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温度控制是提高扁形绿茶品质的关键因素,为了明确贵州扁形绿茶加工工艺中关键温度的适用范围,采用L9(3)4正交实验设计,通过调控扁形绿茶加工过程中的做形温度、脱毫温度及提香温度,分析了其对扁形茶感官品质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及叶底的影响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控制的温度范围内,做形温度50℃-70℃,脱毫温度50℃-70℃,提香温度80℃-100℃,九个处理的扁形茶感官品质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在本实验设计的温度范围内可以保证贵州扁形绿茶的高品质。  相似文献   

2.
浅谈名优绿茶品质特性与加工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地阐明名优绿茶的形状、色泽、香气、滋味等品质特性及加工过程对其所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加工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3.
绿茶是我国的六大茶类之一,素以香高、味醇、色绿而著称,深受海内外消费者的欢迎。但近年来,绿茶品质方面出现了诸如色泽不正,香气不高,甚至有烟焦味,滋味不醇,外形松、扁、弯曲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品质缺陷受原料、初制、精制、贮运等因素的影响所致,但主要是初制技术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针芽形名优绿茶滚筒杀青工艺研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针芽形名优绿茶的滚筒杀青工艺对其感官品质及品质成分的影响,并优化提出最佳滚筒杀青工艺参数,以针芽形名优绿茶的外形、香气、滋味的感官审评结果为依据,多指标评价优化滚筒杀青工艺参数,并考察滚筒杀青时间、温度、投叶量对针芽形茶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多指标评价优化的针芽形名优绿茶最佳滚筒杀青工艺参数,即温度270℃、时间90 s、投叶量125 kg/h;杀青温度对氨基酸总量、咖啡碱含量具有显著影响,对茶多酚含量具有极显著影响;杀青时间对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含量具有显著影响;投叶量对咖啡碱含量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宁波绿茶配比对新颖袋泡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宁波绿茶为原料,探讨了宁波绿茶配比对新颖袋泡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范围内,从生化成分以及感官审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茶叶的配比以龙井茶与炒青茶质量之比为40∶60为最好,滋味具有龙井茶香气。  相似文献   

6.
五峰选出的五峰212、五峰310茶树品种,于2004-2009年参加全国第三批茶树新品种区域试验,对移栽成活率、生育期、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等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全面鉴定。经6年的品种区试结果及观察表明:五峰212品种制烘青绿茶清香毫香,滋味清鲜,产量比对照增产9.7%,是一个早生、优质、高产量、适制绿茶的品种。五峰310品种制烘青绿茶外形细嫩显毫色深,滋味清爽,是一个早生、优质、抗旱、抗寒的品种。  相似文献   

7.
黔湄809在广东英德五年区域试验结果表明,三至四龄茶园年鲜叶平均产量437.3kg/667m2,比对照品种福鼎大白茶增产37.2%;制绿茶汤色嫩黄明亮,香气浓纯,滋味醇正,绿茶品质与对照品种福鼎大白茶相当;制红茶汤色红艳明亮,香气浓厚,滋味浓爽,达二套样水平,红茶综合品质与对照品种黔湄419相当。黔湄809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高产优质性状,是红绿茶兼制的无性系优良品种,适宜广乐红、绿茶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二、炒干工序的研究1.概述:炒青绿茶炒干的目的是散失水分,发展香气滋味,进一步做紧条形。要求毛茶含水量达到4—6%,绿色绿汤,香高味醇,条索紧结、园直、匀整。炒干过程影响品质的主要因素是热和力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在一定的制茶设备条件下,干燥技术——温度、时间、投叶量等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黄山银钩,系近年来综合运用我国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的传统制作技术创制的新名茶,产于我省歙县黄山茶区的大谷运乡岱岭一带。其品质特征是:色泽黄绿油润,条索细紧,弯曲如钩,白毫显露。开汤以后,香气清高持久,滋味浓醇爽口,回味生甘。叶底黄绿匀齐,汤色黄绿明亮,堪称绿茶中的珍品。  相似文献   

10.
绿茶质变与贮藏保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幸育毅 《贵州茶叶》2005,33(1):8-10
由于绿茶具有“三增三抗”,即增力、增智、增美,抗衰老、抗辐射、抗癌症等药理保健功效,因而增强了人们对绿茶的消费意识和信心,许多发达国家开始关注绿茶,很多茶叶进口国正改变传统的饮茶习惯,尤其对名优绿茶有了更新的认识和提高,推动了国内外绿茶销售量增加和价格上扬。既然绿茶深受世人喜爱,尤其是早春季节是一年中绿茶品质最好的时期,但由于绿茶的全年保鲜技术问题,难以确保绿茶一年四季都新鲜如初。特别是绿茶中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等物质形成的滋味鲜爽、  相似文献   

11.
研究旨在鉴定筛选优良雨花茶适制品种,为茶树良种引进和雨花茶品质提升提供技术支撑。对南京市6 个主栽茶树品种制作雨花茶的氨基酸、茶多酚、水浸出物、咖啡碱、酚氨比、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等农艺性状进行综合比较,结合品质成分分析和感官审评结果,研究不同品种雨花茶适制性及其呈味特征。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制成的雨花茶总分依次为‘龙井43’>‘苏茶早’>‘迎霜’>‘浙农117’/‘锡茶5号’>‘乌牛早’,其中‘龙井43’的香气、滋味、汤色得分均高于其他品种。品质成分分析表明,不同品种原料对雨花茶的水浸出物含量、咖啡碱含量影响较小,对茶多酚含量、GA含量、儿茶素组成、氨基酸含量及其组成有着较大影响,‘龙井43’的茶多酚总量显著高于其他5个茶树品种,没食子酸(GA)、儿茶素(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酯型儿茶素含量和儿茶素总量也均排在首位。呈味特征研究认为,雨花茶的滋味特征多由具有苦涩味的儿茶素类决定;茶汤中鲜味氨基酸仅谷氨酸达到鲜味阈值,而GA浓度远高于其阈值(0.034 mg/mL),认为GA是雨花茶鲜爽滋味的关键因素之一。此外,茶多酚含量最高的‘龙井43’还表现出最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其IC50仅为26.65 μg/mL,抗氧化活性最强。综上,‘龙井43’用于制备雨花茶具备一定的优势,从而为茶树良种引进和雨花茶品质提升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植入乌龙茶初制工艺改进夏秋名特绿茶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用夏秋季茶鲜叶加工的名特绿茶苦涩味重、收敛性强、香气清淡和综合品质较差的问题,开展了夏秋季毛峰茶加工技术研究。采用植入乌龙茶初制的部分工艺,改善了夏秋季毛峰茶品质。提出了夏秋季毛峰茶加工的技术指标和最佳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13.
黄友谊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9):222-226
为促进金花菌茶产品的开发,通过人工接种金花菌发酵,分析比较不同茶类、不同绿茶原料对金花菌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茶类原料中以红茶发酵的金花菌茶感官品质最佳,菌香浓郁,绵滑感强,但内含物质含量以晒青发酵的最高;不同绿茶原料中以杀青揉捻叶发酵的金花菌茶品质最佳,汤色橙黄尚明,滋味浓醇绵滑,内含成分丰富。这说明在不同茶类中以红茶为原料更有利于金花菌茶感官品质的形成,晒青原料更有利于金花菌茶理化品质的形成,而以杀青揉捻叶为原料发酵金花菌茶更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4.
采用超低温超细粉碎技术将绿茶粉碎,以绿茶超细粉和高筋面粉为主要原料,研究绿茶超细粉营养面包的制作工艺。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绿茶超细粉营养面包的最佳配方为:在基本配方的基础上。添加300目绿茶粉2%、食盐0.5%、白砂糖20%、面包改良剂0.5%。按此配方制作的面包不仅风味口感俱佳,而且具有营养与保健的双重功效。  相似文献   

15.
国家级茶树良种的烘青及炒青绿茶适制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适宜制作烘、炒青绿茶的茶树品种,试验分析了‘翠峰’、‘迎霜’、‘舒茶早’、‘凫早二号’和‘祁门槠叶种’等5个国家级良种烘、炒青绿茶的适制性。结果显示:(1)呈味物质含量在5个品种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祁门槠叶种’和‘凫早二号’的咖啡碱含量较高,但‘凫早二号’烘青绿茶滋味醇厚,且香气突出;‘迎霜’品种有着较高的酚氨比和酚碱比,其加工为炒青绿茶后,滋味醇厚较爽,且香气较好;‘舒茶早’品种的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较低,虽然其烘青滋味较好,但香气不佳;5 个茶树品种中,烘、炒青绿茶适制性最好的是‘翠峰’品种;(2)本试验分析得出了呈味物质与审评得分的相关性,为今后茶树品种的适制性研究提供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六安瓜片绿色名茶可持续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历史名茶—六安瓜片被列为中国十大经典绿茶之一,是与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制作工艺和优良的品质分不开的。目前,六安瓜片开发在取得初步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质量标准难以控制、生产成本偏高、品牌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因此,必须改进六安瓜片的生产工艺,降低其生产成本,全面实施无公害茶目标,扶持龙头企业,打造知名特色品牌,才能确保六安瓜片绿色名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摘 要:以稍微粗老的晒青茶为原料,接种白参菌进行固态发酵,对比研究发酵前后的品质及安全性。结果表明白参菌发酵茶品质综合评分较原料提高31%,品质明显改善,汤色由黄绿转变为橙红,粗老味消失,滋味变醇,又增添了菌香味,口感较为协调。白参菌发酵茶和原料的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效果一样,小鼠给受试物后观察14天,体重增长,全部存活,最大耐受量(MDT)大于15000 mg/(kg·bw),相当于成人每日平均拟用量6 g[100 mg/(kg·bw)]的150倍,参照急性毒性试验标准,白参菌茶和原料一样属无毒级茶饮品。  相似文献   

18.
枸杞叶茶制作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枸杞叶茶的制作工艺,探讨了烫青、炒青、微波火力杀青,以及不同烘炒方式对叶茶感官质量、茶汤色泽、茶香和叶茶复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选取生长期为6~15 d色泽较好,水分适中,厚实饱满的枸杞叶最为适宜,炒青则更容易彰显出茶汤的香气;烫青时采用质量分数0.04%乙酸锌和0.02%亚硫酸钠的混合溶液进行烫青,4%的蔗糖溶液和0.3%氯化钙硬化液浸漂可改善叶茶的组织状态;烘制能较好地保留叶绿素的含量,能保证茶汤的悦人色泽,但香气和口感欠佳;枸杞叶茶采用处理烫青和炒制为最佳制作工艺。  相似文献   

19.
将信阳毛尖绿茶研磨成粉添加到主食面包中制备信阳绿茶主食面包,研究不同绿茶粉添加量对主食面包比容、感官品质、水分含量及酸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茶粉最佳添加量为面包粉质量的3%,此时得到的绿茶主食面包比容为5.75 m L/g,感官品质评分98分,水分含量32.7%,茶多酚含量0.386 g/100 g,酸度2.98°T;绿茶面包表皮完整且丰满,无焦斑,色泽均匀,稍有茶叶的黄绿色,组织紧密有弹性、耐咀嚼,有茶叶的清香,无茶苦味,且具有较好的营养保健功能,市场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0.
云南普洱茶感官品质与内含成份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云南不同地区选择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5家云南普洱茶生产企业,到厂现场进行普洱饼茶随机取样,共取样6个;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进行感官审评,在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进行内含成份分析,研究云南普洱茶感官品质与内含成份的关系,为云南普洱茶的规范生产和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水浸出物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普洱茶的品质,并与普洱茶的汤色、浓度、滋味密切相关;茶多酚含量相对较高的茶样其感官品质均高于茶多酚含量相对较低的茶样;咖啡碱含量和糖类物质含量对云南普洱茶的感官品质的影响不是主要因子,但可以适度增进云南普洱茶的内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