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地处淮河上游暴雨中心区的鲁山县清水河小流域,1986年被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确定为试点小流域后,在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同时,注重水土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通过连续治理,形成了从坡面到沟道较完整的水土保持生态防护体系和农业生态系统,为淮河流域暴雨中心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防治途径和示范模式,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珠三角小流域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论述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和原则,指出应以小流域为单元,从流域整体角度开展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通过采取各种生态及工程措施,在上游改善林地生态功能,下游河道整治修复河流生态功能,改变水库消涨带的景观,同时注重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才能提升小流域内各类生态系统功能,促进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以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基础上,全面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充分发挥生态自然修复能力,是新时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一举多得、费省效宏的好措施。本文对寿宁县在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中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效进行了剖析,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进入21世纪以来,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开始大幅度下降,国家生态建设投入大幅度增加,生态自然修复对控制水土流失起到了关键作用,社会资本高度介入土地开发,但生产建设活动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仍然严重。今后一段时间内水土流失面积大幅度下降的趋势仍将延续,社会对水土保持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水土保持工作必须适应新的形势,服务社会发展需求,调整思路,以服务人的需求为目标实施综合治理,全面实施水土保持新农村建设;发展和丰富小流域综合治理,突出生态经济小流域、生态休闲小流域、生态清洁小流域和生态安全小流域建设;完善国家水土保持投资效益分配机制;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过程监管,强化县级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建立水土保持行政督查制度和生产建设项目过程监测成果公告制度。  相似文献   

5.
密云县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根据密云县自然地理特征、社会经济、水土流失及治理状况,分析了水土保持及水源保护存在的问题,论述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思路、原则和模式,并结合生态清洁小流域实践,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管理中的问题等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以水源保护为中心,以大河流域为骨架,以小流域为单元,从水库一级保护区向二三级保护区推进,形成由中心向外扩展的生态保护圈。构成“生态修复防线、生态治理防线和生态保护防线”。达到保持水土、保护水源、改善环境、促进生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汉源县先后实施了"长治"工程、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生态修复水土保持项目、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等,且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制度创新,尤其重视水土保持科技创新。介绍了双溪乡石漠化水利工程治理模式、桂贤小流域红岩子片区坡面水系综合治理、大田乡建设村坡改梯重点片倒虹管喷灌节水措施、桂贤小流域松林五组小流域生态家园试验示范等典型经验和做法。  相似文献   

7.
基于水源保护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措施体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是我国今后水土保持和水源保护工作的主要方向。以永康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为例,构建了生态修复,营造水土保持林,坡耕地治理,坡面径流调控,裸露面治理等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以及农村污水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溪沟治理等措施相结合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措施体系。对已实施工程的实践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8.
在土石山区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平顺县青阳镇白马小流域作为治理单元。应用系统工程学、水土保持学、生态经济学和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和理论,以"三道生态防线"为主线,开展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模式治理。结果表明:通过综合治理,不仅提高了社会经济和水土保持效益,而且为探讨我国北方土石山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宣汉县新桥河小流域在先后实施的“长治”五期工程、水土保持大示范带工程、生态自我修复试点工程过程中,根据区位优势,念好“建、改、封、退、造”五字经,探索出了低山丘陵区人工治理与生态自我修复相结合的小流域治理模式。通过建立指挥体系,完善防治体系,形成开发体系,健全保障体系,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建设中,坚持“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在大面积封禁封育的同时,搞好精品小流域治理,靠发展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为人口密度较大地区开展生态修复工程探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即“大面积封禁为主,小面积治理辅助,特色经济补偿”生态修复模式。  相似文献   

11.
美林湾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景观的规划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针对当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目标单一的现象,探讨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和方法,为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借鉴,以获得更高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方法]以江苏省丹阳市美林湾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为例,在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方法研究。[结果]提出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应将水土保持功能与生态景观、观光旅游相结合的理念,并界定了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景观的相关概念。[结论]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应统筹兼顾,综合考虑水土保持、生态景观和生态旅游等功能。  相似文献   

12.
 在东北黑土区振祥小流域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坡面防护、沟道治理等工程措施,配置相应的林草措施,并辅之以适当的耕作措施,对振祥小流域进行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并对治理后产生的效益进行初步评价。经过5a的实践,综合治理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2008年各项措施全部生效,每年拦蓄径流30.65万m3,保土总量1.71万t,水土流失区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2350 t/(km2.a)下降到416t/(km2.a),年增加经济收益29.39万元,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9.0%增加到12.3%。证明该综合治理措施适用于黑土区,为黑土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全面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选择侵蚀山区有代表性的小流域——铁岭东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效益系数法和综合功能系数法,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前后小流域生态系统进行了综合效益和综合功能评价。通过分析发现,所采用的方法揭示了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治理项目的单项效益和综合效益,说明这种方法适用于复杂的侵蚀山区生态经济系统评价。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极端降雨事件对小流域坡沟系统泥沙连通性的影响,进而为流域综合治理与灾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地处黄土残塬区的晋西吉县蔡家川农地小流域为研究区,采用无人机与遥感影像对2021年10月山西极端降雨事件前后坡沟系统进行航测与实地调查,分析极端降雨前后的景观格局变化,量化坡沟系统泥沙连通性,识别滑坡点位空间分布与地形特征,评价流域内典型工程措施对极端降雨的响应。[结果]农地流域此次降雨历时84 h,累计降雨量160.4 mm,降雨强度1.9 mm/h,降雨频率0.16%,为百年一遇的极端暴雨。暴雨后流域斑块数量增加,景观形状指数增大,蔓延度指数减小,香农多样性指数减小。暴雨前流域内泥沙连通性分布不均,暴雨后泥沙连通性增大。暴雨后滑坡位点泥沙连通性减小,滑坡多发生在0°~10°和40°~50°的条件下,所占比例分别为29.11%和17.74%。[结论]极端暴雨事件诱发的滑坡影响了泥沙连通性,根据泥沙连通性空间变化可识别水土流失位点,能够用于评估典型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对极端降雨的响应,研究结果可为流域综合治理及极端降雨事件发生后开展生态恢复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牛栏江流域上游保护区水土流失治理模式,以期为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基于DEM数据在ArcGIS内进行子流域自动提取,结合遥感影像进行人工交互解译、修正以确定子流域;以划分的子流域为基本单元进行定性与定量赋分并计算综合得分,依据综合得分确定流域水土保持分区及其主导功能;根据确定的水土保持分区主导功能进行“四型”小流域治理模式配置。[结果]牛栏江流域上游保护区共划分9个子流域,确定4个水土保持分区;在各水土保持分区分别构建以生态安全型、生态景观型、生态经济型和生态清洁型为主的“四型”小流域治理模式。[结论]子流域可作为牛栏江流域上游保护区“四型”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配置的基本单元,水土保持主导功能可作为“四型”小流域模式配置的依据,提供因型施策、精准至区的水土流失科学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次生马尾松林下植被恢复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采集江西省赣县花岗岩区次生马尾松纯林地不同植被恢复措施坡面径流小区2010—2011年的降雨产流产沙资料,分析不同模式的水土保持功能及其植被恢复的水土保持效益。结果表明:1)次生马尾松稀疏纯林地水土流失严重,年产流系数为0.50~0.60,侵蚀模数在2 700~6 000 t/(km2.a)之间。2)植被恢复可以降低林地土壤侵蚀强度,但植被恢复的水土保持效益与林冠结构和地表覆盖度密切相关,当形成乔草或乔灌复合层时,可以起到50%~60%的年蓄水效益和65%~70%的年固土效益。3)植被恢复的水土保持效益亦受植被和降雨类型的影响,百喜草蓄水效益随降雨量先增后减,暴雨是蓄水效益变化的转折点,而胡枝子蓄水效益变化规律不一;植被恢复措施固土效益随降雨量的增加而降低,特别是在大暴雨情景时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17.
砖窑沟流域水土流失控制措施及其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砖窑沟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验中采用的技术措施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全面分析,找出了该地区控制水土流失的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为进一步全面开展控制晋西北地区的水土流失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该本通过典型调查,系统分析了经过治理的小流域所取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和水土保持投入的有效政策。指出;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山丘区实现生态系统平衡和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切实可行的投入政策有利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水土保持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家对水土保持工作的不断重视,越来越多的水土保持措施开始实施,为评定水土保持工作开展情况,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选取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的江西阳坑小流域为例,以2005年为基准年,通过层次分析法选择涉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13个评价指标,从单项效益入手,运用市场价值法、替代市场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直接计算水土保持各单项效益价值,从而得到三大效益及综合效益价值。结果表明:江西阳坑小流域经过水土保持治理之后,2005年水土保持综合效益总价值为12 445.42万元。其中生态效益价值为10 240.65万元,占82.29%;单项效益价值大小排序依次为:保水效益净化大气效益保肥效益保土效益。经济效益价值为894.13万元,占7.18%;单项效益价值排序为:粮食增产效益经果林效益水保林效益。社会效益价值为1 310.64万元,占10.53%;单项效益价值排序依次为:改善群众经济效益提高土地生产率效益增加耕地效益减少泥沙淤积效益。评价结果表明水土保持生态效益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占有决定性地位,这将为今后水土保持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将提升人们对水土保持工作的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20.
皖西大别山北坡水土流失与生态修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皖西大别山北坡位于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之间的过渡地带,属于生态交错带(Ecotone),具有脆弱性、敏感性和反馈调节机制弱、稳定性较差等特征,水土流失严重。该区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对淠史杭灌溉工程的安全和效益的发挥、淮河防洪、巢湖水污染治理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区经济落后、财力有限,但其生态自我修复能力较强,因此,实施生态修复是解决水土流失治理缓慢的最有效途径。当前生态修复应抓好以下方面:实施生态移民,积极稳妥地开展退耕还林工作;统筹规划,线面结合,抓好小流域治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和行动;积极发展山区小水电;以治理促开发,以开发促保护,实现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