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农业信息》2004,(12):19-19
为贯彻全省农业粮食工作会议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会议精神,省上决定实施“全省科技增粮行动计划”。“全省科技增粮行动计划”项目确定重点扶持小麦、玉米、马铃薯三大粮食作物生产大县,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04年度项目分布在全省12个市(州)、27个县(市、区),分综合增产技术集成推广类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类项目两大类,按照集中连片、整乡整村推进的原则建设。综合增产技术集成推广类共安排20个项目,其中冬小麦增产项目5个,春小麦增产项目3个,玉米增产项目6个,马铃薯增产项目6个。每个项目投资18万元,要求示范推广面积0.67万hm~2,其中中心示范区面积不少于推广面积的10%。重点是推广应用现有成熟、配套的增产技术,制定生产技术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胶州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以购销市场化为导向,以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基础.以确保粮食安全为目标.以建立完善“三大体系”为重点.积极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对粮食流通体制的完善与创新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王庆全 《安徽农业科学》2014,(8):2498-2499,2520
基于宿州市粮食生产现状,剖析了宿州市粮食增产制约因素,具体包括:小农经济;农业科研、农技推广财力人力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灾害能力差;农民收入低,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十分有限;"农民工"队伍的壮大,使农业生产出现粗放经营的新问题;龙头企业的发展缺乏资金支撑等。提出了宿州市粮食增产的几点建议: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提升高产稳产田的比例;以提高秋粮单产为重点,加快实现粮食均衡增产;以技术创新和应用为重点,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水平;以推进区域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种植为重点,加快推进规模化经营;以粮食产业化体系建设为重点,提高产业比较效益。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福建省粮食短缺的具体情况分析,提出了解决福建省粮食问题应遵循:在不放松水稻生产,做到确保口粮大米自给的同时,把增产粮食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增产饲料粮的轨道上,实行粮饲分治。其途径有:把现有的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转变为粮食—饲料—经济作物三元结构,使饲料栽培成为种植业的一大产业;建立高效的现代饲料工业生产体系,优化饲养业结构,努力提高饲料报酬率。  相似文献   

5.
粮食安全事关国运民生,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在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而“藏粮于技”是保障粮食生产的重要举措,辨析“藏粮于技”的实现机制和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梳理中国粮食生产面临挑战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技术进步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和贡献,进而总结了中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面临的挑战,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粮食生产因资源约束面临多重挑战,但中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不断提升,粮食生产技术进步提高了土地、劳动力、种子等资源的生产率,突破了现有资源约束,“藏粮于技”战略取得初步成效。然而,中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面临技术供给短缺、推广效果差、需求不足等难题。为此,未来要健全粮食生产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粮食生产技术推广体系,加大技术补贴力度以及发展高素质农民队伍,通过“藏粮于技”持续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6.
资讯浏览     
《中国农垦》2012,(12):1-3
<正>【政策】农业部:部署粮食增产模式重点科技攻关11月26日,农业部召开粮食增产模式重点科技攻关部署会。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指出,农业部组织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是一项新的重大工程,是深入推进高产创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针对当前粮食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和技术瓶颈,集聚力量,集中资源,组织开展重点科技攻关,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前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和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中国粮食安全的观念、制度与技术创新思路。在粮食安全观念创新上,要树立“大粮食”观念,逐步实现粮食的数量安全、经济安全和营养安全三级目标,确保粮食增产与增收同步,并重点保障口粮安全,开放非口粮市场。在粮食安全的制度创新上,要推进土地股份合作制,强化耕地评审管理制度,建立和健全粮食安全监测预警体系、粮食市场购销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强化粮食产购中的调控与管理力度。在粮食安全的技术创新上,着重调整粮食产销的区域布局,推行多熟超高产生产技术,构建“大粮食”生产结构。  相似文献   

8.
中国粮食产销格局与全国粮食产区和销区明显趋向集中相适应日益向优势地区集中。目前,全国已经形成三大类型的粮食产销、余缺地区:粮食净输出地区、稻谷输出区和玉米输入区、粮食净输入地区。传统的“南粮北调”已为“北粮南运”所取代,并一定程度显现“中粮西进”。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粮食经济融入世界粮食市场的广度和深度越来越大,使中国成为世界粮食贸易大国。与中国粮食大幅度增产相对照,社会粮食消费量呈稳定增长趋势。由于全国粮食总产量增长,再加上“进口补库”,所以,迄今国家粮食储备仍然是充裕的,目前粮食市场供应是有保障的。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合理的粮食价格,有利于农业粮食增产和种粮农民增收,有利于保障国家以粮食为重点的食物安全。从长远的趋势看,中国的粮食市场价格应该维持在较高的合理价位上。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业技术类型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生产发展,粮食产量实现了历史突破性的"十连增",但由于受到了资源禀赋限制和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影响,未来中国粮食产业增产潜力并不容乐观。选取水土资源、劳动力资源作为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而打破约束实现粮食持续增产的唯一手段是必须依靠农业技术进步来支撑农业发展。通过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受到生物化学型技术和机械型技术的干扰型影响,在目前资源禀赋不断恶化的情况下,未来依然能够实现粮食可持续的增产可行路径是增加两类技术的要素投入,其中生物化学型技术投入在粮食生产中起主要影响作用,应作为农业科技投入的重点以及近几年农业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向,尤其是以农业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将为中国粮食产业带来革新。  相似文献   

10.
<正>农作物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粮食增产的一个突破口。国内小麦地膜覆盖栽培研究始于1980年,以甘肃省、河北省、山东省、山西省等地为先,截至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甘肃省的“小麦覆膜栽培技术”、山东省的“旱地周年覆盖栽培技术”和山西省的“小麦地膜覆盖膜侧栽培技术”三大技术体系,以上覆膜技术均以节水增产为目标。河南省小麦地膜覆盖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本次试验示范是关于豫北晚播各小麦覆膜栽培对产量的影响机理与技术。  相似文献   

11.
石家庄市栾城区农地经营规模与农业生产效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农户调研数据,运用DEA-Tobit模型探究不同类型农户农业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总体上看,随着农业经营规模的增大,单位面积均资本投入和均毛收入增加,而单位面积均劳动力投入和均净收入减少,说明扩大耕地经营规模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土地由劳动力密集型生产方式向资本密集型生产方式转变。2)不同种植类型的规模效应呈现出不同的规律:粮食作物和核桃在中等规模型(0.67~3.33hm2)生产效率最高,而草坪种植则在小规模型(0~0.67hm2)生产效率最高。3)影响不同种植类型的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不同:户主受教育程度、劳动力数量与粮食作物、草坪生产效率均呈显著正相关;是否从事其他工作与粮食作物、草坪生产效率均呈显著负相关性;化肥农药投入与粮食作物生产效率呈负相关性,与草坪生产效率呈正相关性;年龄对草坪、粮食作物生产效率影响均不显著。因此,适当推动土地流转、确定合理的生产规模、加大农业先进技术投入等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西吉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玉米生产中优势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大旱作农业的扶持力度;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力推广机械化种植技术;强化管理和技术培训;选定品种,确定海拔;根据地力确定密度等旱作节水农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有机农业是指一种在农业生产中完全不使用化学合成的物质,也不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的生产体系。发展有机农业是改善环境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发展有机农业存在着政府支持不够、缺乏有机农业技术和知识、没有形成产业化及有机产品认证难以及销售难等问题。转变观念,加大政府支持、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建立生产体系和认证制度及建立、培育和完善中介服务组织等是发展有机农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西藏1995—2002年之间农业生产总值、种植业、畜牧业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西藏现有的农业生产结构存在如下问题:(1)种植业和畜牧业是西藏农业产值的主要组成部分,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不协调。(2)种植结构单一,以粮食作物为主,粮:经:饲=87:11:2,比例不合理。在粮食作物内部麦类作物占绝对比重,经济作物以油菜为主,均表现出明显的单一性。(3)畜群结构单一,为牛、羊为主的反刍类动物占绝对比重的草食型畜群结构,加大了西藏的草畜矛盾,不利于西藏畜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调整措施:(1)降低粮食作物尤其是青稞和小麦的播种面积,增加蔬菜、水果的种植面积。(2)推广粮草轮作制度,加强农牧结合。(3)增加猪、鸡的数量,逐渐以耗粮型与草食型相结合的畜群结构代替单一的草食型畜群结构。  相似文献   

15.
收集整合了中国各省区1949—2006年粮食产量资料,采用减产率指标、减产率浮动性指标、高风险概率指标3个评价指标以及综合性指标进行了气象产量的气候变化减产风险评价,同时采用变异系数对我国各省产量波动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华北、西北大部分省份面临严重的气象产量减产风险,且产量稳定性低。华东、华南、西南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减产风险。由于中国农业的重心正在向北方转移,这些影响将严重影响未来中国粮食生产的稳定。  相似文献   

16.
陈奇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6):209-212
基于Solow余值理论,利用农业生产总值、农业生产资本存量和劳动力投入量3个指标,对河北省1986—2010年间的农业科技创新速度和农业科技创新贡献率进行了测算,得出此时间段河北省农业科技创新年均速度和年均贡献率分别为4.95%和38.57%。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河北省农业经济发展的特征:河北省农业经济仍没有脱离依赖生产资本存量扩张的外延式粗放型增长方式,但是农业科技创新的贡献份额逐年增加。最后提出,河北省要正确处理好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提高农业投入产出比的作用,走依靠科技创新为支撑的农业经济增长新道路。  相似文献   

17.
广西兼业农户增收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兼农户收入以农业收入为主,提高农户农业生产技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发展特色与生态农业、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与农产品信息网络的建设是增加一兼农户收入的有效对策;二兼农户收入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加强对劳动力教育与培训来提高二兼农户农民非农就业能力、实现二兼农户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二兼农户增收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China is characterized as ‘a large country with many smallholder farmers’ whose participation in modern agriculture is key to the country's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Promoting smallholder farmers’ adop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echnology is one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capabilities of smallholder farmers.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Internet use on the adop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echnology by smallholder farmers based on a survey of 1 449 smallholders across 14 provinces in China.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Internet use can significantly promote technology adoption, with the probability of adopting new crop varieties, water-saving irrigation technology and straw-returning technology increasing by 0.200, 0.157 and 0.155,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the effect of Internet use is found to be heterogeneous with a greater effect on smallholder farmers having low education levels, limited training, and high incomes. To increas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echnology adoption by smallholders, rural Internet infrastructure and Internet use promotion should be the focus for the Chinese government.  相似文献   

19.
玉米育种走出困境需要坚持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的创新。本文仅从技术层面讨论种业发展和育种研发涉及的管理体制问题。  相似文献   

20.
农业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提高科技水平、节约投入品、增加农民收入、改变产业结构、优化产业模式等作用。本文总结了我国农业现状及发展方向,简述了农业信息技术的定义、作用、集成和应用,说明了农业信息技术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以期为后来学者研究农业信息技术以及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