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8 毫秒
1.
选取芦苇和人工湿地处理中未见应用报道的姜花,通过人工模拟湿地,采用畜禽养殖废水处理二级工艺出水进行处理,研究它们在处理过程中的脱氮除磷效果.结果表明有植物床的脱氮除磷效果好于无植物床,复合床脱氮除磷效果最好,但芦苇床、姜花床、复合床之间的差异不显著;污水处理后,湿地植物各器官中的氮磷含量及分布有变化,芦苇叶对氮、磷的积累量最大,姜花根对氮的积累量最大,而对磷积累不明显;姜花可用于人工湿地进行处理污水.  相似文献   

2.
选取芦苇和人工湿地处理中未见应用报道的姜花,通过人工模拟湿地,采用畜禽养殖废水处理二级工艺出水进行处理,研究它们在处理过程中的脱氮除磷效果。结果表明:有植物床的脱氮除磷效果好于无植物床,复合床脱氮除磷效果最好,但芦苇床、姜花床、复合床之间的差异不显著;污水处理后,湿地植物各器官中的氮磷含量及分布有变化,芦苇叶对氮、磷的积累量最大,姜花根对氮的积累量最大,而对磷积累不明显;姜花可用于人工湿地进行处理污水。  相似文献   

3.
潘长森  王小娇 《安徽农业科学》2015,(10):234-238,242
[目的]研究模拟人工湿地脱氮除磷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建筑垃圾中产生量最大的废砖作为人工湿地基质,对校园生活污水进行处理,测定其脱氮除磷的效果,并从植物生长阶段、光照强度、温度、pH、进水浓度等多个方面对建筑垃圾人工湿地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进行讨论.[结果]建筑垃圾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效率都出现先下降后上升,最后再下降至稳定的趋势;综合考虑外界影响因素下,pH与氨氮去除率、氨氮面积负荷去除率、总磷去除率及光照强度与总磷面积负荷去除率,温度与总磷面积负荷去除率均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显著线性关系.[结论]和传统脱氮除磷工艺相比,人工湿地技术具有良好同步脱氮除磷效果,人工湿地系统也更适用于光照条件较好、温度偏高且污水pH偏碱性的场合.  相似文献   

4.
湿地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的吸收及去除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湿地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氮、磷的吸收与人工湿地脱氮除磷之间的关系,以威宁草海西海码头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全年监测了人工湿地氮、磷的去除效果,对4种湿地植物的生物量和体内氮、磷含量进行分析并测算4种湿地植物的氮磷吸收能力及去除贡献。结果表明:湿地植物种类不同,其吸收氮、磷能力差异较大,菖蒲、水葱对氮、磷的吸收能力较高,茭白、美人蕉的吸收能力较弱(以吸收能力综合评分评定)。按全年衡算,湿地植物TN吸收量为13.08~104.18 g/(m2·a),植株TN吸收量占湿地氮去除量的0.31%~2.49%,地上部分吸收量占湿地氮去除量的0.2%~1.51%;TP吸收量为0.90~5.55g/(m2·a),TP的吸收积累量占湿地磷去除量的0.18%~1.13%,地上部分吸收量占湿地去除量的0.12%~0.72%。湿地植物的直接吸收量对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贡献较小(小于10%),在其利用和选择上应考虑其综合作用及其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5.
以洞庭湖湿地艾蒿、水芹、苔草、益母草、菖蒲、芦苇等6种典型群落优势湿地植物为材料,测定各形态氮和磷的质量浓度变化及根表面积、根系氧化力等指标,探讨湿地植物根系特征和根系氧化力对氮、磷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6种洞庭湖湿地植物培养液中氮和磷质量浓度均逐渐降低后趋于平缓的趋势。6种湿地植物对培养液中氮和磷的去除率比CK分别提高了47.48%~69.89%和44.43%~66.71%,且不同湿地植物对氮和磷的去除效果存在显著性差别(P0.05)。6种湿地植物体内氮、磷积累量也存在差异,培养期内植物体内氮的积累量为206.57~399.03 mg·株~(-1),磷的积累量为27.26~53.78 mg·株~(-1),其中,艾蒿、水芹、苔草湿地植物生长量和氮、磷积累量显著高于菖蒲和芦苇。6种湿地植物的根表面积、根系氧化力分别在36.91~58.57 cm~2和4.63~23.57μg·g~(-1)·h~(-1),艾蒿的根表面积和根系氧化能力最大,水芹和苔草次之,芦苇最低。相关关系分析表明,6种湿地植物生物量、根表面积、根系氧化力与氮质量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磷质量浓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魏彩春  梁宁  王敦球  林华  曾鸿鹄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636-17639,17698
以无植物、沸石和石灰石1:1体积混合为基质的模拟人工湿地系统为对照,研究了美人蕉与富贵竹在不同种植方式及3组反应停留时间下对生活污水中污染物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湿地在72h停留时间下具有更好的脱氮除磷效果,而COD的去除效果则在48h停留时间下较为稳定,24h停留时间下各个湿地的处理效果均不理想。不同植物对脱氮除磷的效果差异较大,但各个湿地的COD去除效率在相同停留时间下差别不大。关人蕉湿地的脱氮除磷效率在3个停留时间下均优于其他湿地。美人蕉和富瓷竹混合种植体系对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与美人蕉单一种植体系差异不明显,美人蕉湿地表现出更稳定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人工模拟条件下,利用室内试验箱培育,研究了挺水植物芦苇、慈姑和浮叶植物睡莲、荇菜对人工配置污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4种水生植物均能有效吸收污水中过剩的氮、磷营养物质,经过20d植物处理,对水体中氮素去除率表现为芦苇(77.25%)慈姑(76.16%)荇菜(75.13%)睡莲(71.69%),对磷素去除率表现为芦苇(78.97%)慈姑(75.76%)荇菜(75.23%)睡莲(73.09%);4种水生植物对污水中的氮磷去除效果均比较明显,在相同条件下脱氮除磷效果最好的是挺水植物芦苇。  相似文献   

8.
通过自由水面人工湿地的中试,研究了上海梦清园人工湿地芦苇的不同器官氮、磷含量的季节动态与分配及其地上部分生物量季节动态,并探讨了芦苇的最佳收割期。结果表明,梦清园人工湿地芦苇的不同器官氮、磷含量都随季节波动,且在一个生育周期内,芦苇叶、茎、须根及其地上部分的氮、磷含量曲线呈典型的单峰式。叶和地上部分的氮磷含量峰谷在秋季10月底11月初,茎的峰谷在进入严冬前12月初。早春3月下旬芦苇返青后,芦苇生长曲线呈典型的单峰式,生物量极大值出现在10月底11月初,其中10月21日达6624g.m-2。芦苇地上部氮、磷积累量也在10月底11月初达到最高,10月21日氮、磷积累量分别为151.7g.m-2和32.5g.m-2,说明此时收割芦苇能最好地发挥湿地芦苇的去除氮、磷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3种湿地植物对养猪废水的脱氮除磷效果。[方法]采用人工湿地工艺处理技术,研究水葫芦、芦苇、水花生对养猪废水中氨氮(NH_4~+-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_(Cr))的去除效果。[结果]水力停留时间(HRT)为20 d时,人工湿地对COD_(Cr)、NH_4~+-N、TP的去除效果较好,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5.5%、90.6%和82.2%,达到了预期目的。[结论]该工艺能使工程化处理养猪废水达到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0.
6种水生植物在人工湿地中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韩苏娟  尤朝阳  万玉龙  刘汤勋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367-6368,6397
[目的]比较6种水生植物在人工湿地中的特性,为选出耐低温、脱除有机质好的优势品种提供依据。[方法]用黄菖蒲、水莎草、香蒲等6种水生植物构建垂直流人工湿地,比较其在秋季处理城市污水的效果。[结果]黄菖蒲湿地CODcr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为60.73%,大红草去除效果最差,去除率为33.72%;黄菖蒲、水莎草和芦苇对TN去除效果相似,达30%以上;对照试验除P率达65.46%,植物湿地对TP去除率比对照试验仅提高4.78%~11.06%。[结论]植物在人工湿地中对COD的去除效果较明显;填料对P的吸附是湿地除P的主要因素,而植物除P效果不明显;黄菖蒲、芦苇及水莎草是低温环境中较佳的湿地植物。  相似文献   

11.
黄河口几种盐沼植物对滨海湿地净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云芳  李秀启  董贯仓  刘峰  王亚楠  客涵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499-19501,19512
比较4种植物体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差异,测定4种植物成熟期体内重金属(Cu、Zn、Cd、Cr、Pb、As、Hg)和营养盐(TN、TP)的含量,并计算出4种植物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的大小。结果表明,盐地碱蓬富集Cu、Zn、Pb、As的能力最大且转移系数最大,而芦苇对Cd、Hg的富集能力较大。从净化角度来考虑,收获盐地碱蓬和芦苇对修复重金属污染效果更理想;4种植物对氮的吸收能力差别较大,对磷的吸收能力差异较小,且氮吸收明显大于磷吸收。盐地碱蓬对N、P的转移都是最快的。收割芦苇和盐地碱蓬能有效地去除湿地中存在的TN,收割盐地碱蓬和香蒲则能降低土壤中存在的TP。  相似文献   

12.
垂直潜流湿地对生活污水的净化效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取间歇式进水和垂直潜流湿地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际生活污水,构建了4个人工湿地,即菖蒲湿地、芦苇湿地、混栽湿地(菖蒲和芦苇)及空白对照湿地,针对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及植物种属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总氮(TN)和氨氮(NH4+-N)的去除,种植植物的湿地以HRT为7d处理效果最好,TN和NH4+-N去除率最高分别达到99.60%和99.58%。空白湿地中,TN去除率以HRT为6d和NH4+-N去除率以HRT为5d为最好,最高分别达到87.90%、91.80%。对总磷(TP)的去除,4个湿地均以HRT为6d为最佳,去除率均高于93.00%。通过对不同植物的研究,发现植物床对氮的去除效果优于空白湿地,芦苇湿地和混栽湿地的处理效果均优于菖蒲湿地。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芦苇在高浓度畜禽废水污染胁迫下遗传特性的变化,将人工湿地试验池中生长的,受高浓度畜禽废水长期污染胁迫的和未受到污染的供试芦苇材料各20个单株幼芽分别混合提取DNA,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在160个随机引物中进行筛选。找到3个能够扩增出差异且重复性较好的RAPD引物:S74、S516和S14。结果表明,在高浓度畜禽废水长期污染胁迫下,芦苇在DNA水平上产生了变异,其变异产生的特异性扩增片段可能与芦苇抗污染基因紧密连锁,芦苇在高浓度畜禽废水污染胁迫下的抗污染旺盛生长特性也可能与这种变异有关。同时,本研究结果能为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揭示人工湿地植物的强去污能力机理和抗污染特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人工湿地典型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为研究对象,探索芦苇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对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混合物(双氯芬酸、布洛芬、吲哚美辛、酮洛芬、萘普生)长期胁迫的响应。首先,优化测定有机酸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然后,构建水培和人工湿地两种体系,于NSAIDs胁迫下(地表水浓度...  相似文献   

15.
天津塘沽作为滨海新区核心区,是目前天津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由于本区盐碱土壤等自然条件,污水中盐分含量较高,制约了废水的回用。本文通过模拟人工湿地实验,比较了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盐地碱篷(Suaeda salsa)、碱蒿(Artemisia anethifolia)、黄花鸢尾(Iris wilsonii)、盐角草(Salicornia europaea)和大米草(Spartina anglica)等耐盐植物对轻污染水体中高浓度氯离子的去除能力,筛选出去除能力较强的植物,并确定植物对盐分去除率达到最大时的生态系统条件。结果表明,适合人工湿地的耐盐碱植物对氯离子的去除效果依次为:芦苇>盐地碱篷>碱蒿>黄花鸢尾>盐角草>大米草,停留时间一般在第4 d时可达到平衡。该研究为利用人工湿地处理高盐废水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浮水植物型人工湿地对水稻田排水中氮磷污染的控制效果。[方法]介绍了浮水植物的特点及净化污染物的原理,并通过浮水植物型人工湿地对水稻田排水中氮磷污染物的控制,分析其净化效果。[结果]浮水植物型湿地对双季早晚稻总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2.17%、62.23%;对双季早晚稻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45.69%、74.37%,总氮、总磷的去除效果均较好。同时,浮水型植物还具有生态价值和观赏价值。[结论]浮水植物型人工湿地不仅能有效控制农田排水的氮磷污染物,而且能维持农田生态系统健康。  相似文献   

17.
在湿地系统中,木本植物一般比草本植物的生物量大,寿命更长,对有机物、氮和磷等有更强的生物累积能力.适应水环境的木本植物若能应用到人工湿地中,并构建出层次分明的复层植物群落,可避免草本植物人工湿地后期繁琐的维护工作,减少湿地管理成本,克服传统的人工湿地因草本植物季节性枯萎造成的生态位空缺,维持一定的污水处理效果,保证人工湿地运行的持久性.这符合低养护持久型人工湿地的构建理念,值得在人工湿地配置中推广.文章对人工湿地木本植物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并对木本植物在人工湿地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以两种浓度畜禽废水(高浓度畜禽废水原水和经一倍稀释的中浓度畜禽废水)胁迫湿地植物芦苇,研究其对芦苇根系活力、游离脯氨酸含量、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质膜透性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畜禽废水较中浓度畜禽废水对芦苇生理特性的影响更为强烈,两种浓度畜禽废水胁迫均促使芦苇根系活力明显上升、游离脯氨酸含量在急速下降后稳定在一个较低水平、MDA含量稳中有降、电解质渗漏现象不明显.由此说明芦苇在畜禽废水胁迫下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耐受性,可作为人工湿地处理畜禽废水的主要植物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人工湿地植物对北京未来科技城污水处理的效果,以芦苇、水葱、泽泻、香蒲、荷花和凤眼莲6种常见的挺水植物为研究对象,设计了2个阶段的试验。结果表明,芦苇、香蒲和凤眼莲组合最好,对COD,BOD5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9.2%,47.6%和54.4%,综合净化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