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从日本冲绳输引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Coccobius azumai Tachikawa到我国广东省防治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的研究。通过对该蜂的繁育、释放及其对松突圆蚧的控制效能等研究,采用松突圆蚧密度较大的小片林地繁育种蜂,再用蜂源地的种蜂枝条扎成2—3kg一把,以600m的间隔进行人工挂放或飞机撒放的方法,放蜂面积约26万公顷,结果表明:95%以上的放蜂点定居成功,放蜂后一年内平均寄生率40%以上,二年后松突圆蚧雌蚧密度控制在每针束1头以下,虫口下降80%—90%,起到了较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应用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日本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1989年林间释放定居成功,1990~1993年采用人工挂放和飞机撒放种蜂枝条的方法,防治控制面积14.09万hm2。放蜂点的小蜂定居率达98%以上,1.5年后,松突圆蚧雌蚧被寄生率稳定在20%~30%,雌蚧密度由放蜂前每针束3头以上,下降为每针束0.3~0.6头,防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飞机撒放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每架次装种蜂枝条200把,在松突圆蚧疫区以160~180公里/小时的航速作业,每13秒钟投放一把,每把控制面积33.3公顷。试验共作业飞行6架次,防治面积4万公顷,小蜂定居成功率达100%,半年后投放点中心区的平均寄生率达19.8%。每公顷防治成本2.25元,比地面人工挂枝放蜂速度快,成本低,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人工收蜂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Coccobius azumai Tachikawa是有效防治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的重要寄生性天敌.在前人对花角蚜小蜂研究的基础上,2002年5月从日本冲绳引进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后,改进了人工大量收蜂技术,应用自行设计的收蜂棚进行敞口式大量收蜂,大大提高了收蜂量.2006-2007年分别收到花角蚜小蜂22 372头和54 556头.在福建松突圆蚧发生区推广应用,为松突圆蚧的生物防治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持续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5.
湿地松粉蚧外引寄生天敌室内繁殖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广东省森林病虫害防治与检疫总站昆虫繁育室,用接种了湿地松粉蚧的湿地松和火炬松盆栽幼树,繁殖从美国引进的湿地松粉蚧寄生天敌——火炬松短索跳小蜂、迪氏跳小蜂和粉蚧广腹细蜂,连续10年成功繁殖出子代蜂,并长期保持一定的种群数量。释放的亲代寄生蜂数量与检查到的子代寄生蜂数量的比例为6:1。  相似文献   

6.
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面积达100多万hm^2,全面覆盖松突圆蚧疫区范围。放蜂定居成功率达85%以上,花角蚜小蜂普遍形成自然种群,有效地减缓松突圆蚧的扩散速度及将松突圆蚧控制在有虫不成灾的范围。  相似文献   

7.
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种群下降原因初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89年广东省从日本引进花角蚜小蜂成功控制了检疫性害虫松突圆蚧灾情。1998年后放蜂区花角蚜小蜂种群急剧下降、数量大幅度减少,后因小蜂种源缺乏放蜂工作中断,致使松突圆蚧虫口密度逐渐上升,灾害日益严重。本文结合花角蚜小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影响花角蚜小蜂种群稳定的因素,从气温、寄主、种源3个方面初步探讨广东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种群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友恩蚜小蜂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天敌友恩蚜小蜂(Encarsia amicula Viggiani et Ren)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试验表明,短时间的低温(5℃)对小蜂的活动影响不大,小蜂能恢复正常活动,时间越长,影响越大。低温持续24h,小蜂就会死亡。该小蜂一天中在上午11:00~下午13:00及下午15:00~17:00有两个出蜂高峰。松突圆蚧蚧壳大小与虫体大小的关系并不紧密,有的蚧虫蚧壳大,虫体并不大。蚧壳大小与友恩蚜小蜂羽化孔大小也没有相关性。观察还发现,友恩蚜小蜂可在自己、同种或异种小蜂产过卵的松突圆蚧上产卵,嗜好孕卵期的雌蚧上产卵。小蜂不寄生雄蚧,寄生范围是二龄以上雌蚧。友恩蚜小蜂的产卵量随体长增长而增加,变化曲线呈生长曲线型。在喂食蜂蜜的条件下,羽化第一天产卵占整个产卵量的68%,平均产卵率为65.79%。友恩蚜小蜂自然性比约为40:1,未经交配的友恩蚜小蜂可以繁殖,其子代均为雌性。小蜂在下午4:50左右寄生活动最为频繁。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近期内采用蜡蚧轮枝霉生物农药、引进花角蚜小蜂、飞机喷洒枝孢霉和松突圆蚧性信息素防治松突圆蚧所取得的科研新进展。  相似文献   

10.
应用花角蚜小蜂(CoccobiusazumaiTachikawa)防治松突圆蚧(HemiberlesiapitysophilaTakagi)面积达100多万hm2,全面覆盖松突圆蚧疫区范围。放蜂定居成功率达85%以上,花角蚜小蜂普遍形成自然种群,有效地减缓松突圆蚧的扩散速度及将松突圆蚧控制在有虫不成灾的范围。  相似文献   

11.
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种群下降原因初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 9年广东省从日本引进花角蚜小蜂成功控制了检疫性害虫松突圆蚧灾情。 1998年后放蜂区花角蚜小蜂种群急剧下降、数量大幅度减少 ,后因小蜂种源缺乏放蜂工作中断 ,致使松突圆蚧虫口密度逐渐上升 ,灾害日益严重。本文结合花角蚜小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影响花角蚜小蜂种群稳定的因素 ,从气温、寄主、种源 3个方面初步探讨广东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种群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对松突圆蚧优势本土寄生蜂——友恩蚜小蜂Encarsia amicula林间人工释放后的扩散能力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友恩蚜小蜂在林间释放后,360d的寄生扩散半径可达到200m,在山地横向扩散速度快于纵向扩散。环境条件的变化对该蜂繁殖量影响较大,而对扩散速度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4种常用杀虫剂对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Coccobius azumai Tachikawa的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林间通常使用浓度的情况下,灭杀毙对成蜂毒性最大,其次是敌杀死和松脂柴油乳剂,灭幼脲3号对成蜂无明显触杀毒性。  相似文献   

14.
曹瑛  张学科  孙凡 《林业科技》2000,25(1):26-28
对红皮云杉球蚧重要内寄生天敌云杉蚧跳小蜂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该蜂在黑龙江省1年2代,以幼龄幼虫在云杉球蚧雄若虫体内越冬,寄生率达23.15%,而且不同温度及食物对成虫寿命具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试验旨在研究规模化繁育生产过程中,不同接种方式对白蛾周氏啮小蜂寄生率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用接蜂纸箱接蜂,寄生率较高,达83.50%,腐烂率也较低,占8.0%。由于纸箱每箱可以同时接200多个寄主茧蛹,接蜂操作也非常简便、省工省时,适宜于大规模繁育生产。  相似文献   

16.
五种常用农药对黑色软蚧蚜小蜂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五种常用杀蚧药剂的田间使用浓度对黑色软蚧蚜小蜂的成蜂和寄主体内的该蜂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采用药膜法测定五种药剂对成蜂的毒性顺序为:喹硫磷>氧化乐果>水胺硫磷>速扑杀>机油乳剂。对寄主体内黑色软蚧蚜小蜂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水胺硫磷>喹硫磷>氧化乐果>机油乳剂>速扑杀。  相似文献   

17.
试验旨在研究规模化繁育生产过程中,不同蜂蛹比对白蛾周氏啮小蜂寄生率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用纸箱大规模接蜂时,蜂蛹比100∶1和80∶1的寄生率较高,可达90%左右。考虑到成本问题,生产中应以80:1左右的蜂蛹比接蜂为好,适当的高蜂蛹比接蜂,有利于提高接蜂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对克拉玛依农田开发区防护林上发生的杨盾蚧天敌昆虫种类及其自然控制作用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杨盾蚧天敌昆虫主要是长棒四节蚜小蜂和孪斑唇瓢虫,其中长棒四节蚜小蜂自然寄生率高达41.5%。此外,在室内对杨盾蚧的主要捕食性天敌孪斑唇瓢虫的捕食量以及孪斑唇瓢虫和杨盾蚧之间的密度功能反应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孪斑唇瓢虫对杨盾蚧若虫具有较大的捕食潜能,而且对若虫的寻找效应均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9.
友恩蚜小蜂是松突圆蚧的重要优势寄生蜂,已广泛应用于松突圆蚧的生物防治.经2008年观察发现:在广东省惠东县大岭镇文布种蜂地,友恩蚜小蜂一年出现两个数量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3~6月,第二个小高峰出现在10 ~ 11月.在罗定市苹塘镇林间,友恩蚜小蜂一年发生11代,世代重叠.  相似文献   

20.
松突圆蚧是马尾松的毁灭性害虫,防治困难,为探索对松突圆蚧经济有效的防治途径,用寄生在甘蔗灰粉壳虫上的寄生曲霉菌对松突圆蚧进行了致病力试验,其寄生率为13.9%—64.9%。同时对寄生曲霉菌的生物学特性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