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基于比值-导数光谱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一种测定碱性过氧化氢机械浆(APMP)制浆废水色度的新方法,检测结果不受pH值和废水中悬浮物的影响,255 nm可作为比值-导数光谱测定色度的检测波长,当待测样品的色度值范围在50~1 130度之间时,准确值与预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6 4,相对偏差在±8%之内。与传统色度检测方法相比,新方法操作简便,降低了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且无需消耗化学试剂,可以满足APMP制浆废水色度的测定要求。  相似文献   

2.
采用酸化-芬顿法对成分复杂、有机污染物浓度高、色度大及难生化降解的煤焦油废水进行了预处理实验研究,主要考察了反应时间、pH值、温度、FeSO4及H2O2投加量等不同反应条件对煤焦油废水中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Fe2+质量浓度为20.g/L的FeSO4溶液用量为2mL/100mL废水,质量分数为15%的H2O2用量为4mL/100mL废水,pH值为5.0,反应时间为3h时,CODcr从4.58g/L降至1.20g/L以下,去除率达85%以上,处理后的水质可满足后续生物处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指出了制浆造纸原料的短缺和造纸废水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是制约我国制浆造纸行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废纸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资源。设计针对天津广聚源纸业有限公司再生纤维造纸废水,设计了日处理量10000m3的废水处理及回用系统,确定了处理流程、计算了各部分构筑物的规格大小。并且进行了实验室模拟实验,选择了最佳絮凝剂(PAC)以及确定其最佳用量为500×10-6,对处理过程中pH值、搅动时间、搅动速度、PAM加入量等影响因素进行了实验分析探讨。结果得出:当pH值=6、搅动时间为0.5min、搅动速度为180r/min、PAM加入量为20×10-6时取得最佳效果,在此条件下处理的废水色度降低到45.6c.u.,浊度降低为2.17NTU,基本上满足部分生产需求可以回用。另外,为了得到一部分清水,设计了UASB+SBR方法对絮凝后1200m3/d的废水进行生物处理,处理后废水的COD去除率达60%以上,满足生产用水水质要求,可以回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酸化-芬顿法对成分复杂、有机污染物浓度高、色度大及难生化降解的煤焦油废水进行了预处理实验研究,主要考察了反应时间、pH值、温度、FeSO4及H2O2 投加量等不同反应条件对煤焦油废水中COD 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Fe2+质量浓度为20.g/L的FeSO4溶液用量为2mL/100mL废水,质量分数为15%的H2O2用量为4mL/100mL废水,pH值为5.0,反应时间为3h时,CODcr从4.58 g/L降至1.20 g/L以下,去除率达85%以上,处理后的水质可满足后续生物处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针对焦化废水二级生化处理出水COD、色度无法达标的问题,通过实验研究了铁碳微电解-Fenton氧化-絮凝沉淀集成技术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的效果,分别探讨了初始pH值、H2 O2投加量以及水力停留时间 HRT的变化对COD去除率的影响,确定了各工段最佳运行参数。结果表明:铁碳微电解工段微电解进水pH=2.5,HRT=1.0h对COD去除率为36%,Fenton氧化工段的最佳运行参数10% H2 O2投加量为2.0mL/L ,Fenton氧化出水COD去除率为22%。在确定最佳工艺参数后连续运转一个月,实验结果所示:该集成技术对COD的总去除率可达52%,色度去除率可达90%,可生化性(B/C )由0.11提高到0.35,反应出水COD和色度均满足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二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6.
餐厨垃圾废水制备液态固氮菌肥的培养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餐厨垃圾废水进行液态固氮菌肥制备,以圆褐固氮菌为实验菌种,考察餐厨垃圾在不同湿热预处理条件下,固氮菌在餐厨垃圾废水中的生长情况及废水水质变化规律。研究发现,湿热预处理对固氮菌的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固氮菌的培养过程中,餐厨垃圾废水中SCOD和还原糖的去除率分别从71.8%和56.1%提高到74.5%~84.9%和63.6%~79.5%,表明湿热处理能够促进固氮菌对SCOD、还原糖的利用效果。在培养过程中,氨氮先有所升高后有降低趋势,pH值先降低,而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有所升高,基本维持在5.71~6.06之间。  相似文献   

7.
指出了染色废水一般为高盐度、高COD、高色度的有机液体,如不经处理而外排,对环境的危害很难依靠自身的自净化功能修复,而现有外排的处理染色废水的方式方法效果不佳。研究表明:采用偏硅酸钠-季铵盐处理的染色废水,可将其COD降低10倍,色度降低98%,可直接作为染色之后水洗工艺中的用水而循环使用。  相似文献   

8.
芬顿(Fenton)氧化法是一种高效氧化技术,用其对中纤板工业废水进行预处理,可以明显改善废水的可生化性,显著提高后续的废水处理效果。该研究采用四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探讨了芬顿试剂氧化法预处理中纤板工业废水对COD和色度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初始pH值对该反应体系影响最大,其余依次是[H_2O_2]/[Fe~(2+)]摩尔比、FeSO_4·7H_2O投加量和反应时间。在此基础上,通过4个单因素优化试验,获得芬顿氧化处理的优化条件:初始pH值5、[H_2O_2]/[Fe~(2+)]摩尔比6:1、FeSO_4·7H_2O投加量0.03 mol/L和反应时间120 min。在该优化条件下对中纤板工业废水进行预处理,COD和色度去除率可分别达到78%和80%,同时废水的可生化性得到明显改善,为后续处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基于3种饲料植物空心菜、水稻和水葫芦处理体系中猪场厌氧废液的pH值变化规律以及其与其它水质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植物生长,各处理体系中废水pH值总体呈下降趋势,在处理第15天时,空心菜和水稻处理体系中废水pH值从起初8.22降至约为7,水葫芦处理体系中pH值则降为5;随着处理时间增加,pH值变化量增大,COD、NH4 -N、TN、TP去除率也在提高.  相似文献   

10.
以千层金实生苗为材料,采用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不同浓度酸、碱、盐胁迫连续15天和30天对千层金幼苗的形态、叶片含水量、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以及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植株与对照( CK)相比,除了pH值为4和11条件下植株出现叶片枯萎脱落现象,叶片含水量呈下降趋势以外,其余的在形态上没有太大的变化,表明千层金幼苗对酸、碱胁迫有一定的抗性,在pH值为5~10浓度处理下的植株均能正常生长;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叶绿素含量以pH值为8的居高,随着pH值的降低和升高,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而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以及SOD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 CK);用不同浓度混合盐碱对千层金幼苗进行胁迫处理,随着浓度的增大,脯氨酸含量和SOD活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丙二醛含量不断增加,当pH值大于9, NaCl浓度在0.3%以上的盐碱混合胁迫处理15天以后,千层金幼苗植株受伤害程度不断加大。  相似文献   

11.
以4年生刨花楠扦插苗叶片为实验材料,模拟低温环境,研究刨花楠在低温下的生理生化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细胞相对电导率先上升后下降,POD活性先下降后上升,SOD活性和可溶性糖以及游离脯基酸含量先上升,再下降,最后又上升,MDA含量先下降,再上升,最后又下降.  相似文献   

12.
人工林马尾松晚材率、年轮宽度和组织比量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2年生人工林马尾松木材年轮宽度、晚材率和组织比量进行系统的测量、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年轮宽度随树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而随树干高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晚材率随着树龄增加呈波动增大,而随树干高度的增加呈逐渐减小趋势。木射线比量和树脂道比量随树龄增加呈波动增大,但总体变幅不大,而前者随树干高度的增加呈波动减小,后者先减小再增大。管胞比量随树龄增加呈波动减小,而随树干高度的增加先增加,达到一定值后减小,然后再增加。方差分析表明,年轮宽度、晚材率、组织比量在各年轮间、各高度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  相似文献   

13.
根据松华坝水库天然林群落的不同海拔梯度以及不同坡向设置36个典型样方进行调查。对松华坝水库物种组成、种子植物区系、群落各层次物种的重要值以及植物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到维管植物300种;乔木层云南松种群占绝对优势;水库天然林从乔木到灌木再到草本,植物多样性水平递增;随着海拔的上升,植物多样性水平先升高再降低;从阳坡到半阴坡再到阴坡,植被多样性水平先升高再降低。  相似文献   

14.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紫溪山南坡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进行调查,运用丰富度指数、香农指数、辛普森指数和均匀度指数4个指标分别对植物物种多样性、木本植物物种多样性和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加以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植物物种多样性的3个指标丰富度指数、香农和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先升高后降低,呈现出单峰分布格局,而均匀度指数则逐渐升高,呈现出正相关格局。2)木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的4个指数均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呈现出单峰分布格局。其中,乔木层植物物种多样性4个指数与木本植物物种多样性4个指数表现一致;而灌木层植物物种多样性的4个指数则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再次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呈现出近似双峰的分布格局。3)草本层植物物种多样性4个指数也呈现出近似双峰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5.
植被覆盖度是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以Landsat影像为数据源,对云南省砚山县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个时期的植被覆盖度进行估测,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与地形、气候的关系。结果表明,砚山县整体植被覆盖度较高,2020年以较高度和高度植被覆盖度为主,在空间分布上呈东高西低的特征,在时间变化趋势上,2000—2010年不同等级植被覆盖度由高水平植被覆盖转为低水平植被覆盖,植被严重退化,2010—2020年由低水平植被覆盖转为高水平植被覆盖,植被覆盖显著改善;3个时期的植被覆盖分布在坡度等级上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R2>0.95),植被覆盖度随坡度的增加呈升高趋势,在海拔梯度上随海拔的上升呈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规律性变化。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受降水与气温的共同影响,但与降水量的相关性更紧密。  相似文献   

16.
杉木对低磷胁迫的响应和生理适应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低磷胁迫对杉木幼苗各种抗氧化酶等生理指标的变化影响,探讨抗氧化酶活性与杉木耐低磷能力的关系,揭示低磷胁迫下杉木养分吸收的适应机制,阐明杉木体内生物大分子对低磷胁迫的响应。[方法]通过设置不同磷浓度(0、0.25、0.50、1.00 mmol·L~(-1))Hoagland营养液,模拟低磷胁迫试验,测定低磷胁迫对杉木幼苗的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低磷胁迫对杉木幼苗养分吸收的影响机制以及测定杉木幼苗不同部位的光谱特性。[结果]随着缺磷程度的增加,杉木幼苗中SOD活性、CAT活性以及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均先升后降,根系中POD活性呈现出升高的趋势、MDA含量先降再升后降,叶片中POD活性和MDA含量先降后升。低磷胁迫对杉木幼苗根系和叶片吸收利用营养元素有显著影响。杉木苗根系所含的Mn随着缺磷程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而Al和Cu先降后升,Fe和K则有所下降,Ca先升后降。此外,杉木叶片中Fe和Mn的积累量呈降低的趋势,Cu和K先升后降。低磷胁迫对杉木幼苗根系和叶片组织在3 367、2 924、1 736、1 630、1 380、1 150 1 000 cm~(-1)处特征峰吸光值影响不同。[结论]低磷胁迫下,杉木幼苗的根系和叶片会通过改变保护酶(SOD、CAT和POD)活性抑制MDA形成,降低膜脂过氧化对细胞膜系统的破坏,通过增加对其他养分元素的吸收来规避损伤以及通过改变不同部位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等物质含量来适应低磷环境。  相似文献   

17.
盐旱交叉胁迫对皂角幼苗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一年生皂角Gleditsia sinensis Lam.实生苗为材料,研究干旱和盐分交叉胁迫对其膜质过氧化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盐旱交叉胁迫下,丙二醛(MDA)含量、膜透性呈上升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先上升后下降;在相同的处理下,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膜透性和MDA含量呈上升趋势,SOD、POD活性均下降,CAT活性先上升后下降.分析认为皂角幼苗在盐旱交叉胁迫下表现出交叉适应性,适度的干旱胁迫可增加皂角的抗盐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为了确定油茶最佳采摘时间和采后处理方法,选取生长长势一致6年生湘林210号和长林18号普通油茶优良无性系,分别在不同成熟阶段进行采摘,对采摘后进行不同方法处理,并测定油茶单果重、果皮含水量、籽重、籽含水率、仁出油率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不同采摘时间湘林210号单果重变化较大,随着成熟程度增加单果重略有降低,长林18号的...  相似文献   

19.
以大鹤国有防护林场3种不同林龄(15、23、34 a)的湿地松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林龄湿地松林土壤酶活性及其养分含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pH值随着林龄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升高。随着林龄的增长,土壤有机质先增加后降低;土壤水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逐渐降低。土壤中的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随林龄的增长逐渐降低;酸性磷酸酶活性仅在表层土随着林龄的增长逐渐降低,而随着土层的加深表现为先增长后降低。土壤养分和酶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变化均存在显著性变化。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脲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均与土壤有机质、水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多酚氧化酶与速效钾呈显著负相关(P<0.05)。滨海地区湿地松在林龄较低阶段土壤养分较为充足,随着林龄的增长,土壤肥力逐渐下降,不利于森林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合理的粉胶比有利于提高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试验在不同粉胶比条件下,通过车辙试验、低温弯曲试验、浸水马歇尔和冻融劈裂试验,分析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低温性能和水稳性的变化,以确定合理的粉胶比范围。试验结果表明:粉胶比的增大,动稳定度增大,在粉胶比为1.2时出现峰值,随后开始下降;弯拉应变随粉胶比的增大而增大,粉胶比在1.0-1.1之间达到峰值,之后开始减小;劲度模量先减小后增大,呈凹形曲线,粉胶比为1.0时达到最小值;残留稳定度随粉胶比变化呈现增加后减小变化,最大值出现在粉胶比为1.0左右;冻融劈裂强度比先增大后减小,最大值在1.0-1.2范围内。综合考虑,在进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时,粉胶比宜控制在0.9-1.2范围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