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滇西南巨龙竹为研究对象,设计择伐留竹量(7、15、25、35株/丛)和有机肥施用量(0、40、80、120 kg/丛)的2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分析各处理对巨龙竹发笋成竹和新竹直径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择伐留竹量,显著影响巨龙竹发笋数、发笋率、成竹数、退笋数、新-母竹直径比率、竹丛新竹生物量增长率(P<0.05),对成竹率、退笋率、新竹直径、新竹平均生物量影响不显著;随着择伐留竹量增加,发笋数、成竹数、成竹率、竹丛新竹生物量增长率先提高后降低(转折点在25株/丛),发笋率逐渐降低,退笋数逐渐增加,退笋率先降低后提高(转折点在25株/丛),新竹直径、新-母竹直径比率、新竹平均生物量先提高后降低(转折点在15株/丛).有机肥施用量,显著影响发笋数、发笋率、成竹数、新竹直径、新-母竹直径比率、新竹平均生物量增长率、竹丛新竹生物量增长率(P<0.05),对成竹率、退笋数、退笋率的影响不显著;随着施肥量增加,退笋率逐渐降低,其它生长指标均逐渐提高.择伐留竹量与有机肥施用量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发笋数(P<0.05),对其它生长指标无显著影响.综合比较分析,竹丛择伐留竹25株/丛和施用有机肥120 kg/丛能有效促进巨龙竹发笋成竹,并提高其新竹质量和生物量增长率.  相似文献   

2.
设置固定样株对硬头黄竹生长进行观察,初步摸清硬头黄竹的生长规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松土除蔸培土、施肥育竹、合理采伐、正确疏笋、护笋养竹等措施,进行硬头黄竹低产林复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试验处理时硬头黄竹低产林的出笋、成竹率、平均胸径增长率、竹材产量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川南地区3种丛生竹竹秆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给蓬勃发展的丛生竹生产提供理论参考,以川南地区人工栽培的3种丛生竹材用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竹秆特性,测量胸径、全长、秆高、尖削度、竹壁厚、节间长等指标。对各指标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拟合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胸径与竹秆高度、秆质量、总节数等因子相关性显著,拟合的模型经F检验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在相同胸径下,全长方面,硬头黄竹>梁山慈竹>撑绿竹;秆质量方面,硬头黄竹秆质量最大,梁山慈竹和撑绿竹相当,约70%的秆质量都集中在中下部。随着竹秆相对高度上升,相对壁厚的下降速度依次为硬头黄竹>梁山慈竹>撑绿竹,相对直径大小为梁山慈竹>硬头黄竹>撑绿竹,但在相同胸径下,硬头黄竹胸径处的竹壁最厚。  相似文献   

4.
以赣县3种不同施肥处理及不施肥对照的硬头黄竹林为研究对象,调查和测定其单丛分株数、立竹年龄结构和生物量,研究施肥对硬头黄竹地上部分生物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能有效地提高硬头黄竹林的立竹数量和地上部分群体生物量。与对照相比,矿渣肥、毛竹专用肥和复合肥处理立竹数分别增加了26.33、20.50株·丛-1和8.5株·丛-1,地上生物量分别增加了109.24、22.92 g·株-1和162.63 g·株-1;不同处理单丛生物量表现为矿渣肥>毛竹专用肥>复合肥>CK。矿渣肥肥效时间较长,1 a竹所占比例比CK提高了5.31%,而毛竹专用肥和复合肥对竹林年龄组成的调节作用较弱。复合肥处理分别对3 a秆、2 a枝和1 a叶生物量提高的作用最强,矿渣肥分别对2 a秆和3 a枝、叶生物量提高的作用最强。地上生物量在不同施肥处理、不同年龄和不同构件间差异均显著(P<0.05)。随着年龄和竹高的增加,秆生物量的增加速率最大,其次分别为叶和枝。硬头黄竹地上部分的生物量中,秆生物量占的比例最大,叶的生物量次之,略大于枝生物量所占比例。因此,在硬头黄竹林的经营管理中,除了进行施肥外,还应合理采伐,使竹林保持合理密度。  相似文献   

5.
小篷竹天然林分密度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新竹平均地径、株高及小篷竹的出笋率逐渐降低,密度在30 000~45 000株·hm-2时变化不大;小篷竹的出笋数、成竹数和成竹率先升高后下降,密度为45 000株·hm-2左右时最高,且与30 000、60 000株·hm-2区组有极显著差异。综合而言,试验密度为45 000株·hm-2左右适宜小篷竹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6.
绿竹出笋规律与散生状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和完善丛生竹散生状丰产栽培的技术理论,对绿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i不同笋目和二水笋的出笋规律及其在散生状栽培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绿竹竹株秆基两侧各笋目(由下及上分别为头目、二目、三目和尾目)出笋顺序依次为二目、三目、尾目和头目。竹笋产量以三目最高,达247.60 g·m-2;二目和头目次之,分别为239.30和222.40 g·m-2;尾目最低,仅70.60 g·m-2。各笋目所发笋至母竹距离分别为24.32 cm(头目),19.48 cm(二目),三目13.06 cm(三目)和8.44 cm(尾目)。各目成竹胸径:头目、二目>母竹,三目与母竹差异不明显,尾目<母竹。绿竹散生状栽培中适宜选择留养秆基中下部笋目成竹,因尾目发笋质量差,产量低,距母竹近,成竹胸径小,培育中可采用有意识抹芽,以减少营养消耗,促进其他笋芽萌发。二水笋至母竹距离明显大于一水笋,且其成竹(仅指单母竹二水笋成竹)胸径与母竹差异不明显,在散生状栽培中的应用潜力很大。表5参10  相似文献   

7.
山地绿竹低产林施肥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山地绿竹低产林的施肥效果,在福建省福安市进行了不同肥种对株数增长率、产笋量、新老竹胸径以及退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菜籽饼的效果最好,绿竹株数增长率为63.14%,产笋量为13.3kg/丛,老竹胸径增长11.6%,新竹胸径为5.5cm,分别比对照增加29.02%、40%、2.5%和25%;复合肥次之,尿素第三。施用菜籽饼肥用工、投资少,效果好,经济效益高,可增加纯收入,不失为山地绿竹低产林改造的一条好途径。  相似文献   

8.
绿竹密度与年龄结构对产笋量及新竹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繁茂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7):184-184,195
应用二因子二次回归正交试验设计,探讨绿竹经营密度及年龄结构对产笋量及新竹生长状况影响,结果表明:绿竹林分经营密度和竹株年龄结构对鲜笋产量、母竹大小等因子有较大的影响,鲜笋产量和挖笋个数均随着丛立竹数及1 a母竹的比例增加而增大,但当从立竹数和1 a母竹数均达到一定量后,单株发笋个数、笋个体重、新竹大小反而减小。  相似文献   

9.
撑绿竹出笋、退笋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黔北年产20t纸浆项目落户于赤水市,贵州省赤天化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在赤水原有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is、梁山慈Dendrocalamus farinosus、硬头黄竹Bamhus rigida、西凤竹B.multiplex等竹种的基础上[1-2],开始大力引进速生丰产的撑绿竹,截至2007年止,赤水及周边地区已经引种撑绿竹7000hm2.  相似文献   

10.
赤水市7种丛生竹生长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竹种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对贵州省赤水市的7种丛生竹竹种的生长情况和产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生长情况以吊丝球竹>麻竹>绵慈竹>撑绿竹>钓鱼慈竹=指尖慈竹=硬头黄竹;产量以硬头黄竹>指尖慈竹>麻竹>撑绿竹>钓鱼慈竹>吊丝球竹>绵慈竹.各品种中,麻竹因为立地条件不同,其生长情况和产量波动较大,吊丝球竹因为人工管理的影响,其产量较低.综合考虑这7种丛生竹的生长情况和产量,麻竹为赤水市的最适丛生竹种,其生长情况和各种指标都比较高,可以作为优先考虑的竹种.  相似文献   

11.
绿竹林丰产结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对不同年龄组成的绿竹丛产笋量对比、丛立竹数和该丛当年笋产量的回归关系、以及绿竹丛立竹数 ( N)与丛冠幅 ( CW)的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 ,不同年龄组成的绿竹丛平均单株产笋量差异显著 ,由 1、 2年生竹组成的绿竹丛平均单株产笋分别比由 1~ 3年生竹组成的绿竹丛和 1~ 4年生竹组成的绿竹丛多 0 .1 638kg和 0 .1 979kg.丛立竹数为 4~ 7(株 /丛 )的绿竹林 ,在相应最大密度下可获得最大笋产量 (笋产量大于 4650 kg/hm2 ) .研究结果提出了绿竹林丰产结构指标 ,可为绿竹丰产培育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长周期母竹留养模式下毛竹叶片功能性状对立竹密度的响应及在不同发笋期的变化,并筛选出适宜的经营密度。【方法】以漳平市长周期母竹留养经营模式下笋用毛竹林为研究对象,设置(1 350±100)、(1 950±100)、(2 550±100)、(3 150±100)株·hm-2 4个不同立竹密度处理组,选用传统经营模式下生产效益较优的笋用毛竹林作为对照组,分析立竹密度对不同发笋期毛竹叶片功能性状的影响。【结果】毛竹林的叶面积指数、叶平均倾角、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全钾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均在立竹密度为(2 550±100)株·hm-2时达到最高,且不同处理组间差异显著(P<0.05);各处理组的叶面积指数、叶平均倾角及全氮含量均在发笋前期达到最高,冠层开度和叶绿素含量在发笋盛期达到最高,全磷和全钾含量则在发笋后期达到最高;毛竹叶片各功能性状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在长周期母竹留养经营模式下,当立竹密度为(2 550±100)株·hm-2时,毛竹林的冠层结构得到显著改善,叶片的空间分布更加合理,且叶片养分及叶绿素含量...  相似文献   

13.
滨海沙地不同树种人工林生物量及凋落物碳氮养分归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福州市滨海后沿沙地上营造的人工林的调查,以9年生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纹荚相思(Acacia aulacocarpa)3种主要人工林为对象,采用Monsi分层切割法(乔木层)和样方收获法(草本层、凋落物层)获取这3种人工林的生物量,研究其生物量分配格局及凋落物碳氮养分归还。结果表明,尾巨桉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为49.950t·hm-2,地下部分生物量为15.270t·hm-2,分别占生态系统总生物量的62.08%和18.98%;草本层生物量为0.698t·hm-2(0.87%);凋落物层生物量为14.539t·hm-2(18.07%)。木麻黄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为51.630t·hm-2,地下部分为20.270t·hm-2,分别占生态系统总生物量的62.65%和24.60%;草本层生物量为0.017t·hm-2(0.02%);凋落物层生物量为10.488t·hm-2(12.73%)。纹荚相思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为51.130t·hm-2,地下部分为13.760t·hm-2,分别占生态系统总生物量的64.43%和17.34%;草本层生物量为0.093t·hm-2(0.12%);凋落物层生物量为14.369t·hm-2(18.11%)。3种人工林地上各器官生物量均表现为:树干>树枝>树皮>树叶。这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生物量与乔木层生物量排序相同,表现为木麻黄(82.40t·hm-2)>尾巨桉(80.46t·hm-2)>纹荚相思(79.35t·hm-2),且生物量分配格局均为乔木层>凋落物层>草本层。3种人工林的净生产力表现为木麻黄(16.21t·hm-2·a-1)>尾巨桉(14.00t·hm-2·a-1)>纹荚相思(12.51t·hm-2·a-1)。凋落物碳氮养分年总归还量表现为木麻黄(3.953t·hm-2·a-1)>尾巨桉(3.329t·hm-2·a-1)>纹荚相思(2.751t·hm-2·a-1)。  相似文献   

14.
黄甜竹笋用林出笋成竹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黄甜竹笋期为3月下旬至5月上旬.出笋数随时间变化呈“少-多-少”趋势,幼竹高生长遵循逻辑斯蒂曲线.退笋的主要原因是母竹营养的供应不足.前期笋成竹率高,但成竹质量较差,盛期笋成竹率次之,而成竹质量好,末期笋退笋率高,成竹质量也差,不宜留养,新竹的留养应以盛期笋为好.  相似文献   

15.
以烤烟品种龙江911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子(种植密度和留叶数)随机区组设计。3个种植密度为20 550、17 500、14 500株·hm-2;3个留叶数为单株留叶13、15、17片,共9个种植密度和留叶数组合。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留叶数对烤烟生育期、光合特性、经济性状和化学成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密度20 550株·hm-2,留叶数13片的大田生育期最短,只有110 d。种植密度20 550株·hm-2,留叶数17片的叶面积系数最大;种植密度14 500株·hm-2,留叶数13片的冠层透光率最大。低密度、少留叶数处理的光合能力较强。各处理烤烟糖含量均偏高,烟碱、氮、钾含量偏低,氯含量较适宜。种植密度20 550株·hm-2,留叶数13片处理的烤烟产值最高。综合来说,烤烟品种龙江911生产上建议选用种植密度20 550株·hm-2,留叶数13片处理,该处理生育期短、产值高,可以实现烤烟生产中减工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绿竹地下茎发笋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绿竹地下茎生物学特性即竹蔸秆基芽目萌发规律、蔸根芽点发根规律及竹丛蔸幅与发笋量的关系研究表明:各母竹的笋目数量变幅为3~10个,多数为5~9个,不同径阶绿竹母竹的秆基笋目数量不同,与径阶呈正相关;秆基笋目从2月开始萌发,3—5月为萌发高峰期,6月以后基本停止萌发;绿竹在6年生以后,整个母竹根系进入老化期;竹丛蔸幅和发笋量呈显著正相关,用Y=0.0424X^2-1.7755X+28.961拟合绿竹竹丛蔸幅和发笋量之间的关系较适宜.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寿竹不同径阶母竹造林在造林成本、造林成效、笋竹生长、生物量分配特征等方面的差异性,比较不同径阶寿竹母竹在造林中存在的优缺点。[方法]以不同径阶寿竹母竹造林地为试验林,在同样的抚育管理下,造林4年后对全林生长指标进行实测调查及分析比较。[结果]在造林成本方面,发现径阶≤2 cm母竹的造林成本分别比径阶为3~5和≥6 cm母竹造林少4 500、10 500元/hm~2;小母竹造林成林时间平均比大母竹造林成林时间早,但成材时间晚;3~5 cm径阶母竹造林形成的林分,出笋数最多,退笋率最低。[结论]该研究可为寿竹母竹造林的推广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毛竹林经营过程中为提高鞭笋产量而重施化肥造成竹林生态退化和竹笋品质降低,引进菌解小分子鱼肽肥,通过研究不同肥料配施方式对毛竹鞭笋产量及竹林土壤生态因子的影响,探明菌解小分子鱼肽肥对毛竹生理生态的作用机制。以相同经营现状的毛竹笋用林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肥料配施处理(CK为750 kg·hm-2复合肥、T1为375 kg·hm-2复合肥、T2为“375 kg·hm-2复合肥+150 kg·hm-2菌解小分子鱼肽肥”、T3为“375 kg·hm-2复合肥+300 kg·hm-2菌解小分子鱼肽肥”)进行施肥,于鞭笋笋期统计鞭笋产量,测定土壤养分元素质量分数、土壤酶活性、叶片叶绿素以及叶片养分元素质量分数等指标,分析各指标在不同施肥处理之间的差异显著性和不同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与750 kg·hm-2复合肥处理相比,“375 kg·hm-2复合肥+150 kg·hm-2菌解小分子鱼肽肥”和“3...  相似文献   

19.
采用Komiyama红树林异速生长模型,对海南清澜港杯萼海桑生态系统的植被生物量、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杯萼海桑植被层总生物量为(177.89±14.36)t·hm-2,碳密度为(80.35±6.92)t·hm-2,其中,乔木层生物量为(176.52±14.23)t·hm-2,碳密度为(79.69±6.86)t·hm-2,占林分植被层总碳密度的99.2%。杯萼海桑生态系统总有机碳库密度为(536.91±54.99)t·hm-2,其中0~105 cm土壤碳密度为(456.56±48.07)t·hm-2,占总碳贮量的85.0%,植被有机碳密度占总碳贮量的14.85%,林下植被层和现存凋落物层仅占0.15%。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赤水市竹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对赤水市楠竹林场种苗繁育基地几种引种竹的生长情况进行调查,并按不同年龄及平均胸径选取2株样竹作为标准木,测定其竹杆和竹枝叶鲜重、树高、胸径、节长、壁厚等。[结果]麻版1号、大叶龙竹、大绿竹胸径较大,而妈竹、撑麻8号胸径最小;大绿竹、大叶龙竹株高较高;沙罗单竹、粉单竹竹节较长;大绿竹、麻版1号和大叶龙竹壁较厚;大绿竹、吊丝单竹和大叶龙竹产量较高(均在105.00 t/hm2以上),粉单竹产量最低(仅为49.65 t/hm2)。[结论]各引种竹的生长状况均较好,其中大绿竹、吊丝单竹和大叶龙竹的产量较高,可在进一步试验的基础上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