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蓝藻伪空胞的测定及其前处理方法。[方法]改进了测定伪空胞的毛细管压力法,对改进后的装置进行了检测限和精密度测试,并研究了2种浓缩方法和2种保存方法对3种蓝藻细胞数量和伪空胞含量的影响。[结果]改进后的蓝藻伪空胞测定装置其检测限达到0.0018μl/ml藻液,同一样品测定结果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采用过滤和离心2种浓缩方法时,分散单细胞的微囊藻细胞损失都大于50%,其中小群体的微囊藻采用离心的方法细胞损失较小,而丝状的颤藻采用过滤的方法损失较小;这2种方法对伪空胞含量的影响均可忽略。3种蓝藻在直接冷藏和添加鲁哥试剂保存7d后,其细胞浓度和单位细胞的伪空胞含量均未发生明显改变,其中对于伪空胞,直接冷藏的损失更小;对于自然水体样品,宜添加鲁哥试剂进行保存。[结论]为研究蓝藻浮力调节机制及其暴发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牟氏角毛藻经浓缩运输和冷藏保存后再作藻种和饵料的可行性效果。[方法]通过离心和低温冷藏2种方法处理牟氏角毛藻,然后再继续进行再培养,以此来延长牟氏角毛藻的储存时间并减小运输量。[结果]试验表明,经不同离心速度和不同离心时间处理后的角毛藻进行再培养,生长速率不同。在3000r/min的转速下离心7min的角毛藻再培养效果最好,最大生长率可达0.83,并且在此离心条件下的藻泥静置5d之内再添加培养基进行培养仍生长良好。但是经4℃冷藏后的角毛藻常温下再培养效果不好。[结论]低温冷藏会影响藻细胞的正常生长,而且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细胞再培养愈来愈困难。因此,建议科研及生产中不采用此种方法作为保种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牟氏角毛藻经浓缩运输和冷藏保存后再作藻种和饵料的可行性效果。[方法]通过离心和低温冷藏2种方法处理牟氏角毛藻,然后再继续进行再培养,以此来延长牟氏角毛藻的储存时间并减小运输量。[结果]试验表明,经不同离心速度和不同离心时间处理后的角毛藻进行再培养,生长速率不同。在3000 r/min的转速下离心7 min的角毛藻再培养效果最好,最大生长率可达0.83,并且在此离心条件下的藻泥静置5 d之内再添加培养基进行培养仍生长良好。但是经4℃冷藏后的角毛藻常温下再培养效果不好。[结论]低温冷藏会影响藻细胞的正常生长,而且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细胞再培养愈来愈困难。因此,建议科研及生产中不采用此种方法作为保种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产毒微囊藻的PCR检测方法。[方法]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mcyA基因序列保守区域设计一对引物,建立和优化检测产毒微囊藻的PCR方法,并以此方法检测产毒和非产毒微囊藻参考株系。[结果]经PCR检测,产毒藻株出现特异性扩增条带,而不产毒株未出现特异性条带;以10倍系列稀释纯培养的蓝藻细胞作为PCR反应的模板,检测限均为2.46×103细胞/ml;运用建立的方法从天然水体中检测到了产毒微囊藻,对PCR产物序列进行比对,发现PCR扩增片段与铜绿微囊藻(PCC7806)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8%。[结论]该研究为水华产毒微囊藻的监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铜绿微囊藻臭氧化以及藻毒素去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臭氧杀藻机理和藻毒素去除效能,探索富营养化水体藻类处理的可行技术。[方法]采用臭氧氧化技术,针对太湖蓝藻中典型的产毒株——铜绿微囊藻(FACHB-912)进行了杀藻、藻毒素去除效果研究。[结果]臭氧杀藻能够破坏铜绿微囊藻细胞壁,导致胞内物质流失,很少量的臭氧就能够对藻细胞造成损伤,抑制其正常生长代谢。臭氧氧化可以去除藻毒素(MC-LR、MC-RR),10min去除率,LR为82.25%,RR为74.28%。臭氧去除藻毒素受溶液TOC影响,在同样条件下,对分离纯化后藻毒素的去除率LR为95.68%,RR为86.03%。[结论]臭氧化去除铜绿微囊藻效果显著。臭氧对于MC-LR、MC-RR去除效果明显,LR的臭氧降解效率要高于RR。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研究芦苇、红蓼、穗状狐尾藻和香蒲4种水生植物水浸提液对水华微囊藻生长的抑制效应。[方法]培养水华微囊藻细胞,制备4种水生植物的水浸提液,处理后通过藻细胞密度的测定计算抑制率。[结果]芦苇、红蓼、穗状狐尾藻和香蒲水浸提液对水华微囊藻的生长都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芦苇的抑制效果最明显。[结论]利用水生植物分泌的化感物质抑制水华微囊藻生长是一种有效的控藻方式。  相似文献   

7.
EGCG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应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EGCG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应,初步揭示其抑藻机制,为高效环保型抑藻剂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是茶叶中组分最高的一种儿茶素,对铜绿微囊藻具有高效而持续的抑制作用。分别用8、12和16 mg·L-1的EGCG处理对数生长期的铜绿微囊藻培养液,测定藻细胞的生长状态和生理生化活性。[结果]EGCG处理后藻细胞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光合作用效率下降;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升高,抗坏血酸能缓解氧化胁迫。电镜观测结果显示:EGCG处理导致藻细胞内类囊体结构遭到破坏,细胞皱缩变形;藻细胞培养液中的藻毒素含量在处理前后没有显著变化,细胞内藻毒素含量显著下降。[结论]EGCG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和繁殖造成很强的抑制作用,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抑藻剂。  相似文献   

8.
不同pH值条件下铜绿微囊藻与附生假单胞菌磷代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宇科  邹迪  陆琦  肖琳  杨柳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646-12649
[目的]探讨pH值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代谢及其与附生假单胞菌磷代谢关系的影响。[方法]通过不同pH值条件下(8~10)铜绿微囊藻的吸磷试验和不同pH值(7.0~9.0)对铜绿微囊藻与假单胞菌磷代谢的影响试验,测定了短时间内铜绿微囊藻的吸磷情况,以及较长时间内微囊藻的生长曲线、水中磷浓度的变化和微囊藻中总磷含量的变化。[结果]短时间内,pH值对铜绿微囊藻的吸磷能力有影响,随着pH值的升高,吸磷能力增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pH值越高,藻的生长速率越快,生长情况越好。铜绿微囊藻有自我调节pH的能力,能很好地利用假单胞菌释放到水体中的磷。在藻、菌、水的系统中,菌中的磷起缓释磷源的作用,尽管浓度很低,但有利于藻的生长。[结论]pH值是影响藻-菌-水系统中磷元素循环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以实验室培养的水华蓝藻单种[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M.A)、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M.F)、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M.W)、鱼腥藻(Anabaena sp,A.s)]以及野外新鲜水华蓝藻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细胞破碎方法和提取剂种类,筛选并优化藻蓝蛋白荧光分析法的前处理技术。结果表明,冻融试验中,冷冻温度与提取剂添加顺序对蓝藻细胞破碎率无显著影响;以去离子水为提取剂时,冻融2次即可达到最佳破壁条件;在冻干试验中,蓝藻真空抽滤在滤膜上能提高蓝藻细胞的破碎率;综合比较冻融和冻干,后者对蓝藻细胞的破碎效率高于前者;对比3种提取剂对藻蓝蛋白的提取效率,去离子水对藻蓝蛋白的提取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源水杨酸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光合系统的影响,为将水杨酸应用于除藻剂研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人工[培养的方法,利用分光光度计和各类试剂及试剂盒等对经不同浓度(0.02、0.04、0.06、0.08、0.10和0.12 g/L)水杨酸处理铜绿微囊藻的各指标进行测定,包括生长抑制率、叶绿素a、藻胆蛋白及总可溶性蛋白含量.[结果]水杨酸浓度越高,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越明显,以0.12 g/L水杨酸的抑制率最高,且抑制作用随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强,48h后抑制率达95.66%.经0.10 g/L水杨酸处理后,铜绿微囊藻的叶绿素a、藻胆蛋白及总可溶性蛋白含量基本维持在初始水平;0.12 g/L水杨酸能有效抑制铜绿微囊藻的叶绿素a含量,促使铜绿微囊藻中的藻蓝蛋白(PC)含量相对降低、别藻蓝蛋白(APC)含量相对上升,但藻红蛋白(PE)含量基本维持在初始水平.[结论]水杨酸通过抑制铜绿微囊藻的叶绿素a等光合色素,阻遏其对光的捕获及吸收,扰乱藻胆蛋白各组分构成,从而致使藻类生长受抑,甚至死亡.即藻类叶绿素a是水杨酸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一个作用位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羊寄生虫的感染情况,并为羊场寄生虫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A、B山羊场采集新鲜粪便,采用饱和食盐水漂浮法、水洗沉淀法、卢戈氏碘液染色—镜检法进行山羊粪便寄生虫虫卵的检查和鉴定,并通过虫卵计数测定感染强度.[结果]A羊场检测到球虫、线虫、绦虫,B场检测到球虫、线虫、绦虫和吸虫,其中B羊场的感染强度要大于A羊场.[结论]2个羊场都感染了寄生虫,其中B场需要进行全群投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柠檬浓缩汁生产中几个关键工序对其品质的影响。[方法]以柠檬汁中的VC含量、总酸含量和总酚含量为主要指标,探讨加工过程中的过滤、离心、浓缩、杀菌4个关键工序对三者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试验表明,过滤工序对果汁VC、总酸、总酚和总糖含量的影响均较小;离心工序对VC和总酚含量影响较大;浓缩工序对果汁中VC和总酚含量的影响相对较小,对总糖含量的影响则较大;而杀菌工序则对果汁VC、总酸、总酚和总糖含量影响都较大。[结论]为优化柠檬浓缩汁的实际生产工艺参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用扫描电镜观察DFRIKN-1分离物菌体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青战  张靠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0):5833-5834
[目的]选择合适的样品处理方式,在扫描电镜下清晰地观察DFRKN-1分离物菌体的表面结构特征。[方法]以不经过固定液处理的菌体为对照,将使用戊二醛、卢戈氏碘液、福尔马林固定的DFRKN-1分离物菌体细胞采用离心法、直接干燥法收集,进行酒精梯度逐级脱水,干燥并真空喷金后在扫描电镜下观察。[结果]不经过固定液处理的菌体形态脱水变形,经过固定液固定后的样品仍然保持原细胞形态,且戊二醛的固定效果优于其他2种固定剂;离心法不能收集到游动孢子,而直接干燥法收集则弥补了这一缺陷。使用戊二醛固定,直接干燥法收集菌体是处理DFRKN-1分离物样品的最优选择。在电镜下观察到DFRKN-1分离物表面的假根、游动孢子以及孢子囊的释放孔。[结论]通过扫描电镜观察DFRKN-1分离物的结构特征,为研究其与根结线虫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徐国良  秦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3,(12):5485-5486,5489
[目的]研究脱苦工艺对浓缩橙汁的脱苦效果以及对果汁品质的影响。[方法]试验采用活性炭对浓缩橙汁进行脱苦,以橙汁中的柚皮苷(碱性二甘醇显色法)和柠檬苦素(对-二甲氨基苯甲醛显色法)的含量变化来表征浓缩橙汁的脱苦效果。[结果]通过单因素试验结合感官评定,确定了较适于橙汁的脱苦工艺:脱苦条件为常温20℃,活性炭用量35 g/L浓缩果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50.5%),搅拌时间20 min。采用最佳工艺处理,得到的浓缩果汁中柚皮苷和柠檬苦素的脱除率分别为49.5%和73.5%。[结论]脱苦后浓缩橙汁苦味明显变淡,风味自然,口感适中。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冷藏温度对贡柑品质的影响,为贡柑保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方法]采用0、4和8℃3个冷藏温度分别进行贮藏,研究贡柑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总糖和维生素C含量等营养指标及失重率、感官评价的变化。[结果]贡柑在3个不同冷藏温度下,总体上显示温度越低营养指标越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体变化范围在11.4%~13.5%;可滴定酸含量由0.46%上升到0.60%~0.65%;总糖含量总体均呈"S"型变化;维生素C含量变化趋势大致相同。温度越低,失重率越小,感官评价越好。[结论]综合分析得出,0℃冷藏的贡柑保鲜效果较好,4和8℃冷藏效果次之。  相似文献   

16.
王红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347-5348
[目的]研究采用超滤工艺浓缩麦芽糖液的效果。[方法]采用分子量为6 000 Da的超滤膜,分别浓缩40%、15%的麦芽糖液,考察麦芽糖液的超滤浓缩效果及反洗对膜性能的恢复效果。[结果]超滤膜浓缩40%的麦芽糖液时,超滤通量衰减迅速,堵塞明显;但采用同样的超滤膜浓缩15%的麦芽糖液时,超滤通量较大,且衰减较慢,效果理想。麦芽糖葡萄糖值(DE值)由滤前的43%达到滤后的50%;透光率由滤前的91%T达到滤后的98%T。[结论]该研究为提高麦芽糖产品的透明度、延长产品保质期等,提供了一种较为实用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徐秀泉  戴杨叶  宴鹤  吴春笃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641-13643
[目的]优化碘化钾还原法测定过氧化氢的试验条件,测定天然水体中的过氧化氢含量。[方法]对试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温度、时间、pH、碘化钾及催化剂钼酸铵用量进行优化,选择过氧化氢的最佳测定条件。[结果]在pH为4~6、室温25℃、添加4 ml碘化钾及催化剂钼酸铵100μl、反应时间15 min条件下0,~2.0×10-4mol/L范围内过氧化氢的浓度与吸光度成线性相关(R2=0.999 8),最小检测限为1.5×10-6mol/L,所测自然水体中过氧化氢测的量为5.29~10.59×10-6mol/L。[结论]该方法简单、快捷,可用于自然水体中微量过氧化氢的测定。  相似文献   

18.
刘谦 《安徽农业科学》2014,(25):8743-8744
[目的]建立液相色谱对食品中的4种黄曲霉毒素B1、B2、G1、G2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检测方法。[方法]试样经过甲醇+水提取,滤液经过含有黄曲霉毒素特异抗体的免疫亲和层析柱净化,以甲醇通过免疫亲和层析柱洗脱,通过带荧光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仪柱后碘溶液衍生测定黄曲霉毒素的含量。[结果]试验表明,4种黄曲霉毒素在3.0~30.0 ng/ml和10.0~50.0 ng/m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不小于0.999;4种黄曲霉毒素的检出限均为0.25μg/kg。在3个不同的加标水平下,4种黄曲霉毒素的回收率在70%~99%,相对标准偏差为分别为1.7%~7.6%。[结论]该方法能有效检测出多种食品中4种黄曲霉毒素的残留量,且稳定性好,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9.
气相色谱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环氧氯丙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GB/T 5750.8.17—2006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生活饮用水中环氧氯丙烷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有机溶剂萃取生活饮用水中的环氧氯丙烷,而后浓缩所得的萃取液。采用具有氢火焰离子检测器(FID)的气相色谱仪进行检测,确定检测条件后绘制标准曲线,建立环氧氯丙烷检测线性方程。[结果]该检测方法灵敏度、准确度及线性优于国家标准方法中填充柱检测法,能满足基层实验室对环氧氯丙烷的测定要求。[结论]建立了液液萃取一毛细管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测定生活饮用水中环氧氯丙烷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