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有效解除"旋耕播种镇压一体机"组件镇压辊在滚动过程中与表层土壤挤压形成的"鱼鳞状"板结,提升小麦抗逆节本播种保苗关键技术。通过制定技术方案,在重粘、轻粘及中壤土质的田间试验与示范,研制开发出了由支架、调节构件和疏松构件三部分组成的"小麦播种过程板结疏松装置",经播种期降雨较多年份的试用,可有效破除播种过程板结,为苗全、苗齐、苗壮提供了良好的表土微生境,符合农艺技术要求;该装置具有与"旋耕播种镇压一体机"安装拆卸简捷,生产成本低、作业效率高及机手易操作等特点。该项研究进一步完善了"旋耕播种镇压一体机"的结构与功能,拓宽了土壤适种期,为小麦抗逆节本播种保苗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简单分析了玉米免耕播种技术的一系列优势,包括减少种植成本、预防土地板结、提升作物抗倒伏能力、增加产量等,探讨了这一技术的应用要点,如加强机械检查、调整密度、优化种植深度等,重点论述了玉米免耕播种技术推广的对策、结果及前景,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免耕施肥播种技术是一种保护性耕作技术,具有蓄水保墒、减少水土流失、抑制沙尘暴和土壤培肥等优点,是不同于传统的精耕细耙后播种的一种新型的播种模式。本文对免耕施肥播种技术在南疆地区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存在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4.
洋葱小粒种子作物在播种过程中需要大量人工,机械化程度很低,造成劳动成本增加,生产效率低。为解决这一技术问题,兵团第十三师红星二场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反复试验,研制出1膜18行的洋葱精量播种机,使洋葱播种机械铺膜、精量机械点种、机械覆土和铺设滴灌带的多项作业一次完成,实现了洋葱机械化精量播种。  相似文献   

5.
林英杰  刘永正 《种子科技》2020,(6):46-46,49
玉米花生宽幅间作技术是2017—2019年农业农村部主推的农业技术。通过玉米花生间作,充分发挥作物边际效应和花生生物固氮双重优势,解决小麦-玉米单一种植模式造成的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化肥农药使用量较多等生产问题,缓解粮油争地矛盾,实现粮油均衡增产。  相似文献   

6.
尖萼耧斗菜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尖萼耧斗菜(Aquilegia oxysepala Trautv.et Mey.)种子萌发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尖萼耧斗菜种子含水量为10.7%,具有良好的吸水性;种子萌发最适温度为变温昼20℃/夜15℃;光照对尖萼耧斗菜种子萌发有显著影响,最适光照条件为每天光照8 h;种子无需低温休眠,采收后直接播种即可发芽。  相似文献   

7.
试试看     
荞麦种植技术要点1.整地。荞麦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格。播种前要求进行深耕、细耙,使土壤疏松。2.施肥。荞麦是需肥较多的作物,基肥以厩肥、磷肥和草木灰为主,生长期适当追肥。施用磷、钾肥能显著提高荞麦产量;氮肥多施易倒伏。3.播种。播种量2~4 kg/667 m2。以条播为好,行距35~50 cm,播深3~4 cm;干旱时,可加深到5~6 cm。  相似文献   

8.
1 把好整地质量关 整地的要求是:深耕、匀耕、碎耙、平耙,达到上虚下实,保墒良好,耕整地要及时。选用大、中或小型拖拉机配套的铧式犁、耙、镇压器、旋耕机等,基本上都能满足玉米整地作业的要求。整地作业尽量在秋季前茬收获后进行,避免春天动土。春天动土不仅熟化时间短,且春季气温上升快,风多风大跑墒严重,影响播种出苗。如播前遇雨,也可浅耕并及时耙耢保墒,趁墒播种。  相似文献   

9.
<正>玉米秸秆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和作物生长所必需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秸秆还田技术就是将玉米秸秆粉碎后通过深翻、耙压等机械作业后直接还田。秸秆还田可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加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降低作业成本,避免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导致的土壤板结、环境污染等,是农业生产上应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由于部分农民或农机手对这一技术掌握不够全面,耕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现将其分析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耧斗菜     
耧斗菜因花形像古代的一种播种工具耧斗而得名,常用作露地园林栽培,现在也有切花和盆栽的种类。 耧斗菜的花形很奇特。从侧面看,5个萼片和5个花瓣凑成酒杯形。倒着看,似乎每个萼片下面都有一个钩状物。事实上,这个钩不是长在萼片上的,而是花瓣的下部,称为“距”。距为中空管状结构,顶端封闭,内有蜂蜜。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免耕冬水田条件下简化施肥对不同杂交稻品种头季、再生季以及两季产量的影响,以及筛选出两季高产品种应用于生产。2016—2017年,以18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在免耕冬水田施纯氮120 kg/hm2条件下,设置简化施肥(一次基施N)和常规施肥(基肥:蘖肥:穗肥=5:3:2比例平衡施N)2种氮肥管理方式,研究其对中稻-再生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氮肥管理方式对头季产量、再生季产量和两季总产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简化施肥处理的头季稻产量、再生季产量和两季总产分别为9.46 t/hm2、1.50 t/hm2和10.96 t/hm2,较常规施肥处理的产量分别增加1.40%,-6.77%和0.20%。18个品种间头季产量、再生季产量和两季总产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18个品种头季、再生季和两季总产的产量变幅分别为8.70~10.19 t/hm2,0.59~2.29 t/hm2和10.21~11.57 t/hm2。头季产量和再生季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61)。两季总产与头季有效穗、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千粒重和再生季有效穗偏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并建立回归方程。因此,采用一次基施的简化施肥方式是免耕冬水田水稻实现高产、省工的有效途径,选择穗粒兼顾型品种有利于实现中稻/再生稻两季高产,并筛选出两季高产和高氮肥偏生产力品种‘旌优727’、‘旌3优177’、‘内6优103’和‘内6优107’,可在试验所在生态区中稻-再生稻种植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和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通过传统翻耕、浅旋根茬还田常规播种和机械灭茬免耕播种3种耕作方式对玉米田土壤水分、土壤速效养分、玉米产量性状及产量和经济效益影响的比较,明确了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田土壤理化性状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械灭茬免耕播种和浅旋根茬还田常规播种的出苗率、不同土层含水量、玉米产量性状、单位产量及总收益均高于传统翻耕,且浅旋根茬还田常规播种和机械灭茬免耕播种的出苗率比传统翻耕高3.3%和7.8%,不同层次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的大小顺序均为机械灭茬免耕播种>浅旋根茬还田常规播种>传统翻耕,机械灭茬免耕播种和浅旋根茬还田常规播种处理的玉米产量比分别高9.01%和3.23%,纯收入比CK增加4305元/hm2和1965元/hm2,即分别比CK高出36.98%和17.65%。说明机械灭茬免耕播种措施最好,而浅旋根茬还田常规播种耕作方法又优于传统翻耕。  相似文献   

13.
研究旨在通过分期播种试验,得到水稻‘甬优15’在本地播种最适宜播期,以提高其产量及品质。根据2016—2020年龙游国家农业气象试验站‘甬优15’分期播种试验数据和2018—2019年水稻品质数据,通过对比试验,得到‘甬优15’的产量与品质和播期的关系。结果表明:(1)播期对‘甬优15’的全生育天数和灌浆期天数有一定影响,主要表现为播期越晚全生育天数减少,灌浆期延长;(2)22℃是灌浆期水稻正常发育阈值,低于22℃的灌浆期平均气温会明显增加水稻灌浆乳熟时间;(3)‘甬优15’水稻直链淀粉含量普遍在10%左右,较易糊化,蛋白质含量接近7%,口感与营养含量较为平衡;(4)当播期推迟至6月中旬之后,‘甬优15’产量有明显降低,品质也有所下降;(5)‘甬优15’播种期控制在5月下旬6月上旬,能明显改善龙游本地单季晚稻产量。  相似文献   

14.
免耕条件下提高冬小麦播种质量及其产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在不同区域差异很大,研究与其相适应的配套栽培方式对提高免耕播种质量及其增产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在半湿润区免耕秸秆覆盖条件下3种机具播种方式(机具+行距)和3个播量水平对冬小麦播种质量及其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秸秆覆盖条件下机具播种方式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有显著影响,其中小宽窄行机具播种方式播种质量最优,表现为基本苗、群体数量、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重最高,产量比其它两种机具播种方式(大宽窄行和宽行宽带播种方式)分别增产29.6%和25.8%(2010年~2012年),主要是穗数的提高(30.2%和36.2%)。播量与机具播种方式存在显著交互效应,增加播量是弥补免耕播种出苗率低的重要栽培措施。3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小宽窄行机具播种方式与增加20%播量组合最优,可作为该区域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种植模式中,不同耕作整地方式对小麦播种质量、产量和效益的影响,设置旋耕2次、深松+旋耕、重耙+旋耕、翻耕+轻耙、翻耕+旋耕、重耙+翻耕+轻耙和重耙+翻耕+旋耕(CK)共7种耕整地方式。结果表明,在夏玉米为籽粒玉米的地块,7种耕作整地方式中CK处理的秸秆含量较少,地表及0~20cm土层平均秸秆含量较其他处理减少27.5%和28.6%,土壤与秸秆混合较均匀,0~20cm土层中每5cm土壤平均容重较其他处理变化减小30.5%,播种深度适宜,平均3.9cm,出苗质量好,缺苗断垄较其他处理降低25.7%,苗间离散度均匀,平均极差减小39.0%,穗数最多(670.5万/hm2)、产量最高(7966.5kg/hm2)、效益最高(9051.0元/hm2),与其他处理达显著性差异。在夏玉米为青贮玉米的地块,除旋耕2次和深松+旋耕的整地处理产量较低外,其余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其中翻耕+旋耕处理的产量和效益最高,分别为8133.0kg/hm2和9894.0元/hm2,效益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16.
小麦立体匀播栽培技术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生产中以条播为主的播种方式存在的因行内挤、行间空造成的大小苗现象,以及需要分次作业完成施肥、旋耕、播种、镇压等工序普遍存在的农耗时间长、土壤失墒较重、作业成本偏高等问题,提出了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小麦立体匀播技术,经在部分冬麦区及春麦区示范推广,效果显著。结合不同生产区气候、品种、土壤等特点,集成了以立体匀播为核心,适于不同生态类型区的栽培技术体系,在模式上重点突出机械化和集约化导向,可满足个体农户、种田大户、家庭农场或合作社等不同生产主体的需求,为促进我国小麦节本、高产、高效、可持续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播期对辣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遵义朝天椒’、‘簇生椒’和‘辣研1号’为试验材料,在贵州贵阳设置大田播期试验。结果表明,3个辣椒品种的产量都是在播期为3月15日时最高,平均产量从高到低为‘辣研1号’>‘遵义朝天椒’>‘簇生椒’。通过主成分分析对辣椒品质进行综合评价,播期为4月15日时‘遵义朝天椒’综合品质最佳,播期为4月5日时‘簇生椒’和‘辣研1号’综合品质最佳,辣椒综合品质表现为‘遵义朝天椒’>‘簇生椒’>‘辣研1号’。综上,在贵阳及其气候相似地区,辣椒在常年播期3月15日时产量最高,播期推迟20~30天时综合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播种、耕作等农业措施对小麦田主要禾本科杂草出苗的影响,对西安地区小麦田主要禾本科杂草多花黑麦草、节节麦、野燕麦、日本看麦娘、假看麦娘的田间落种状态、形态特征及不同土壤深度下出苗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机播深度(4~5 cm)对上述5种杂草出苗均无影响;小麦撒播深度(0~1 cm)出苗时间最早,但因表层土壤湿度较差导致出苗量低;旋耕深度(10~15 cm)出苗最晚,该深度对多花黑麦草、节节麦、野燕麦的出苗量无影响,但对日本看麦娘、假看麦娘出苗影响较大,尤其对个体小、重量轻的假看麦娘影响最大;深翻深度(30~35 cm)对5种杂草种子萌发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庆阳春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利用有利播种时期,避开灾害危害,充分利用气候资源,2018—2020年在西峰区良种场,以‘陇单339’、‘大民3307’、‘龙生5号’为材料,划分为4个播期(4月12日、4月22日、5月2日及5月12日)进行分期播种试验,通过田间调查以及气象数据观测的方法,获得各发育期、生长状况、生长量、气象要素等数据。结果表明:推迟播期,‘陇单339’、‘大民3307’、‘龙生5号’分别缩短了17、17、11天。抽雄-乳熟期叶面积指数达到最大,且品种间差异明显,‘陇单339’的叶面积指数最大,‘龙生5号’次之,‘大民3307’最小。在适宜期或适当早播的玉米干物质积累的较多。随着播期的推迟,玉米生长期缩短,干物质积累不足,影响产量形成。因此,要因地、因气候制宜,适当早播,以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并避开伏期干旱危害,提高玉米产量,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为发挥资源禀赋及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The importance of reduced tillage i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s well recognized. Reduced-tillage practices (which may or may not involve retention of crop residues) and their effects differ from those of conventional tillage in several ways: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shifts in host–weed competition; soil moisture availability (especially when sowing deeply or under stubble); and the emergence of pathogen populations that survive on crop residues. There may be a need for genotypes suited to special forms of mechanization (e.g. direct seeding into residues) and to agronomic conditions such as allelopathy, as well as specific issues relating to problem soils. This article examines issues and breeding targets for researchers who seek to improve crops for reduced-tillage systems. Most of the examples used pertain to wheat, but we also refer to other crops. Our primary claim is that new breeding initiatives are needed to introgress favourable traits into wheat and other crops in areas where reduced or zero-tillage is being adopted. Key traits include faster emergence, faster decomposition, and the ability to germinate when deep seeded (so that crops compete with weeds and use available moisture more efficiently). Enhancement of resistance to new pathogens and insect pests surviving on crop residues must also be given attention. In addition to focusing on new traits, breeders need to assess germplasm and breeding populations under reduced tillage. Farmer participatory approaches can als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cultivar development and selection in environments where farmers’ links with technology providers are weak. Finally, modern breeding tools may also play a substantial role in future efforts to develop adapted crop genotypes for reduced till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