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为了明确稻纵卷叶螟的田间种群动态和虫源性质,本文通过田间调查、雌蛾卵巢解剖及风场分析,对2010年江苏仪征市单季稻区第3、4代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和田间种群的虫源性质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第3代基本为迁入种群,分别在7月19-22日、26-27日、7月29-8月1日,出现3个明显的迁入峰;第4代为本地繁殖大部分迁出种群,分别在9月4日、7-9日、11日、16-17日、19-21日出现明显的蛾量突减现象.同时对迁飞高度(850 hPa)的高空风向分析表明,在这个区域内的第3代发生期间高空盛行偏南风,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成虫从南方迁入,而第4代发生期间高空盛行偏北风,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成虫向南回迁.第3代发生期间的降雨量、日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对稻纵卷叶螟的大发生影响不显著,第3代(主害代)高峰日蛾量与稻纵卷叶螟的田间卵量发生程度呈显著正相关.最后讨论了近几年稻纵卷叶螟在仪征市发生为害加重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为验证稻纵卷叶螟食诱监测效果,于2020年在江苏张家港开展了水稻田稻纵卷叶螟不同监测方法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食诱剂诱捕器对五(3)代稻纵卷叶螟成虫具较好的监测效果,诱蛾高峰与灯诱和人工赶蛾结果基本一致,与田间幼虫发生情况相符,其诱蛾量高于性诱剂诱捕器处理。不同监测方法下,六(4)代稻纵卷叶螟成虫诱蛾量均较低,食诱处理未监测到明显的成虫高峰。  相似文献   

3.
稻纵卷叶螟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本地一年发生4—5代,以二代发蛾量较大。过去由于二代稻纵卷叶螟发生量的预报方法不够准确,影响了指导大面积的防治工作。为了寻找较切合本地区二代发生量的预报办法,笔者根据本地区1976年以来的测报资料和气象资料,找出影响稻纵卷叶螟二代发生量的主导因素(温雨系数与蛾初见期)。试图用回归分析法来探讨二代稻纵卷叶螟的发生量的预测。  相似文献   

4.
稻纵卷叶螟成虫日龄的判定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明确稻纵卷叶螟成虫生化和形态指标与其日龄之间的关系,为建立稻纵卷叶螟成虫日龄判定的数学模型和预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提取稻纵卷叶螟成虫头部生化物质和解剖其生殖器官,研究了羽化后1~6日龄雌雄成虫头部褐脂质、蝶啶含量的变化以及雌蛾卵巢小管和雄蛾精巢的发育状况。研究表明:(1)不同日龄间雌、雄成虫头部褐脂质、蝶啶含量均无显著差异。(2)不同日龄间雌蛾卵巢小管长度、雄蛾精巢大小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雌蛾1~3日龄、3~6日龄卵巢小管长度与日龄的线性相关系数(R~2)分别为0.615 2和0.128 4。雄蛾精巢长半轴、短半轴长度与日龄的线性相关系数(R~2)分别为0.578 4和0.579 6。(3)利用卵巢小管长度对低日龄雌蛾日龄的估计表明:1 d估计误差平均为±0.56 d,2 d估计误差平均为±0.47 d。利用精巢长半轴对雄蛾日龄的估计表明:1~6 d估计误差平均为±1.28 d、±1.48 d、±1.43 d、±1.32 d、±1.53 d和±1.29 d。利用精巢短半轴对雄蛾日龄的估计表明:1~6 d估计误差平均为±1.15 d、±1.04 d、±0.97 d、±1.12 d、±1.46 d和±1.21 d。综上,头部褐脂质和蝶啶不能准确反映稻纵卷叶螟成虫日龄的变化,不能作为其日龄判定的指标。而雌蛾卵巢小管和雄蛾精巢形态稳定,其大小变化与日龄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卵巢小管和精巢在稻纵卷叶螟成虫日龄的判定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5.
2016—2017年,在江苏仪征、通州开展了稻纵卷叶螟性诱监测,及其与网捕、赶蛾、卵巢发育进度调查和卵量调查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雌雄比接近、雌蛾卵巢成熟度较高的情况下,性诱雄蛾数量与网捕雄蛾、雌蛾以及性成熟雌蛾数量之间都呈显著正相关,即性诱可以反映田间稻纵卷叶螟种群性成熟动态。在稻纵卷叶螟以本地宿留为主的发生期,性诱蛾量、赶蛾蛾量及田间卵量动态一致,都在8月中、上旬出现高峰;而在迁出期,尽管赶蛾量增长到全年最高水平,但性诱蛾量较低,田间卵量零星。  相似文献   

6.
沿江稻区第4代稻纵卷叶螟的成灾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稻纵卷叶螟是沿江稻区水稻上的重要害虫.自本世纪以来,第4代稻纵卷叶螟对水稻穗期的危害日趋严重.通过室内试验和大田系统调查,对沿江稻区第4代稻纵卷叶螟暴发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目前该稻区粳稻面积已占水稻播种面积的70%左右,粳稻生育期较籼稻迟15天左右,饲养在武育粳3号(粳稻)上的稻纵卷叶螟其蛹重、羽化率、成虫寿命和产卵量分别较协优(籼稻)高40.6%、54.5%、24.5%、82.3%.可见,食料丰富和营养条件改善是导致第4代滞留危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秋季持续高温和化学防治的负面效应,对第4代虫量的增加也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稻纵卷叶螟在吉安地区一年发生不完全六代,一般在5—10月,尤其是五月下旬至六月中旬或八月下旬至九月中旬,田间蛾量连绵不断,蛾峰多,世代重叠。各地世代划分不一,各代峰次虫源性质也不够明确。因此,探讨世代划分的方法与标准,弄清各代峰次虫次虫源性质,对指导予测及防治,均具有实际意义,我们按照南京农学院等提出的稻纵卷叶螟卵巢发育分级标准和以卵巢  相似文献   

8.
在田东、平果等县用诱蛾器调查田间稻纵卷叶螟蛾量,与通常采用的赶蛾法对比,蛾量的消长情况、蛾高峰日等结果相当,且具有峰日明显,减少人工,减轻劳动强度等优点,系稻纵卷叶螟成虫田间调查方法的一个改进,可普遍应用。  相似文献   

9.
江西省吉安市的稻纵卷叶螟发生危害程度首先取决于迁入蛾量,其次是发生期的降雨和温湿度。2008年年初冰冻雪灾对越冬地的稻纵卷叶螟有打击作用,2008-2009年迁入的蛾量大大少于2007年,发生危毒也轻于2007年。另外,水稻主要病虫防治与不防治对比试验结果表明;2005-2009年稻纵卷叶螟危害水稻平均损失率14.04%,早稻平均15.42%,晚稻平均12.66%,重发时损失率超过20%。  相似文献   

10.
稻显纹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exigua(Butler)是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ée)的近缘种,目前主要在我国西南稻区发生为害。为了明确稻显纹纵卷叶螟在四川省犍为县冬后的虫源状况,我们开展了稻显纹纵卷叶螟冬后虫源结构调查,观察了冬后种群的生物学特性,并研究了温度对其的影响。结果显示,犍为县舞雩乡和罗城镇稻显纹纵卷叶螟冬后虫源密度分别为7.09头/25丛和5.50头/25丛。调查时稻显纹纵卷叶螟主要以蛹为主,有少量幼虫。稻显纹纵卷叶螟越冬代雌雄蛹重分别为11.56 mg和11.82 mg,性比(雌∶雄)为1.29∶1,蛹被寄生率为16.5%。20℃、22℃、24℃和室温下稻显纹纵卷叶螟越冬代蛹羽化率分别为44%、38%、52%、43%。不同温度下,稻显纹纵卷叶螟产卵量及成虫寿命无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对于开春稻显纹纵卷叶螟的防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性信息素诱捕稻纵卷叶螟的效果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诱蛾试验结果表明,稻纵卷叶螟性信息素诱芯对稻纵卷叶螟成虫有显著的诱集作用,不仅操作简单易行,对人畜、天敌及农产品安全,且持效时间长,是一项环境友好型的植保技术,值得在稻纵卷叶螟监测防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2007-2009年连续3年应用探照灯诱虫器和佳多自动虫情测报灯,并结合雌蛾卵巢解剖对稻纵卷叶螟种群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探照灯诱虫器能有效监测稻纵卷叶螟种群动态,其数量变化规律与佳多测报灯灯下虫量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监测峰次多于佳多灯.探照灯诱虫器对稻纵卷叶螟的诱蛾量显著高于佳多灯,且对起飞迁出、过境、迁入降落虫群均具有较强诱捕作用.据此提出了以探照灯诱虫器、佳多测报灯诱虫突增情况和雌蛾卵巢解剖情况为标准的探照灯诱虫器诱蛾虫源性质判断方法,并以此方法,对探照灯诱虫器诱捕迁入、过境和迁出稻纵卷叶螟进行了个例分析.  相似文献   

13.
稻纵卷叶螟颗粒体病毒(CnmeGV)是感染稻纵卷叶螟的专性杆状病毒。明确CnmeGV亚致死作用对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繁殖能力和生理生化的影响,为应用CnmeGV防治稻纵卷叶螟提供依据。CnmeGV 1×105 OB/g浓度处理3龄稻纵卷叶螟幼虫10 d后存活幼虫虫体内仍普遍检测到CnmeGV的存在,从而产生亚致死作用。亚致死CnmeGV处理对稻纵卷叶螟的生长发育产生明显影响,主要表现在变态发育的化蛹、羽化和产卵过程,存活个体蛹重减轻了15.95%,羽化率下降了24.81%,产卵量减少41.5%,差异显著。同时雌雄性比从1.11下降到0.82。CnmeGV亚致死处理诱导幼虫能量代谢增强,中肠消化酶中淀粉酶、脂肪酶活性显著提高,而解毒酶中羧酸酯酶活性显著下降,谷胱甘肽转移酶活性显著提高。CnmeGV亚致死作用影响到虫体激素分泌,幼虫体内蜕皮激素、保幼激素水平较对照分别下降了4.59和5.62倍。CnmeGV亚致死处理雌成虫卵黄蛋白含量下降了40.63%,可能是导致产卵量降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利用虫情测报灯监测和田间赶蛾调查,对2016—2018年上海宝山区罗泾镇稻纵卷叶螟成虫的种群动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3年间2017年稻纵卷叶螟田间发生最重,2016年次之,2018年最轻。通过分析灯下和田间种群动态,明确稻纵卷叶螟发生受当地迁入虫量、气候因子和防治技术等因素影响较大,由此提出了预测预报和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20年7月-10月在我国南方3大稻区的6省(区)12个点开展了稻纵卷叶螟成虫种群动态的食诱监测试验, 并与性诱?灯诱和田间赶蛾等传统监测技术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食诱监测可准确反映田间稻纵卷叶螟种群数量动态, 其峰次?峰期与性诱?灯诱和田间赶蛾基本一致?4种监测方法在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稻区?单季中稻区和华南双季晚稻区同期监测到3个?2个和1~2个峰次, 峰期依次为7月中下旬?8月上中旬和9月中旬?从日均诱蛾量和峰日蛾量看, 食诱监测总体优于性诱, 但差于灯诱和田间赶蛾; 食诱监测的专一性较高, 靶标数量占总诱虫量的比率一般高于85%, 但不及性诱(95%以上); 从雌?雄蛾的总量对比及逐日对比看, 食诱监测性比均大于1?综合分析表明, 食诱监测具有使用方便?反应灵敏?专一性较强?雌雄同诱的优点, 为精准监测稻纵卷叶螟成虫种群动态提供了新手段?  相似文献   

16.
稻纵卷叶螟性诱剂在田间应用的诱捕效率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试验,用不同稳定剂和诱捕器,对稻纵卷叶螟性信息素诱芯进行田间诱捕效果的评估。结果表明,测试性信息素诱芯在田间对稻纵卷叶螟雄蛾有显著的诱蛾作用;利用黏胶诱捕器的诱捕效果明显高于夜蛾类干式诱捕器。诱蛾量反映了田间的种群消长规律,有望应用于稻纵卷叶螟的测报。  相似文献   

17.
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数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秀山县2009年稻纵卷叶螟成虫、卵量、幼虫数量消长动态,并与2008年及1978—2008年平均值进行比较,研究稻纵卷叶螟发生规律,以指导稻纵卷叶螟测报及综合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8.
不同天气等条件下稻纵卷叶螟田间赶蛾时间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稻纵卷叶螟测报,通常是利用灯光诱测、田间赶蛾及幼虫残存量调查等作为发生程度和发生期预测的主要依据。但是,近年来随着城乡照明不断改善,利用灯光诱集稻纵卷叶螟效果不断下降。因此,田间赶蛾对准确预报稻纵卷叶螟发生程度和发生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稻纵卷叶螟产卵选择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纵卷叶螟 Ch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是我国北方水稻上日趋严重的重要迁飞性害虫。该虫的田间落卵量除与降蛾量、雌雄比、抱卵量、稻丛密度等因素有关外,田间调查还发现它与水稻的叶色有关,在此基础上,我们于1986—1987年就其成虫对郑粳107品种产卵的选择性做了进一步的观察、测定和分析。近两年实践表明,试验结果对卷叶螟的防治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1996年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特点和原因分析许瑞秋(福建省古田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352200)近年来,由于异地虫源迁入量大,当地的气候、天敌和水稻品种等生态环境因素适宜,稻纵卷叶螟发生有明显回升。1996年福建省古田县双季早稻和单季中稻的稻纵卷叶螟主害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