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藜麦苗生长过程中功能成分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促进藜麦苗这一新型苗菜产品的开发,以筛选的高黄酮(0.72mg/g)、高多酚(1.97mg/g)藜麦种子(YY22)为材料,对藜麦苗生长14~48d过程中总黄酮、总多酚和总皂苷的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并分别用DPPH法和ABTS法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藜麦苗初期生长较为缓慢,约20d后生长加快,藜麦苗株高在第48天达37.37cm;藜麦苗总黄酮和总多酚含量在生长期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均高于种子中的含量;总皂苷含量呈动态变化,在第48天时最低,各生长时期的皂苷含量均较种子的低;藜麦苗抗氧化活性随生长进程降低,且与总黄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总多酚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生长48d时,藜麦苗生物产量高,品质较为鲜嫩,总黄酮(3.19mg/g)和总多酚(4.36mg/g)较高,具备一定的DPPH和ABTS清除活性,总皂苷含量(2.28mg/g)较低,适口性较好。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以开菲尔藜麦发酵乳、沙棘原浆、黄桃浓浆和胡萝卜浓浆为原料的混合冻干食品工艺配方及抗氧化特性,以感官评分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工艺配方,冻干、体外胃肠消化模拟后研究其黄酮和多酚含量、DPPH、羟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及铁还原力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开菲尔藜麦发酵乳、沙棘原浆、黄桃浓浆和胡萝卜浓浆的最佳质量比为50:13:30:10,在此条件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9.9%,感官评分为81.4分,综合得分为63.0分,经过消化后,其黄酮和多酚含量均有所增加,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及铁还原力均有显著增加(P<0.05).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适宜在云南2 000 m海拔的山区种植的藜麦品系,本研究从玻利维亚引进红、黄、黑、白4个籽粒种皮颜色不同的藜麦品系种植于云南拖布卡、小哨2个生态点,通过对4个藜麦品系旺长期植株农艺性状、叶片光合能力、叶片生理性状及籽粒品质和产量等指标的测定与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拖布卡4个藜麦品系的旺长期农艺性状、叶片光合色素指标、叶片生理指标总体高于小哨,2个生态点黄藜麦植株旺长期生长势最好,黑藜麦、红藜麦居中,白藜麦较差,且4个藜麦籽粒的品质指标均存在差异。拖布卡生态点4个藜麦品系的平均公顷产量高于小哨生态点,2个生态点均是黄藜麦产量最高,红藜麦和黑藜麦产量无差异,但他们均显著低于黄藜麦,白藜麦产量较低。因而,黄藜麦、红藜麦和黑藜麦是最适宜在2 000 m海拔范围推广种植的主要藜麦品系。本研究为云南省藜麦种质资源的引进、利用及栽培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水稻籽粒中的总蛋白含量,考马斯亮蓝染色法测定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方法,分别测定了38个白色、16个黑色、12个红色稻米籽粒中的总蛋白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并研究了不同颜色水稻籽粒中蛋白质含量的差异以及水稻籽粒中总蛋白和可溶性蛋白的关系。结果表明总蛋白含量为6.5%~11.3%,其中黑米的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白米和红米;可溶性蛋白含量为1.1%~2.5%,其中红米的可溶性蛋白极显著低于白米和黑米。由此我们初步推测不同颜色水稻籽粒的总蛋白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有明显差异。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水稻籽粒中总蛋白含量与可溶性蛋白含量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核桃青皮多酚的抗氧化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体外抗氧化体系对核桃青皮多酚的抗氧化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核桃青皮多酚在各体系中均有一定的抗氧化性能,并且其抗氧化能力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在所选浓度下,核桃青皮多酚对DPPH自由基和过氧化氢的清除能力、对三价铁离子的还原能力均明显强于VC。当其质量浓度高于10 mg/L时,核桃青皮多酚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强于VC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当其质量浓度低于22.3 mg/L时,核桃青皮多酚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力强于VC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过氧化值(POV值)为指标,在猪油和花生油中添加番石榴叶多酚,研究其对食用油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番石榴叶多酚对食用油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其中油溶剂型番石榴叶多酚对食用油的抗氧化效果优于水溶剂型番石榴叶多酚,当番石榴叶多酚添加量为0.01%~0.02%时抗氧化效果明显。因此,番石榴叶多酚是一种有开发价值的天然抗氧化剂。  相似文献   

7.
探讨不同海拔种植的藜麦籽中营养成分与海拔之间的关系,为滇西北的藜麦规范化栽培和产品原料来源提供科学依据。选取4个不同海拔高度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海拔对藜麦籽中的蛋白质、灰分、氨基酸、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藜麦籽的总糖、灰分、锰、钾、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酪氨酸、精氨酸和氨基酸总含量是随着海拔的增高而增加;粗纤维、棕榈酸、α-亚麻酸、铜含量是随海拔增加而下降。藜麦营养成分的含量与种植海拔有密切关系,应根据实际需要合理种植。  相似文献   

8.
以过氧化值(POV值)为指标,在猪油和花生油中添加番石榴叶多酚,研究其对食用油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番石榴叶多酚对食用油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其中油溶剂型番石榴叶多酚对食用油的抗氧化效果优于水溶剂型番石榴叶多酚,当番石榴叶多酚添加量为0.01%~0.02%时抗氧化效果明显。因此,番石榴叶多酚是一种有开发价值的天然抗氧化剂。  相似文献   

9.
花生种子黄酮及多酚含量的生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生态环境是否对花生种子黄酮及多酚产生影响,及两者变化与初生代谢物脂肪和总糖含量变化的相关性,选用全国广泛栽培的、种子黄酮及多酚含量具有极显著差异的花生品种16个,在多个试验点进行2年种植,鉴定种子总黄酮、总多酚、脂肪和总糖含量,结果表明,基因型效应显著影响花生种子黄酮及多酚含量,濮花23号为高TFC品种,豫花9327为高TPC品种。生态环境对花生种子黄酮及多酚含量具有极显著效应,合肥试验点为适于黄酮和多酚形成的种植区。此外,黄酮及多酚二次生代谢物与脂肪、可溶性蛋白和总糖等初生代谢物在地域间变化趋势年纪间不一致。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以藜麦品种‘Tomico quinoa’作为研究材料,缓解剂硝普钠(SNP)作为外源NO (Nitric oxide)供体,研究不同浓度梯度SNP (100, 200, 400μmol/L)处理对150 mmol/L NaCl胁迫下藜麦幼苗形态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本研究测定藜麦幼苗的株高(PH)、鲜重(FW)、叶绿素(Chl)、可溶性糖(SS)、脯氨酸(Pro)、可溶性蛋白(S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丙二醛(MDA),并分析各指标与藜麦幼苗耐盐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50 mmol/L Na Cl明显抑制了藜麦幼苗的生长,而SNP处理则能一定程度上缓解NaCl胁迫对藜麦幼苗造成的伤害。其中SNP处理显著提高了盐胁迫下藜麦幼苗叶光合色素含量以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积累,同时增强了抗氧化酶的活性,且显著降低了膜脂过氧化产物的含量,使其恢复到正常水平。由此推测外源NO在缓解藜麦幼苗盐胁迫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应用响应面法对超声波辅助提取黄瓜皮多酚的工艺进行优化,并对多酚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以多酚提取率为响应值,选取超声温度、乙醇浓度、液料比、超声时间为自变量,应用Box-Behnken对试验进行设计和响应面优化,并通过多酚对羟自由基(·OH)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的清除效果来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黄瓜皮多酚的最佳提取工艺为:超声温度65℃,乙醇浓度62%,液料比26∶1(mL/g),超声时间31 min。在此条件下,测得多酚提取率实际值为(10.29±0.14)mg/g,理论值和实际值相对误差是0.39%,由此可以说明应用响应面法所得到的提取工艺参数可行性强、可靠性高。黄瓜皮多酚对·OH和DPPH·清除率的IC50值分别为116.60 mg/L和57.41 mg/L,表明黄瓜皮多酚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且抗氧化活性与多酚浓度呈正相关,该研究为将黄瓜皮多酚开发成天然抗氧剂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不同浓度的茶多酚和海藻酸钠对滇橄榄进行涂膜保鲜单因素试验,根据测定结果,选择浓度为0.10%、0.20%的海藻酸钠与浓度为0.75%、1.00%、1.50%的茶多酚进行复配涂膜,研究其对滇橄榄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涂膜处理后的滇橄榄贮藏品质优于CK组,在6组不同浓度配比下,以0.10%海藻酸钠与1.50%茶多酚复配保鲜液的保鲜效果较好,可保持滇橄榄较好的感官品质,延缓果实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升高和VC含量的下降,保持较高的好果率,抑制呼吸强度,能将滇橄榄保鲜期延长至15 d。  相似文献   

13.
为了比较热风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对不同品种番石榴果实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采用热风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制备番石榴果实,以鲜果为对照,探究不同干燥方式对6种番石榴的可溶性固形物、总酸、总糖、抗坏血酸、单宁、总酚、类黄酮等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 发现,与鲜果相比,干燥得到的6个品种番石榴的可溶性固形物、总糖、总酸、...  相似文献   

14.
Quinoa (Chenopodium quinoa Willd.) is traditionally grown in the mountain regions of the Andes where frost is common. However, the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the frost resistance observed in quinoa are largely unknown. For this reason, a study on cultivars of quinoa originating from the Andean highlands and from the inter-Andean valleys was performed. Frost tolerance was determined by measuring the average lethal temperature of 50% of the leaf tissues (LT50) by ion leakage, and supercooling activity was assessed by thermal analysis using thermocouples. Quinoa demonstrated supercooling capacity (a mechanism that prevents immediate damage by freezing temperatures) of 5 °C. Ice nucleation temperature was always lower than the LT50.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main survival mechanism of quinoa to frost is avoidance of ice formation by moderate supercooling. The study revealed that quinoa has a high soluble sugar content, which may cause a lowering of the freezing point and therefore contributing to lower the LT50.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content of proline and soluble sugars, such as sucrose, may serve as indicators of frost tolerance in quinoa breeding material.  相似文献   

15.
采后UV-C处理对树莓贮藏保鲜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September"树莓果实为材料,采用0.43、2.15、4.3和6.45 kJ/m2的UV-C进行辐照处理,并在4℃下贮藏,通过测定贮藏期间果实腐烂指数、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酚含量和抗氧化能力,研究UV-C处理对树莓果实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UV-C处理能够显著抑制果实腐烂指数、失重率的上升,减缓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酚含量的下降,增强果实的抗氧化能力,维持果实较好的品质。在4个UV-C处理剂量中,4.3 kJ/m2UV-C处理组果实的腐烂指数、失重率最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总酚含量最高,抗氧化能力最强。适宜剂量的UV-C处理(4.3 kJ/m2)能维持树莓果实采后品质,增强抗性,延缓衰老。  相似文献   

16.
探明低温贮藏期对‘台农1号’芒果(Mangifera indica L.)果实病害、抗氧化水平以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期为采后芒果果实的低温贮藏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以广西百色地区的‘台农1号’芒果为试材,采用10 °低温贮藏果实,分别在贮藏期第0、5、10、15、20、25和30 d时,测定果实中抗氧化能力包括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总抗氧化能力、多酚氧化酶、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丙二醛、总酚,和果实品质包括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维生素C,以及果实发病情况等指标。结果表明,贮藏期第15 d,芒果病害开始出现,而且,随贮藏期越长,果实腐烂率越高。贮藏前期(15d以前)果实中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总抗氧化能力和总酚等维持了较高的含量;贮藏后期(20 d以后)果实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总抗氧化能力和总酚含量显著降低,而丙二醛含量明显增加,同时,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开始下降,可滴定酸含量进一步降低。综合以上结果表明,采用10 °低温贮藏‘台农1号’芒果果实,中短期(20d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7.
冲泡时间对酸枣叶茶有效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冲泡时间(5~9 min)对酸枣叶茶中总多酚、总黄酮和芦丁等有效成分含量,以及其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自由基清除率及还原能力等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冲泡时间的延长,酸枣叶茶的有效成分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冲泡时间超过7 min后,有效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达到动态平衡,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因此,从有效成分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角度分析,酸枣叶茶的最佳冲泡时间为7 min。  相似文献   

18.
为筛选出酚类物质含量高且具有较高抗氧化活性的酿酒葡萄种质资源,分别以4个红色和4个白色酿酒葡萄成熟果实为材料,比色法测定果皮、果肉和种子中的总酚、单宁、总类黄酮、原花色素和黄烷醇含量,以总还原力、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评价其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各品种果皮、果肉和种子中各酚类物质含量具有明显差异,但均以果肉中含量最低。红色品种果皮和种子中酚类物质含量均高于白色品种(‘小白玫瑰455’除外),其中以‘黑比诺667’中总酚、单宁和总类黄酮含量最高,而果皮原花色素和黄烷醇含量以‘蛇龙珠’最高,种子原花色素含量以‘法国蓝’最高。白色品种中,‘小芒森’果皮各酚类物质含量均最低,而种子中含量以‘小白玫瑰455’最高。各葡萄品种果皮和种子的抗氧化能力和其总酚、单宁、总类黄酮、原花色素和黄烷醇含量之间均为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8383~0.9983,而果肉中的相关性较弱。选用的3种方法对葡萄果实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时,测定结果在不同方法间存在协同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低温胁迫对不同藜麦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低温胁迫对藜麦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以红藜、白藜、黑藜3种不同藜麦为实验材料,采取小盆暗萌发、营养土育苗的方法,在人工模拟低温胁迫环境下(4℃)分别处理不同的时间。结果表明:1)白藜和红藜游离脯氨酸含量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先上升后下降,黑藜的脯氨酸含量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上升。2)不同藜麦的丙二醛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均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出现最大值的时间不同,但波动都比较小,恢复条件之后含量均相对上升。3)不同藜麦幼苗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在低温期间持续上升,解除胁迫后活性下降。4)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不同藜麦幼苗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先上升后下降,在48 h达到最大值。实验表明:低温胁迫不同的时间对3种藜麦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程度不同,随着时间的延长,各指标的变化趋于稳定。抗寒性强弱依次为:黑藜、白藜、红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