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03年小麦赤霉病大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阜宁县大小麦总面积3.91万hm^2,其中小麦2.73万hm^2。由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雨水偏多的气候与小麦抽穗扬花期高度吻合,致使2003年小麦赤霉病[Gibberlla zeae (schw)]严重发生。经防治,挽回损失6.15万t,实际损失2.05万t。因此,探讨2003年阜宁县小麦赤霉病  相似文献   

2.
小麦赤霉病抗病性品种选育过程中如何控制每季小麦赤霉病充分、稳定发病,保证在发病的条件下进行压力选择,是筛选抗赤霉病小麦品种的关键。研究通过漫灌畦沟,保持地表湿度,并用薄膜覆盖的方法维持发病圃高温高湿,从而人工诱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通过广泛的田间调查与综合分析,明确了盐都区2015年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认为当地小麦主栽品种不抗病,田间菌源充足,小麦抽穗扬花期与降雨天气吻合是导致该病大流行的三大主因。针对性地提出了选用抗病品种、适期播种、提高药剂防治质量等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4.
为选育黄淮麦区的抗赤霉病高产小麦新品种,对495份普通小麦和长穗偃麦草(十倍体)杂交后代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发现兰小偃麦6号、兰小偃麦15号2个与苏麦3号抗性相当的抗赤霉病材料及一批赤霉病抗性中抗以上的种质及新品系,表明利用普通小麦和多年生长穗偃麦草杂交可以选育抗赤霉病且适应黄淮麦区种植的中早熟小麦品种(系),采用此法选育出天民363、天民369等对赤霉病中抗或中感品种(系)进入黄淮麦区国家或省级试验。分析了黄淮麦区近16年四月份的气象条件,结果发现可以通过选育早抽穗避病品种(系)的途径减轻甚至避免赤霉病的危害。培育出天民198早抽穗避病品种(系),已累计推广约2.67×106 hm2,其早熟避病、抗倒春寒、稳产高产已经得到充分验证,在黄淮麦区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5.
小麦品种发生赤霉病的轻重,受抽穗后雨量大小影响很大。同一品种不同播期间,由于抽穗期不同,抽穗以后遇的天气往往差异很大,因而它们的发病轻重也就差异很大。所以,抽穗期不同的品种,其抗病性就缺乏比较的基础。本文提出的鉴定方法——定量鉴定法,可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小麦赤霉病的抗侵染性和抗扩展性的强弱和组配,及对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影响。中抗侵染和强抗扩展的品种为较好的抗性,其对赤霉病可以保持较稳定的抗性。小麦赤霉病一般属于多基因效应,两个不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都含有抗赤霉病的微效抗性基因,则可以通过杂交累加或重组,选出抗病的品种,带有抗赤霉病微效抗性基因的品种,采用系统选择或辐射的方法,亦可选出抗赤霉病能力较强的品种,本文最后还提出抗赤霉病育种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小麦赤霉病〔Gibberella Zeae(Sch-w)Petcn〕在我国主要是以禾谷类镰刀菌(Fusarium gruminearum Schw)为主要侵染原的一种病害,我国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华南冬麦区和东北北部春麦区为害严重。近年来我国内蒙、河南、陕西等省区的部分麦区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生。闽北内陆山区小麦抽穗、扬花期正值阴雨连绵,气温上升的霉雨季节,加以山区雾多湿度大,小麦赤霉病发生频繁而又严重。从1973——1986年的十四年中有十二年是大发病年,二年是中度发病年。大流行年份病  相似文献   

8.
小麦赤霉病 (GibberelnaZeae (schw )Petch)是世界范围的一种病害。我国的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和东北的部分麦区为流行区 ,并有蔓延和发展趋势。对小麦生产威胁很大 ,全国每年要损失数亿公斤的小麦。近几年来 ,经过有关科学工作者研究与探索 ,对赤霉病的病菌生理、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在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小麦抗赤霉病性由于是多基因控制的 ,且发病轻重受气候条件影响甚大 ,因此小麦抗赤霉病育种困难重重。大多数人员在小麦抗赤霉病育种领域已拼搏了十多年 ,积累了一…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黄淮地区小麦茎基腐病发生严重,假禾谷镰刀菌是黄淮地区小麦茎基腐病的优势病原菌,同时也可引起小麦赤霉病。为明确假禾谷镰刀菌与小麦赤霉病的关系,本研究从山东省商河县小麦茎基腐病重病田块分别采集苗期和成熟期小麦病株,通过分离鉴定发现,苗期小麦茎基腐病的优势病原菌为假禾谷镰刀菌,且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假禾谷镰刀菌在人工接种条件下能够引起严重的小麦赤霉病;此外,在小麦苗期田间的玉米秸秆上能够观察到尚未成熟的子囊壳,对子囊壳进行真菌分离鉴定,发现其包含禾谷镰刀菌和假禾谷镰刀菌形成的子囊壳。在小麦成熟期,从小麦赤霉病病穗中也分离到了假禾谷镰刀菌。这是山东省首次报道假禾谷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综上,在小麦茎基部和穗部均能分离到假禾谷镰刀菌,且假禾谷镰刀菌在人工接种条件下能够引起严重的小麦赤霉病。结合当前黄淮地区小麦茎基腐病严重发生以及普遍秸秆还田的现状,推测假禾谷镰刀菌可能会助推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  相似文献   

10.
南平市小麦赤霉病发生和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3--2011年南平地区小麦3个对照品种的赤霉病发生程度为研究对象,对小麦赤霉病的病情指数、发病率进行调查,并与开花期温度、降雨量的进行相关性分析,然后在逐步回归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小麦赤霉病对照品种发生程度的动态预测模式,拟合率为92.6%。  相似文献   

11.
小麦赤霉病是我国小麦主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能造成小麦产量降低和品质下降。其抗性属于数量性状遗传,能直接应用于生产的抗源较少,亟需寻找新的抗源。目前小麦近缘属野生植物抗赤霉病研究及远缘杂交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对小麦抗赤霉病育种具有深远的意义。为此,对小麦近缘属野生植物抗赤霉病研究情况及远缘杂交技术进行综述,并对小麦抗赤霉病育种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不同施肥方式(纯施化肥、有机肥配施化肥、秸秆还田配施有机无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对稻麦两熟制区农田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的影响,本研究在南京农业大学的江苏金坛试验基地,研究不同施肥方式下农田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危害情况。结果表明:几种施肥方式均显著提高了赤霉病病穗率和病情指数;秸秆还田施肥措施下小麦赤霉病病穗率和病情指数呈上升趋势;增施有机肥会导致赤霉病病穗率和病情指数的提高;相同种类、相同施肥量情况下,肥料早施可以降低赤霉病病穗率和病情指数,追施拔节肥有提高赤霉病病穗率和病情指数的趋势。各处理区均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农田的养分生境,导致作物生长、土壤微生物和农田生物多样性出现差异。因此,合理、科学施肥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赤霉病的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13.
进入21世纪以来,江苏沿海地区小麦赤霉病流行频率增加,发生危害程度加重,已成为小麦上一种常发性病害。目前,防治小麦赤霉病以多菌灵及其复配剂为主,小麦赤霉病抗性菌株比例上升,防效下降。对粉唑醇、环丙唑醇、氟环唑和戊唑醇混用进行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0%环丙唑醇SC 30 m L/667 m~2+80%戊唑醇WP 10 g/667 m~2,对小麦赤霉病的防病效果达89.66%,可进一步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4.
为给黄淮麦区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提供新的抗性资源,以偃展1号/内乡188小麦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在田间充分发病的情况下,进行连续两年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并通过复合区间作图,分析群体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加性QTL、上位性互作及与环境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两年间亲本偃展1号、内乡188赤霉病抗性差异显著,群体间赤霉病病情指数变幅分别为0.16~0.70和0.26~0.90。对两年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进行联合分析,检测到5个加性抗性QTL,1对上位性互作QTL,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32.39%和3.05%,环境互作很小(1.88%)。在5个加性QTL中,QFHB.caas-5D和QFHB.caas-4D对变异的解释率较大。群体199个家系中,共筛选到19个赤霉病抗性较好且稳定的家系。上述结果对于加快我国黄淮麦区小麦赤霉病抗性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地处苏北沿海的东台麦区小麦赤霉病,流行频率增加,发生危害程度加重,成为当地小麦的一种常发性病害。文章回顾了近10多年来东台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概况,剖析了该病高频率发生的影响因素,同时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就今后如何更好开展防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江苏省小麦主推和新育成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水平,2018年至2020年采用单花滴注接种和自然发病方法,对280个江苏省小麦品种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并对部分自然发病鉴定品种进行了籽粒DON毒素积累分析。结果表明,85个品种对赤霉病达到中抗及以上水平,其中淮南品种60个,淮北品种25个。经连续3年重复鉴定,筛选出18个抗性水平高且稳定的小麦品种,包括16个淮南品种和2个淮北品种。自然发病条件下,病穗率在10%以上的品种中,90%以上表现为中感及感病。不同小麦品种籽粒中DON毒素积累水平差异较大,毒素水平与小麦品种的病情指数呈正相关。综上所述,淮南较淮北品种的赤霉病抗性高,籽粒DON积累量低;人工接种鉴定可以较准确地反映小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不同小麦品种发病严重程度与DON毒素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小麦抗赤霉病品种金麦12的选育刘思衡(福建农学院农学系)赤霉病是七十年代以来福建省小麦的主要病害,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对小麦抗赤霉病品种的丰产性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本省小麦生产形势的变化和小麦抗赤霉病性的特点,调整了...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茎基腐病和赤霉病在中国黄淮麦区发生严重,对小麦产量及品质造成较大影响。各地报道小麦茎基腐病和赤霉病病原菌种类有所差异。为明确当前中国小麦主产区河南小麦茎基腐病和赤霉病病原菌种类变化情况,本研究对2022年采自河南省安阳、漯河、周口、南阳等8个不同生态区的小麦茎基腐病病株和赤霉病病穗进行了分离纯化,分别得到257和88株分离物。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小麦茎基腐病样品分离物中,假禾谷镰孢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231株,占比89.88%;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23株,占比8.95%。赤霉病样品的分离物中,禾谷镰孢菌76株,占比86.36%;假禾谷镰孢菌10株,占比11.36%。2022年河南省所有采样地区的茎基腐病的优势病原菌均为假禾谷镰孢菌,赤霉病的优势病原菌仍为禾谷镰孢菌,但赤霉病样品分离物中假禾谷镰孢菌的占比有所增长,特别是在安阳、平顶山和漯河市的赤霉病样品中假禾谷镰孢菌的分离频率达到了10%以上。  相似文献   

19.
2008至2009年江苏省小麦适期偏晚播种,一播全苗;越冬期降水偏少,淮北干旱严重,至2月下旬末,旱情才有所缓解.返青期全省连阴雨,淮北旱情解除,淮南低洼地区发生渍害;3月中旬后气温稳步回升,小麦生长先慢后快;抽穗开花期多晴少雨,抑制了赤霉病的发生,有利于开花授粉、提高结实率;灌浆期温高光足,有利于光合累积,提高千粒重;成熟收获期晴雨相间,淮北地区部分白麦出现穗上发芽现象,品质受到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小麦赤霉病是中国南方麦区,尤其是长江中下游麦区的一种严重病害。系统阐述了我国在小麦赤霉病症状及其生理特征分化、种质资源筛选和鉴定、抗性机制、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和克隆及抗病育种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了目前小麦抗赤霉病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充分利用现有抗源、大力开拓新的赤霉病抗源、改进抗赤霉病性的鉴定方法、传统杂交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等措施,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的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