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赤眼蜂的释放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眼蜂(Trichogrammaspp.)对不同寄主卵的嗜好性有差异,这是利用赤眼蜂防治害虫效果高低的关键因子。但是,环境条件及放蜂技术与赤眼蜂的治虫效果也密切相关。本文着重探讨了玉米螟防治中的蜂卵比、放蜂点的设置和放蜂次数3因子与放蜂效果的关系。现...  相似文献   

2.
在柳河县利用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confusum Viggiani)、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玉米螟赤眼蜂(T.ostriniae)三种峰作防治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glycinivorella)的效果试验。结果拟澳洲赤眼蜂放蜂区大豆食心虫卵寄生率达到46%,其中拟澳洲赤眼蜂寄生卵占96.4%;玉米螟赤眼蜂占3.6%。玉米螟赤眼蜂放蜂区寄生率32%,其中拟澳洲赤眼蜂占83.3%;玉米螟赤眼蜂占13.9%;松毛虫赤眼蜂占2.8%。松毛虫赤眼  相似文献   

3.
稻纵卷叶螟为广西水稻发生面积最大的主要虫害之一,为探究适用于广西兴安县水稻产区的生物防治技术,通过人工释放螟黄赤眼蜂防控稻纵卷叶螟的不同放蜂试验处理,筛选出适宜兴安县的放蜂技术:每小区放蜂30点(即7点/667 m~2),每次放蜂1500头/点,连续放蜂3次,放蜂时间间隔5 d。螟黄赤眼蜂校正寄生率为43.18%~83.23%,保叶效果为75.12%~96.4%,表明螟黄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具有较好的防效,适宜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经验小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基本情况北京市从1974年开始试验利用赤眼蜂防治第二代玉米螟,累计放蜂面积达475万亩。1978~1980年每年放蜂面积达100万亩以上,近几年稳定在80万亩左右。从1978年,先后在密云,顺义和通县分别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赤眼蜂生产车间三个,承担全市赤眼蜂生产任务。三个车间日繁蜂量均达1.5亿头,年产200亿多头蜂。目前,大量生产和应用的是以柞蚕卵繁殖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通县还以米蛾卵生  相似文献   

5.
2018年在湖北省房县烟区对螟黄赤眼蜂病毒集合体防控烟青虫进行了大田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放蜂后3d,各试验处理均表现出对烟青虫的控制效果,最好的为赤眼蜂+棉核+性诱捕器处理,校正防效达到64.95%,其次是赤眼蜂+棉核病毒试验处理,校正防效为59.08%,再次为纯赤眼蜂处理,校正防效为50.49%;放蜂后7d,仍以赤眼蜂+棉核+性诱捕器、赤眼蜂+棉核处理表现最优,校正防效分别为61.45%和58.66%。  相似文献   

6.
人工释放稻螟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2015年,于贵州省都匀市组织开展不同释放高度和不同放蜂点密度释放稻螟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的田间应用试验及示范。结果表明,稻田人工释放稻螟赤眼蜂对稻纵卷叶螟卵粒具有明显的寄生作用,蜂卡置于稻株上部叶片内、距顶端10 cm,每667 m~2设置8个放蜂点,每次放蜂10 000头/667m~2,间隔5 d连续放蜂3次,对稻纵卷叶螟卵平均校正寄生率达40.88%,平均防治效果为64.29%;大田示范释放稻螟赤眼蜂,对稻纵卷叶螟卵寄生率最高达69.20%,相对防治效果最高达67.09%,表现出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稻螟赤眼蜂释放技术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控效果,2016—2018年在贵州省都匀市开展了稻螟赤眼蜂不同释放高度、放蜂次数及放蜂量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按每667 m~2设置8个放蜂点,间隔5 d连续放蜂3次,每次放蜂1万头/667m~2,蜂卡置于稻株顶端下方10 cm,对水稻二化螟卵块校正寄生率和防效分别为53.21%和65.21%,显著高于其他4种放蜂处理,控害效果较好。大田示范放蜂区对二化螟卵块平均校正寄生率和相对防效分别达55.50%和71.03%。稻田蜘蛛平均150头/百丛以上,黑肩绿盲蝽平均850头/百丛以上,分别是农民自防区的8.4倍和13.7倍。人工释放稻螟赤眼蜂既控制了二化螟为害,又保护了稻田天敌。  相似文献   

8.
松毛虫赤眼蜂不同放蜂密度对松毛虫控制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松毛虫赤眼蜂不同放蜂密度分别于7月30日和8月10日两次放蜂防治松毛虫,第二次放蜂后10d分别调查卵寄生率和虫口密度。结果表明,松毛虫赤眼蜂块剂50、60、70块/667m2三种放蜂密度防治松毛虫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卵寄生率分别为78.8%、75.3%、90.1%,虫口防效达89.1%、84.6%9、1.6%。从经济成本预算,每亩放蜂50块,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9.
人工卵赤眼蜂对玉米害虫的控害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表明,用人工卵繁殖的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对夏玉米田2~3代玉米螟均有较好的控害效果。放蜂区校正卵粒寄生率为65.44%~68.16%;百株玉米蛀孔数和雄穗被害较对照分别减少66.67%~70.37%和73.33%~80.00%。防治玉米雌穗上棉铃虫的效果,螟黄赤眼蜂要明显好于松毛虫赤眼蜂(20.0%),虫口减退率达71.1%。另外还研制了适合人工卵赤眼蜂田间放蜂的放蜂器,出蜂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0.
螟黄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9~2000年在吉林稻区开展了利用螟黄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试验。放蜂面积6.7hm2,放蜂360万头。虫卵校正寄生率平均为44.21% ,枯鞘株率平均为1.21% ,平均防治效果达55.84%。气候对螟黄赤眼蜂寄生行为影响很大 ,多雨 ,蜂卡潮湿 ,影响寄生蜂孵化 ;阴雨不利于寄生蜂活动 ,寄生率低。经大面积放蜂后 ,培养自然种群对保持生态平衡 ,减少农药用量 ,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1988~1989年在浙江省11个县(市)作马尾松毛虫卵期赤眼蜂抽样调查,经雄蜂外生殖器鉴别,明确有松毛虫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2种,1988年全年林间调查,二者分别占样本总数的86.85%和13.15%,松毛虫赤眼蜂处于优势,拟澳洲赤眼蜂只在一定时期和局部地区占优势。同年对繁蜂站所用的种蜂作考查,拟澳洲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分别占样本数的85.71%和14.29%,即拟澳洲赤眼蜂占优势,但经在柞蚕卵上转主接蜂传代后,松毛虫赤眼蜂的优势得以提高和稳定,在子蜂中占96.15%。在放蜂区林间复查,松毛虫赤眼蜂仍保持优势,占样本数的99.42%。  相似文献   

12.
通过拟澳洲赤眼蜂、短管赤眼锋和碧岭赤眼蜂对菜粉蝶、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卵的功能反应试验,测定了3种赤眼锋对十字花科蔬菜非目标害虫的寄生能力。结果表明,在菜粉蝶卵上,短管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都能产卵寄生,短管赤眼蜂的寄生能力远大于拟澳洲赤眼锋,但两者都不能发育成功和正常羽化;在甜菜夜蛾卵上,3种赤眼峰都有较强的产卵寄生能力,且寄生能力差异不大,但碧岭赤眼蜂却不能发育成功和正常羽化;这3种赤眼蜂都能在斜纹夜蛾卵上发育成功并繁殖出下一代,以短管赤眼锋对斜纹夜蛾卵的适应性最强。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赤眼蜂科(Trichogrammatidae)5种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T.,japonicum,T.confusum,T.chilonis,和 T.ostriniae)在米蛾 Corcyracephalonica 卵以及 T.dendrolimi 在不同体积的寄主上产卵时的性控行为。观察结果表明,赤眼蜂雌蜂在产卵时,以不同的腹部运动分别产下雌性卵(受精卵)和雄性卵(未受精卵),具有对其子代的性别进行控制的能力。将观察估断的子代性别与实际羽化的仔蜂性别进行比较,估断正确率为94.20%,其中对雌性卵的估断正确率为95.48%;对雄性卵的为89.29%。赤眼蜂蜂种不同,雌蜂在产卵过程中各个行为阶段所持续的时间也不同,但在寄主相同时(如同为米蛾卵),这种差异并不明显。有些蜂种产雄性卵所花费的时间要比产雌性卵长(如 T.japonicum,T.confusum 和 T.chilonis);有些蜂种则相反(如 T.dendro-limi)。在对赤眼蜂雌蜂性控行为的观察中,我们还发现,未经交配过的赤眼蜂雌蜂(如 T.dendrolimi,T.confusum)在产卵时具有产雌性卵的腹部动作;而孤雌产雌的种类,如T.embryophayun,在产卵时的腹部动作中,不但具有产雌性卵的信号,而且尚有产雄性卵的信号。对此,本文进行了初步讨论,这些问题仍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利用人工卵繁殖拟澳洲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首次报道用人工寄主卵繁殖拟澳洲赤眼蜂,在田间释放防冶甘蔗螟虫取得成功。在100亩庶田上放蜂700余万头,蔗螟卵寄生率达到80.66—94.60%。与田间释放用柞蚕卵繁出的拟澳洲赤眼蜂的防治效果相同。放蜂区的寄生率显著高于化防区和不防治区,而甘蔗被害程度则显著减轻。  相似文献   

15.
8~11月在福建省沙县稻田调查,发现稻弄蝶卵寄生蜂4种,其中以拟澳洲赤眼蜂、稻螟赤眼蜂和稻苞虫黑卵蜂为主。同期在稻田内挂卵调查,寄生率为5.3~14.7%,平均10.4%,10~11月初田边杂草上卵寄生率为10~39.3%,平均28.6%。11月中下旬采的卵中发现有越冬的寄生蜂,翌年3月陆续羽化。弄蝶幼虫期有7种原寄生天敌和3种重寄生天敌;前者以稻苞虫凹眼姬蜂、银颜筒寄蝇和弄蝶绒茧蜂为主,寄主多在3~5龄时被杀死。8~9月田间幼虫寄生率为30.3~75.7%,平均为48.2%,对稻弄蝶虫口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菜园释放松毛虫赤眼蜂控制棉花害虫种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1984年在山西省夏县五年的试验结果表明,3月下旬至4月中旬在菜园每亩释放10000—15000头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卵的寄生率可达73.91—80.76%;整个生长季节,其它蔬菜害虫卵的寄生率也比不放蜂菜园的显著为高。 放蜂菜园的毗邻棉田,6—8月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和小造桥虫(Anomis flava)卵的赤眼蜂寄生率,分别为66.0—80.76%和60.69—80.71%;不放蜂菜园的毗邻棉田,寄生率都很低。 利用菜园早期接种释放赤眼蜂,可以大量增加农田生态系统中赤眼蜂的种群。一亩菜地能繁蜂70万头,对多种菜虫和棉虫都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1983—1984年夏县每年菜园放蜂面积达4000亩,受益的毗邻棉田为21000亩。  相似文献   

17.
拟澳洲赤眼蜂和短管赤眼蜂在菜芯地的扩散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不同生长期的菜芯地释放赤眼蜂防治小菜蛾,当蜂量为2000头/点时,拟澳洲赤眼蜂在田间的有效扩散距离(寄生率大于60%),苗期为3米,生长中期和收获期为4米。短管赤眼蜂在田间的有效扩散距离,苗期和生长中期为4米,收获期为5米,较拟澳洲赤眼蜂具有更强的扩散能力。  相似文献   

18.
用人工寄主卵繁殖卵寄生蜂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用微电脑控制的卵寄生蜂人工寄主卵卡机样机研制成功。该机能将上膜、卵窝成形、注液、焊合、切断等5道工序在同一条自动线上连续操作,每小时能制1200张卵卡,可供生产600~700万头赤眼蜂之用。研究出2种新的防污剂(羊2号和羊3号)和减少细菌污染的综合措施,从而解决了在人工寄主卵上连代繁殖卵蜂的困难问题。通过连续40代的繁蜂试验,证明效果良好。1985~1987年在广东省番禺和顺德2县6100亩次蔗田上,用人工卵繁殖螟黄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寄生率达75~86%,与用柞蚕卵繁蜂释放的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19.
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药膜法和卵卡浸渍法测定了10种蔬菜田防治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的常用杀虫剂对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 confusum Viggiani的影响,旨在评估各药剂对该蜂不同发育阶段的安全性,为小菜蛾防治过程中杀虫剂的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多杀菌素、阿维菌素、溴虫腈和杀螟丹对拟澳洲赤眼蜂成蜂有明显的触杀毒性。杀螟丹处理显著降低羽化率(0~34.37%),在卵期和预蛹期处理还导致拟澳洲赤眼蜂畸形;多杀菌素在成虫期前的各处理均显著影响拟澳洲赤眼蜂的发育;溴虫腈在卵期、幼虫期和蛹期处理对拟澳洲赤眼蜂的发育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而氟啶脲、茚虫威、苏云金芽孢杆菌、虫酰肼和丁醚脲对拟澳洲赤眼蜂成蜂及各发育虫态均较安全,为小菜蛾生防区理想的配合药剂。  相似文献   

20.
甘蔗螟虫是甘蔗生产中的重要害虫?为掌握目前广西主要蔗区苗期螟虫的主要种类和发生情况, 本研究于2019年4月-5月, 对广西主要蔗区苗期螟害种类及其为害率进行了田间实地调查, 并分析了螟害种类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宿根蔗地, 甘蔗苗期黄螟为害最严重, 造成的枯心苗率为5.59%; 其次为条螟, 造成花叶苗率为5.29%; 黄螟为害造成的宿根蔗枯心苗率以桂西南和桂南两大蔗区相对较高, 其平均值分别为7.34%和6.76%; 条螟为害造成的宿根蔗花叶苗率以桂西南蔗区最高, 平均值达7.82%, 桂中和桂南蔗区其次, 其平均值分别为4.59%和4.46%?同一蔗区, 黄螟和条螟在宿根蔗地发生均比新植蔗地严重, 在宿根蔗地平均枯心苗率分别为7.13%和7.99%, 而在新植蔗地分别为2.31%和3.43%?以黄螟枯心苗率为防治指标的达标防治蔗地样点数占比为52.06%, 条螟花叶苗率为防治指标的达标防治蔗地样点数占比为56.16%?广西蔗区甘蔗苗期的主要螟虫为黄螟和条螟, 尤其是黄螟已上升为主要害虫, 表明广西蔗区的优势螟虫种类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 广西南部和西南蔗区的苗期螟害重于北部蔗区; 宿根甘蔗地的螟害重于新植蔗地, 宿根蔗地是螟害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