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郑单23为试验材料,在30000、37500、45000、52500、60000、67500和75000株/hm2种植密度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郑单23玉米品种产量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郑单23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增后减,产量在52500株/hm2时最高,达9141.67kg/hm2;在30000~75000株/hm2的密度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郑单23的株高、穗位升高,单株叶面积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减小,单株产量明显降低,经济系数表现为减-增-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不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冀张薯8号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冀张薯8号为材料,采用相同行距、不同株距种植,研究不同密度(37500、52500、67500、82500株/hm2)对马铃薯株高、SPAD值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处理的马铃薯株高在盛花期前的增长量基本一致,但在终花期后,52500株/hm2密度下的马铃薯株高增长量最小;在盛花期前,随着密度增加叶片SPAD值逐渐升高,达峰值后呈下降趋势,在成熟期,52500株/hm2密度下的SPAD值最低;收获后测产,52 500株/hm2密度下马铃薯结薯数和大薯数均最多,且商品率最高,与其他种植密度相比可提高马铃薯的总产量和商品薯率,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和生育期对皖薯5号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为鲜食型甘薯在安徽的高效栽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7年以鲜食型甘薯品种皖薯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3种不同种植密度(5.25万、6.75万和8.25万株/ha)和3种不同生育期(90、110和130 d)处理,分析不同处理下的甘薯鲜薯产量、薯块干物率、薯干产量、淀粉产量及商品薯率等产量和品质指标.[结果]种植密度和生育期对皖薯5号鲜薯产量、薯干产量、淀粉产量及干物率均有明显影响.低种植密度下(5.25万株/ha)的鲜薯产量、薯干产量和淀粉产量随生育期延长而极显著增加(P<0.01,下同);中等种植密度下(6.75万株/ha)的鲜薯产量、薯干产量、淀粉产量及干物率在早期随生育期延长而极显著增加,后期增加则不显著(P>0.05,下同);高种植密度下(8.25万株/ha),鲜薯产量随生育期延长无明显增加趋势,而薯干产量、淀粉产量及干物率在早期随生育期延长极显著增加,后期增加不显著.生育期为111和130 d时,皖薯5号的商品薯率在中等种植密度条件下最高,在高种植密度条件下最低.[结论]在一定范围内提高种植密度和延长生育期能提高甘薯产量,但过度提高种植密度和延长生育期并不利于提高甘薯产量.皖薯5号在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a、生育期130 d条件下可获得最高产量;在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a、生育期110 d时可接近最高产量并获得最高的商品薯率,此条件下有利于鲜薯提早上市,延长销售周期,获得更高的综合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玉米新品种南校969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其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为南校969玉米的高产高效栽培提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设主处理肥料因子为A共4个水平,即A1(纯N321.20 kg/ha、P2O5 107.10 kg/ha、K2O 267.90 kg/ha)、A2(纯N 225.00 kg/ha、P2O5 75.00 kg/ha、K2O 187.50 kg/ha)、A3(纯N 160.65 kg/ha、P2O5 53.55 kg/ha、K2O 133.95 kg/ha)、A4不施肥.设副处理密度因子为B共4个水平,B1:45000株/ha、B2:52500株/ha、B3:60000株/ha、B4:67500株/ha,随机排列,3次重复.测定叶面积指数等玉米主要农艺性状,收获后测定产量.[结果]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南校969的产量有显著影响.在A1 ~A4施肥水平范围内,随着施肥量的减少不同种植密度处理的玉米行粒数、千粒重、出籽率逐渐下降,以A2施肥水平的产量最高,为6239.40 kg/ha.种植密度对穗长、穗粗、行粒数、千粒重及产量均有显著影响,穗长、穗粗、穗粒数、千粒重整体上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产量却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当密度为67500株/ha时产量最高,达6484.50 kg/ha.[结论]南校969玉米在种植密度为67500株/ha,施纯N 321.30 kg/ha,P2O5 107.10 kg/ha,K2O 267.90 kg/ha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5.
3个不同株型鲜食糯玉米适宜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3种不同株型鲜食糯玉米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为鲜食糯玉米的种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主处理设5个密度,副处理设3个品种,调查鲜食糯玉米生育期、株高、穗长和产量等性状。【结果】随着密度的增加,穗长、穗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逐渐减小,秃尖长、株高和穗位高逐渐增加,生育期略有延长。高秆大穗型品种京科糯2000种植密度为48000株/ha时产量最高,达12787.7 kg/ha;矮秆型品种都市丽人种植密度为60000株/ha时产量最高,达10473.0 kg/ha;紧凑型品种玉美头601种植密度为54000株/ha时产量最高,达12214.4 kg/ha。【结论】高秆大穗型品种京科糯2000、矮秆型品种都市丽人和紧凑型品种玉美头601的适宜种植密度分别为48000~54000、54000~60000和54000~60000株/ha。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种不同株型鲜食糯玉米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为鲜食糯玉米的种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主处理设5个密度,副处理设3个品种,调查鲜食糯玉米生育期、株高、穗长和产量等性状.[结果]随着密度的增加,穗长、穗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逐渐减小,秃尖长、株高和穗位高逐渐增加,生育期略有延长.高秆大穗型品种京科糯2000种植密度为48000株/ha时产量最高,达12787.7 kg/ha;矮秆型品种都市丽人种植密度为60000株/ha时产量最高,达10473.0 kg/ha;紧凑型品种玉美头601种植密度为54000株/ha时产量最高,达12214.4 kg/ha.[结论]高秆大穗型品种京科糯2000、矮秆型品种都市丽人和紧凑型品种玉美头601的适宜种植密度分别为48000~54000、54000~60000和54000~60000株/ha.  相似文献   

7.
以丽薯6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理市大理镇东门试验地进行了7个播种期,3次重复的早春马铃薯播期试验,探索丽薯6号在大理市早春作的最适播种期。通过对7个播期的出苗率、出苗整齐度、株高、茎粗、株丛繁茂性,以及生育期、产量和商品薯率等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丽薯6号在大理市早春作时,12月下旬到1月中旬播种,出苗率高,出苗整齐,株高适中,株丛繁茂,产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时期,亩产达3 000 kg以上,商品薯率达85%以上。由此得出,12月下旬到1月中旬是最适播种期。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试管微型薯在广西岩溶大石山地区的发展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广西大化县七百弄乡进行马铃薯试管微型薯(MT)与普通种薯(CT),以及与当地主要作物玉米的产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MT作种薯的生育期较CT的长;马铃薯的商品薯数不受种薯类型的影响;CT和MT作种薯的两年平均产量分别为38450和26300kg/ha,分别是2006年全国马铃薯平均产量的259%和177%;MT作种薯的商品薯鲜重和干重分别是CT的69%和71%;以CT和MT作种薯种植的马铃薯商品薯折干产量1999年分别为6400和4300kg/ha,等于或高于当年8个玉米新品种的平均产量,2000年分别达7500和5600kg/ha,等于或高于当年8户农民的玉米高产示范田平均产量。因此,在广西岩溶大石山地区可以利用MT作种薯来发展马铃薯生产,并可利用该地区作为秋冬种马铃薯的种薯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适宜云霄县种植的马铃薯新品种,达到实现增产的目的,在云霄县东厦镇佳洲村对引进的6个马铃薯新品种的生物性状和经济性状进行田间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闽薯1号的产量最高,达20 375.94 kg/hm~2,较对照紫花851增产69.06%,达到极显著水平。希森3号的产量高达19 526.32 kg/hm~2,较对照紫花851增产62.01%。根据综合表现,闽薯1号和希森3号均适宜在云霄县推广种植,可以进入下一步的生产试验;中薯3号、克新19以及荷兰15可以继续进入筛选试验;费乌瑞它不适宜在云霄县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0.
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和钾肥施用量对烟薯25号和龙薯9号两个鲜食甘薯品种产质量的影响,为北方地区鲜食甘薯高产优质栽培提供参考依据。试验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分析不同种植密度(每公顷52 500、67 500株)、钾肥施用量(0、75、135 kg/hm~2)对鲜食甘薯产量、品质、钾肥利用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随钾肥用量增加,两品种的产量、商品薯率、收获指数及钾肥利用率均有所提高,T/R值有所降低;而在相同钾肥施用量条件下,烟薯25号的产量、收获指数、蔗糖、果糖含量及钾肥偏生产力随种植密度升高而减少;龙薯9号的产量、收获指数及钾肥利用率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加,最长蔓长、茎叶鲜重及T/R随种植密度增大而降低。在钾肥与种植密度互作条件下,烟薯25号在每公顷种植52 500株、钾肥施用量为135 kg/hm~2时,有最高产量31 944.6 kg/hm~2和最高商品薯率74.6%,分别较最低处理增加19.0%及18.6%;龙薯9号在每公顷种植67 500株、钾肥施用量为135 kg/hm~2时,甘薯产量为76 993.4 kg/hm~2,商品薯率为74.1%。综合考虑,本试验条件下两个甘薯品种的最适宜栽种处理:烟薯25号每公顷种植密度52 500株、龙薯9号每公顷种植密度67 500株、钾肥施用量均为135 kg/hm~2,此时有较高的产量、较高的商品薯率、更合适的T/R值和较好的品质。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新品种泉云3号引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引进马铃薯新品种泉云3号在霞浦县沙江镇进行冬种试种,并以紫花851为对照,对泉云3号的田间表现、抗性、产量等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泉云3号的丰产性、商品性、抗病性等均优于紫花851。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核麦间作模式下密度对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方法 以新冬40号为材料,于2016~2017年在核麦间作田,设置5个密度分别为450×10 3株/hm 2(M1),525×10 3株/hm 2(M2),600×10 3株/hm 2(M3),675×10 3株/hm 2(M4),750×10 3株/hm 2(M5),研究核桃不同冠区冬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及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对密度的响应。 结果 随着密度的增大,冠下区冬小麦旗叶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产量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降低;远冠区,小麦旗叶的PnTrGs和产量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各指标基本在M2处理达到最大,且冠下区各密度处理冬小麦旗叶PnTrGs均低于相应远冠区。籽粒产量,冠下区M1(450×10 3株/hm 2)处理最高为3 212.19 kg/hm 2,远冠区M2(525×10 3株/hm 2)处理最高为3 911.12 kg/hm 2。 结论 在核麦间作模式下,冠下区冬小麦应采取稀播,密度应控制在450×10 3株/hm 2以内,远冠区冬小麦适宜密度为525×10 3株/hm 2。  相似文献   

13.
【目的】摸清桂青贮一号玉米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和施肥量,旨在为桂青贮一号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肥料为主区、种植密度为副区的裂区设计,进行不同施肥量和种植密度试验试验,分小区收获并考种。【结果】A4处理(375.0kg/ha复合肥+尿素489.1kg/ha+钙镁磷肥441.2kg/ha+氯化钾375.0kg/ha)的平均产量最高,为26623.5kg/ha,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B4处理(69000株/ha)的平均产量最高,为26058.5kg/ha;相同施肥水平下,种植密度在一定范围内,桂青贮一号玉米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高,随后又呈下降趋势;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施肥水平在一定范围内时,桂青贮一号玉米的产量随着肥料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随后又呈下降趋势。【结论】桂青贮一号玉米种植密度度为69000株/ha,施肥量为每公顷施用375.0kg复合肥作底肥,追肥每公顷施尿素391.3~489.1kg+钙镁磷肥352.9~441.2kg+氯化钾300.0~375.0kg时能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摸清桂青贮一号玉米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和施肥量,旨在为桂青贮一号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肥料为主区、种植密度为副区的裂区设计,进行不同施肥量和种植密度试验试验,分小区收获并考种。【结果】A4处理(375.0 kg/ha复合肥+尿素489.1 kg/ha+钙镁磷肥441.2 kg/ha+氯化钾375.0 kg/ha)的平均产量最高,为26623.5 kg/ha,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B4处理(69000株/ha)的平均产量最高,为26058.5 kg/ha;相同施肥水平下,种植密度在一定范围内,桂青贮一号玉米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高,随后又呈下降趋势;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施肥水平在一定范围内时,桂青贮一号玉米的产量随着肥料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随后又呈下降趋势。【结论】桂青贮一号玉米种植密度度为69000株/ha,施肥量为每公顷施用375.0 kg复合肥作底肥,追肥每公顷施尿素391.3~489.1 kg+钙镁磷肥352.9~441.2 kg+氯化钾300.0~375.0 kg时能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5.
玉米宽窄行种植模式下肥密互作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研究在宽窄行种植条件下郑单958的种植密度与施肥量的互作关系。结果表明,在高密度条件下,随着密度的增加对施肥量有更高的要求。在当地合理的种植密度为6万株/hm2,产量在7 000 kg/hm2左右,建议公顷施肥量纯N 200~275 kg、P 100~137.5 kg、K 80~110 kg。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麦品种南麦618在四川东北部丘陵地区的最佳种植密度和施肥量,为科学制定其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2因素3水平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种植密度3个水平分别为2.18×106株/ha(A1)、2.48×106株/ha(A2)和2.78×106株/ha(A3),施肥量3个水平分别为N 33.0 kg/ha+P 25.7 kg/ha(B1)、N 66.0 kg/ha+P 51.3 kg/ha(B2)和N 99.0 kg/ha+P 77.0 kg/ha(B3).生育期内分别测定南麦618的相关农艺性状、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单茎绿叶面积,成熟时各小区单独收获计算产量.[结果]随着种植密度加大,南麦618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增加,成穗率下降,穗粒数和千粒重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穗长变短,产量、收获指数呈上升趋势,旗叶叶绿素含量降低,单茎绿叶面积减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南麦618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增加,成穗率下降,穗粒数和千粒重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穗长变长,产量、收获指数呈上升趋势,旗叶叶绿素含量升高,单茎绿叶面积增大.种植密度和施肥量的交互作用对穗粒数和产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有效穗数与产量显著相关(P<0.05).综合分析,A2B3处理的农艺性状最优,光合性能最佳,产量最高(5.49×103 kg/ha).[结论]在川东北丘陵区种植南麦618时,种植密度以2.48×106株/ha、施肥量以N 99.0 kg/ha+P 77.0 kg/ha为宜.  相似文献   

17.
不同种植密度对白肋烟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种植密度对白肋烟烟叶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及品质的影响,确定白肋烟最佳种植密度,为优化其农艺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OPA、FMOC联合在线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种植密度下白肋烟中游离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种植密度对白肋烟氨基酸含量的影响表现为:天冬氨酸〉丝氨酸〉苯丙氨酸〉谷氨酸、甘氨酸、组氨酸、精氨酸+苏氨酸、丙氨酸、脯氨酸、酪氨酸、蛋氨酸、赖氨酸、亮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胱氨酸;总游离氨酸的含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不同处理之间以行株距100cm×50cm、种植密度19995株/ha烟叶的香气质较纯净、香气量较足、杂气较少、刺激性较低、总得分最高,行株距110cm×45cm、种植密度20190株/ha和行株距120cm×40cm、种植密度20835株/ha次之,行株距120cm×50cm、种植密度16665株/ha得分最低。【结论】种植密度对白肋烟中的天冬氨酸、丝氨酸、苯丙氨酸含量的影响最大,而对胱氨酸、缬氨酸和异亮氨酸的影响较小。行株距110cm×45cm,种植密度20190株/ha时,总游离氨基酸含量最大,可获得质量好、品质优的白肋烟烟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玉米(Zea mays L.)新品种洛单248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产量及群体生理指标进行研究,为提高其单产和总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5个种植密度分别为4.50万、5.25万、6.00万、6.75万、7.50万株/hm2,4次重复。[结果]在6.00万株/hm2的种植密度下,群体叶面积指数发展动态合理,具有"前快、中稳、后衰慢"的特点,且群体叶面积持续时间较长,有利于叶片光合的进行,后期干物重增长最为迅速;通过产量分析得出,洛单248在豫西获得理论最高产量的种植密度为64 306.3株/hm2。[结论]洛单248在豫西种植的最佳密度为6.0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9.
种植密度对夏玉米冠层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夏玉米品种郑单958和浚单20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密度条件下夏玉米群体冠层辐射特征和光合特性。结果表明,郑单958玉米叶面积指数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升高,两品种吐丝期叶面积指数均在82 500株/hm2处理时最高。透光率随密度增加而减小,冠层顶部透光率显著高于冠层底部。吐丝期两品种叶绿素a和叶绿素总含量表现为75 000株/hm2、82 500株/hm2处理高于67 500株/hm2、90 000株/hm2处理。穗位上第3叶Fv/Fm、qP高于穗位叶和穗位下第3叶,NPQ低于穗位叶和穗位下第3叶。随生育进程茎粗在吐丝期达到最大值,浚单20茎粗随密度增加而减小。郑单958在密度为90 000株/hm2时产量最高,为12 166.070kg/hm2,而浚单20则在82 500株/hm2时产量最高,为9 705.709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