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豫薯10号优化栽培数学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5因子二次正交旋转设计,研究了播期、密度、氮肥、钾肥5因素对豫薯10号产量的影响,建立并分析了产量对5因素的函数模型,结果表明,5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播期〉氮肥〉磷肥〉钾肥〉密度。欲达到18万kg/hm^2以上的产量,最佳播期为6月23日,在本试验条件下不施氮肥,磷肥施用量75.0 ̄97.5kg/hm^2,密度为49290 ̄59145株/hm^2。  相似文献   

2.
栽培因素对甘蓝型优质杂交油菜品质组合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研究播期、密度、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5个主要栽培因素对甘蓝型优质杂交油菜品质组合性状的影响,以‘油研599’和‘三北98’为材料,运用五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脂蛋总量与播期(-0.7493、-0.3846)呈负相关,与氮肥(0.8927*、0.8977*)、钾肥(0.5851、0.7530)呈正相关;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与密度(0.2086、0.6696)、氮肥(0.7913、0.6980)呈正相关,与磷肥(-0.6350、-0.4162)呈负相关;不饱和指数与密度(0.5447、0.5721)、氮肥(0.9208*、0.8863*)呈正相关,与磷肥(-0.2442、-0.3468)、钾肥(-0.3562、-0.6703)呈负相关;饱和脂肪酸总量与播期(0.4329、0.7887)、磷肥(0.8928*、0.3449)呈正相关;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与饱和脂肪酸总量之比与播期(-0.1264、-0.7246)、磷肥(-0.8513、-0.7480)呈负相关,与氮肥(0.5380、0.5406)呈正相关;18碳脂肪酸总量与密度(0.2387、0.7053)、氮肥(0.7866、0.7200)呈正相关,与磷肥(-0.6438、-0.3948)呈负相关;芥酸支链脂肪酸总量与播期(-0.7400、-0.4480)、氮肥(-0.5999、-0.9558*)呈负相关,与密度(0.8918*、0.0923)呈正相关;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与芥酸链脂肪酸总量之比与播期(0.7014、0.3873)、氮肥(0.6824、0.9614**)、钾肥(0.0502、0.0018)呈正相关;油酸与亚油酸之和与密度(0.3146、0.6348)、氮肥(0.7429、0.5280)呈正相关,与磷肥(-0.6286、-0.4431)呈负相关。5个栽培因素对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与芥酸链脂肪酸总量之比的影响较大,对脂蛋总量的影响较小。通过调整播期、密度、施氮量、施钾量4个主要栽培因素可一定程度改善油的品质,磷肥对于改善油的品质是一个起负效应的栽培因素。  相似文献   

3.
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密度、氮肥、磷肥及钾肥对小麦新品种绵阳33号的产量效应。结果表明,氮肥是影响产量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密度与磷肥,它们对产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钾肥对产量影响较小,未达到显著水平。四因素对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氮肥>密度、磷肥>钾肥。同时得到,在川西麦区绵阳33号获得高产(产量大于7500kg/hm2)的具体栽培技术措施为:密度为221·30~241·26万/hm2基本苗,纯氮量188·82~199·49kg/hm2,P2O5用量87·14~103·49kg/hm2,K2O用量98·31~124·39kg/hm2。同时通过播期试验得出绵阳33号的最适播期为10月26日—11月1日。  相似文献   

4.
肖华贵  饶勇  陈静  李超 《耕作与栽培》2004,(5):20-20,64
应用回归最优设计试验,对黔油12号密度、氮肥、磷肥、钾肥进行了综合农艺措施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对产量影响的顺序依次为氮肥>密度>磷肥>钾肥,氮肥和密度的增产效应最大,且随着N肥施用量的增加或密度加大,产量逐渐提高,当产量达到最高水平时,增施N肥或增加密度,产量反而降低.在低水平下,K肥对产量的影响比P肥大,而在高水平时,P肥对产量的影响比K肥大.氮肥与密度互作对产量影响最大,其次是氮肥与钾肥.而密度与钾肥互作对产量的影响最小.欲求高产,应重视氮肥的施用量,在保证合理密度时,还应注意P肥与K肥的配合施用.  相似文献   

5.
不同种植密度及施肥水平对三角叶薯蓣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种植密度及施肥水平对三角叶薯蓣产量的影响,为三角叶薯蓣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采用种植密度、有机厩肥、氮肥、磷肥、钾肥5个可控栽培因子4水平正交试验设计,16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12 m2。试验结果表明:16个试验处理的产量折合在6241.67~26416.67 kg/hm2之间,种植密度、钾肥用量、底肥用量、氮肥用量4个试验因子F值达到极显著水平,磷肥用量F值达显著水平,不同试验处理对三角叶薯蓣产量影响显著。种植密度15万株/hm2,施用底肥45000 kg/hm2,氮肥375 kg/hm2,磷肥750 kg/hm2,钾肥480 kg/hm2为该试验设计的最优试验组合。合理的种植密度和施肥配比能有效提高三角叶薯蓣的产量;种植密度、钾肥用量、底肥用量、氮肥用量是影响三角叶薯蓣产量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6.
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密度、氮肥、磷肥、钾肥及追肥时期对小麦新品种绵阳30号的产量效应。结果表明,氮肥对产量达极显著水平,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磷钾肥、密度与追肥时期对产量影响较小,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五因素对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氮肥、磷肥、追肥时期、密度、钾肥。同时得到,在川西麦区绵阳30号获得高产(产量大于7500kg/hm^2)的具体栽培技术措施为:密度为156.6~183.0万/hm^2基本苗,纯氮量159.3~166.95kg/hm^2,P2O5用量137.625~144.375kg/hm^2,K2O用量216.75~244.5kg/hm^2,追肥时期以拔节期或孕穗期为宜。同时通过播期试验得出绵阳30号的最适播期为10月20日至11月1日。  相似文献   

7.
能源型甘薯新品种"泰中9号"高产栽培技术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适合不同基因型甘薯品种综合栽培技术,合理配置影响甘薯产量的主要因子,提高甘薯产量,并适当降低化肥的过度使用量,起到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环境的目的.对淀粉型甘薯新品种"泰中9号"采用五因素(1/2实施)通用旋转回归组合设计试验方法,分析了氮肥、磷肥、钾肥、密度、插秧期对该甘薯品种鲜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程度依次为:钾肥(X3)>磷肥(X2)>密度(X4)>氮肥(X1)>插秧期(X5)."泰中9号"甘薯产量在48977.25~61919.4kg/hm2的1532个组合中优化栽培方案是:折合纯氮160.5~178.2kg/hm2,纯磷81.6~90.15kg/hm2,纯钾227.255~297.45 kg/hm2,适宜的栽培密度范围是6072~67875株/hm2,适宜的插秧期范围为4月22-29日.研究可为能源型甘薯"泰中9号"的高产栽培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研究黄岩紫莳药的需肥规律,为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避免和减少不合理施肥所造成浪费和污染。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和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分别研究密度和氮、磷、钾施用量对紫莳药块茎产量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在紫莳药高产栽培中,钾肥用量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氮肥用量和磷肥用量,且氮肥用量和磷肥用量是负向作用,钾肥用量是正向作用。由此可见,控氮、增钾、适磷的施肥措施是紫莳药获得高产的有效措施。紫莳药的适宜栽培密度为2.0万~2.5万株/hm2,产量高于27.0 t/hm2的优化施肥组合方案为氮肥用量185.06~333.94 kg/hm2,磷肥用量65.30~189.69 kg/hm2,钾肥用量342.83~559.30 kg/hm2。不能为了高产偏面加大肥料用量,需要氮肥、磷肥、钾肥配合施肥,同时应做好土壤培肥工作。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可用于黄岩紫莳药栽培中的优化施肥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9.
应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优化与解析,对杂交油菜品种金农油1号产量与密度、氮肥、磷肥、钾肥四因素的定量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4因素中,对金农油1号产量的影响效应大小依次为氮肥>密度>磷肥>钾肥;要获得≥250 kg/hm2的产量,其最佳栽培措施组合是:密度13.2万~15.0万株/hm2,施氮量262.5~330.0 kg/hm2,施磷量102.3~119.6 kg/hm2,施钾量102.3 ~ 129.2 kg/hm2 .  相似文献   

10.
密度与施肥对玉米新品种黔804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对玉米生长发育影响较大的种植密度、肥料种类及其用量等可控栽培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个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为种植密度>氮肥用量>磷肥用量>钾肥用量.探讨了玉米新品种黔804获得高产的最佳密度及施肥配比.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明确江苏苏中地区小麦生产情况,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的形式,获取了代表苏中的兴化和高邮两市2016—2020年度小麦生产调研数据,明确了该区域从事小麦生产的农户以51~60岁中老年劳动者为主,农户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迫切需要农业新技术,但接受能力偏低。不同农户田间小麦播期、播种量和肥料施用量均有明显差异。在10月26日—11月5日播种,采用211~240 kg/hm2的播种量易获得高产。两地农户平均施氮水平分别为308 kg/hm2和281 kg/hm2,部分农户施氮量高于350 kg/hm2时,产量不增反减。在播期、播量和施氮量作用下,兴化和高邮市小麦平均产量分别为6129.64 kg/hm2和6788.25 kg/hm2,农户间高产水平与低产水平间的产量差值分别为2270.36 kg/hm2、1611.75 kg/hm2。不同种麦规模获得的经济效益不同,种植面积为6.67~20 hm2时大多数农户能获得较高收益,仅极少数农户出现亏损,面积超过33.33 hm2的农户亏损占比较高,有收益农户单位面积种麦效益偏低。综上所述,苏中地区农户种植小麦规模20 hm2左右,采用播期10月26日—11月15日、播种量200~240 kg/hm2、施氮量为250~300 kg/hm2的生产措施可以获得较高产量和收益。建议在苏中地区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杂种优势育种途径,育成兼具早熟、丰产、优质、商品性好、耐贮运、抗病等综合性状优良的设施专用厚皮甜瓜新品种‘西蜜3号’,2009年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登记,并确定了高效栽培技术指标:播期1月20—30日,栽培密度30000株/hm2,单蔓整枝,氮肥用量纯N 300 kg/hm2、磷肥用量P2O5 150 kg/hm2、钾肥用量K2O 375 kg/hm2。  相似文献   

13.
为推动宁夏西瓜产业的发展,解决不合理灌水施肥造成水资源和肥料的浪费,控制西瓜病害的发病率,提高产量、品质。试验采用4因素5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以产量为目标函数,以整枝、密度、施磷量、施氮量4个因素为因变量,构建数学模型进行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主因素效应分析对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依次为密度、氮肥、整枝、磷肥;因子间交互效应对产量影响大小顺序依次为:整枝×密度、磷肥×氮肥、整枝×磷肥。采用2~3蔓整枝,施纯氮150~180 kg/hm2,施磷肥(P2O5)150~180 kg/hm2,密度8万株/hm2,可使产量达到60000 kg/hm2以上的最优农艺措施组合方案。该方案可减少水资源和肥料的使用量,为宁夏西瓜产业高产高效栽培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郑龙 《中国农学通报》2022,38(25):20-24
进行小白菜田间施肥试验,采用响应面分析法,通过3因素3水平响应面优化试验,研究施氮量(N)、施磷量(P2O5)和施钾量(K2O)对小白菜产量的影响,建立小白菜产量的二次回归方程,分析小白菜最佳施肥条件。响应面分析表明,回归模型显著,施磷量对产量有极显著影响,施氮量、施钾量的影响不显著,施磷量与施氮量、施钾量之间的交互作用较强,施氮量与施钾量之间交互效应较弱;各因素对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施磷量>施氮量>施钾量。经过统计分析,最佳施肥组合为施氮量100.70 kg/hm2、施磷量98.7 kg/hm2、施钾量123.2 kg/hm2,通过模型推算在此条件下小白菜产量为37.899 t/hm2。研究结果可为高产优质小白菜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氮、磷、钾肥对食葵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寻求最佳施肥量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平衡点,采用“3414”设计通过3年田间试验,建立了氮、磷、钾肥与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效应函数,结果显示:3种肥料对食葵产量影响排序为钾>氮>磷,对百粒重和单盘粒重影响排序均为钾>磷>氮,氮、磷、钾肥对产量、百粒重、单盘粒重的单因素效应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两因素互作中,PK互作的产量最高。最高产量的施肥组合为氮肥61.5 kg/hm2、磷肥35.0 kg/hm2、钾肥50.1 kg/hm2、产量2309.0 kg/hm2,产投比13.8;最经济产量的施肥组合为氮肥57.5 kg/hm2、磷肥34.9 kg/hm2、钾肥47.9 kg/hm2、产量2307.8 kg/hm2,产投比14.3。最经济产量施肥量较少,肥料成本低,产值低,收入高,产投比高。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有机硅土壤调理剂和有机硅功能底肥对河套灌区盐碱土壤碱化度、养分有效性及作物增产效果,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通过采取田间小区试验设置3个处理:(1)有机硅土壤调理剂45 kg/hm2,有机硅功能肥7.5 kg/hm2;(2)有机硅土壤调理剂75 kg/hm2,有机硅功能底肥5 kg/hm2;(3)磷酸二铵 16.3 kg/hm2,氯化钾16.5 kg/hm2,尿素11.5 kg/hm2。结果表明:施用有机硅土壤调理剂后,可增加向日葵百粒重,进而增加向日葵产量,且随着有机硅土壤调理剂施用量的增加,向日葵产量呈上升趋势,施用量为75 kg/hm2时,增产幅度为9.0%,增产效果显著。在基施有机硅土壤调理剂45 kg/hm2和追施有机硅功能肥7.5 kg/hm2的前提下经济效益最佳,施用有机硅土壤调理剂后,可增加土壤有效养分,降低土壤pH、含盐量、碱化度和容重,可有效提高耕地质量和修复障碍层次。  相似文献   

17.
棉花短季直播栽培模式对产量构成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探索棉花短季直播高产栽培技术模式,2014年在湖南农业大学浏阳试验基地,采用"311"最优回归设计方案研究了播期、密度和施氮量对早熟品种JX0010的产量构成及纤维品质的影响。对不同处理的棉铃时空分布、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棉铃时间分布上以秋桃比例最大,空间分布上纵向分布以中下部成铃数所占比例大,横向分布以内围铃为主。根据结果,建立了3个栽培因子施氮量(x1)、密度(x2)、播种期(x3)与子棉产量的多项式回归方程:y=213.522+3.9331x1+6.414x2-21.4619x3-5.7541x12-4.321x22-7.5348x32~(-1)1.982x1x2-0.1645x1x3+3.5747x2x3。分析回归方程得出,单因子效应表现为播种期密度施氮量,交互作用表现为施氮量与密度的互作效应密度与播种期的互作效应施氮量与播种期的互作效应,根据回归方程得到子棉高产的最佳组合为施氮量202.35 kg·hm-2、密度6.20万株·hm-2、播种期5月19日,产量为5510.25 kg·hm-2。棉花纤维品质性状受影响的顺序为马克隆值断裂伸长率断裂比强度上半部平均长度长度整齐度指数。  相似文献   

18.
密度与播期对晋西旱作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玉米品种在晋西旱作条件下的最佳栽培模式,采用3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对3个耐密型品种在4个种植密度和3个播期下的农艺性状及产量的数值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对3个品种的最大叶面积指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对株高、穗位高的影响不显著;播期对株高、穗位高、最大叶面积指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并且决定了玉米产量。综合分析可知‘:先玉335’和‘大丰30’在67500株/hm2和5月中旬处理组合下产量最高,分别为13914.17kg/hm2、13487.67kg/hm2‘;福盛园55’在75000株/hm2和4月下旬处理组合下,产量最高为16114.37kg/hm2,本研究为3个玉米品种在本地区获得高产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不同氮肥和有机肥用量对鱼腥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不同氮肥、有机肥用量对鱼腥草产量及品质影响的研究,为制定鱼腥草高产优质栽培措施提供依据;试验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法,测定了鱼腥草的产量及品质;通过试验,建立了鱼腥草产量、品质与其施氮量、有机肥用量间的数学模型;经模型解析与模拟寻优,获得鱼腥草茎叶产量≥8000 kg/hm2、根茎产量≥31000 kg/hm2、茎叶水浸出物含量≥16.60%、根茎蛋白质含量≥1.64%、根茎水溶性糖含量≥3.60%、根茎脂肪含量≥0.37%、根茎纤维素含量≤3.28%的优化栽培措施为:施氮量182.51~ 490.47 kg/hm2,有机肥施用量20678.46~49802.34 kg/hm2。在鱼腥草栽培中,合理的施用氮肥和有机肥,才有利于鱼腥草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20.
旨在筛选适宜豫北地区与夏棉轮作的冬茬荷兰豆品种和播期。以18个国内外的荷兰豆品种为试材,用田间调查方法测得12个性状的数据,并研究了其中4个品种在2个播期下的差异。结果表明,2019年种植的所有参试荷兰豆品种均安全越冬;早播(10月19日)比晚播(10月29日)能提早结荚并提升株高、单荚重和鲜荚产量;通过比较发现了每个荷兰豆品种所具有的特点,其中‘美国581’鲜荚产量高达25088.24 kg/hm2,而且其他农艺性状优良,是参试品种中最适宜引种豫北棉区的荷兰豆品种。该试验初步筛选出了适宜豫北地区越冬栽培的荷兰豆品种及其播期,为本地区研究“棉花-荷兰豆”双季栽培模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