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河北省麦田土壤硒的含量、形态及其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田间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河北省麦田土壤硒的含量、形态及其有效性。结果表明:河北省麦田土壤全硒含量为0.061~0.584mg/kg,平均值0.341mg/kg,略高于全国平均值。河北省麦田土壤有效硒含量为4.93~83.88μg/kg,平均值为31.51μg/kg。河北麦省田土壤硒主要以有机物硫化物结合及元素态硒存在,占土壤全硒含量的42.25%~58.46%,其次为残渣态硒,占28.28%~40.99%,其余形态之和占12.26%~17.36%,而作物可吸收利用的可溶态、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硒仅占8.12%~10.37%。河北麦省田土壤硒的平均有效度为9.69%。麦田土壤有效硒与土壤全硒、土壤有机质、土壤pH及土壤阳离子代换量(CEC)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在农业生产中通过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可以有效地增加土壤有效硒的含量。  相似文献   

2.
张含  龚敏  石汝杰 《中国农学通报》2022,38(19):114-119
采集重庆市28份蔬菜地耕作层土壤(0~25 cm),测定土壤全硒和有效硒含量,并对土壤pH、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全氮含量与全硒和有效硒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全硒含量适中且总体均值为0.22 mg/kg,略高于全国土壤背景值,有效硒含量平均值为9.31 µg/kg,处于高水平,且全硒及有效硒的变异系数分别为76%和53%,说明各区县间硒含量差异较大。相关性分析表明,研究区土壤全硒与有效硒的相关系数为0.84(P<0.01),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全硒及有效硒与pH、有机质及全氮之间均呈正相关。总体而言,重庆市蔬菜地土壤具有发展富硒蔬菜的潜力,今后可从土壤酸碱改良、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氮肥3个方面进行管理,提高土壤及蔬菜中硒含量。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石灰性土壤中锰的形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分组的方法,研究土壤中锰的形态分布,将河北省20种土壤表层的全锰分为代换态、碳酸盐结合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质结合态和残渣态锰,其平均含量分别为2.71ppm、75.04ppm、115.5ppm、14.50ppm和118.5ppm.土壤pH值、碳酸盐含量、有机质含量以及土壤颗粒大小,均对土壤锰的形态分布有重要影响.其结果有助于弄清锰的土壤化学和土壤锰素营养.  相似文献   

4.
土壤植物系统硒累积迁移的影响因素及调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硒是一种对动植物以及微生物比较重要的元素。硒元素供给不足或者过量都会引起地方病的发生,如克山病和大骨节病就有可能与缺硒有关。目前有大量学者对土壤中硒的有效性、植物对硒的吸收和植物中硒的转运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笔者从土壤硒有效性以及植物对硒吸收两方面,综述了土壤质地、pH、有机质、氧化还原特性、植物种类、施肥、成土母质以及综合污染对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迁移转化的影响及其机制,阐述了目前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对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5.
污灌区盐渍化土壤重金属Cd的形态分析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受盐渍化及重金属Cd污染的天津污灌区土壤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盐渍化土壤重金属的形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盐分种类主要为NaCl和Na_2SO_4,盐度7个[添加质量分数依次为0%(CK)、0.2%、0.4%、0.6%、1%、2%和5%],采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测定土壤前3种重金属的形态(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态),得出重金属的形态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添加NaCl盐度条件下,土壤中Cd碳酸盐结合态可交换态铁锰氧化态,可交换态含量与盐度、重金属总量、pH值和有机质均呈显著相关。在添加Na_2SO_4盐度条件下,土壤中Cd铁锰氧化态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与pH值和有机质均呈极显著相关,铁锰氧化态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盐度与Cd各形态也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在添加NaCl盐度条件下,pH值对可交换态含量有重要影响;有机质对碳酸盐结合态含量有重要影响;Cd含量对铁锰氧化态含量有重要影响。在添加Na_2SO_4盐度条件下,有机质对可交换态含量有重要影响;pH值、有机质对碳酸盐结合态含量有重要影响;CEC对铁锰氧化态含量有重要影响。得出的Cd形态分布规律以及土壤各理化性质对Cd形态含量的影响分析对土壤重金属的污染防治和生态风险评价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青州市西南部碳酸盐岩区的山楂、柿子种植历史悠久且果实品质上乘,通过系统配套采集山楂和柿子果实及其根系土,探究其含硒水平、富集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后续富硒产业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山楂和柿子根系土中Se元素相对富集,其与有机质密切相关,由于有机质的吸附固化,易利用态硒含量低。(2)山楂和柿子果实中硒含量较低,富集系数也较低,山楂富硒率为17.65%,柿子均未达到富硒。(3)柿子和山楂中硒富集系数与根系土中有机质、硒含量均呈强负相关。(4)有机质吸附固化硒,虽提高了土壤硒含量,但降低了硒的生物可利用性,有机质是影响硒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因其药用价值高近年来被大量、无节制采挖,致使野生黄芪资源几近枯竭。探究黄芪适宜生长的土壤,将为人工驯化黄芪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加格达奇市连续多年人工种植黄芪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2个典型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及土壤养分。结果表明:表层土壤结构疏松,孔隙度较大,土壤颜色较深,干态为黑棕色,润态为黑色;淀积层及母质层土壤结构坚实,孔隙度较小,土壤颜色随着层次加深,颜色逐渐变黄、变棕。表层土壤质地肥沃,多以壤土为主;表层有机质含量高,分别为122.07、110.09 g/kg,占其整个土壤剖面有机质含量的52%和82%,土壤剖面有机质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一个骤降的趋势;表层土壤全氮含量较高,分别为6.58、8.87 g/kg,而土壤全磷含量较低,主要分布于土壤表层,表层土壤的全磷含量分别为0.07、1.01 g/kg,土壤酸碱度在pH 5.11~6.35之间。黄芪适应生长土壤质地疏松,土壤温度状况为寒冻性、土壤水分状况为湿润,土壤肥沃,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全氮含量也较高,而全磷含量较低,土壤呈弱酸性至中性。  相似文献   

8.
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存在形态是衡量其环境效应的关键参数。选择唐山市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为研究区,采集了20个表层土壤样品,采用BCR三步连续提取法对土壤中的重金属(Cu、Pb和Cr)不同形态(酸可提取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残渣态)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相关分析探讨影响重金属化学形态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Cr和Cu主要以残渣态和酸可提取态存在,Pb主要以氧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存在;Cr的酸可提取态较其他元素高,对环境的潜在风险较大。相关分析显示,土壤pH值与重金属的酸提取态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Cu和Pb的氧化物结合态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质含量与Cu和Pb的有机结合态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在生态公园建设过程中,可通过适当提高土壤pH的方法来减少重金属的酸可提取态含量,降低其生态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9.
为了了解调查区域的土壤污染现状和为粤北矿区土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网格法进行布点采样,采集了144个表层土壤样,通过单因子污染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以及相关性等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金属Cd、Zn、Ni、Pb超标率分别达100%、96.53%、6.25%、3.00%;土壤重金属Cd、Zn单项污染指数分别为3.59、1.90,表明地块已受到这2种重金属的复合污染,其中Cd污染最严重,Pb、Ni、Cu的Pi均小于0.7,属于安全范围。其中,土壤中Pb(0.9851)、Zn(0.9197)、Cd(0.8994)有效态含量与全量的相关性均达到极强相关水平,表明其在土壤中极易发生迁移,潜在的生态污染风险较大;Cu、Ni有效态含量与全量的相关性也达强相关水平,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0.
施用硒微肥对红衣花生硒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试验通过根部淋施和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硒肥两种方法,研究红衣花生富集硒元素的差异,以期为生产不同硒含量红衣花生提供依据。结果发现:在富硒土壤上种植红衣花生,红衣花生对土壤中的硒富集能力较强,不施用含硒微肥时,花生仁硒含量也达到富硒农产品标准;在红衣花生结荚期施用含硒微肥,叶面喷施和根部淋施两种方法对提高红衣花生硒含量效果都达到极显著水平,叶面喷施效果比根部淋施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有机肥料对铅污染土壤铅形态及生物有效性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了探索不同的有机肥料对降低重金属污染土壤Pb毒性的原理和效果;运用重金属污染土壤盆栽添加3种有机肥料的试验方法,分析盆栽土壤中重金属Pb的5种形态;除有机肥料牛粪对Pb的铁锰氧化结合态无显著影响、对Pb的残渣态有显著影响外,有机肥料牛粪对Pb的离子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有机硫化物结合态有极显著影响,有机肥料猪粪、鸡粪对重金属Pb的5种形态有极显著影响。适量有机肥可降低重金属Pb离子交换态量、碳酸盐结合态和生物活性,增加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硫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3种有机肥对降低重金属污染土壤Pb毒性的效果为鸡粪>牛粪>猪粪。有机肥料显著改变了污染土壤中Pb的形态,降低了Pb的生物活性,有机肥料是重金属污染土壤有效的改良剂。  相似文献   

12.
水分和铅胁迫下土壤中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土壤重金属污染酶指示的可行性,通过对加入外源铅的塿土进行控水培养,研究塿土中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及其与土壤铅含量、土壤含水量和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相对含水量为80%、60%时,土壤中的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增加;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随铅含量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当铅含量为2000 mg/kg时,2种酶活性分别仅为对照的43.7%、61.9%。通径分析表明:各因子对脲酶活性的直接作用顺序为:速效钾>有机质>铅>全氮>速效磷>pH>水分,对碱性磷酸酶活性的直接作用顺序为:铅>有机质>全氮>水分>pH>速效钾>速效磷。土壤速效钾对脲酶活性的直接影响较大,铅、有机质是影响碱性磷酸酶活性的主要因素。2种酶活性变化是铅、水分和土壤理化性质共同作用的结果,且碱性磷酸酶活性较脲酶活性更易受影响。  相似文献   

13.
水田长期改种蔬菜土壤化学性状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水田长期改种蔬菜后土质量的变化,从浙西北采集了32对水田及其长期改种蔬菜的旱地对比表层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pH、水溶性盐分、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铁、有效锰和6种重金属元素含量,探讨了水田长期改种蔬菜后土壤化学性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水田改为蔬菜地后,土壤水溶性盐分呈增加趋势,有机碳呈下降趋势,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明显增加;土壤趋向酸化,pH下降;土壤有效铁和有效锰呈现下降趋势,而土壤Cd、Cu、Pb、Hg和Zn的积累较为明显。pH变化量与对照水田pH呈“U”字型关系,近中性土壤的pH下降量最大,向酸性和向碱性两侧的pH变化量逐渐减小。有机质和全氮的下降量随对照水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增加而增加,两者呈显著的正相关。水田长期改种蔬菜后土壤酸化、盐渍化明显,有机碳呈下降趋势;土壤环境质量也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4.
通过明确不同烤烟种植区土壤肥力状况及植烟适宜性,为不同生态区烟草科学施肥方案的制定奠定基础。采用描述统计法、相关系数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四川会东、河南洛阳和安徽皖南3个植烟生态区的418份土壤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会东烟区土壤pH为5.36~8.66,77.88%的土壤pH大于7.50,有机质含量较低,67%的土壤碱解氮含量低于90mg/kg,全氮含量适中,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丰富;洛阳烟区土壤pH呈弱碱性,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匮乏,70%以上的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处于“缺”及以下水平,全氮和速效磷含量适中,速效磷含量变异系数达79.38%,速效钾含量丰富;皖南烟区土壤pH、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适中,碱解氮含量较高,速效钾含量缺乏,82.82%的土壤速效钾含量低于150mg/kg,速效磷含量丰富但异质性强。3个生态区植烟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FI)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现为皖南(0.69)>会东(0.52)>洛阳(0.43),其中皖南烟区75.76%的土壤IFI处于Ⅱ级以上,会东烟区处于Ⅱ级和Ⅲ级的比例分别为31.73%和46.15%,而洛阳烟区近50%的土壤为Ⅳ级。...  相似文献   

15.
福建南平不同植烟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养分状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探究福建省南平地区不同质地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养分状况,对南平地区不同质地植烟土壤pH、土壤养分含量(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和土壤微生物数量(细菌、真菌、放线菌、解磷菌、解钾菌、纤维素分解菌)进行测定。实验结果:供试南平地区不同质地植烟土壤pH均偏酸(pH均小于5.5),不同质地土壤中粘土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最多,其次是壤土和砂土。植烟土壤中微生物以细菌为主,其次是放线菌和真菌。对不同质地土壤养分与微生物数量相关性分析,得出南平地区土壤样品中细菌与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相关性较高;真菌与全钾、全磷、速效磷呈负相关,与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呈正相关,与全钾显著相关;放线菌与速效磷显著相关;解磷菌与土壤多种养分呈正相关,但相关系数不高;钾细菌与速效磷显著相关,与全磷含量极显著相关;纤维素分解菌与碱解氮相关性最高,与速效钾、全磷、速效磷呈负相关。这些相关性分析表明,南平地区不同质地植烟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养分含量虽呈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系数不高,说明该地区的气候条件、施肥方式,特别是水稻—烟草的轮作方式也是影响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是对南平地区植烟土壤信息的必要补充,也为今后如何合理利用菌肥,有目的地地开发南平地区植烟土壤的功能菌提供了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姚志龙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27):132-140
为探明陇东旱塬区苹果园土壤主要肥力性状的空间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农化分析法和比较法对陇东旱塬31个代表性果园土壤10个主要肥力性状进行测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果园土壤pH和吸湿水含量与大田土壤相似,且果园间表现稳定;土壤有机质和氮素营养水平偏低;土壤全磷和速效磷表现正常;土壤全钾、速效钾和水溶性钙含量普遍处于高位水平。不同果园间除吸湿水和全钾含量属弱度变异外,其他养分含量变异系数14.33%~56.77%,均属中度变异。上下土层间,土壤水溶性钙和吸湿水含量大多表现为上层低于下层,土壤pH呈交错分布,其他养分含量大多表现为上层高于下层。增加土壤有机质,调节根际土壤生态环境,适氮、稳磷、控钾、以水调钙等是陇东旱塬苹果园土壤管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农牧交错带人工草地及农作物下土壤酶活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壤酶直接影响着人工草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评价土壤质量的生物活性指标。在农牧交错带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和农田内采集土壤样品,通过测定土壤有机质、pH、营养元素(N、K、Ca、Mg等)有效态含量及4种土壤酶(土壤脲酶、碱式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的活性,分析了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和农作物下土壤理化因子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紫花苜蓿人工草地中,土壤脲酶和碱式磷酸酶活性变化趋势一致,随种植年限的延长显著减少,且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平均酶活性表现为3年龄>6年龄>10年龄草地。过氧化氢酶活性随种植年限的延长而逐渐增强,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2)不同类型农田中,土壤酶活性亦存在差别,玉米地土壤脲酶和碱式磷酸酶活性仅为马铃薯地的24%和70%;(3)比较人工草地与农田土壤酶活性,认为3种土壤酶(土壤脲酶、碱式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大小基本表现为马铃薯地>3年龄巨人草地>玉米地≥3年龄雷达克之星草地>6年龄雷达克之星草地>6年龄巨人草地>10年龄雷达克之星草地≥10年龄巨人草地;(4)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碱式磷酸酶3种酶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蔗糖酶活性与pH达到极显著正相关,脲酶和碱式磷酸酶与pH成显著负相关,速效氮和全氮呈极显著负相关,过氧化氢酶则与有机质、速效氮、全氮和水溶性镁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