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我国已有30多年的朱鹮人工繁育历史,人工繁育技术日渐成熟,但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尚未解决。本研究主要对四川朱鹮繁育基地人工繁育工作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基于实践经验以及现有的文献资料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和预防方案。2017—2019年四川朱鹮繁育基地共繁育朱鹮107只,发现弃卵雄鸟6例、死亡胚胎78例、育雏期疾病8种共94例。经分析,弃卵行为可能是由外界干扰造成,胚胎死亡则可能与亲鸟营养缺乏相关,而育雏期疾病大都由饲喂不当、育雏环境管控不严、雏鸟营养不良所致。因此,加强朱鹮繁殖期和育雏期的管理、改善朱鹮亲鸟和雏鸟的营养水平有助于减少朱鹮人工繁育中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时讯     
陕西人工饲养朱鹮达到373只经过25年的研究与保护,陕西朱鹮保护工作者已经摸索出一套有效的人工繁殖和饲养技术。记者近日在陕西省洋县朱鹮保护观察站了解到,陕西人工饲养的朱鹮已达到373只。陕西人工朱鹮种群主要分布在洋县朱鹮自然保护区和周至楼观台救护饲养中心。洋县于1990年建立朱鹮救护饲养中心,当年从野外取卵进行人工孵化、育雏获得成功。1994到1995年,人工饲养朱鹮首次产卵,进行人工孵化、育雏均获得成功。截至目前,洋县人工饲养的朱鹮达到163只。周至楼观台救护饲养中心于2002年经陕西省政府批准,从洋县一次调运60只朱鹮到楼观台…  相似文献   

3.
一直困扰朱(鸭)保护工作人员的朱(鸭)自然繁殖与育雏难题,经科研、饲养人员的辛勤努力,终于得到克服.2000年7月23日,一只朱(鸭)幼鸟,经过亲生父母57天的孵化育雏,终于从摇篮飞出,开始自由觅食活动.  相似文献   

4.
野鸡的养殖主要在于育雏 ,如育雏能过关 ,则意味着养殖已成功一半。为了把握这一关键技术 ,福建省永定县湖雷镇闽西招宝珍禽开发公司蓝招宝经过 12a的实践 ,终于探索总结出了一套十分有效的野鸡育雏窍诀 ,解决了育雏上的难点、要点。技术核心可概括为“6个字三大原则”。1 保  相似文献   

5.
我看到了朱鹮 到洋县采访,每天说的是朱鹮,想的是朱鹮,问的是朱鹮,可是已经过去一周的时间了,我们连朱鹮的影子也没看见。 “能不能让我们见见野外朱鹮?” 路宝忠站长爽快地答应:“没问题”。次日,他便安排老雍带我们去。  相似文献   

6.
赵侠 《中国林业》2019,(10):18-19
5月14日,在陕西朱鹮救护饲养中心,生活在13号网笼里的两只朱鹮正在为一只外来掉巢的野生朱鹮幼鸟喂食野生朱鹮幼鸟被人工种群成功代养,这在朱鹮保护工作中尚属首例。“5月4日,这只朱鹮幼鸟从洋县华阳镇一个10米多高的大树上的鸟巢中坠落,被路过的游客和村民发现,随即报告给我们当天,我们就派人到现场救起了这只鸟。”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保护科的李昌明说。  相似文献   

7.
5月31日,在秦岭深处的陕西省宁陕县城关镇寨沟村,灵山秀水间,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放飞了第一只朱鹮……这是动人的时刻,朱鹮拍打翅膀的声音让人振奋!这是我国进行世界首次朱鹮异地野化放归仪式的一个镜头,这一天,是"东方宝石"朱鹮保护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我国人工繁育朱首次野化放归,标志着朱鹮保护由单纯的人工抢救开始转向回归自然的新阶段,朱鹮抢救保护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根据国家林业局的介绍,全国4处朱鹮繁育基地共繁育朱鹮512只,野生种群数量迅速增长到500多只,朱鹮总数已达到1000多只,已基本摆脱了物种灭绝的危险。  相似文献   

8.
甘肃与朱鹮有着深厚的关系,其中部、东南部是朱鹮历史分布的重要区域。20世纪80年代之前,朱鹮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和东亚其他国家相继灭绝或濒临灭绝,甘肃成为世界上朱鹮最后的生存地之一,其活动踪迹的发现和标本的获得,在陕西洋县朱鹮野生种群的发现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当前陕西朱鹮种群数量日益增加,栖息地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接近陇南、天水等甘肃地区,即朱鹮回归甘肃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应该随时做好欢迎的准备。当然也不能消极等待,作为曾经的家园,为了保护朱鹮,丰富珍稀动物物种,建设生态文明,发展旅游经济,甘肃应该积极启动朱鹮再引入项目的研究,实现再引入。  相似文献   

9.
1994年9月中旬我曾陪同光明日报社高级记者张天来,到陕西朱鹮保护站。保护站副站长翟天庆、蒙进荣热情接待了我们。朱鹮保护站是1981年成立的,位于洋县县城的北部,有朱鹮巢区13处,朱鹮取食地10处,夜宿地8处,饲养场1个,区内共有朱鹮45只。  相似文献   

10.
威胁野生朱鹮繁殖的自然因素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鹮繁殖成功率受各种外界环境和种群内部因素的影响,调查表明:湿地环境恶比,朱鹮的异步同化,天敌干扰等是导致朱鹮繁殖率的下降的主要因素。本文提出了保护野生朱鹮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世界上最为濒危鸟类之一的朱鹮,自从1981年在陕西省洋县被重新发现以来,我国成为惟一一个拥有野生朱鹮种群的国家。经过国家和地方保护部门的辛勤努力,种群数量已由发现时的7只增加到现在的近200只(野生种群和人工饲养种群都近100只),濒危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但朱鹮濒危的危机并没有得到根本解除。当前朱鹮野外种群数量仍是脆弱的,其数量仍属少量,这对于一个物种的保存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而且由于朱鹮的分布区十分狭窄,偶然的突发事件很可能对朱鹮的生存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据计算,按照朱鹮1981年到19…  相似文献   

12.
调查朱鹮觅食地食物的丰富度,为珍稀濒危物种朱鹮异地放飞提供数据支持。研究区为陕西省宁陕县水田,对朱鹮觅食地水田草丛、水体和基底3层动物进行捕捞、计数和鉴定。朱鹮觅食地-水田中发现记录动物35种,藕田种类明显低于稻田。水田泥层动物密度、生物量和有效生物量均达到最高;其次为水层,草丛最低。水田为朱鹮秋季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相似文献   

13.
朱鹮又称朱鹭或红鹤,是一种珍贵涉禽,为当今世界最濒危的鸟类。朱鹮的重新发现,使我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有野生种群分布的国家。陕西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和科研工作者对朱鹮开展了艰难的拯救工作,保证了在自然状态下朱鹮的正常繁殖。截止1992年共繁殖32窝,产卵104枚,孵出幼鸟80只,离巢66只。其间共抢救成活雏鸟15只,目前朱鹮保存数30多只,其中人工饲养15只。陕西朱鹮保护观察站在当地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已成为拯救这一濒危珍禽的前线指挥所。通过向当地群众普及科学知识及法制宣传,群众保护意识明显增强。生态和社会环境的改善为朱鹮种群稳定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通过10多年的调查和科学研究,基本弄清了朱鹮的历史分布、濒危的原因、年周不同阶段的活动  相似文献   

14.
<正>在陕西省洋县开展野外工作,时常遇到有趣的事情。有一次遇见一位养鱼的老农,他很无奈地对我说:"你们家的朱鹮天天到我的鱼塘吃鱼,我家的鱼都快被朱鹮吃没了。"这个鱼塘在洋县的隔壁城固县,由于朱鹮种群数量的增长,其分布区也在不断向外扩展,目前城固县也有不少朱鹮分布。当然,朱鹮肯定不是"我们家"的,是属于我们大家的,一想到可爱的朱鹮数量还在不断壮大,一种由衷的喜悦便从内心迸发。  相似文献   

15.
<正>陕西朱鹮异地野化放飞项目首次在宁陕启动,引起世界关注,历经四年终于繁殖出朱鹮子二代幼鸟,这标志着朱鹮首次异地野化放飞取得初步成功。然而它的成功背后却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宁陕朱鹮野化放飞项目实施人李夏就是其中的一位。李夏,200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经济管  相似文献   

16.
朱鹮是一种极其珍贵的濒危涉禽,为当今世界极濒危级动物,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现仅分布于中国陕西洋县,野外朱鹮种群数量仅50多只。 朱鹮是亚洲东部地  相似文献   

17.
朱鹮自然保护区有机食品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洋县朱鹮自然保护区的建成,使朱鹮的保护工作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保护区严禁使用化肥农药为发展有机食品生产提供了最好的条件。朱鹮保护区发展有机农产品有着得天独厚特的条件和品牌优势,既可有效弥补因保护朱鹮对农民生产效益带来的影响,又能有效带动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相似文献   

18.
<正>7与1000,本是两个平凡的数字,而对于朱鹮来说,这两个平凡的数字背后却凝结了一个家族的兴亡史。1981年残存的7只朱鹮在生死线间苦苦挣扎的场景还依稀可见,转眼数十年间,朱鹮已然壮大到1000多只,成为濒危物种由危转安的典范"家族"。那么,朱鹮家族是如何实现生存跨越的呢?朱鹮家族有着辉煌的历史,其生存史有6500万年之久,是鸟类中闻名遐迩的"活化石"。但是,伴随气候环境的变化,干燥与寒冷使得适合朱鹮筑巢的阔叶栎类树种分布面积骤然缩减;而气候变干也使得环境的湿度减小,水域面积逐渐缩小,朱鹮家族捕食场所大幅度减小;更加糟糕的是人类的扩  相似文献   

19.
朱鹮,国际极危级、中国一级保护动物.历史上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等地,是亚洲东部的特有物种,在中国分布尤为广泛.现在,野生朱鹮只在秦岭南麓的陕西洋县可以见到. 朱鹮属鹳形目、鹮科、朱鹮属、朱鹮种,白里透红的羽毛是它与其他鸟类的最大区别,被人们视为吉祥鸟、神鸟.朱鹮体长540~600毫米,嘴长且向下弯曲,黑褐色,嘴尖红色,跗红色.头前部裸出呈鲜红色,头后部着丝状冠羽,繁殖期呈黑色,沿至颈背部,4~6月色染最深.夏羽则由黑色变为灰褐色,肩羽灰褐色,下体污白色,翅膀下方在阳光映射下呈橙红色,冬羽灰白色.  相似文献   

20.
朱鹮在我省被重新发现后,引起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极大关注。1986年,在林业部的支持下,省政府决定在洋县原有朱鹮保护组织的基础上成立“陕西朱鹮保护观察站”,配备专职人员17人,在姚家沟、三岔河营巢区设立了观察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