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7 毫秒
1.
<正> 三原县渠岸乡李树森小蚕共育专业户,严格按照技术规范办事,共育的小蚕数量足、蚕体健壮、产茧量高,深受群众欢迎。1983年,李树森家两次共育小蚕120张,纯收入1050元,被评为三原县蚕桑生产积极分子。李树森搞好小蚕共育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以下四条。一、蚕室蚕具是搞好小蚕共育的基本条件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生产队原有的保管室、饲养室等公房基本上闲置,把这些房屋改建成个蚕共育室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李树森租用了生产队的七间保管室,三间作养蚕室,其它四间分别供贮桑、调桑和养蚕人员住宿用。他用县上给小蚕共育的无偿投资500元,对房屋进行了维修和粉刷。在房屋使用期间,每月交队房租费七元。并分别与县蚕桑站和生产队签定了小蚕共育合同。蚕室问题解决了,在新区来说蚕具也是个大问题。李树森同志用县上下拨的无偿投  相似文献   

2.
我市的蚕茧商品生产,过去多是生产队蚕桑专业组承包经营,现在已承包到户,千家万户种桑养蚕.这样一来,出现了养蚕分散,蚕户设备条件差,消毒不彻底,蚕病难防治,尤其新养蚕户,普遍存在不重视消毒防病,产量不稳定,甚至造成减产,挫伤群众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为了蚕作稳产高产,推广小蚕共育已势在必行.我市推广小蚕共育,曾经试行了几种组织形式:1981年在蚕桑生产新区西牛脚公社的红湾、联民、红路三个大队推广小蚕共育试点,效果不错,平均单张产茧19.7公斤.这种共育室是国家出钱办.小蚕集中管理,大蚕分到各专业组饲养,共育室的人员由各  相似文献   

3.
根据我省蚕桑生产的特点和科学技术发展基础条件,参照先进地区技术改造的经验,实现养蚕现代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先搞小蚕饲育专业化、大蚕饲育简易化和实现桑园(树)剪伐机械化;第二步,逐步分阶段实现栽桑养蚕全过程的机械化。因此,提出以下八个方面的设想。 一、小蚕共育标准化。小蚕共育系一个多、快、好、省的组织形式。近年来大力推广小蚕地坑共育和炕房共育,一般提高单产10%以上。但是,发展还不平衡,饲育量也小,跟不上蚕桑发展需要,我们还应进一步向高级方向发展,作到小蚕共育室标准化、电气化、温湿度自控化,每日给桑间隔时间尽量延长,给桑次数减少到二至三次,逐步由目前以队为共育单位转向以大队和公社为单位发展,规模适当扩大,一个共育室应能  相似文献   

4.
启东市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省重点产茧县。几年来,我市在抓好蚕桑科技普及,依靠科技促蚕茧增产的同时,不断改善蚕桑生产责任制。1989年,在部分乡试引小蚕共育联产计酬责任制。1990年逐步推广到全市34个乡的663个共育室,获得了成功。提高了共育室的科学管理水平,也增强了共育人员的责任心。一、小蚕共育联产计酬责任制的基本做法小蚕共育联产计酬责任制是以不改变共育室性质为前提,以改进共育技术,提高共育质量为目的,以经济奖赔为手段。其实质  相似文献   

5.
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我场的原蚕原来依靠原蚕队自养,现已变队、组、户三种型式.如何适应新的农村形势,保证蚕种生产任务的完成呢?我们分析了过去部份蚕房养蚕失败的主要原因和目前分散养蚕的特点,认为搞好小蚕共育是一项关键措施.因此,首先在长滩公社办了第一个共育室,接着办了板城公社共育室,今年春蚕两个共育室共育蚁量1100克,产茧5900斤,蚁量占全场的25%,产茧点28%,制种量占30%.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把长滩共育室的做法简介一下:  相似文献   

6.
<正> 为了搞好村级小蚕共育室,使小蚕共育向标准化、规范化、商品化、集约化方向转化,促进蚕桑生产稳步发展,经请示县政府同意。海安县多管局和海安农业发展基金委员会联合行文,对乡村级标准共育室在经济上给予补助,建筑面积120平方米以上,共育小蚕150张以上,每座共育室补助1.5万元;建筑面积100平方米以上,共育小蚕100——150张,每座补助1万元。乡村级共育室的标准:水泥地面、水泥天花、消毒池、贮桑池、木制叠式蚕具、门窗结构合  相似文献   

7.
共育大户顾维才18年来每年都进行春、秋2季小蚕共育,每期共育220多张,经他共育的7200多张蚕种的小蚕,分发给蚕农饲养后期期高产,得到了广大蚕农的信任,成为全县闻名的共育大户。他的共育经验是高标准建设共育室和配套共育设施,在共育中加强消毒防病、做好补催青工作、控制好共育室的温湿度、使用收蚁袋收蚁、精选良叶坚持试喂蚕、稀放饱食做好眠起处理等关键技术措施精心饲养小蚕;同时,为确保小蚕共育质量,建立了小蚕共育成品蚕的标准、安全防范、跟踪服务等共育室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8.
叠式蚕台电器化控温共育室是我市近年来在蚕桑生产中大力推广并应用的一项新设施,它改变了共育水平参差不齐、规模小的状况,提高了小蚕的共育质量。其特点是具有自动控温、补温等功能,且投资小、效益高、劳动强度小,共育的小蚕体质强健。目前全市有叠式蚕台电器化控温共育室150个,每期共育蚕种10000张。现就该设施的建造、使用技术关键及应用效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 汉阴县双乳公社叶家坝、新塘两个大队,位于凤凰山下,月河南岸,属川道丘陵地带,蚕桑生产都是在79年地区四书会议以后发展起来的,养蚕人员多是新手。今春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两种不同形式试行小蚕共育。叶家坝大队有三个生产队,77户、328人、250亩耕地,86亩桑园。他们根据队小、住户和桑园都比较集中的特点实行集体共育。春蚕饲养30.5张,其中共育28张,34户,未共育的2.5张,3户,菜育量占饲养量的91.8%。新塘大队共有10个生产队、428户、1846人,有耕地面积1800亩,新老桑树30.7万株,他们则根据人口分散、生产队不集中的特点,在五、七、八、十生产队试办了四个小蚕共育户,合计共育36.25张,52户,占全大队春蚕饲养量110张的33%。  相似文献   

10.
<正> 一、如皋市小蚕共育的历史与现状如皋市的小蚕共育始于1951年,当时,由互助组推举有经验的蚕农负责。饲育人员由参加户挑选或轮流,实行“共育”。3龄起蚕即分户饲养。共育成本及分配均按种摊派。高级社时,养蚕则按记工和入股土地分配。人民公社体制时,以集体经营的形式实行记工分配的办法组织共育。初期数量少,全公社集中共育,由技术干部具体负责指导。随着生产的发展,相继建立了公社桑场、大队桑场,蚕种数量逐年增多,以场队组织共育,在技术上以场带队,并建立专用共育室。提倡三专一远(专室、专人、专具及小蚕室远离大  相似文献   

11.
叠式蚕台电跨化控温共育室是我市近年来在蚕桑生产中大力推广并应用的一项新设施,它改变了共育水平参差不齐、规模小的状况,提高了小蚕的共育质量,其特点具有自动控温、补温等功能,且投资小、效益高、劳动强度小,共育的小蚕体质强健。目前全市有叠式蚕台电器化控温共育室150个,每期共育蚕种10000张。现就其设施的建造、使用技术关键及应用效果介绍如上。  相似文献   

12.
<正> 我市自1980年开始推行企业化小蚕共育,至今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二、三年来,省、市、县对新建的村级集体标准共育室实行经济补助,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共育设施的建设进程。全市现有炕房共育室7125个,普通共育室1152个,一季可共育蚕种24万张以上,共育率可达99%以上。当然,共育室作为一个小企业,必然会涉及到产品质量和企业管理问题。笔者根据1991年度本站实施“淮阴市蚕桑生产配套技术的应用与推广”项目的试点工作的初步经验及平时积累的资料,就企业化共育的质量和管理问题谈一些  相似文献   

13.
桑式蚕台电器化控温共育室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叠式蚕台电器化控温共育室由电器化控温设备系统和共育室及操作室组成。可将温度控制在目的温度±0.5℃ ,每室可共育蚕种60~80张。其优点是可增加共育室有效容量、小蚕体质强健、降低劳动强度 ,从而提高了小蚕共育率  相似文献   

14.
<正> 我们从1987年中秋蚕开始,进行了小蚕片叶立体育的示范推广。1988年,全县先后有6个乡、10个共育室的300多张蚕种推广应用了此项技术,其中永阳乡陆纯良共育室全年饲育的186张小蚕,除了3张蚕采用普通育作为对照外,其余183张均应用立体育,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片叶立体育的推广效果与技术要点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万玉新 《广西蚕业》2002,39(4):53-53
杨仕德是贵港市港南区湛江双联村人 ,在贵港市被誉为“共育王”,这并不是因为他的小蚕共育数量大 ,而是因为他多年练就的过硬的小蚕共育本领及经营小蚕共育的崇高品德 ,为贵港市蚕业生产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杨仕德 2 0多年来坚持诚信原则经营小蚕共育 ,小蚕共育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建设具有地火龙的小蚕共育蚕房三间 ,面积 6 0多平方米 ,建有小蚕共育桑园 5亩 ,年共育小蚕 1 2 0 0多张 ,还不能满足蚕农的需要 ,他的小蚕共育经验是 :看天育蚕。看天育蚕是杨仕德经营小蚕共育的看家本领 ,是 2 0多年练就的绝技。养蚕过程中 ,每天都详细记录早、…  相似文献   

16.
(一) 郁南县的细蚕共育工作是始于一九八三年,当时县农委、多办组织蚕桑主产区、乡干部和技术人员,分批到化州县那务公社参观学习细蚕共育的经验。在罗旁、东坝、河口等区试办了八个共育室,取得初步成功后,八四年扩大到十六个共育室,八五年发展到六十个共育室,八六年大小共育室达到七十七间。由于郁南县发展细蚕共育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深受蚕户的欢迎,促进了蚕桑生产的发展。桑地面积从  相似文献   

17.
如东县是蚕桑生产的重点县,也是优质蚕茧生产大县,年饲养蚕种近20万张,生产蚕茧7100吨左右,多年来我县一直实行小蚕共育,蚕农已习惯于小蚕共育,依赖于小蚕共育。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县曾拥有共育室1500余座,参与共育人员9000多人,承担着全县1~3龄蚕的共育任务,形成完整的共育体  相似文献   

18.
玉林县南江公社新联稚蚕共育中心,是一九八一年冬筹建的有“六面光”稚蚕饲育室及贮叶室11间,实用面积270平方米,蒸汽消毒灶一座,每批1至4令饷食蚕最大共育能力为二百张蚕种.它不仅担负新联大队352亩桑园面积所需稚蚕共育任务,还有附近的广恩、玉豸:平志、常乐等大队的种桑户参加稚蚕共育.新联稚蚕共育中心于一九八一年冬筹建,一九八二年三月中旬开始养第一批蚕,到现在(7月中旬)为新联大队养了七批蚕共454.25张,群众交售了五批共384.25张总产茧  相似文献   

19.
<正> 启东县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蚕茧质量。据省有关单位抽样分析表明,这个县的蚕茧出丝率平均在15%以上,其中春茧出丝率达19.65%,净度95分,解舒率达74.4%,蚕茧质量在全省名列前茅。启东县提高蚕茧质量的主要经验是:一是实行小蚕饲育专业化。养好小蚕是提高蚕茧质量的基础。全县已建立了一支2500多人的小蚕共育专业队伍。260多个共育室已有  相似文献   

20.
常言道:育好细蚕七成收,饲育细蚕是蚕桑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蚕桑生产的发展,我县细蚕共育在不断巩固的基础上逐步稳定发展,生产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细蚕共育是蚕桑生产专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搞得好与坏,直接影响着蚕桑生产。推行细蚕共育,提高了蚕桑生产水平我县是全省最早推行细蚕共育的县。1972年,我们在那务镇增村试办起了第一个细蚕共育室,以后在全县逐步推开,近二十年来,我县细蚕共育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经历了推广、改革、发展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