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福建省林业发展区划三级分区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福建省林业发展区划三级分区的生态区位、森林生产力、地貌地形、气候特征、社会经济、林地环境等主要因子的调查,分析影响全省林地生产力布局的主导因子,对所采集的主导因子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应用系统聚类和有序样本聚类2种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和对比,以此划分福建省林业发展区划三级区,提出各三级区林业发展功能定位与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吉林地区森林火险区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火险区划是森林综合防火体系的重要基础,是林火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依据影响森林可燃物燃烧、蔓延的主要稳定的火险因子,采用一定的数量化方法,把具有相似性的火险单元划分为一类,在此基础上进行等级区划,即所谓的火险区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全国森林火险区划等级分W,即1级火险区、巨级火险区和亚级火险区,其中1级火险区为高火险区域,Ⅱ级火险区为中级火险区域,皿级火险区为低火险区域,森林防火管理人员可根据不同的火险区域制定相应的林火预防及扑救措施。1自然概况吉林地区位于吉林省东部,松花江上游东…  相似文献   

3.
云南五大流域生态环境类型区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云南省防护林工程区地处伊洛瓦底江、怒江、澜沧江、红河、珠江五大流域上、中游,为了揭示地域上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分析其林业生态建设条件的异同,进行了该五大河流流域生态类型区划分。区划指标选择“土壤侵蚀量”、“坡度级”等若干直接因子以及“输沙模数”等若干间接因子,区划方法为非严格系统聚类方法,对流域项目区划分为三个生态环境等级类型区。并进行了生态重要性等级划分。  相似文献   

4.
在微机上应用多元分析范畴的R型因子分析方法,对云南火险季节的诸多森林火源因素进行寻求基本结构、简化观测系统的分析研究,并将最后得出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各地、州、市的森林火源因子得分值进行排序和系统聚类,划分出全省森林火源的区域分级管理类型。为建立微机云南森林火源预测预报的区域分级管理系统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林业区划模糊聚类分区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福建省67个县(市)行政单位为分区样本,选择地理位置、地貌类型、气候条件、森林资源状况和水土流失等5项分区因子11个因素,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经过电子计算机进行原始数据处理和分析计算,对省级林业区划,作出数量化的划类分区,以达到合理地调整林业生产布局,分类指导林业生产发展的目的。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进行省级林业区划分区,比一般常规的经验方法分区,更加显示其科学性和准确性,它为省级林业区划分区数量化、定量化,开辟出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周腊虎 《林业科学》2008,44(4):69-77
对甘肃省87个县(市、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林业资源等多项指标进行调查,按照指标选择的原则,选取21项指标建立了甘肃省社会林业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SPSS统计分析软件,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利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林业资源三大类指标中的12个主因子进行分层聚类,把甘肃省87个县(市、区)划分为5个社会林业类型区.对划分的5个类型区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林业资源进行综合评价.根据5个类型区的综合评价结果,提出了各个类型区的社会林业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在呼伦贝尔盟林业区划中,采用了主分量聚类分析方法,科学定量地划分出呼伦贝尔盟的林业分区,又采用了系统模糊聚类分析方法验证了主分量聚类分析法所确定的呼伦贝尔盟林业区划界线,两种方法所确定的界线基本相同,分区划分合理。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森林立地分类系统以森林生态学理论为基础,采用综合多因子突出主导因子逐级控制法,分析立地生态因子地域分异的综合特征及对林木生长的影响,结合福建省林业生产实际,遵循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基本原则,正确反映立地特征和本质,确定了福建省森林立地分类系统。即根据大尺度地域分异规律划分2个立地区域,按气候因素划分4个立地区,按地貌类型的差异划分9个立地亚区,按中地貌划分29个立地类型小区,按地形因子划分109个立地类型组,以土壤因子为主划分408个立地类型,并编制了立地质量评价等级表。本成果是编制林业规划、生产计划、作业设计、造林施工的重要依据,也是科研、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对适地适树、科学造林营林、提高森林质量、充分发挥林地生产力、促进林业绿色增长等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在乌兰察布市林业区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选取了平均海拔、年均降水、平均温度、农民人均收入、森林覆盖率、天然林面积比重、生态公益林面积比重7个指标,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该区进行聚类区划,区划出5个区域,分别是:Ⅰ阴山山地南麓东段经济用材林区,Ⅱ阴山南麓黄土丘陵防护林区,Ⅲ乌兰布市阴山北麓防护特用林区,Ⅳ乌兰察布市前山丘陵用材林区,Ⅴ阴山山脉灰腾梁南麓特用林区。各区域间自然条件等差异较大,而区内基本相同。针对各区特点提出了林业发展布局、目标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林业区划是林业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控制性和指导性工程。在全国二级分区控制下,湖南省林业发展三级区划采用指标体系法和主导因素法相结合,根据三级区划指标和定性分析,经综合研究,划分了8个林业三级区;明确了不同区域的林业的发展方向以及主导功能,统筹谋划林业的生产力布局,对区域林业的中长期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以及续档的基础上,通过对闽侯县森林资源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加强林政资源管理,建立林业生态体系,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实行分类经营以及培育后续资源等措施,以保证林业可持续发展及森林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12.
生态足迹分析法是一种基于区域消费及土地面积的定量研究以衡量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新参考方法。本研究以环洞庭湖防护林建设区重点县——岳阳县为研究对象,在阐述生态足迹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理论体系的基础上,计算并分析了该县2007年以及防护林体系建设前后的生态足迹。结果表明,岳阳县的生产生活强度已经超过了当地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区域发展基本处于不可持续状态,但是防护林体系建成后,林业生态承载力在总的生态承载力中比重增加,说明防护林项目对维护岳阳县的生态安全,促进区域资源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海南岛林业气候区的划分参阅了热带气候区划理论。在植被区划的基础上,选取了与林业关系密切的11个气候因子作为划分指标,采用欧工距离系娄衍预分,逐是分析验证分类区划,通过分析检验,最后提出了7个林业气候区。  相似文献   

14.
巩丕孝 《森林工程》2000,16(3):32-33
章研究了林业科学发展趋势,区域划分科学发展趋势,分析了黑龙江省的林业区域划分科学的研究方向,实践方向,得出了“林业生态经济区划”是黑龙江省林业区划发展趋势的结论。本研究对我国其它省份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根据现代林业的发展趋势及国家对林业建设的要求 ,笔者结合多年林业工作的实践 ,对当前中国林业的发展提出 10点建议 :1.林业生态建设应实行生态区域管理 ;2 .实行林业及森林资源的分类经营 ;3.“天保”工程应实现三个目标 ;4 .促进人工林天然化 ;5 .实现商品用材林良种化和丰产化 ;6 .积极发展数字林业 ;7.林产工业的三大发展方向 ;8.开发林区生态产业 ;9.加强制度创新 ;10 .把握住“六大工程”建设的契机  相似文献   

16.
森林资源可持续性评价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森林资源可持续性评价是森林资源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随着“数字林业”项目的发展,全国各地建立起了数据丰富的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如何从现有的森林资源信息数据库中进行自动化的评价计算还没有相关的研究和产品。在对其系统进行研究时,首先总结了森林资源可持续性评价方法,然后描述了森林资源信息数据库的一般模式,最终实现一个直接从森林资源信息数据库中获取量化指标而进行可持续性评价的系统。该系统利用ARC/INFO的ODE技术以及由VB开发环境直接从森林资源信息库的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中获取量化指标,进行用户可控的评价计算,最后由系统对计算结果进行相应的分析,并且提供丰富的图形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区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等主要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对区域生态区位、生产力级数、林业产业、非木材林业资源进行了分析研究,阐述了存在问题和发展优势,针对性地提出了林种、林业产业、非木材林业资源和生态文化产品的区域发展布局。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栾川县林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河南省栾川县林业资源调查的基础上,阐述森林资源的现状及变化情况,分析得出栾川县林业发展的特点:经济发展与森林资源保护之间存在矛盾、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等,最后探讨林业发展的对策:坚持森林分类经营;大力发展经济林及林下产业;借助生态,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依靠科技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通道县林下经济发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道县自然条件优越,森林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林下经济发展潜力很大。本文通过阐述通道县的自然条件,林下经济资源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增加林业附加值,增加林农收入,维护生态平衡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支玲  李怒云  刘俊昌  许文强 《林业科学》2007,43(11):122-131
根据工程的特点建立三北工程社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取得评价的基础材料,以原州区和朝阳县为例,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3方面对三北工程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与评价.在探明实施中制约工程有效性和持续性的社会变量的基础上,提出工程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