨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8):152-153
2013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视察湘西经济建设情况时提出"精准扶贫"的口号,强调扶贫工作应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不可盲目追求好高骛远的扶贫目标,切忌喊口号。同时,习近平主席又在多个场合突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性,逐步形成系统理论,成为我国新时期农村扶贫、脱贫工作的基本方针。合理的精准扶贫工作能够有效帮助农村建设小康社会,还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本文以精准扶贫的理论内涵为基础,以湖北省恩施州龙凤镇为例,结合该镇扶贫工作基本情况、精准扶贫实践路径,分析其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探究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的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探索、创新,逐渐形成了一套解决中国贫困问题的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对习近平关于扶贫论述的源头、演进、内涵及实施路径几个方面进行梳理,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反贫困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5.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湘西州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精准扶贫做出重要论述,精准扶贫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精准扶贫成为我国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裕安区是农业大区、人口大区、大别山革命老区、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必须贯彻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以绣花功夫,打赢脱贫攻坚战。  相似文献   

6.
冯丹萌  陈伟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1):202-206,212
论述了绿色减贫理论提出的背景及理论创新,介绍了"两山理论"的内涵,总结了十八大以来绿色减贫的实践创新,包括生态补偿扶贫、新型能源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绿色农业扶贫、旅游扶贫、文化产业扶贫。提出了我国绿色减贫实践的启示与建议:聚焦转型发展、理念引导、脱贫奔康和公共服务,重点强化绿色性、文化性、包容性和内生性。  相似文献   

7.
加快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奔小康,是中国目前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精准扶贫是削减贫困,实现城乡一体化、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面对差异化的贫困现状,精准扶贫理论是当前中国治理贫困的重要机制和指导性思想,是新形势下扶贫工作的理论创新,从制度、政策以及模式上保证了扶贫工作的顶层设计,在实施步骤和工作方法方面也明确了具体要求,它的形成既是对国内扶贫开发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国外扶贫开发模式的借鉴,有效确保2020年全面脱贫大目标的成功实现。  相似文献   

8.
2013年,习近平提出了精准扶贫思想,通过精准扶贫的实施达到2020年脱贫的目标。旅游精准扶贫是实现脱贫的一个重要途径。贫困地区可利用其优势旅游资源,兴办旅游实体,带动当地发展。四川省凉山彝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本文在分析凉山彝族地区旅游扶贫进展的基础上,提出后续旅游扶贫工作开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的基础上,充分吸收毛泽东、邓小平等脱贫理论和我国实践经验,创造性地发展形成了以精准扶贫为核心的扶贫开发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内涵丰富,提出了扶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扶贫开发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的关键是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切实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构建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的大扶贫格局,实行最严格的考核制度,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价值和意义重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创新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推动了精准思维在治国理政中的深化,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  相似文献   

10.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后,各项扶贫工作在该理念的指引下进行。目前,大部分贫困地区已实现脱贫摘帽。针对辽宁省西丰县成平满族乡已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对脱贫的满意度进行调查研究后,得出结论,西丰县成平满族乡已脱贫贫困户对脱贫满意度较高。最后,就如何提高建档立卡户脱贫满意度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1.
贫困的精准测量和贫困对象的精准瞄准是一切反贫困政策实施和政策效应评估工作的基础。在中国精准扶贫的政策背景下,文章评述中国官方贫困线和世界银行国际贫困线及其变动,并对文献中广为采用的五种贫困度量方法及其经验研究文献进行梳理。这五种贫困度量方法包括静态即时的收入/支出贫困标准、动态收入/支出贫困状态转变、资产贫困标准、动态资产贫困临界值和多维贫困测量标准。研究发现已有文献存在研究对象不精准、研究数据较陈旧、贫困标准低的问题,难以评估精准扶贫政策的实际减贫效果和动态变化过程。在后续研究中,相对贫困标准的确立、农户贫困状态动态转变的识别及影响因素研究,生计策略对农户贫困状态动态转变的作用机制的探析,对明确2020年后中国的扶贫政策取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结合广东省农村贫困实际,总结了广东农村贫困分布的分散化趋势,归纳了广东农村贫困的6种具体类型及其表现特点,并对致贫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促进了扶贫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但仍面临着贫困居民参与意识淡薄、扶贫项目缺乏针对性、扶贫机构不健全、第三方考核滞后等困境。又由于农村致贫原因的多样性,精准扶贫的措施也应"对症下药",根据自然、经济、社会、历史、主体等原因采取相应的易地扶贫、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社保扶贫和教育扶贫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4.
新形势下新疆国家级贫困县的贫困类型与扶贫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疆国家级贫困县的扶贫开发工作在新形势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特殊性。缘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构成,反贫困在新疆不仅是经济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研究发现,新疆国家级贫困县绝大多数都分布在南疆三地州,贫困率较高,少数民族占贫困人口比重居高不下,财政均出现高额赤字,收支矛盾极为突出,对上级财政有着极强的依赖性。新疆国家级贫困县的贫困类型及原因分为六类:生态贫困、地域贫困、民族贫困、文化教育贫困、市场竞争引致性贫困和制度性贫困,并在此基础上从有效整合各种扶贫资源、赋权式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提出扶贫对策。  相似文献   

15.
用低收入和不能满足基本生存需要这样的词汇来定义贫困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我国反贫困工作的需要。一个人的贫困,除了生存需求的保障,还应包括权利、文化等各方面的不发达状态。我国现阶段的反贫困工作,应采用相对标准,如居民平均收入的30%~50%或5%~10%最低收入人口比例而非某个人为的绝对值。反贫困工作在国家来说应是一个社会问题,即对贫困者的关切和救助。真正的反贫困行动,除了给予贫困者生存和生活保障,还应积极铲除人们陷入贫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根源,帮助他们踏上发展的阶梯。  相似文献   

16.
以实证分析为主,对陕西扶贫开发过程考察表明,自《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陕西省“五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以来,陕西扶贫开发工作成绩显著,但贫困面仍然很大,全省尚有50个贫困县和近400万农村贫困人口。建议政府在“九五”期间采取5方面的措施,继续强化扶贫开发力度  相似文献   

17.
在海西发展的新时期,乡村文化精英作为乡村再造的人力资源基础,是乡村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乡村文化精英的流失和农村人力资源再造的现实冲突,坚持乡村文化精英培育的可持续性,急需理顺若干问题,在政策和技术层面先行先试,鼓励乡村能人返乡并创造良好的系统综合环境,并挖掘乡村文化精英资源,打造文化扶贫产业,全方位提升民生质量。  相似文献   

18.
<正>数字乡村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建设数字社会步伐",规划中明确"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立涉农信息普惠服务机制,推动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2019年5月,我国出台《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部署10项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农村信息贫困的反贫困难点进行分析,抓住农村信息贫困症结,是解决农村信息贫困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为此,本文通过对识别困难、投入困难、信息人才匮乏三个难点分析其致贫愿意,进而提出应加强农村信息贫困问题的重视问题、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引进优秀人才、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多元资金投入等减贫对策。  相似文献   

20.
A large body of empirical literature showed that the adop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reduces poverty. However, dominants of those studies so far used one-dimensional income or expenditure-based measures of poverty which may not reflect other types of deprivations. Therefore, the major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impact of adopting climate-smart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which refers to a joint application of row planting methods and the use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on the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status of rural households in Ethiopia. To estimate the impact of the stated technologies, this study employs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and endogenous switching regression methods. To measure the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dex, the study also uses the Alkire and Foster counting approach. Using the Ethiopian Socioeconomic Survey(ESS), collected in 2015-Wave 3,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the adoption of these technologies reduces deprivation score and one of its component, the standard of living part. Regionally, a high reduction in deprivation is observed in Amhara and Oromiya regions.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impact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severely deprived households. It is also observed that the reduction in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due to the technology is through an increase in income/consumption via improvement in production gain. The impact channels more through the non-food expenditure pathway. Finally, this study also sheds light on the effects that technology adoption has on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redu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