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饶江 《贵州茶叶》2006,34(4):32-32,36
当前湄潭茶叶产品的开发呈现出了多样性的特点,主要以针茶和翠片为主。并逐步向新产品开发过渡。而新产品的开发要求严格的工艺标准,规范性的生产,规模化的加工,组织化程度高的适制性茶园。湄潭茶叶要做强做大,应采取有力的工作措施,从培植规模化茶园,规模性茶叶加工企业入手,围绕优势主导产品即市场前景看好的产品进行开发,引导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近年连续获40余次金奖的湄潭翠芽与西湖龙井的渊源关系,论述了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兼具的最佳茶叶生态环境,造就了茶叶富含内含物及香高味醇耐泡的典型高山茶品质风格,湄潭翠芽是绿色王国的珍品。  相似文献   

3.
湄潭是贵州省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县,2008年荣获“中国名茶之乡“称号。2009年,又荣获“全国重点产茶县”和“全国特色产茶县”称号,成为全国十大重点茶叶生产县和特色产茶县之一。湄潭物产富饶,是久负盛名的“黔北小江南”,是正在崛起的中国绿色生态茶乡。截止目前全县茶园面积已达1.8万hm2。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湄潭建成的茶场和茶叶研究所,为湄潭成为贵州茶业第一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生态立县、特色兴县、产业强县、旅游活县”的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实现了茶产业由简单的一产向二、三产业的成功延伸,富了种茶百姓、活了涉茶企业、强了县域经济。近年来,黔北“小江南”湄潭,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齐头并进,使湄潭进入科学发展的快车道。湄潭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传统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新道路。通过大力发展具有传统优势的茶、米、烟、畜等特色农业产业,全县走上了富有湄潭特色的富民强县道路。湄潭作为贵州省最大的茶叶生产县之一,茶叶产量从2001年的2346吨猛增至2008年7660吨,增幅达70%,建成了农业部定点茶叶市场。全县主打“中国茶海、休闲湄潭”旅游品牌,2009年,共接...  相似文献   

4.
正"十二五"以来,湄潭县坚持"五在茶"理念1,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全力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健康快速发展。在各级、各部门大力支持和全县茶人的共同努力下,湄潭茶产业发展实现了在全国业界增比进位。湄潭是全国首批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中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中国名茶之乡、全国十大特色产茶县。2011~2015年连续获"全国重点产茶县",2012年获"全国十大茶叶产业发展示范县"。2013年获"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  相似文献   

5.
贵州茶机产业的发展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编者语]本文撰稿时间为2013年9月29日,截至发刊时,在省茶办的高度重视下,我省已在湄潭、平坝、印江、道真等县建成了6家茶机厂。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机械化,贵州茶叶面积快速增长,贵州茶机产业的发展意义深远。茶机产业指的是生产茶叶机械及其相关联的产业,贵州茶机产业指的是贵州自主生产茶叶机械及其相关联的产业。为了促进贵州茶机产业的发展,更好地保障贵州茶叶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发现当前贵州茶机没有拳头产品是制约产业自主发展的瓶颈,加快贵州茶叶工程实验室建设,以项目为纽带是当前解决这一问题最具操作性和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通知     
《贵州茶叶》2009,37(1)
接中国茶叶学会通知,为了促进茶叶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培育茶叶品牌;引导名优茶加工向标准化、清洁化、机械化、连续化方向发展;帮助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中国茶叶学会决定举办第八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  相似文献   

7.
本文综述了"湄潭翠芽"自创制以来做形设备及工艺的发展概况,分析了设备发展对"湄潭翠芽"产业发展和茶叶品质变化的影响,结合龙井、太平猴魁等扁形名优茶自动化做形设备的发展,提出实现"湄潭翠芽"自动化、智能化做形,是推动"湄潭翠芽"产业升级发展的原始动力。  相似文献   

8.
省委书记栗战书、省长赵克志上任伊始先后深入铜仁、湄潭、黎平等茶区和企业调研,了解基地建设、茶叶加工、销售和出口等情况。栗书记、赵省长指出:茶叶产业是一个富民产业,贵州山区气候很适合种植发展茶叶,全省将发展500万亩茶园的目标不动摇,不断做大做强茶叶产业。  相似文献   

9.
贵州名优茶品质特征及加工机械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贵州茶叶生长环境以及形成的茶叶品质特征分析,提出提高贵州茶叶品质须从采摘、加工上下功夫,加工机械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文化、经济、市场、品牌等方面分析,提出湄潭茶叶产业化经营,先以文化为桥梁,利用经济和市场杠杆进行资源整合,创一个品牌,打造西部茶乡,为湄潭县茶叶产业化发展起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茶业通报》2011,(1):14-14
为了进一步促进名优茶的发展,引导名优茶生产向标准化、清洁化、机械化、连续化方向发展;为企业搭建创品牌的平台,培育茶叶品牌,帮助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中国茶叶学会决定举办第九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活动。  相似文献   

12.
王长生 《茶业通报》2012,(4):184-185
茶叶加工清洁化、连续化是茶叶生产发展的方向,对全面提升茶叶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实现岳西翠兰名茶安全高效标准化生产的技术关键。本项目依据岳西县实施的茶叶清洁化  相似文献   

13.
张其生 《贵州茶叶》2004,32(3):30-32
贵州高原是茶的故乡,茶事和茶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唐代,贵州系黔中茶区,为我国十二个茶区之一。当时湄潭叫义泉隶夷州,系夷州的一个茶区,“其思、播、费、夷……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说明湄潭所产之茶品质优良。大自然赋予湄潭的天然秀,孕育了湄潭茶  相似文献   

14.
机械化采茶的几点经验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械化采茶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采茶工效,节约劳动力,有利于发展茶园规模经营,实现全面采摘取得规模效益等,众多优点已成为茶叶科技工作者及茶叶生产经营者的共识。从1990年农业部组织全国机械化采摘技术研究与推广协作组以来,至目前我国采茶机械化软硬件条件已基本成熟,采茶机械化作为茶业“四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将对我国的茶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安徽省东至茶树良种繁殖示范场自七十年代末就开始了机械化采茶的艰辛探索之路,如今机械化采茶已形成规模,取得了良好效益。现将该场机械化采茶…  相似文献   

15.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为在西南大后方建立茶叶科学研究和出口基地,于1939年9月由实业部所属中央农业实验所(以下简称中农所)和中国茶叶公司(以下简称中茶公司),联合派出王涛(中农所人事课长)和国内著名茶叶专家张天福(中茶公司技士)、李联标(中农所技士)等到山水秀美的贵州湄潭南门外筹建湄潭实验茶场,1940年元月由中农所委任我国著名昆虫专家刘淦芝博士为实验茶场首任场长。至今,  相似文献   

16.
湄潭是中国名茶之乡,茶叶已成为湄潭全县支柱产业,是贵州全省茶叶生产第一大县。湄潭县中等职业学校的前身是建立于1943年的"贵州省立湄潭实用职业学校"。"弘扬工匠精神,加强职业教育,培养后备人才,挖掘历史文化、生态文化和人文景观"等是当前职业教育首当其冲的任务。通过提升技能型人才的地位,让能工巧匠进校园、进课堂,激发学生精技强能的热情。此外,利用湄潭中等职业学校的悠久历史和"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不可复制的资源优势,建立湄潭为核心的"茶业职教联盟",高调亮出"贵州遵义茶业学校"的牌子,提高"中国名茶之乡"的形象,使"遵义茶业学校"成为名符其实的"茶叶小黄埔"。  相似文献   

17.
白天人 《贵州茶叶》2006,34(3):17-19
茶叶是湄潭的传统产品,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一代宗师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中唐时期的湄潭属夷州。北宋乐史撰《大平寰宇记》江南西道载有:“夷州土产茶、播州土生黄茶”。清《贵州通志》载:“黔省所属皆产茶……湄潭眉尖茶皆为贡品”。1939年农林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在湄潭建立实验茶场,对茶树栽培、育种、制茶、  相似文献   

18.
正湄潭——宁静的古城,素有"黔北小江南"的美誉。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湄潭也迈入了现代化步伐。当下湄潭正处于产业大发展、文化大繁荣、科技大进步的转型升级极好时机,我们不能忘记,近现代湄潭茶人跨越时空、以强大的阵营展现在当代人面前,给予茶人自信和正能量,凸显他们在比外省(尤其是东部发达茶区)更为艰辛的环境条件下付出更多,为不断开拓湄茶和实现中华茶叶复兴已默默无私地做出重要贡献。他们的辉煌功绩,在贵  相似文献   

19.
正2019年4月19日,贵州现代茶业科技80周年座谈会暨贵州省茶叶研究所建所80周年座谈会在湄潭美丽茶园拉膜会场召开。会议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陈雪芬、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姜爱芹、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胡继承、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委员、正厅长级副院长陈永祥、国家现代农业茶产业技术体系病害岗位科学家周玉锋、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老一辈茶学专家张其生、孙继海、汪桓武,湄潭和各地方茶办、茶企、高校、茶叶所科技人员参加了本次会议,省农科院茶叶所副所长郑文佳主持会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贵州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为促进地方茶产业发展为目标,以贵州名优绿茶"湄潭翠芽"为例,探讨了湄潭翠芽茶的发展现状及品牌打造和推广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严把茶叶质量关、加强品牌授权管理、整合多元化营销渠道、丰富品牌宣传形式、提升品牌文化内涵等品牌发展策略,以此为地方茶产业增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