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以杜仲种子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处理方法对杜仲种子场圃发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水浸种、层积催芽、赤霉素处理均能提高杜仲种子的场圃发芽率。其中两种温水浸种法场圃发芽率分别为57.6%、58.3%,层积催芽法场圃发芽率为54.6%,200 mg/L赤霉素(GA3)处理法场圃发芽率为54.9%。试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优于对照。  相似文献   

2.
《湖南林业》2002,(2):22-22
1.种子处理。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必要的处理,这是提高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加快种子发芽,防止种子腐烂的关键技术措施。①浸种消毒:将种子用0.03%的高锰酸钾温水浸种24小时。②种子催芽:将砂子用0.3%的高锰酸钾水淋湿,再按3∶1的砂、种比例混合贮藏,1个月后播种,可提高发芽率5~7%。2.苗圃地的选择。密播育苗和容器育苗,选择立地条件好、交通方便、靠近水源和苗圃地、土壤疏松肥沃、排灌方便的山湾坡地或不渍水、不板结的稻田。3.圃地的整理与播种。①实生原苗培育苗床的整理:根据播种量的大小来做床,一般102平方米为1个大棚,…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扁桃育苗中圃地选择、种子的选择、圃地整理、播种方式及种子的处理方法、系统阐述了砧木苗的管理、嫁接方法和嫁接苗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4.
从采种、种子处理、圃地选择、播种育苗、病虫害防治、圃苗移栽等几个方面全面介绍了三角枫播种育苗的过程.为三角枫苗木培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细柄阿丁枫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种子采集与处理、圃地选择与准备、播种、苗期管理、苗木成本核算等方面对细柄阿丁枫育苗进行研究。细柄阿丁枫种子千粒重5.8g,室内发芽率30.5%,田间发芽率28%,667m~2(1亩)播种量3kg。育苗可用撒播或条播,不用搭荫棚。一年生苗木高可达50cm、地径0.5cm 以上,每株苗木成本0.093元。  相似文献   

6.
紫椴种子休眠原因及催芽处理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紫椴种子属深休眠,不经催芽处理当年播种不出苗。为了探讨其休眠原因和催芽处理方法,于1988~1989年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紫椴种皮结构致密,阻止水分和气体透过;种子的胚乳、果皮、种皮均含有发芽抑制物质,其种子水浸液对白菜、萝卜发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二者是造成紫椴种子休眠的重要原因。经对比试验认为,混沙变温催芽处理的效果最好,其中采用1个月高温4个月低温的变温处理,种子场圃发芽率达43.5%,是其他方法处理的1.5~2.0倍,且出苗齐,便于管理。  相似文献   

7.
总结了蓝杉(Picea pungens)播种育苗的圃地选择与区划、整地与做床、种子选择与处理、播种、留床苗、移植苗管理以及大苗培育等技术,以期为蓝杉播种育苗及大苗培育工作提供科学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火炬松种源间种子发芽率、成苗率、苗高等性状存在显著差异。苗木出土齐全约40d,1a生苗木以抽苔2次为主,苗高速生期在6月下旬至8月下旬;种源间苗木封顶率无显著差异。种子原产地纬度与发芽率、成苗率正相关显著,经度与苗高呈显著负相关,夏季降水量与苗高间呈显著正相关。插种前催芽处理显著提高了发芽率、成苗率,早播明显促进苗期高生长和地径生长。  相似文献   

9.
为加快楠竹生产的发展,我们进行了楠竹播种育苗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培育楠竹实生苗的关键技术一是在种子处理上采取混沙藏可以提高种子发芽率;二是种子密措育秧然后小苗移栽;三是大田育苗护荫,加强田间管理,促进苗木多次分蘖。楠竹播种育苗一年可出圃造林,一亩苗可造480亩林,经济效益好。  相似文献   

10.
高渗液浸种对新鲜和贮藏橡胶树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新鲜的和贮藏79、102d的RRIM600橡胶树种子为材料,用NaCl、甘露醇、PEG高渗溶液和清水分别浸种7、10d后观测种子发芽状况和籽苗叶片渗漏质电导率、萎蔫率,结果表明:(1)用不同种类的高渗溶液浸泡橡胶树种子,对种子萌发及籽苗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或伤害。新鲜种子浸种7d,高渗液浸种处理种子发芽率比清水处理低10%~40%,但仍有较高的发芽率;贮藏79d和102d的种子浸种10d后,种子发芽率急剧下降,甚至丧失萌发力,但发芽率并未因贮存时间的延长而降低。(2)处理后的种子发芽率呈波动性变化,其周期长短、峰值高低等因高渗液种类,浸泡、贮藏时间,种子质量而异。(3)处理后的种子发霉率(NaCl处理除外)不因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反而下降。(4)NaCl处理的种子萌发籽苗受伤害最重,其籽苗叶片渗漏质电导率最大,感染白粉病最重,但无永久萎蔫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