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种植甘蔗和宿根甘蔗地上研究施用硅肥对甘蔗生产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硅肥可提高甘蔗质量和产量,同时增强甘蔗的抗病性,提高甘蔗的含糖量,说明硅肥对甘蔗增产增值是有效、可信的。  相似文献   

2.
加强甘蔗养分管理,降低甘蔗生产成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甘蔗生产成本中,肥料投入所占比重最大,因此,加强甘蔗养分管理,是降低甘蔗生产成本、提高甘蔗效益的有效途径.综述了我国甘蔗产业发展现状和国内外甘蔗生产养分管理情况,分析了我国蔗区土壤中主要养分状况和我国甘蔗生产中养分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甘蔗养分利用率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试验设置N 472.5 kg/hm2(N1)、N 236.3 kg/hm2 (N2)两个施氮水平和甘蔗单作、甘蔗/大豆间作压青、甘蔗/绿豆间作压青三种种植模式,研究减量施氮间作豆科绿肥压青对甘蔗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氮水平较高的条件下,减量施氮对甘蔗生长及产量没有影响,相反,氮肥减量处理甘蔗平均产量比常规施氮量处理增产13590 kg/hm2 。氮肥减量可提高甘蔗蔗糖分含量,氮肥减量处理平均蔗糖分含量比常规施氮量处理提高1.02个百分点。甘蔗间作绿豆压青可促进甘蔗生长,甘蔗产量比甘蔗单作增产10.27 %,而甘蔗间作大豆压青对甘蔗生长有一定影响,甘蔗产量比甘蔗单作甘蔗减产1.45 %。甘蔗间作豆科绿肥压青有利于甘蔗蔗糖分积累,间作绿豆压青比甘蔗单作蔗糖分含量提高0.89个百分点,间作大豆压青比甘蔗单作蔗糖分含量提高0.59个百分点。综合甘蔗农艺性状、产量、甘蔗蔗糖分含量、经济效益等方面分析,本研究以甘蔗/绿豆-N2处理最优。  相似文献   

4.
田娟 《云南农业》2013,(6):45-46
紧紧抓住扶持甘蔗产业的良好机遇,积极培育甘蔗专业村、组,搞好品种间的合理搭配,抓实栽培技术培训,提高甘蔗产业服务水平,完善和配套甘蔗产业政策,强化培训,提高蔗农素质,大力发展甘蔗产业。  相似文献   

5.
一、湛江市甘蔗糖分和产量的基本情况 提高甘蔗糖分和产量有助于提高甘蔗种植户的收入,提高糖厂的经济效益,促进糖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湛江市蔗糖生产约占全国产量的7%,相关从业人员近200万人。根据近年榨季的统计数字,湛江市甘蔗糖分13%左右,比广西蔗区甘蔗糖分略低,除了气候因素外,还与甘蔗品种和甘蔗栽培技术等有关。  相似文献   

6.
甘蔗测土诊断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蔗测土诊断施肥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甘蔗进行诊断施肥,每667m^2施氮30kg、磷9kg、钾25kg,配合500kg有机肥施用,不仅能提高甘蔗的株高、单茎重、有效茎和茎径粗,还能提高甘蔗的蔗糖分和锤度,降低甘蔗纤维分含量,从而提高甘蔗的产量、产值和品质,使甘蔗的经济效益得到增加。  相似文献   

7.
春植甘蔗施用保水剂与喷洒等量清水对照相比较,能提高甘蔗出苗率,促进甘蔗伸长生长,提高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竞争力也越来越大。甘蔗的种植也需要不断提高,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本文就甘蔗种植技术的要点、提高甘蔗种植技术的必要性、如何提高甘蔗种植技术作重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竞争力也越来越大。甘蔗的种植也需要不断提高,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本文就甘蔗种植技术的要点、提高甘蔗种植技术的必要性、如何提高甘蔗种植技术作重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景谷县万亩甘蔗高产创建的措施与成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甘蔗高产创建活动项目的实施,提高了甘蔗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了单产,增产增糖效果明显,促进了甘蔗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甘蔗螟虫是危害甘蔗的主要害虫,如果不能有效防治,将会严重影响甘蔗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在甘蔗植保领域中甘蔗螟虫的有效防治一直是研究重点。本文结合江州区甘蔗螟虫的发生现状,分析江州区螟虫的发生消长规律,进而针对性的提出甘蔗螟虫的防治措施,以期提高江州区甘蔗螟虫的防治水平,提高江州区甘蔗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2.
为推进海南甘蔗生产机械化水平,降低甘蔗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通过扶持广大农民种植高效甘蔗来实现产业脱贫。2月28日,海南省甘蔗学会和海南省糖业协会联合举办了2019年甘蔗生产机械化技术现场观摩会,现场演示甘蔗机械化收获、甘蔗宿根机械化管理和甘蔗新品种展示。  相似文献   

13.
胡后祥  周峰  吴其卫  刘少谋  黄忠兴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6838-16839,16841
[目的]提高迟、难开花甘蔗品种(系)的抽穗率。[方法]对11个常用迟、难开花甘蔗品种(系)进行不同时段的泡水处理,比较不同处理甘蔗的抽穗率。[结果]3个时间段泡水处理均可较大幅度的提高甘蔗品种(系)的抽穗率。其中ROC16的抽穗率从1.20%提高到10.30%,提高幅度最大;华南56-12抽穗率的提高幅度最小,从11.11%提高到16.13%,仅提高45%。泡水处理后,抽穗率高的品种(系)的抽穗率提高幅度小于抽穗率低的品种(系)。宿根甘蔗的抽穗率高于新植甘蔗,但泡水处理对宿根甘蔗抽穗率的提高幅度较小。[结论]泡水处理可显著提高迟、难开花甘蔗品种(系)的抽穗率。  相似文献   

14.
甘蔗是制造蔗糖的主要原料,而且可以提炼乙醇作为能源替代品,随着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甘蔗产业在农业结构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钦州市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适宜甘蔗生长,近年来本地的甘蔗产业不断壮大。为了提高甘蔗产业的产值,需要加强对甘蔗种植技术的创新。本文对甘蔗栽培技术创新进行分析与探讨,旨在提高蔗糖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寻甘蔗间套种大豆的最佳模式,为生产上进行甘蔗间套种大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年利用桂春8号和桂糖29号进行甘蔗与大豆不同间种模式(甘蔗行距设常规行距1.0 m和宽行距1.2、1.4 m,间种大豆行数设0、1、2行)试验,调查甘蔗生长、收获性状及甘蔗、大豆产量等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甘蔗间种大豆后,甘蔗分蘖率和有效茎数有所降低;对甘蔗茎径、株高影响不大,在适合的甘蔗行距(1.4 m)下不会造成甘蔗减产;可提高甘蔗地总利润,其中以在1.4 m行距下间种2行大豆总利润增加最为明显.此外,宽行距种植甘蔗较常规行距种植甘蔗可提高甘蔗分蘖率、茎径、株高和大豆产量;在间种适合的大豆行数(2行)下不仅会造成甘蔗减产,还可提高蔗地的总利润.[结论]1.4 m宽的甘蔗行距下间种2行大豆为最佳甘蔗间套种大豆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寻甘蔗间套种大豆的最佳模式,为生产上进行甘蔗间套种大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年利用桂春8号和桂糖29号进行甘蔗与大豆不同间种模式(甘蔗行距设常规行距1.0 m和宽行距1.2、1.4 m,间种大豆行数设0、1、2行)试验,调查甘蔗生长、收获性状及甘蔗、大豆产量等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甘蔗间种大豆后,甘蔗分蘖率和有效茎数有所降低;对甘蔗茎径、株高影响不大,在适合的甘蔗行距(1.4 m)下不会造成甘蔗减产;可提高甘蔗地总利润,其中以在1.4 m行距下间种2行大豆总利润增加最为明显。此外,宽行距种植甘蔗较常规行距种植甘蔗可提高甘蔗分蘖率、茎径、株高和大豆产量;在间种适合的大豆行数(2行)下不仅会造成甘蔗减产,还可提高蔗地的总利润。【结论】1.4 m宽的甘蔗行距下间种2行大豆为最佳甘蔗间套种大豆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甘蔗资源极为丰富,主要表现在:分布范围广泛;气候条件适宜;宜蔗土地较多。目前,我国的甘蔗资源利用已形成“六化”的特卢、,即区域化、适宜化、集约化、立体化、综合化和价值化。所谓甘蔗资源利用区域化,就是甘蔗资源利用遵循地域分异规律,形成若干个各具特色的甘蔗区。甘蔗资源利用适宜化,就是甘蔗生产利用相对更适宜的甘蔗资源来发展。甘蔗资源利用集约化,就是甘蔗资源利用以内涵开发为主,即以提高单位甘蔗资源面积的甘蔗产量和蔗糖产量为主。甘蔗资源利用立体化,就是单位甘蔗资源空间.既用来发展甘蔗生产,也同时用来发展其他生产,以提高甘蔗资源利用率和效益率。甘蔗资源利用综合化,就是多种途径利用甘蔗资源,以提高单位甘蔗资源数量的利用率和效益率。  相似文献   

18.
提高甘蔗产量的关键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蔗是钦州市钦南区最大的经济作物,但多年来钦南区甘蔗生产中存在品种退化、种植密度不合理、水肥管理不科学等问题,甘蔗单产低。为了进一步提高甘蔗生产能力,努力促进钦南区糖料蔗的健康稳定发展,笔者总结出提高甘蔗产量的关键栽培技术,现介绍如下。1选用良种品种是提高甘蔗单产的内因,只有选用高产品  相似文献   

19.
甘蔗间套种鲜食玉米的可行性及关键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包家爱  林琳 《广西农学报》2011,26(3):29-31,35
甘蔗间种玉米,属高秆作物间或套种高秆作物,多年来在业界内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甘蔗间种玉米,玉米对甘蔗生长和产量影响较大,不能提倡。上思县三年的实践证明:合理的间套种可以使甘蔗和玉米协调生长,可提高甘蔗地的复种指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文章论述甘蔗地套种鲜食玉米的可行性并介绍关键技术,为今后广西推广甘蔗地间套种...  相似文献   

20.
提高甘蔗群体光合效率的栽培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甘蔗良种选用、种植密度、蔗地覆盖、肥料施用、田间管理等方面对提高甘蔗群体光合效率进行了概述.认为必须充分利用甘蔗基因多样性,并加以遗传改良;采用先进的栽培措施,创造良好的栽培条件,改善甘蔗群体结构,提高群体透光率、叶面积指数、光合强度及光能利用率等,从而提高甘蔗群体光合效率和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