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普通矮缩病[Rice dwarf virus(RDV)]通常简称普矮病,是一种病毒性病害,其为害症状为:稻株矮缩僵硬,叶色浓绿,新叶沿脉间有断续的退绿白色点条。其寄主有16种,通常为害水稻、小麦、看麦娘、稗、甜茅等。该病主要由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 (Uhler)]、电光叶蝉传播,原来只在田间零星发生,未产生灾害。2003年以来,在我区部分单季稻区大面积发生,危害较为严重。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我区部分单季稻区暴发普矮病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可为今后对该病的预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水稻黄矮病水稻黄矮病又名黄叶病、暂黄病,是病毒性病害,流行年份一般可使水稻减产20%~30%,甚至失收。本病由黑尾叶蝉、二条黑尾叶蝉和二点黑尾叶蝉传播。水稻从秧苗至始穗期都能感染发病,但以分蘖期最易感病,受害也最重。叶蝉吸食病株毒汁后,可以终  相似文献   

3.
【目的】水稻普通矮缩病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病害,对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 RDV)是该病害的病原物,主要依赖黑尾叶蝉经卵以持久增殖方式传播。探明水稻矮缩病毒对介体昆虫 黑尾叶蝉的影响,可为黑尾叶蝉的种群治理和水稻普通矮缩病的可持续控制提供依据。【方法】设置健康与感病 2 个水稻处理,在室内 27 ℃条件下,观测黑尾叶蝉的生长发育、种群增长情况,组建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介体 昆虫黑尾叶蝉在感染水稻矮缩病毒的水稻上取食后,若虫期存活率、成虫鲜重无显著差异,雌成虫寿命和产卵量略 有延长 / 增加,但雌雄虫若虫发育历期和雄成虫寿命显著缩短,种群数量显著增多,5 个生命表参数中净生殖率显著 提高。【结论】感染水稻矮缩病毒的水稻对介体黑尾叶蝉存在有利的间接影响,水稻矮缩病毒有利于黑尾叶蝉种群 的增长。  相似文献   

4.
<正> 1973年以来,我们在福建从南到北的20个县、市发现了一种新的水稻病毒病——水稻簇矮病(bunchy stunt,原称类普矮病dwarf—like)。病株矮缩、丛生、并不黄化,有些象普矮,但不具普矮病叶的黄白色条点,往往簇生如草,有的还节上生枝、簇生小叶,形成“雀巢”状物;病害仅能通过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和二点黑尾叶蝉(N.impicticeps)传播。带毒的黑尾叶蝉可终身传毒,但有明显的间歇现象,不经卵传播。电光叶蝉(Recilia dorsalis)、白翅叶蝉(Empoasca Subrufa)、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和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均不传病;病土、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水稻普通矮缩病(简称普矮病)在我县及周边地区零星发生,有的连片上千亩暴发成灾。水稻普通矮缩病由病毒RDV寄生引起,传播媒介主要是黑尾叶蝉,电光叶蝉和大斑黑尾叶蝉也能传播,其传毒特征:黑尾叶蝉在病株上吸食1天以上,多数虫子可带毒,在气温27—30℃时循回期一般8—9天左右。在健株上吸食数分钟至1小时就可以传毒,受害稻株的潜育期在气温28℃左右时,一般9—12天;溫度高,稻苗小,潜育期缩短。带毒黑尾叶蝉可经卵将病毒传给后代。病毒在黑尾叶蝉虫体內越冬,翌年4月黑尾叶蝉若虫羽  相似文献   

6.
浙南山区水稻普通矮缩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普通矮缩病是由水稻普通矮缩病毒经多种叶蝉传毒的病毒病害。主要分布于沿江及长江以南稻区。近年来,位于浙南山区的文成县水稻普通矮缩病发生程度逐渐加重,发病面积不断扩大,尤其是高、中山单季稻发病日趋严重,重病田块损失5%~30%。  相似文献   

7.
黑尾叶蝉是水稻上为害严重的害虫之一,汉川县1970年以来,由于耕作制度的改革,红花草籽和三熟面积不断扩大,对黑尾叶蝉繁殖提供了充足饲料,也为黑尾叶蝉越冬及冬后各世代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条件,故为害逐年加重。黑尾叶蝉为害不仅直接刺吸稻汁,还传播水稻黄矮病和普通矮缩病,使近几年来水稻病毒病发病面积不断扩大,1975年,我们对黑尾叶  相似文献   

8.
<正> 水稻普通矮缩病(以下简称普矮病)和黄矮病,是安庆地区近十年来,水稻上新发生的重要病毒病害。这两种病在田间常混合发生,在一些地方其危害性甚至超过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成为晚稻增产和杂交稻推广的一大障碍。例如,大流行的1978年,桐城县30多万亩晚稻,就有8万亩早栽农垦和杂交稻的病株率达50~70%,其中近万亩插花田几乎颗粒无收,全县晚稻因受普、黄矮病为害损失稻谷约2,000万斤。对于水稻病毒病的流行预测,目前国内外正在研究中。日本桐谷圭治等(1977、1978)根据迁入单季稻田的黑尾叶蝉虫量与发病关系提出了单季稻普矮病  相似文献   

9.
一、常见的几种水稻病害的防治 (一)稻矮缩病 稻苗上的一种病毒病害,病原物是植物呼肠孤病毒组的稻矮缩病毒.病毒呈粒体球状.传毒介体有黑尾叶蝉、电光叶蝉和大斑黑尾叶蝉等,循回期14至20天.  相似文献   

10.
水稻东格鲁病(球状病毒)在我国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东格鲁病(Rice tungro)是六十年代初在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被首次发现的一种水稻病毒病,我国过去未曾有发生的报道。1979年作者在湘南和闽南的稻田中查到一种黄化型病株,经研究证实,其病状、传播途径、介体种类、传毒特性和病原性状等,均与国外有关东格鲁病的报道基本一致。病害由二点黑尾叶蝉、黑尾叶蝉和电光叶蝉以短暂性或半持久性的方式传播;病毒在介体昆虫内,没有明确的循回期;病害在稻株中的潜育期为11—45天,一般多在20天左右。病原病毒为球状质粒,直径30—35nm。所有这些与国内曾经流行的水稻黄叶病(黄矮病)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1.
一.早稻黄、普矮病发病概况及对晚稻的影响1974年新洲县是历史上少见的一次早稻黄、普矮病大发生的年份。四月上旬调查,每亩有黑尾叶蝉七千至二万七千头,为1973年同期的二至四倍。五月中旬调查,迟秧田每亩黑尾叶蝉达十九万六千余头至六十六万三千头,为1973年同期的十至十五倍。早稻黄矮病、普矮病面积达百分之六十,一般蔸发病率12.6%,株发病率是2.69%,重者达  相似文献   

12.
李华清 《广西农学报》2010,25(1):36-37,35
普通矮缩病是一种由黑尾叶蝉等昆虫传播发生的水稻病毒病,2003年以来,该病在平乐县发生和为害日趋严重,2009年全县发生面积达0.38万hm2,已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笔者通过分析其发生原因,提出在防治上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防治叶蝉为中心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水稻矮缩病综合防治示范方实施经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主要介绍2002年在季宅乡季宅村水稻矮缩综合防治示范方实施经验,得出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和灰飞虱虫量消长规律;水稻普通矮缩病发生和黑尾叶蝉虫量消长规律;全县矮缩发生情况;并制定出一套综合防治水稻矮缩病的办法.  相似文献   

14.
福建水稻东格鲁病发生和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1979~1982年福建水稻东格鲁病发生、传播、流行和防治的研究结果。田间调查和人工接种表明:此病主要发生于我省晚季稻田;病田产量一般损失3~7成,甚至完全绝收;病害可由黑尾叶蝉、二点黑尾叶蝉和电光叶蝉传播,但以二点黑尾叶蝉的传病力最强。介体昆虫的传病能力,与其饲毒和接种取食时间长短及温度高低有关,而与昆虫产地关系不大。病害流行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1)6~7月份的介体昆虫数量及其带毒虫比率;(2)晚季水稻播种、插秧时间的迟早;(3)感病品种的栽植面积。采用压缩感病品种,改种、扩种抗病品种;调整播种插秧时间,避过最感病的苗期和返青分蘖期的介体昆虫迁飞高峰,以及关键时间铲除田间杂草,扑灭介体昆虫等几项综合防治措施,可在大面积范围内有效控制病害的流行。  相似文献   

15.
安徽南部双季稻区自七十年代以来黄矮病、普通矮缩病己发展成为水稻上的重要病害。不同年分或同一年分不同地区两病的流行程度有很大差异。以往我们的调查研究曾指出:年分、地区间传毒虫黑尾叶蝉的带毒率高低、虫量大小决定病害流行程度的轻重。  相似文献   

16.
用嘉兴秀洲区不同乡镇秧田和麦田及江苏武进农科所麦田5月底采集的长翅型稻灰飞虱,黑尾叶蝉,分别在高密度(60目)尼龙丝网罩栽培的水稻幼苗上接虫饲养,一直到成虫自然死亡,秧苗在网罩的盆内恢复生长一段时间后移栽到大田继续用高密度尼龙丝网罩住并直至所有分蘖抽穗。结果接种稻灰飞虱的水稻秧苗出现比接种黑尾叶蝉更明显的直接伤害,表现植株瘦小、茎秆上棕黄色斑点密布、叶鞘和部分叶片枯黄。接种稻灰飞虱的秧苗,条纹叶枯病首先显症,约比黑条矮缩病早10~15d;而接种黑尾叶蝉的秧苗,始终都没有矮缩病显症。试验表明,近年浙江嘉兴地区开始大面积发生的矮缩病和江苏武进水稻上发生的矮缩病是由同一传媒稻灰飞虱传播的黑条矮缩病;嘉兴秀州区范围内的黑尾叶蝉不引发矮缩病。搞清楚矮缩病的种类和病原,有利于进行合理的防治和有效地开展抗性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17.
水稻病毒病,俗称水稻矮缩病。浙江省发生的有灰稻虱(Laodelphax striatella Fallen)传播的黑条矮缩病(Black—streaked dwarf)和条纹叶枯病(Stripe);黑尾叶蝉(Nephatettix cincticep uhler)传播的黄矮病(Yellow stunt)、普通矮缩病(Dwarf)(以下简称普矮病)和黄萎病(Yellow dwarf)。近年以后者发生为害较重。为了摸清  相似文献   

18.
晚稻黄矮病的发生程度与黑尾叶蝉的种群密度有着紧密的关系。本文将影响黑尾叶蝉种群数量的主要气象因素作为预测晚稻黄矮病的预报要素,利用武汉市洪山区八年的历史资料进行分级统计预测,预测结果理想,历史符合率达87.5%。  相似文献   

19.
水稻矮缩病毒的检测和介体传毒能力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速从水稻叶片和单头介体昆虫中检测水稻矮缩病毒的斑点分子杂交。与10%SDS-PAGE检测方法相比,不仅敏感、快速、简单,可以检测田间批量样品,用于病害流行研究和测报,而且可以用于介体叶蝉传毒能力的分析。研究表明:用本地黑尾叶蝉分别接种RDV本地分离物和云南分离物,斑点杂交显示介体带毒率相似,分别为84%、75%,但生物学接种结果差异相当大,分别为28.1%、3.8%,另外斑点杂交显示云南病区的黑尾叶蝉带毒率为88%,说明介体叶蝉的传毒能力具有地域性,介体叶蝉带毒率与传毒能力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0.
我国福建存在水稻黄萎病(Rice yellow dwarf),病害可通过黑尾叶蝉(Ne-phtettix cincticeps)和二点黑尾叶蝉(N.uiresces)以持久性的方式传播;电光叶蝉(Recilia dorsalis)不能传病,其他方式如病土、病根和病株汁液也不能传病.病叶起薄切片的电镜观察表明,在叶脉韧皮组织的筛管中有大量的类菌原体(Mycoplasma-like organisms),其直径为200~1000nm。在健株组织中未查到这种菌体.采用150~200ppm 土霉素处理病株根部,可显著抑制症状的发生。根据病株的电镜观察和土霉素敏感性试验表明,可以认为我省发生的水稻黄萎病是由类菌原体所致,而与病毒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