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籽瓜是西瓜的分支品种,丰富的籽瓜资源是制作炒瓜子的主要原料。取籽后的籽瓜瓜皮和瓜瓤中含有大量的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充分利用籽瓜废弃物有利于提高籽瓜产品的附加值。本文介绍籽瓜的营养成分,综述籽瓜副产物加工利用的研究现状,展望籽瓜及其加工产业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黄秋葵籽中含有丰富的脂肪酸、蛋白质、生物碱等,营养价值及开发利用价值较高。在简述黄秋葵籽的功能性成分、综合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对其开发利用进行了展望,为黄秋葵籽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不同浸渍酿造方法对赤霞珠红葡萄酒的影响。通过在装瓶前测量葡萄酒的色差和功能性成分,比较了带籽浸渍与带皮浸渍的不同效果。与对照组相比,带籽浸渍可以明显提高葡萄酒的色度、原花青素和单宁含量。  相似文献   

4.
对花椒油加工副产品的化学成分进行定量分析,提出采用切实可行的加工工艺后,对花椒加工副产品的利用价值应予以重视,如其中的酚类物质和酮类物质含量较高,依然可以为物质制备提供原料。为了对花椒副产品加工后含有的高质化物质进行高效利用,对加工前花椒的成分以及香味物质、物质种类、含量等进行了分析,将红花椒渣和藤椒渣等花椒品种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研究,对加工前后的花椒在香味物质检出、麻味物质损失方面进行分析和数据的获取,对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等进行论证,提出了花椒油作为花椒的加工副产品,剩余的黄酮、多酚依然拥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石榴皮和石榴籽组分的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安徽省怀远县的石榴产品玉石籽的石榴皮和石榴籽为原料,研究其组分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石榴籽中粗蛋白含量是石榴皮中的5倍,粗纤维含量是石榴皮的近10倍。石榴皮中可溶性糖含量高达37.8%,高出石榴籽近57%,游离氨基酸含量比石榴籽高35.83mg/100g,黄酮和生物碱等功能成分含量也均高于石榴籽。石榴籽主要含有常规成分,而石榴皮主要含有一些功能性成分。  相似文献   

6.
花椒是一种药食两用的植物,含有挥发油、酰胺、生物碱、黄酮、木脂素、香豆素等具有药用价值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抗肿瘤、镇痛、抑菌、抗炎等多种药理作用。随着花椒产量增加,迫切需要开发花椒的药用价值。综述了花椒药用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及提取方法,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花椒资源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充分利用牡丹籽粕中杀虫抑菌等作用成分,确定不同浓度牡丹籽粕提取液对连作土壤性质的影响。本研究通过结合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土壤化学性质分析方法及小麦全蚀病室内生物活性测定方法,确定了牡丹籽粕中有效成分最优提取条件为60%乙醇浓度、120 W超声功率、50℃提取温度;发现牡丹籽粕提取液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可降低连作土壤pH、改善土壤碱性,对土壤养分中有机质含量、全氮、碳氮比、全磷、灰分均表现出低浓度促进作用,高浓度抑制作用“低促高抑”作用,并有益于真菌、放线菌数量及纤维素酶和脲酶活性的增加;此外,牡丹籽粕提取液浓度为0.8 mg/mL (T4)时,其对小麦全蚀病治疗作用防效达63.42%。本研究结果可为牡丹籽粕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及植物源环保型杀菌剂的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红籽瓜种质资源亲缘关系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利用RAPD标记对红籽瓜种质资源进行亲缘关系分析。12个引物在51份红籽瓜种质中共扩增出80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74条,多态性谱带比率为92.50%。红籽瓜种质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41~0.99,说明RAPD标记能够揭示红籽瓜材料间较高的遗传多样性。UPGMA聚类结果表明,在相似系数为0.812处,51份红籽瓜种质可分为8个组群。第Ⅰ、Ⅱ、Ⅲ组为野生西瓜,第Ⅳ、Ⅶ组为菜用西瓜,第Ⅴ、Ⅷ组为籽用西瓜,第Ⅵ组为栽培种与野生种杂交的中间类型籽瓜。基于RAPD标记数据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为44.54%,其反映红籽瓜种质间的亲缘信息与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红籽瓜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与地理来源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9.
蚬壳花椒资源繁育与有效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蚬壳花椒的一般特性及生长发育特征、地理分布差异、组织培养、扦插嫁接、有性繁育、遗传多样性分析、药用成分的种类、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方法、有效成分的鉴定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蚬壳花椒渐危的主要原因及其具体解决措施。认为蚬壳花椒种子资源库的建立,有性人工繁育,GAP规范化栽培研究,主要药用成分的药理、药剂、药代动力学考察,新的药用成分的分离、纯化、鉴定,药用成分的合成途径及其基因组学研究等将成为未来研究的方向与重点。  相似文献   

10.
甘肃武都花椒生长气象条件分析及气候适应性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丽  张燕  孙畅  蒲静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19):126-132
武都地形气候条件特殊,为了精细化研究花椒生长适应性气候条件,确定出适宜花椒生长气象指标及适宜生长范围,为全市花椒产业科学规划,充分利用气象资源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立足于甘肃武都花椒的全生育期及植物学生长特性,在选取花椒典型品种的基础上,进行了为期2年连续植物学生长特性及农田气候站数据平行对比观测,确定了武都花椒生长关键时期和对其生长影响最大的主导气象指标、辅助气象指标等要素,在确定适宜性区划指标的基础之上,按最适宜种植、较适宜种植、适宜种植和不适宜种植等对武都山区花椒进行了种植区域分析,最后,利用GIS技术,绘制出甘肃武都花椒气候适宜性区划种植图。结果表明:武都南部及白龙江流域等地海拔在900~1200 m河谷、平川、浅山缓坡地带是花椒种植最适应气候带,武都西北部等海拔2000 m以上的高寒阴湿山区和海拔700 m以下干热区为最不适宜种植区。研究结果符合花椒本身生长需求条件,因此为武都花椒产业布局提供很好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1.
四川茂县花椒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明确引起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花椒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为科学有效防治该病提供理论参考。以采自茂县的花椒根腐病病根为材料,通过组织分离法、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与基于核糖体转录间隔区序列(ITS)和延长因子基因(tef1)的分子鉴定相结合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结果表明,病原菌菌丝初为灰白色,后为兰褐色或紫红色。大型分生孢子为镰刀形,小型分生孢子呈肾形。分子鉴定结果显示,该病原菌在基于ITS和tef1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上与腐皮镰孢菌类群处于同一分支。根据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结果,将引起四川茂县花椒根腐病的病原菌鉴定为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甘肃武都‘大红袍’花椒的品质优势,通过调查和研究,对武都‘大红袍’花椒的感官特征进行评价;通过对杂质、灰分和金属元素含量的测定,分析其理化特征;通过对挥发油得率、成分以及特征成分的测定与比较,探究挥发油特征;结合产地地理气候条件,对‘大红袍’花椒的适生条件进行讨论。武都‘大红袍’花椒感官特征为色红油重、粒大饱满、麻味醇正、香气浓郁。花椒中的杂质、水分和灰分分别为(0.48±0.06)、(4.87±0.09)和(4.56±0.24) g/100 g,含量较低。金属元素锌、铁、铜含量分别为(20.30±7.58)、(18.34±12.64)和(7.25±3.87) mg/kg;有害金属铅和镉的含量分别为(0.18±0.03)和(0.004±0.006) mg/kg,均低于国家标准。武都‘大红袍’花椒富含挥发油,得率为6.09 g/100 g,共有16种主要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含量的93.67%,包括烯萜类(69.99%)、醇类(17.92%)和酯类(5.76%),其中D-柠檬烯(25.69%)、芳樟醇(17.41%)和α-月桂烯(10.45%)等为主要特征成分。武都‘大红袍’花椒挥发油得率及其芳樟醇、α-月桂烯和罗勒烯等特征成分含量高于甘肃秦安、四川汉源和陕西韩城等邻近产地。武都地区气候温暖,光照充足,海拔适中,适宜‘大红袍’花椒的栽培生长,所产花椒优质独特。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园林绿化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在园林绿化和土壤改良中的实际应用效果,进一步推动园林绿化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本试验分别将园林绿化资源化利用产品——有机肥和生物质炭应用于城市公园的绿化中,选取红花檵木、大叶油草、紫色狼尾草分别作为园林绿化中的灌木和草本的代表性植物,通过测定不同处理中植物的叶绿素含量、株高以及土壤养分来评价园林绿化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有机肥和生物质炭的使用会有效提高3种植株的叶绿素含量,促进植物生长。有机肥对于红花檵木的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并不一致,但是对于土壤含水率和电导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另外,有机肥和生物质炭会显著提高大叶油草和紫穗狼尾草的土壤养分含量,更加有利于植物生长。本试验在植株生长和土壤养分这一方面为园林绿化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为园林绿化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奠定了基础。后续的研究中要更加深入的在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三方面进行,进一步充实上述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研究橄榄油加工废弃液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为橄榄油废弃物利用以及农田环境保护提供参考。将橄榄油加工废弃液(10%~60%)用0.10% Na2CO3碱化处理,考察其对玉米种子萌发、幼苗生长以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30%碱化废弃液能显著促进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随废弃液浓度升高,种子萌发率显著降低,幼苗生长和生物量受阻,幼苗整齐度降低,叶片O2 -·产生速率先升高后降低,H2O2、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和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  相似文献   

15.
旨在研究胶霉毒素菌渣对5种土传病菌的抑制性,寻找到一种胶霉菌素菌渣的综合利用方法。以辣椒炭疽病菌、水稻纹枯病菌、苹果腐烂病菌、油菜菌核病菌和棉花枯萎病菌为供试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胶霉毒素菌渣的抑菌活性进行了研究,并比较了10%菌渣、10%豆粕、无豆粕和菌渣的培养基对木霉孢子和胶霉毒素含量的影响。以木霉干重孢子数为指标,确定了菌渣最佳添加量。胶霉毒素菌渣对5种土传病菌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浓度为40 mg/mL时,对4种土传病菌菌丝的生长的抑制率为100%。胶霉毒素菌渣添加量为30%时,木霉的发酵效果最佳,其干重孢子数达到22亿/g。综上所述,胶霉毒素菌渣具有良好的抑制土传病菌生长的效果,且可作为氮源循环利用培养木霉。  相似文献   

16.
葡萄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葡萄加工后的副产物葡萄籽、皮常常作为废料,被丢弃或发酵后用作肥料。这样不仅造成环境的污染,而且也不利于充分利用资源。而从中提取出有效物质并进行加工利用,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又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因此,对葡萄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变废为宝——既保护环境,又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对葡萄加工生产产生的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情况的论述,发现利用方法主要有:从葡萄籽中提取葡萄籽油、低聚原花青素(OPC)以及单宁等物质,从发酵后的皮渣中提取色素、果胶、酒石酸等物质。  相似文献   

17.
The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stand density on linseed (Linum usitatissimum L.) yield was investigated by examining yield components and development rates from 4 years of field experiments carried out at Viterbo, Central Italy, in which different seed rates were tested. Spring sowings were carried out using the linseed cultivar ‘Mikael’. Growth analysis using the functional approach and modelling using the SUCROS model for potential production parameterized for linseed were used to carry out a more detailed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effects.

Linseed yields varied greatly in response to weather and soil type but showed very little effect of plant density. The crop was able to compensate for reduced stand densities mainly by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capsules per plant. All yield components we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weather as represented by the year of sowing. Growth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unit leaf rate had higher values at lower stand densities, suggesting that self-shading at higher densities decreased the efficiency of the foliage.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most likely to affect yields were high temperature, due to its effect on development rate, and the consequent shortening of the growing cycle and perhaps water shortage. The foliage duration wa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maximum leaf area index.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香菇营养成分、活性成分,精深加工、生物活性研究进展的综述,总结了香菇休闲食品、香菇调味品、香菇风味食品等的精深加工现状,归纳了香菇多糖、香菇嘌呤及香菇多肽等活性物质的研究利用现状,为香菇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国内香菇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明显不足,活性物质提取与应用存在明显短板,制约了香菇产业的健康发展。要将香菇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就必须走精深加工的线路,尤其是开发和应用具有功能活性的高附加值产品。  相似文献   

19.
选用6个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含量差异较大的亲本,采用双列杂交方法配制杂交组合,测定2015年和2016年2年亲本及其后代F1和F2红花中的HSYA含量。运用双子叶植物种子数量性状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胚、细胞质和母体植株3套遗传体系的基因效应和环境互作效应。结果发现:在HSYA含量的遗传体系中,母体遗传效应影响最大,胚效应次之,细胞质效应影响最小。3套遗传体系均表现出基因主效应大于环境互作效应。机误方差较大,说明HSYA含量还受环境机误或抽样误差的影响。亲本遗传效应分析表明,豫红花1号(P1)做亲本表现稳定,有利于增加杂交后代HSYA含量,达到提高品质、改良品种的效果。胚显性方差和母体显性方差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表明同时存在种子杂种优势和母体杂种优势,而且其主效应基因不受环境影响。综合考虑遗传主效应、胚显性效应和母体显性效应,亲本组合(P1×P5)有利于提高后代杂交品种的HSYA含量。该研究结果可为后代材料在杂种优势利用中的亲本选择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城市生活垃圾堆放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多样性和功能的影响,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哈尔滨市双城区垃圾堆放土壤和距离垃圾堆放50 m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及功能预测。结果表明:对照组和处理组分别得到85435和76432条有效序列;相较于未堆放土壤,堆放生活垃圾的土壤细菌Chao1指数降低14.47%,细菌Shannon指数降低15.01%;在细菌门分类水平上,2组土壤的优势门类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但相对丰度具有显著差异,其中绿弯菌门增加幅度最大,为7.0%;而拟杆菌门减少幅度最大,为12.6%;优势属类为黄单胞菌属和硫化细菌属的相对丰度最高。其中硫化细菌属(Bacillus)相对于对照组增加4.3%。PICRUSt预测结果表明,6个代谢通路中有41个KEGG二级功能群,其中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为2组样品在二级功能群的优势功能,垃圾堆放对功能基因丰度影响显著。由此可见,垃圾堆放对土壤细菌丰度和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对细菌群落的相对丰度具有显著影响,而且对功能产生显著影响,此结果对于阐明垃圾堆放后土壤质量提供理论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