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不同缓冲带植物在滨岸缓冲带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高羊茅、紫穗槐、柽柳3种植被不同配置方式缓冲带对径流水中固体颗粒悬浮物(SS)的净化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草本缓冲带对SS的净化效果明显,可净化约83.81%的SS;3块样地沿程截流污染物效果为:草本带>灌木带≈小乔木带。通过对土壤抗侵蚀能力的评估可知,草本可提高5~20 cm土层的抗侵蚀能力,灌木可提高15~30 cm土层的抗侵蚀能力,乔木可提高25~40 cm土层的抗侵蚀能力。  相似文献   

2.
河岸缓冲带植物配置模式对面源污染物的净化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选择适合喀斯特山区河岸带修复的植物种类及其配置模式,构建了白花三叶草、高羊茅、金叶女贞3种植物及其不同配置模式的缓冲带试验基地,开展农田径流总氮(TN)、总磷(TP)、固体颗粒悬浮物(SS)的截留净化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植物及配置对面源污染物的净化效果不同。混合草本(高羊茅+白花三叶草)对 TN、TP 的去除效果较好,去除率分别为39.35%和50.89%;混合草本+灌木(高羊茅+金叶女贞+白花三叶草)对 SS 的截流效果明显,去除率为86.71%;高羊茅对 SS、TN、TP 去除效果最差,去除率分别为72.33%、26.49%和26.98%。应加强河岸缓冲带不同植物配置模式下污染物的截留转化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山西农业科学》2015,(12):1641-1643
以披碱草、高羊茅、紫穗槐、柽柳为试验材料,研究这4种植物不同配比方式构造的缓冲带对地表径流中的固体颗粒污染物、全氮、全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缓冲带前段栽植草本,中段栽植灌木,末段栽植小乔木,并在小乔木林下栽植草本的缓冲带类型(缓冲带3型)对径流中面源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较佳,建议在实践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砒砂岩区坡面缓冲带生态调控效应,研究10、15 m沙棘缓冲带以及天然撂荒地带上(距离缓冲带上方100~150 m)、带中和带下(距离缓冲带下方100~150 m)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规律和不同土层土壤水库蓄水效率差异。结果表明,沙棘缓冲带能够有效改良土壤级配和物化性质等指标,同时具有良好的分选效果和拦沙作用,水源涵养能力明显提高,生态调控能力较为显著;不同坡位下,缓冲带内土壤级配、物化性质以及土壤水库利用率均表现为带中带下带上;相同坡位下,3种沙棘缓冲带土壤分形维数、容重、孔隙度、有机质含量等物化性质随着缓冲带的宽度增加而优化,表现为15 m带宽10 m带宽对照坡面(容重除外),容重表现为对照坡面10 m带宽15 m带宽。  相似文献   

5.
土壤水分是干旱区植被生长的限制因子,研究荒漠—绿洲过渡带植被根区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对抵御沙漠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以荒漠-绿洲过渡带3种典型混交灌木梭梭×泡泡刺(SS×PP)、泡泡刺×沙拐枣(PP×SG)、沙拐枣×梭梭(SG×SS)为研究对象,对3种典型混交灌木根区0~100 cm土层土壤进行连续采样并测定土壤含水率。结果表明:1)7-9月,3种混交灌木根区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的变化范围依次为:梭梭×泡泡刺0.54%~2.75%、1.06%~2.41%、0.73%~4.72%;沙拐枣×梭梭0.42%~2.59%、0.96%~2.35%、0.57%~3.58%;泡泡刺×沙拐枣0.31%~2.38%、0.56%~2.33%、0.79%~3.71%。3种混交灌木在0~6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随深度增加而增大,60~100 cm土层各类型混交灌木土壤含水率变化逐渐趋于稳定。2)7月,0~100 cm土层混交灌木梭梭×泡泡刺的土壤含水率显著高于沙拐枣×泡泡刺,9月,20~40、60~100 cm土层混交灌木沙拐枣×梭梭的土壤含水率显著低于其他2种混交灌木类型。3)3种混交灌木土壤持水能力大...  相似文献   

6.
4种草皮缓冲带对径流污染物去除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试验研究冰草、炸酱草、披碱草、白花三叶草4种草皮缓冲带对径流水中总氮、悬浮固体颗粒物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4种缓冲带对径流中总氮的平均去除率在30%以上,披碱草缓冲带的全程TN削减量最高,冰草缓冲带的全程TN削减量最低,差值达6.69个百分点。4种缓冲带对悬浮固体颗粒物的平均去除率达73.64%,全程炸酱草缓冲带对SS的削减率最高,白花三叶草最低,差值为12.8个百分点。通过数据拟合的方法计算当悬浮固体颗粒物去除率达60%时4种草皮缓冲带所需的最佳宽度分别为冰草缓冲带9.77m,炸酱草缓冲带10.69m,披碱草缓冲带12.25m,白花三叶草缓冲带15.01m。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临泽地区不同类型的盐碱地植物进行研究,揭示不同类型盐碱地植物群落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除20 cm土层土壤温度最高值出现在8月份,其他土层的土壤温度最高值出现在7月份,而最低值除了60 cm土层土壤温度出现在12月份,其他土层的土壤最低温度出现在1月份。轻度和中度盐碱地主要以藜科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禾本科、茄科;而重度盐碱地以禾本科占绝对优势,其次为菊科和藜科;从样地物种组成来看轻度和中度的科属表现为单科单属,而重度盐碱地表现出优势科属比轻度和中度的要丰富。3个样地中共有荒漠盐碱植物种31种,其中灌木8种、草本23种,草本植物明显多于灌木。从灌木占物种数的比例来看轻度和中度盐碱地灌木较为丰富,从3个样地中草本占物种数的比例来看重度盐碱地草本植物较为丰富。  相似文献   

8.
草本缓冲带优化配置对氮磷的去除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自行设计的小型试验装置模拟缓冲带,选择东北地区草木犀、白三叶、马唐、夏枯草4种常见植物,通过人工配水模拟农田径流水,采用草种不同栽种方式及草皮与其他生物处理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缓冲带对污染物的净化效果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渗流中,草种不同栽种方式和草皮与其他生物处理方式结合的缓冲带,3种混栽方式的NH4+—N、全P的去除效果最高分别为59.80%、56.81%。在径流中,草种不同栽种方式中3种混栽方式的NH4+—N、全P的去除效果最高分别为23.30%、22.30%;草皮与其他生物处理方式结合缓冲带,3种混栽+小沟对全P去除效果最高达27.4%,3种混栽+人工浮床对NH4+—N去除效果最高,达30.1%。在本试验条件下,3种混栽方式对渗流的净化效果较好,而草皮与其他生物处理方式结合的缓冲带对径流有较好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9.
不同草本缓冲带对径流污染物滞留效益及其最佳宽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营建河岸缓冲带提供依据,研究了冰草、高羊茅、披碱草、紫花苜蓿4种草皮缓冲带对渗流水中总氮、总磷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4种缓冲带对总氮的平均去除率在60%以上,冰草缓冲带的全程TN削减量最高,紫花苜蓿缓冲带的全程TN削减量最低,相差9.8个百分点。4种缓冲带对总磷的平均去除率达79.31%,高羊茅缓冲带对TP的削减率最高,紫花苜蓿最低,相差13.56个百分点。通过数据拟合的方法计算当总氮去除率达50%时,4种草皮缓冲带所需的最佳宽度,计算结果分别为冰草缓冲带7.17m,高羊茅缓冲带8.08m,披碱草缓冲带6.89m,紫花苜蓿缓冲带8.84m。  相似文献   

10.
黄土丘陵区植被次生演替灌木初期的土壤养分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黄土丘陵区植被次生演替灌木初期的土壤养分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灌木初期土壤养分含量总体上表现出0~20 cm土层明显高于20~60 cm土层,而20~40 cm和40~60 cm间无显著差异.0~60 cm土壤深度内,土壤养分因子含量平均值变化范围分别为:有机质4.66~9.83 g·kg-1,全氮0.33~0.61 g·kg-1,全磷0.49~0.52 g·kg-1,有效氮21.56~41.80 mg·kg-1,有效磷0.73~1.31 mg·kg-1,有效钾58.31~102.01 mg·kg-1.灌木初期的土壤养分条件略好于草本阶段,说明植被演替草本阶段对土壤的培肥作用为群落向灌丛演替阶段发展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土壤养分环境.灌木初期不同,灌木树种间的土壤养分条件存在一定差异,表明不同灌木树种定居所需适宜的土壤养分条件也不同;灌木初期除土壤全磷外,其他各养分因子间均表现出极显著线性相关关系(P<0.0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研究干旱胁迫下12份禾本科牧草的苗期抗旱性,为抗旱牧草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室内盆栽试验方法对牧草进行连续干旱胁迫处理.[结果]将12种禾草的抗旱性大致可以分为3类,冰草和高燕麦草为强抗旱性牧草;内蒙古冰草、中间偃麦草、偃麦草和新麦草为中等抗旱性牧草;鹅观草和披碱草为弱抗旱性牧草.[结论]通过综合比较分析发现在干旱胁迫下冰草和高燕麦草的抗旱性较强,适合在于旱少雨的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2.
马建军  姚虹  张树礼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197-13199
采用化学分析、微生物平皿培养,研究了黄土高原区准格尔煤田黑岱沟露天煤矿人工复垦区9种乔灌草不同配置下的土壤0~20cm及20~40cm土层60个土样的土壤性质及微生物的数量与组成。结果表明:①黄土高原区露天煤矿人工复垦区与裸地土壤中仍然生存着数量较多的细菌、放线茵及真菌,其中各类群的数量排序为:细菌〉放线茵〉真菌;②不同树种下的土壤中细菌、放线茵及真菌数量不同,土壤微生物的数量按灌木林〉乔木林排序;③黄土高原“果树人工林-微生物-土壤”生态系统微生物数量大,种类较多,生物活性强,对土壤物质转化及肥力提高有明显作用。在恢复黄土高原植被时应将沙棘作为先锋树种。  相似文献   

13.
施肥期对4种禾本科牧草生长特性及种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施肥期4种多年生禾本科牧草生长特性和种子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期4种牧草生育期变化不大;羊草和扁穗冰草在抽穗期施肥株高最高,无芒雀麦拔节期施肥株高最高,比对照高14.9 cm,施肥处理降低垂穗鹅观草的生长速度;返青期施肥羊草、垂穗鹅观草和扁穗冰草的产量最高,无芒雀麦在抽穗期施肥后牧草产量和质量最高,茎叶比为0.62;羊草在拔节期施肥种子产量、发芽率显著高于对照,垂穗鹅观草和扁穗冰草在返青期施肥种子产量、质量均高于对照和其它施肥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覆盖度沙棘对林下草本植被的修复效果。[方法]经过对林下植被的盖度、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的分析研究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地区不同覆盖度沙棘人工林对林下植被的影响。[结果]沙棘林覆盖度达10%以后,林下草本植被多样性指数变化平稳;当沙棘林地覆盖度为20%~25%时,林下植被盖度与生物量达最大值。[结论]研究区沙棘林的覆盖度应该以15%~25%为宜。  相似文献   

15.
水分胁迫下蒙古冰草、扁穗冰草和滨麦抗旱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oum keng)、扁穗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L.)Gaertn)和滨麦(Leymus mollis)为材料,用聚乙二醇6 000(PEG 6 000)模拟土壤水分胁迫,对它们的叶片相对含水量、质膜相对透性、游离脯氨酸及叶绿素指标进行对比,利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其抗旱排序为滨麦>蒙古冰草>扁穗冰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沙棘的配伍雄株选择、杂交育种及栽培品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野外调查了引进沙棘品种的花期物候、风媒传粉特征,对其花粉生活力、柱头可授性及单花花粉量等进行了检测。【结果1沙棘风媒传粉发生在5月初,雌株花期10~12d,雄株花期12~15d;重力玻片法检测表明,离花粉源20m(无刺雄)和25m(阿列伊)左右远的地点花粉密度最大。刚开花时花粉生活力达到90%以上,在干、湿2种保存条件下,花粉生活力都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显著下降(P〈0.05)。干燥条件下,生活力能维持4d,从第4d开始生活力显著下降(P〈0.05),在第10d时丧失生活力。而湿润条件下,花粉仅保存2d就完全丧失生活力。沙棘柱头的可授性是在开花后第2d,持续大约8d。[结论]雄株无刺雄和阿列伊是较为优良的授粉品种。  相似文献   

17.
刘雪凌  权永荣  陈旭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6):8960-8961,8987
沙棘果肉、种子以及果渣中所富含的营养成分及活性物质具有特殊的应用价值与巨大的应用前景。对我国沙棘的地理分布、有效成分、生理功能进行了概述,重点综述了沙棘相关产品的开发,并对我国沙棘产业的近一步研究与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为分析阴山北麓内蒙古武川县林地持水量和固持水土的能力,以当地柠条、油松、沙棘、油松×柠条混交林、沙棘×柠条混交林5种典型人工林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水分入渗以及水分贮存特征值等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物理特征存在显著差异(P<0.05)。容重表现为沙棘最大(1.452 g·cm-3),油松最小(1.042 g·cm-3);非毛管孔隙度的排序为油松>油松×柠条混交林>沙棘×柠条混交林>沙棘>柠条。各林分达到稳渗的速率与非毛管孔隙度的排序相一致,各样地的稳渗速率在0.47~1.32 mm·min-1之间,土壤入渗回归方程拟合效果较好。只有油松纯林和油松×柠条混交林更接近考斯加柯夫公式中的系数1/2。混交林地比纯林地对水分的贮存能力高,而油松×柠条乔灌木混交林比沙棘×柠条灌木混交林的最大持水量高112.8 t·hm-2。在阴山北麓地带更适合种植油松×柠条类的乔灌木混交林,乔灌木混交林能更加有效地提高林地持水功能。  相似文献   

19.
何士敏  方平  何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880-4882
[目的]研究沙棘叶片内过氧化氢酶(CAT)的酶活力和酶催化特性,为沙棘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沙棘叶片内CAT活性进行测定,并研究温度、pH值、激活剂和抑制剂对其活性的影响。[结果]沙棘叶片CAT的最适温度在20~30℃之间,最适pH值为7.0。Mg2+、Cu2+和SDS对沙棘CAT有激活作用,而EDTA、Fe2+、Ca2+、Ag+、Mn2+和Fe3+则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pH值为7.0,温度为30℃时,CAT活性可达1733U/g.min;[结论]沙棘叶片内过氧化氢酶具有很强的活性,温度、pH值、激活剂和抑制剂对其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