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旱地小麦渗灌的节水节肥增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1999年于山西省浮山县张庄乡进行了旱地小麦渗灌的节水节肥增产效应试验。结果表明:①膜上穴传统的露地条播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这种播种方式个体发育良好,生长发育较快,光合面积较大,构成其增产的生物学基础。②中水平施肥(每公顷120kgN、120kgP2O5、60kgK2O)已完全满足了目前生产水平,旱地小麦肥料研究应以中水平为上限进行,生产上也应以此为最高施肥量。本项研究还表明,氮肥的分次施肥效果较钾肥的分施为好。③渗灌具有明显的节水增产效应,在采用膜上穴播播种方式情况下其增产效果最为明显。④通过渗灌进行地下施肥具有明显的节肥增产效应,研究还进一步推断出地下施肥本身也有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2.
旱地冬小麦覆盖黑色液膜增产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1999年,在山西临汾以裸地条播小麦为对照就黑色液膜覆盖冬小麦的增产效应及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色液膜覆盖方式在冬前、拔节期具有较好的生物学效应,促进了小麦的生长发育;在生长中后期有效供给土壤水分,水分生产效率最高;较对照提高28.9%,从而较好地协调了旱地小麦产量三因素,使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优于对照,亩产达197.7kg。该项研究丰富了我国冬小麦覆盖材料。  相似文献   

3.
旱地冬小麦覆盖黑色液膜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2000年在山西临汾、万荣、屯留就黑色液膜覆盖冬小麦的增产效应及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枯水年型条件下,黑色液膜覆盖冬小麦具有较好的产量效应、生物学效应、增温效应和储水供水效应。较好地协调了旱地小麦的穗数、穗粒数、千粒重问的关系,使每公顷产量达2188.5kg,较对照增产17.95%;水分利用效率达到0.78kg/m^3,较对照提高22.26%。该项研究为旱地小麦覆盖材料开辟了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4.
紫色土旱地节水农业综合配套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紫色土旱地节水农业综合配套技术示范研究表明,聚土垄厢,垄沟栽地膜玉米、垄厢免耕植小麦,秸秆覆盖的栽培模式,可减少水土流失、增强抗旱能力、改善土壤性状,提高作物产量。聚土覆盖小麦产量达5190kg/hm^2,比对照小麦增产18.2%,是合理利用水资源、保土、保肥、能蓄能排的旱地节水农业夺取作物高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平原县旱地小麦产量低而不稳。近年来,采取旱作综合配套措施,较好地利用自然降水,挖掘出旱地小麦的增产潜力,通过开发的旱地小麦产量达到5295kg/hm^2,有133hm^2产量超过6000kg/hm^2,其中0.15hm^2产量7595kg/hm^2。  相似文献   

6.
Ⅱ优98杂交水稻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2001年参加云南省区试,平均产量10450kg/hm^2,比对照增产11.73%,达极显著水平,是10个参试品种中产量最高、唯一比对照显著增产的品种。2000~2001年参加安徽省区试,平均产量8570kg/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3.66%,达极显著水平。2001~2002年参加江苏省杂交稻新组合区试,平均产量9712kg/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达7.0%,达极显著水平。2004年在我公司品比试验中,平均产量9481kg/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6.98%,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7.
三年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露地条播种植方式相比,旱区冬小麦地下渗灌与膜上穴播栽培技术体系相结合能更好地发挥节水增产效应,提高水分利用率,小麦植株发育健壮,干物质积累增多,分蘖成穗增加,群体光合能力增强,更为显著的是产量三因素中,每公顷成穗增加了93.0万,穗粒数平均增加1.8粒,千粒重提高了2.1g,每公顷增产2127.0kg,增产率为47.58%,净增产值1265.1元。  相似文献   

8.
晋麦63号采用水旱交叉选育法培育而成,该品种突出特点是抗旱性强、高产优质、稳产适应性广。1995-1996年参加全国黄淮旱地区试,两年平均产量4411.5kg/hm^2,比对照晋麦33号平均增产10.18%。1995-1997年参加山西省南部旱地区试,三年平均产量3843kg/hm^2,比对照晋麦47号和晋麦33号平均增产3.5%。截止2001年底累计推广39.55万公顷。  相似文献   

9.
该品种在2001~2002年两年贵州省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为7755kg/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0%。2002年贵州省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为6837kg/hm^2,比对照增产8.5%。黔东南州种子公司2003年安排在全州16个县(市)进行生产示范,最高产量10852kg/hm^2,最低产量7545kg/hm^2,平均产量9186kg/hm^2。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糙米率77.2%,整精米率60.4%,垩白粒率24%,垩白度2.4%,直链淀粉含量20.85%,胶稠度50mm,粒长6.7mm,粒型长宽比2.9,达国标三级优质米标准。  相似文献   

10.
从9个栽培因素中筛选出7个对旱地小麦产量形成作用较大的因素,并对其在产量形成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培因素相互配合形成的产量存在很大差异,最高产量达7305kg/hm^2,是最低产量的2.317倍,这从一个方面揭示了旱地小麦的产量潜力,从另一方面则说明对不同栽培因素的配合进行研究的必要性。不同栽培因素对产量形成的作用各不上同,由大到小依次为播期、渗灌、播量、播种方式、氮肥、磷肥、有机肥。渗灌与地膜覆盖播种技术都有较高的节水增产优势,是稳定并提高旱地小麦产量的中靠措施,应进行强化研究。  相似文献   

11.
灌溉方式和播期对玉米水分动态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明确不同灌溉方式、不同播期下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量的关系,通过设置滴灌、喷灌、漫灌3种灌水处理和3期分期播种的对比试验,在浇底水前、播种、收获和每旬未每区用土钻法取1 m深土样,用烘干称重法测定土壤含水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同一品种在滴灌、喷灌、漫溉条件下和不同播期玉米需水耗水规律。结果表明,滴灌的土壤水分分布及变化对玉米生长最有利,喷灌次之,漫灌最差。滴灌实产最高,耗水量最小,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产量次高耗水最少的第三期玉米用水效率最高。滴灌在保证玉米需水的前提下储水能力最强,是干旱缺水地区的高效灌水方式。晚播、晚熟玉米品种有更好、更大的生产潜力和可推广性,就水热匹配来看晚播、晚熟玉米品种也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一种途径。滴灌平均实产较喷灌增加1.69%,较漫灌增加6.53%,耗水量较喷灌减少2.9%,较漫灌减少16.1%,水分利用效率较喷灌增大4.7%,较漫灌增大26.9%,第三期平均实产较第一期增加2.76%,较第二期减少2.81%,耗水量较第一期减少18.2%,较第二期减少18.3%,水分利用效率较第一期增大25.6%,较第二期增大19%。  相似文献   

12.
In order to explicit proper sowing and fertilizing methods of rapeseed production in red-soil dryland, a two-year field experiment covering two rapeseed seasons (2017-2018 and 2018-2019) was conducted with four treatments of sowing and fertilizing methods to analyze the impact on yield formation and fertilizer use efficiency of rapeseed, including conventional sowing and fertilizing method (T1), sowing in row with surface broadcast fertilizing (T2), synchronous sowing in uniform row with side deep fertilizing (T3) and synchronous sowing in wide-narrow row with side deep fertilizing (T4).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The yield and fertilizer use efficiency of rapeseed in red-soil dryland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sowing and fertilizing methods. Besides, these differences were more significant in poor soil condition and drought season (2017-2018) than those in nutrient-rich soil condition and rainy season (2018-2019). Compared with T1 and T2, T3 and T4 promoted the yield formation and increased its fertilizer use efficiency significantly, wherea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3 and T4. Specifically, the technique of synchronous drilling sowing with side deep fertilizing could improve dry matter production during the whole growth period of rapeseed, especially from anthesis to maturity, with a corresponding rise of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of both underground and aboveground after anthesis. Meanwhile,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cultivation, the technique of synchronous drilling sowing with side deep fertilizing increased the uptake of nutrients (N, P and K), effective plant density and maintained sufficient pod number, and thus improved the yield and fertilizer use efficiency of rapeseed.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technique of synchronous drilling sowing with side deep fertilizing had the potential of improving rapeseed productivity in red-soil dryland of southern China. Therefore, it should be suggested to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实现冬小麦进一步增产增效的调控途径,于2015—2016年和2016—2017年连续两个生长季,选用大穗型品种泰农18,设置2种播种方式(宽幅播种和常规条播)和7个种植密度(130×10~4、200×10~4、270×10~4、340×10~4、410×10~4、480×10~4和550×10~4株hm~(–2)),研究了播种方式与种植密度互作对大穗型小麦品种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与常规条播相比,宽幅播种配合增密能够有效缓解单位面积穗数增加与单穗粒重降低、氮素吸收效率提高与氮素内在利用效率下降之间的矛盾,通过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和氮素吸收效率协同提高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宽幅播种条件下获得最高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密度为410×10~4株hm~(–2),显著高于常规条播条件下的最优密度(340×10~4株hm~(–2)),且其增产增效幅度亦显著高于常规条播。综上所述,宽幅播种配合合理密植具有进一步协同提高大穗型小麦品种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潜力。在本试验条件下,宽幅播种(苗带宽8~10cm)与410×10~4株hm~(–2)密度相匹配是大穗型小麦品种泰农18获得更高产高效的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14.
不同播种措施对河北冬小麦产量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河北平原冬小麦生产中大面积采用秸秆还田和旋耕后直接播种给冬小麦出苗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河北藁城市进行了冬小麦抢墒播种(对照)、播前灌溉、抢墒播种后镇压3种处理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播前灌溉和抢墒播种+播后镇压的产量分别比对照高6.9%和6.0%,与对照处理的产量达到显著差异(P<0.01)。因此,小麦抢墒播种加镇压可节省冬小麦底墒水,具有很好的节水增产效果,可以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与立体匀播相配套的氮肥运筹技术,在河北省赵县实验基地,以中筋小麦衡观35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及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及旗叶光合性能的影响。试验设立体匀播(C1)、常规条播(C2)2种播种方式和0(N0)、180(N1)、240(N2)、300kg/hm 2(N3)4个施氮量处理。结果表明:在N0、N1、N2、N3施氮处理下,立体匀播较常规条播处理的增产幅度分别为6.1%、12.7%、6.6%、8.4%,即在0~300kg/hm 2施氮量范围内,立体匀播的小麦子粒产量均高于常规条播。两种播种方式下,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则表现为N3>N1>N2>N0。立体匀播技术结合300kg/hm 2施氮量,小麦株高、穗长、小穗数均达到最大值。两种播种方式下,在灌浆后期,N0、N1旗叶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Pn)迅速下降,与N2、N3相比差异显著。综合考虑最终子粒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在立体匀播条件下,240kg/hm 2施氮水平可以较好地满足小麦灌浆期对氮肥的需要,有利于实现小麦高产。  相似文献   

16.
摘 要:山东鲁西北地区小麦生产中灌溉水次数和播期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而区域灌溉水资源比较缺乏,为了使有限资源充分增产小麦产量,设计并进行小麦灌水次数和小麦播期的研究。试验采取3个播期和5个灌水模式设计,5年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播期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不显著,灌水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灌水3次产量最高,灌水2次产量次之,灌水1次产量最低;灌水量越灌水多,水分利用效率越低;综合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效果,建议冬小麦灌水3次(枯水年)或2次(丰水年)。  相似文献   

17.
滨海盐碱旱地植棉新模式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滨海盐碱旱地棉花节水抑盐保苗增产新技术。在环渤海盐碱旱作区中度盐碱地条件下,以常规植棉模式为对照,研究了Ⅴ型沟覆膜保苗技术、窄幅撒播植棉模式的节水抑盐保苗效果及对不同时期耕层土壤PH值、土壤盐分含量、干物质积累、三桃比例、叶面积指数、形态特征和产量性状的影响。V型沟与撒播植棉模式改变了耕层土壤的盐分布,土壤PH值增加3.3%~5.1%,苗期膜内地表下0~20cm土层含盐量降低23.9%~48.5%,减缓了盐碱干旱对棉苗的胁迫。V型沟模式增加伏桃促进了早熟性,增产6.8%,显著提升了盐碱旱地棉花的增产能力;撒播植棉模式可加快棉苗发育,增加叶面积指数,提高生殖器官比例。探索滨海盐碱旱地植棉新模式可以为盐碱障碍耕地的开发利用及棉花产业的战略东移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8.
为给大麦高产节水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以‘甘啤4号’为供试材料,在大田条件下分析了全膜覆土穴播、垄作沟灌及平作条播栽培模式对大麦农田土壤温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出苗至拔节期土壤温度全膜穴播>垄作沟灌>平作条播,全膜穴播处理土壤温度显著高于平作条播。拔节后,土壤温度表现为垄作沟灌处理土壤温度均高于同层全膜覆土穴播和平作条播处理,大麦垄作沟灌栽培可以增加表层0 cm和5 cm处的土壤温度;全膜穴播栽培可以增加清晨5 cm以下土层土壤温度,并且降低土层5 cm以下温度变化。全膜穴播处理产量较平作条播和垄作沟灌分别高出10.9%和15.31%。  相似文献   

19.
灌溉方式和播期对地膜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为了缓解气候变化加剧的水资源短缺危机和生态风险,寻求合理高效节水灌溉方式,提高农田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适应性。通过不同灌溉方式和不同播期对大田地膜春玉米进行试验,采用全生育期连续定点观测春玉米发育期、产量结构和水分利用效率,分析了不同灌溉方式和不同播期对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喷灌和漫灌3种灌溉方式中滴灌最有利于春玉米干物质积累、第二播期生长状况好,干物质累积量高,尤其是乳熟期和成熟期差异明显(P<0.05)。滴灌、喷灌较漫灌根系多;喷灌根系长而粗,与滴灌、漫灌差异极显著(P<0.01)。滴灌、喷灌果穗长、果穗粗好于漫灌,滴灌秃尖最短,籽粒重和百粒重呈现为滴灌>喷灌>漫灌,且差异显著(P<0.05)。第二期产量构成优于第三期和第一期。滴灌产量高,耗水少,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而产量较高耗水最少的第三期水分利用效率高,差异显著(P<0.05)。总之,滴灌是最适宜于干旱区的抗旱、节水、节肥和增产的灌溉方式;第二期是最适宜的播种期,且气候变暖有利于晚播、晚熟品种的推广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20.
为了因地制宜地发展控制灌溉,减少不合理的栽培措施对产量的损失,选定适宜的作物播种期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基于昆山地区控制灌溉水稻田间实测数据对ORYZA v3模型进行校正和检验,进而模拟昆山地区1971—2010年(40年)不同气候条件下控灌水稻的生长情况,根据模型输出的DVS值,分析不同可播期水稻生育期长度、产量等相关因素,最终确定该地区控灌水稻的适宜播种期。模型校正和检验的RMSEn值在9%~26%之间,决定系数R2在0.85~0.99之间,模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根据DVS值,确定多年控制灌溉水稻最早和最晚可播期为3月28日和6月13日,以最高产量为目标选定播种日期为5月23日至6月13日。推荐5月23日至6月3日为苏南地区控制灌溉水稻的适宜播种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