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新鲜芦荟为原料,采用热水提取多糖,Sevage法除蛋白,再经过透析处理制备得到精制的芦荟多糖,并对其衍生物和生物活性进行研究。芦荟多糖分子质量采用GPC-RI-MALS法测定,多糖结构经过13C NMR表征确证。为了研究芦荟多糖构效关系,对芦荟多糖进行了衍生化,其衍生物包括乙酰化芦荟多糖、磷酸化芦荟多糖和羧基化芦荟多糖。结构表征结果表明,芦荟多糖含有1→4糖苷键,并且为甲基化多糖。分子质量测定结果显示,芦荟多糖的平均分子质量为112 381 u。抗氧化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芦荟多糖及其衍生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其中磷酸化多糖的抗氧化活性与阳性对照品VC相当。构效关系研究表明,磷酸化芦荟多糖其体外抗氧化活性最好。试验为进一步研究芦荟多糖结构、开发功能性食品与药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苜蓿多糖对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和NK细胞活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苜蓿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从苜蓿中提取苜蓿多糖,通过体外苜蓿多糖对淋巴细胞增殖和NK细胞活性影响的研究,初步确定其免疫调节活性。采用MTT法,检测苜蓿多糖对正常Balb/c小鼠体外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和NK细胞对K562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多糖可以单一激活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可以协同ConA刺激T细胞增殖,或协同LPS刺激B细胞增殖,提示苜蓿多糖能够调节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苜蓿多糖可以显著地增强NK细胞对K562靶细胞的杀伤活性,提示苜蓿多糖能显著地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因此,说明苜蓿多糖具有很好的免疫调节效果。  相似文献   

3.
变绿红菇子实体多糖的理化性质及其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变绿红菇子实体中提取出4种多糖,检测了它们的化学组成和分子量,并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检测其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变绿红菇子实体的4种多糖为杂多塘,含有的单糖组分分别为木糖、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以及果糖,其中葡萄糖为主要单糖组分。这4种多糖的重均分子量分别为3.1×107,6.5×105,5.1×105,8.0×105Da;多糖RVP2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此发现为变绿红菇的深入开发利用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新疆野生蒲公英为原料,通过超声辅助法提取蒲公英多糖后以不同体积分数的乙醇溶液(20%,40%,60%和80%)进行分级沉淀,依次得到4种蒲公英多糖样品(PD-20,PD-40,PD-60和PD-80);为探究不同组分间的差异,分别测定其总糖含量、蛋白质含量、糖醛酸含量及单糖组成,并通过紫外和红外光谱进一步分析不同组分之间的特性差异。结果表明,蒲公英多糖4个组分均为结合蛋白的复合物,其中PD-80组分的总糖含量最高(PD-80PD-40PD-60PD-20),蒲公英多糖PD-20组分的蛋白质含量最高;单糖组成测定结果显示4种多糖样品均由阿拉伯糖、鼠李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但摩尔比存在一定差异;4种多糖样品均具有一定的降血糖和抗氧化活性,且呈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5.
不同仿生态栽培方式对铁皮石斛多糖积累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强  杨丛  张峥  周大寨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0):142-147
为充分发挥鄂西南天然林保护工程营林的综合经济效益,探讨利用天保工程混交林开展铁皮石斛仿生态栽培的可行性。采用5种不同仿生态栽培模式种植铁皮石斛,对采收的铁皮石斛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质量分数,多糖用盐酸水解得到单糖混合物,通过加入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进行柱前衍生,采用HPLC法测定多糖中的单糖组成。研究结果表明:在5种栽培方式中,杉木栽培所产铁皮石斛根、茎含水量最低,其多糖含量最高,达33%;其余4种栽培方式所产铁皮石斛多糖质量分数为18%左右;对多糖中单糖组成分析显示,D-甘露糖和D-葡萄糖是5种栽培模式下铁皮石斛多糖组成中的主要单糖成分,甘露糖与葡萄糖之比为4.5~5.98,符合药典要求。在鄂西南天保工程混交林中,杉木栽培铁皮石斛较其他栽培方式具有更快多糖累积能力,充分利用混交林大树和林下丰富的苔藓资源发展铁皮石斛仿生态栽培在鄂西南具有技术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几种常见玉米须多糖提取法,比较其玉米须多糖提取率,并研究不同提取法对所得玉米须多糖多种体外活性的影响。分别选用热水浸提法、超声辅助法、酶辅助法、微波辅助法和酶联合超声辅助法提取玉米须多糖,并研究其体外抗氧化活性、降血糖活性和抗菌活性。结果表明,酶联合超声辅助法所得多糖提取率最高为9.53%,其他提取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酶辅助法、超声辅助法、微波辅助法和热水浸提法。酶联合超声辅助法是一种高效、绿色、节能、操作便捷的玉米须多糖提取方法。所得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降血糖活性及抗菌活性,基本与其提取率呈正比。玉米须多糖具有多种体外活性,其应用潜力巨大,应用市场广阔。  相似文献   

7.
采用水提醇沉、DEAE-纤维素-52和Sepharose 2B柱层析等方法提取、纯化白灵菇根部抗癌活性多糖,得到抗癌活性组分PN75-2;采用MTT法研究PN75-2多糖组分对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傅里叶变化红外光谱(FTIR)、气相色谱(GC)、高效凝胶渗透色谱(HPGPC)以及核磁共振(NMR)等技术对多糖组分PN75-2进行结构分析。结果表明:PN75-2多糖相对分子质量为290 kDa,其单糖组成主要为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并含有微量木糖及痕量鼠李糖和阿拉伯糖;PN75-2对HepG-2细胞增殖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浓度为200μg/mL时,抑制率为38.3%。研究结果可为白灵菇根部多糖在功能性食品或药品开发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刘莹  赵杰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4):278-282
了对构效关系提供理论依据。通过使用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对多糖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褐蘑菇多糖无核酸和蛋白质吸收峰为均一组分;褐蘑菇多糖中含有单糖、葡萄糖、木糖、有无半乳糖和果糖需要进一步研究。纯化多糖为一种β-吡喃多糖。  相似文献   

9.
为了系统探讨苜蓿多糖对小鼠免疫细胞增殖的影响,给苜蓿多糖对免疫活性调节的下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基础,采用MTT法,检测苜蓿多糖对正常Balb/c小鼠体外骨髓树突状细胞增殖的影响和腹腔巨噬细胞能量代谢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多糖可以刺激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的增殖,可以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能量代谢水平的提高。提示苜蓿多糖可以提高辅佐细胞的抗原递呈作用。说明苜蓿多糖可通过提高辅佐细胞的抗原递呈作用来提高免疫活性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微生物胞外多糖具有可再生、可生物降解、吸附性强、抗炎、抗氧化和抗病毒等重要特性,在食品、医药、化妆品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多种用途。先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生物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研究,有关微生物胞外多糖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以及胞外多糖在环境保护上的报道较少。为了阐明微生物胞外多糖构效关系,拓展其应用范围,综述了微生物胞外多糖的单糖组成、分子量、官能团、糖苷键、表面形态对其功能的影响,并归纳了微生物胞外多糖在污水处理、土壤修复、抗生素消除等环境保护领域的潜在应用。由于微生物胞外多糖产量和生物活性较低,限制其广泛的工业化应用,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结构修饰和优化发酵条件等手段有望提高微生物胞外多糖的产量,促进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开发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甘蔗试管苗光合自养生根的成功率,设置了不同季节光温、光补偿和不同光质处理,通过调查无根试管苗生根率、存活率、苗高、根长和单株根数,分析这些因素对无根试管苗生根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低温弱光照时期甘蔗试管苗光合自养生根的生根率和存活率比夏季高温强光照时降低。冬季光补偿可以促进无根试管苗植株生长和根系伸长,但对试管苗的生根率和存活率没有显著影响。与自然光处理相比,单独红光和蓝光处理不利于甘蔗试管苗的生根与生长,而自然光补充蓝光或红光均能促进试管苗增高及根伸长,对试管苗的生根率和存活率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了比较不同花粉活力测定方法的应用效果,本研究利用黄山玉兰(Yulania cylindrica)花粉作为实验材料,采用MTT染色法、TTC染色法、醋酸洋红染色法分别测定黄山玉兰自然盛开、室内水培盛开、室内培养萎蔫时的花粉活力;同时采用不同浓度梯度的硼酸、蔗糖溶液进行花粉离体培养。结果表明:醋酸洋红染色法测得的活力偏高,均值为96.94%;TTC染色法所测活力偏低,为39.52%;MTT染色法所测活力最为合适,均值为85.46%;而花粉离体培养最佳的溶液浓度是5%的蔗糖溶液和0.01%的硼酸溶液。黄山玉兰花粉活力的不同测定方法比较和花粉离体培养为其他物种繁育相关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不同夜间温度处理对马铃薯试管薯形成的影响,以7个马铃薯品种或材料的试管苗为试材,在昼/夜温度分别为23℃/13℃、23℃/18℃和23℃/23℃条件下进行试管薯的诱导培养,调查记录试管薯初始结薯时间、结薯率和结薯方式变化,并分析不同夜间温度处理下试管薯初始形成植株及同期未形成试管薯植株参与块茎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变化。结果表明,对于大多数基因型,与其他处理相比,23℃/13℃处理显著延长试管薯初始结薯时间,23℃/23℃处理降低结薯率,而23℃/18℃处理结薯较早且试管薯结薯率平均达84.3%,最利于试管薯形成。夜间温度可通过影响生物钟、糖代谢和光周期通路中StFKF1、StCO1StSWEET1等相关基因的表达而调控块茎形成。  相似文献   

14.
为建立高效的高山杜鹃植株再生体系,以6种(‘Percy Wiseman’、‘Cunnigham’s White’、‘Halfdem Lem’、‘Madame Masson’、‘Scintillation’、‘XXL’)高山杜鹃组培苗叶片为材料,研究高山杜鹃离体叶片分化的基因型效应和外源激素效应,并通过形态学和组织细胞学研究其再生途径。结果表明,TDZ诱导6种高山杜鹃离体叶片再生的效果好于ZT,0.04~0.08 mg/L TDZ诱导离体叶片的分化率可达100%,叶片平均分化不定芽数为5.67~13个/片。6种高山杜鹃均可作为遗传转化的候选材料,其中‘Scintillation’、‘Halfdem Lem’和‘Cunnigham’s White’的再生能力更强。6种高山杜鹃离体叶片的再生途径主要为器官直接再生,其中‘Percy wiseman’和‘Madame Masson’除器官直接发生途径外,在TDZ诱导下少量叶片存在愈伤组织间接再生途径分化不定芽。试验结果可为研究高山杜鹃离体叶片再生芽机理,提高其植株再生频率和遗传转化效率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出适宜不同辣木材料花粉的离体萌发培养基,本研究以辣木花粉为试材,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氯化钙、蔗糖及硼酸浓度对辣木花粉萌发的影响,并观测不同辣木材料的花粉萌发率。研究结果表明,各试验因素对辣木花粉萌发的影响程度依次为蔗糖>氯化钙>硼酸,蔗糖和氯化钙浓度对辣木花粉萌发率的影响显著,而硼酸浓度影响不显著;辣木花粉在175 g/L蔗糖,400 mg/L氯化钙,150 mg/L硼酸的培养基中,花粉平均萌发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对不同辣木材料的花粉萌发率进行测定,发现美国种源的辣木花粉活力较高,肯尼亚种源的花粉活力较低。本研究结果可为辣木杂交育种的父本选择提供参考,提高人工杂交授粉的效率。  相似文献   

16.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ystatin, CYS)在结瘤, 根瘤发育和衰老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克隆了1个大豆CYS家族基因GmCYS2, 氨基酸序列比对及进化树分析表明, GmCYS2与木豆(Cajanus cajan) CYS相似性最高。在体外对该基因编码蛋白进行了表达和纯化, 重组蛋白GmCYS2的酶活性抑制实验显示, 该蛋白对L类和B类组织蛋白酶的抑制活性明显高于对H类组织蛋白酶, 并且在30 d根瘤提取物中的抑制活性高于在60 d根瘤提取物中。此外, 构建GmCYS2的植物表达载体, 通过百脉根毛根转化法获得转GmCYS2基因的超表达复合体植株。GmCYS2的超量表达增加了百脉根的结瘤数目, 并且上调共生标记基因的表达。结果说明GmCYS2蛋白具有一定的酶活性抑制作用, 并且正调控百脉根共生结瘤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大丽花花粉活力有效的测定方法,了解大丽花不同品种的花粉活力,以大丽花栽培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4种方法检测大丽花花粉活力,在此基础上,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设计试验分别对大丽花花粉的离体萌发培养条件及培养基组分进行优化,得到最优方案后进一步检测、比较不同品种之间的花粉活力。研究结果显示,TTC染色法不能使花粉着色,I2-KI和孢粉染色法不能有效区分有活力和无活力花粉,离体萌发法效果良好,可准确直观地反映大丽花花粉活力状况, 是测定大丽花花粉活力的有效方法。当培养条件为pH 6.0、温度25℃、培养时间2.5 h时,花粉萌发率最高。培养基组分对大丽花花粉萌发的影响程度依次为PEG>蔗糖>硼酸,实际最佳处理组合为A3B4C2,即PEG4000 25 g/L、蔗糖60 g/L、硼酸50 mg/L的处理组合下,大丽花花粉萌发率最高达62.1%。采用上述获得的最优方案检测22个大丽花品种的花粉活力,花粉萌发率为11.75%~78.72%,不同品种的花粉萌发率差异大,其中,‘兰花公主’的花粉萌发率最低,‘波彻儿’最高。大丽花品种的花粉活力多样性丰富,所测定的22个大丽花品种有14个品种正常可育,杂交时可用作父本;8个品种为半不育或低不育,杂交时更适合作母本。  相似文献   

18.
建立高效获取无菌莲胚外植体的消毒体系,了解不同种源地莲的离体培养生长差异,为今后构建莲的优良离体培养及遗传转化体系提供可靠的材料和评估方法。使用不同浓度植物保护混合剂(plant preservative mixture,PPM)预培养法确定适宜的莲子消毒体系和无菌莲胚获取方式;在此基础上获得国内外9个种源地莲的成熟胚离体培养幼苗,通过观测其在不同培养时期的形态指标,利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其离体条件下的生长差异。研究发现,莲子比较理想的消毒体系为75%酒精消毒30 s + 2% PPM消毒2 h + 0.05% PPM浸泡催芽3~5天。其中,8个参试种源地莲的离体生长差异主要体现在培养后期,表现在展开叶数、茎节长度和粗度、根数及侧芽数等指标上。在相同培养条件下,越南莲和泰国莲的生长势最好、繁殖率较高。使用PPM浸泡成熟莲子进行预培养以获取无菌莲胚的方式,克服了以往莲子消毒不理想的技术难题。热带、亚热带分布的越南莲和泰国莲的离体无性系生长势强,是构建莲再生体系和遗传转化体系的良好原材料。  相似文献   

19.
作物籽粒锌缺乏所导致的“隐性饥饿”已威胁到全世界1/3人群的健康。为明确磷对水稻籽粒锌的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利用大田磷肥长期定位试验,并结合稻穗离体培养技术,探讨了不同外源磷浓度下水稻籽粒锌的生物有效性的变化及其与籽粒植酸等磷酸肌醇谱含量的关系。试验表明高磷处理显著增加水稻籽粒中植酸磷和总磷的含量,以及不同价位磷酸肌醇(InsP1-6)含量,其中以高价磷酸肌醇(InsP4-6)在磷供给下的增幅最为显著。与籽粒植酸的变化趋势相反,高磷水平降低了稻米中锌的含量及其有效性。稻穗离体培养中,高磷(P12)处理相比无磷(P0)对照,籽粒锌的有效性降幅高达81.3%。因此,过量磷肥投入会通过显著提高水稻籽粒中的植酸及高价磷酸肌醇含量,在同步降低籽粒锌含量的同时,进一步显著降低其在水稻籽粒中的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A new strain of Metschnikowia pulcherrima (MACH1) was studied for its efficacy as a biocontrol agent against Botrytis cinerea, Penicillium expansum and Alternaria alternata on apples stored for 8 months at 1 °C. The results of two semi-commercial trials demonstrated the efficacy of the biocontrol strain MACH1.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involved, the yeast strain was investigated for its competitive ability for iron against postharvest pathogens of apple. M. pulcherrima strain MACH1 was cultivated on PDA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iron (supplemented as FeCl3) against A. alternata and B. cinerea. The yeast strain MACH1 produced a wider pigmented inhibition zone against both pathogens in low iron amendments while less inhibition was measured with increased iron concentrations. At the coloured inhibition zone, B. cinerea and A. alternata conidia did not germinate and mycelial degeneration was observed. In addition, a high reduction in infection by both pathogens was recorded in apples treated with M. pulcherrima strain MACH1 supplemented with low iron amendments compared to higher iron concentrations. The same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in vivo and in vitro against P. expansum. M. pulcherrima strain MACH1 amended with low iron concentration (5 μg mL−1 FeCl3), showing modest lesion diameter reduction and no effect on P. expansum under increased iron and without iron amendments. This study illustrated that iron depletion by the yeast strain MACH1 under low iron conditions could reduce the growth of some postharvest pathogens in vitro and in vivo. Although, iron depletion seems to be a primary mode of action against the postharvest pathogens studied, other mechanisms of action cannot be excluded in the biocontrol employed by M. pulcherrima strain MACH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