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麦分子育种主要包括转基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和分子设计育种,核心仍然是常规育种手段和方法。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及其技术的应用,可以对育种过程中的各种因素进行模拟筛选和优化,提出最佳的亲本选配和后代选择策略,从而大幅度提高育种效率。分子育种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小麦常规遗传育种开辟了新天地,分子育种将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整合到常规遗传育种方法中,结合表现型和基因型筛选,设计培育优良新品种。  相似文献   

2.
分子标记技术的开发利用使玉米育种家有可能直接根据基因型而不是表现型进行选择,在玉米育种工作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综述了玉米育种中主要的分子标记和近年来分子标记技术在玉米遗传图谱构建、目标基因的标记与定位、遗传多样性研究、品种真实性鉴定、杂种优势预测以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水稻Xa23和bph20(t)基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选育出聚合Xa23和bph20(t)基因的纯合植株,为水稻育种提供抗性材料。【方法】采用杂交、回交和田间多代选择,在分离群体中,通过标记跟踪,结合抗性鉴定,选择具有聚合双抗基因的个体。【结果】C189标记辅助选择Xa23基因,特异性好,扩增效果稳定,选择准确率接近95%,说明该标记完全可以用于标记育种实践;标记BYL7在选择上具有一定的效率,但效率不高;通过接种鉴定,在BC2F2群体中有16株具有Xa23、bph20(t)双基因聚合个体。【结论】利用与Xa23紧密连锁的标记C189,与bph20(t)紧密连锁的标记BYL7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从BC2F2群体中培育出具有抗白叶枯病和褐飞虱双抗基因的个体。证明分子标记方法聚合是一个简单有效培育水稻多抗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选育出聚合Xa23和bph20(t)基因的纯合植株,为水稻育种提供抗性材料。【方法】采用杂交、回交和田间多代选择,在分离群体中,通过标记跟踪,结合抗性鉴定,选择具有聚合双抗基因的个体。【结果】C189标记辅助选择Xa23基因,特异性好,扩增效果稳定,选择准确率接近95%,说明该标记完全可以用于标记育种实践;标记BYL7在选择上具有一定的效率,但效率不高;通过接种鉴定,在BC2F2群体中有16株具有Xa23、bph20(t)双基因聚合个体。【结论】利用与Xa23紧密连锁的标记C189,与bph20(t)紧密连锁的标记BYL7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从BC2F2群体中培育出具有抗白叶枯病和褐飞虱双抗基因的个体。证明分子标记方法聚合是一个简单有效培育水稻多抗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生化标记和分子标记在玉米轮回选择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化标记及分子标记在玉米轮回选择中的应用,使育种家对表现型的选择逐步过渡到对主基因和单个数量性状基因(quantitativetraitloci即QTL)的操作方面,可作为传统育种方法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6.
在作物育种工作中,通过对表现型的选择来判断遗传型的优劣,目前仍是育种家使用的基本手段.由于表型表现受到遗传型、环境和遗传型-环境互作三方面的影响,可以把表型值(P)看成基因型值(G)、环境值(E)和遗传型-环境互作值(GE)的线性函数,即P=G E (GE).因此,在育种过程中,利用表型值估算遗传效应,不可避免地含有非遗传的环境效应成份,即存在遗传型与环境互作.由于这种互作存在,使遗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降低,以致在遗传和育种试验中,减少了从表型试验结果推断遗传型的可信程度.  相似文献   

7.
油菜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除用来满足人们日常所需的食用油外,油菜还可以作饲料、绿肥、生物柴油等多功能用途。近年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MAS)与传统育种手段相结合,大幅度地提高了油菜选育效率,加快了油菜产业的育种进程,使得我国油菜育种进入高速稳步发展的状态,对油菜高产、抗逆及高品质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油菜育种中的应用现状为主要内容,比较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传统育种的优缺点,介绍了常见的分子标记的类型及特点,分别从油菜产量、品质、抗逆育种、适宜生育期、适应机械化收割、油菜观花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等方面阐述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油菜品种选育方面的应用现状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给油菜育种提供的便利,同时分析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油菜育种方面的局限性,展望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油菜育种上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进一步表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油菜育种中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为后续我国油菜高效育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生物技术及其在甜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甜玉米的甜性由一个隐性等位基因控制或多个隐性等位基因互作控制 ,采用传统育种技术选育甜玉米新品种 ,周期长、工作量大 ,在短期内很难有较大突破。采用DNA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现代育种技术 ,可以提高品种的选择效率、缩短育种周期 ,具有事半功倍之效。DNA分子标记技术是DNA水平的现代生物技术的主要内容。1 DNA分子标记技术反映DNA变异的分子标记 ,是近 2 0年才发展起来的。它突破了表达基因的范围 ,直接反映DNA序列的差异 ,因而不受基因表达的影响 ,可在任何组织发育阶段进行检测 ,使对植株基因型的早期选择成为可能 :…  相似文献   

9.
作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可以通过精准选择目标性状提高育种效率,加快育种进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已在主要农作物育种中广泛应用,全基因组选择正逐步成为研究热点,有望推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的更快发展。综述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基础及在农作物中的应用进展,全基因组选择的原理、方法、优势以及全基因组选择在植物育种方面的应用,并对作物分子选择育种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DNA分子标记技术在作物单基因抗逆性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80年代以后 ,分子生物学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在有关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地应用 ,改变了许多生命科学传统的研究方法。在作物抗病育种过程中 ,一些隐性的及受环境因子影响较大等不易通过田间抗性表现型筛选的抗病基因 ,如抗病毒基因、抗霜霉病基因等大都是隐性遗传的 ;植物线虫病的抗性也难以通过大规模的田间接种与表现型观察来评价。利用DNA分子标记技术 ,即通过选择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特定序列的DNA分子标记 ,是提高上述类型抗病基因的抗原筛选鉴定、杂交分离后代汰选工作的效率与准确性的有效途径。DNA分子标…  相似文献   

11.
采用朱军提出的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母体遗传模型(ADM模型)分析方法,研究玉米穗高系数性状遗传主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遗传效应.结果表明玉米穗高系数受加性效应、显性效应、母体效应遗传体系共同控制,同时还受显性×环境互作效应、母体×环境互作效应等不同遗传控制体系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显著影响.对穗高系数性状的选择效果受环境影响较大,宜在较晚世代进行选择.育种中根据亲本穗高系数在不同环境中遗传效应预测值组配杂交组合,提高穗高系数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2.
采用朱军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母体遗传模型(ADM模型)分析方法,研究玉米果穗出籽率性状遗传主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遗传效应.结果表明:玉米果穗出籽率主要受显性效应遗传体系控制,其次受加性效应遗传效应控制,同时还受加性×环境互作效应、显性×环境互作效应、母体×环境互作效应等不同遗传控制体系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显著影响.对果穗出籽率性状的选择效果受环境影响较大,宜在较晚世代进行选择.育种中根据亲本果穗出籽率在不同环境中遗传效应预测值组配杂交组合,育成适应不同地区或某一特定地区的新品种,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给水稻育种提供了新的途径,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可大大提高育种效率,缩短育种周期。因此,加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在水稻育种上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此,综述了分子标记的特点与类型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原理,着重介绍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水稻育种上的利用现状,主要包括在回交育种、基因聚合、数量性状改良等方面的应用进展。同时讨论了该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异地加代可以经济有效地加快育种进程。长期以来,海南省作为中国最南端省份,只在冬季用来进行育种材料的扩繁和加代,其周年可以种植农作物的自然气候和环境并未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与其他现代育种技术相融合,将助推南繁种业从单一的繁殖加代向资源引进和评价、育种选择、纯度检测、种质交流和产权保护等在内的全产业链模式转变,实现从海南冬繁到周年育种的转变,将海南的南繁地理和生态优势转化为南繁与育种相整合的全产业链优势,加快育种进展、提高育种效率,促进种业发展。本文讨论了海南地理生态优势与南繁种业现状,南繁种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实现南繁种业的转型升级有赖于异地选择观念的转变、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分子育种平台的支撑、生物安全防控、品种保护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资源共享和交流机制的形成。数量和群体遗传、基因型和环境互作、分子设计和大数据构成了南繁种业转型升级所需的育种理论。分子设计包括宏观水平的个体设计、群体设计和物种设计,微观水平的基因设计、代谢设计和网络设计。高通量精准表现型鉴定、环境型鉴定、信息处理和网络技术、决策支撑系统等是南繁种业转型升级所需的育种平台。作为分子育种的核心支撑,现已发展了基于靶向测序-液相芯片的基因型检测(genotyping by target sequencing and liquid chip,GBTS-LC)技术,通过GenoPlexs可以实现高达5 000对标记引物高度均一的多重PCR靶向扩增,而基于液态探针捕获的GenoBaits,可以获取高达40K个目标位点(每个位点包含多个SNP)。该技术具有平台广适性、标记灵活性、检测高效性、信息可加性、支撑便捷性、应用广普性,已成为分子育种中取代固相芯片的重要分子检测技术。要实现“海南育种,全国测试”,需要构建包括高效育种设施、快速育种、转基因和基因编辑技术、双单倍体育种技术、全基因组选择等在内的综合育种体系。为此,要倡导资源共享的开源育种模式,建设横跨动植物的共性方法、技术和平台,开展资源引进、监测和评价,构建种质资源指纹图谱,强化品种权保护、种子质量控制和纯度检测。希望借此推进有关南繁种业转型升级的公众讨论和政府决策,从而推进整个种业的科技进步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分子标记在小麦抗赤霉病辅助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探讨了与小麦抗赤霉病QTL紧密连锁的SSR标记Xbarc 133、Xgwm 493、Xgwm 533 a在育种早代材料中辅助选择的有效性。结果显示:虽然不同的育种世代具有最高选择效率的标记或标记组合不一样,但是Xbarc 133、Xgwm 493、Xgwm 533 a三标记一起的选择效率在F3和F4的筛选中均较高。建议小麦的抗赤霉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选用Xbarc 133、Xgwm 493、Xgwm 533 a三标记一起进行筛选。  相似文献   

16.
为了定位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体质量和形态性状的QTL,利用雌核发育方法获得双单倍体牙鲆群体的157个个体,同时构建了包含481个SSR标记和141个EST-SSR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并采用Bayesian模型选择方法对研究性状进行主效应QTL定位和上位性互作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38个主效应QTL和50对上位互作效应,其中,大部分主效应QTL位于5、6、9、22号染色体,上位互作效应所解释的表型方差为2.3%~23.1%;8个主效应QTL和7对互作QTL表现出多效性,均分别对两个以上的性状起作用。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提高牙鲆育种中对有益经济性状的选择效率。  相似文献   

17.
利用Xa21基因的PCR标记进行抗白叶枯病水稻育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TA248是与抗白叶枯病基因Xa21紧密连锁的1个PCR标记,采用多个Xa21基因供体和受体水稻亲本以及抗(Xa21)×感组合的F1、F2、F3群体,对利用pTA248标记辅助选择进行水稻抗白叶枯病育种的有关问题,包括抗感亲本间的遗传多态性、pTA248标记与Xa21位点的连锁关系,以及pTA248标记选择的准确性等作了探讨.结果表明,pTA248标记在亲本间具有良好的多态性,与Xa21基因位点紧密连锁,二者间重组率为0%~1.3%,根据该标记的多态性表现可对抗(Xa21)×感组合后代材料中Xa21基因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做出较为准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试验地点选择对棉花产量鉴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育种过程中,由于品种与环境互作的存在,使得品种(系)的表现型值与遗传型值常常表现出较大的偏差,影响育种的效率。通过对河南省5年9个地点棉花区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点鉴别棉花品种(系)产量的能力差异十分显著,尉氏、扶沟为最适宜的品系鉴别地点;安阳、淮阳和新乡等地具有中等产量鉴别能力;同时将地点进行组合,鉴别能力将进一步大大提高,并推荐了一批适合棉花育种试验的地点组合。  相似文献   

19.
利用Pi9基因序列标记辅助选择改良籼稻稻瘟病抗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i9基因序列设计的特异分子标记Pi9–a,通过回交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改良8份受体水稻材料(丰源B、Ⅱ32B、天龙香103、香丰187、明恢63、轮回422、R747、25H003)的稻瘟病抗性。结果表明:分子标记Pi9–a对8份受体亲本与Pi9供体亲本75–1–127间进行的多态性检测中,除香丰187外,其余7个组合间均存在稳定明显的多态;对4个BC1F1群体进行随机取样的基因型和表型鉴定中,Pi9–a对抗稻瘟病表型选择的效率均为100%。  相似文献   

20.
兰花育种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兰花是珍贵的观赏花卉,开展兰花育种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就兰花资源概况、资源保护繁育以及杂交育种、组织培养、分子标记和基因工程在育种上的应用作了扼要综述,表明,种质资源是兰花育种的基础,需加以保护;种间及属间的远缘杂交仍是兰花育种的主要手段;组织培养、分子标记及基因工程技术可加快育种进程。目前仍需加强野生兰花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创新利用工作,为兰花育种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