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摘要:概述纳米二氧化钛(nTiO2)光催化机理,重点介绍其在植物病虫害防治、农药降解和剂型加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展望,以期对nTiO2在农药领域中的应用有一个总体认识,也为该领域深入研究拓展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钒对日本青鳉的急性毒性及与镍·镉的毒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钒对水生生物毒性强弱,为制定含钒废水排放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日本青鳉为受试生物,采用半静止生物测试法,比较研究了V(Ⅴ)和Ni2+、Cd2+对日本青鳉的急性毒性。[结果]V(Ⅴ)、Ni2+和Cd2+对日本青鳉的96 hLC50分别为2.73、6.02和0.22 mg/L;3种重金属毒性强度依次为Cd2+〉V(Ⅴ)〉Ni2+。[结论]Cd对日本青鳉是高毒物质,V和Ni是中毒物质,可见V与Cd和Ni一样应属于第1类污染物,建议参照Cd和Ni排放标准,将废水中V的排放浓度定为0.1~1.0 mg/L。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新兴有机和无机复合污染对海陆交错带关键性物种沙蚕的生态毒理学效应,在实验室条件下,考察了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毒理学指标(致死率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与污染物[佳乐麝香(HHCB)和纳米二氧化钛(纳米TiO_2)]浓度间的关系。单一污染胁迫结果显示:HHCB和纳米TiO_2对P.aibuhitensis均具有潜在生理毒性。通过8 d的P.aibuhitensis致死率与污染物浓度间关系得到HHCB的半致死浓度(LC50)为313.21 mg·L-1,纳米TiO_2的LC50为27.09 mg·L-1。P.aibuhitensis乙酰胆碱酯酶(ACh E)活性随HHCB浓度增加而降低,即ACh E抑制率随其浓度增加而增加。与单一HHCB处理的沙蚕ACh E活性相比,纳米TiO_2的存在使其ACh E活性显著降低。研究结果表明,纳米TiO_2可以促进沙蚕ACh E对HHCB的敏感性,进而加重HHCB对P.aibuhitensis的神经毒性。因此,ACh E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用来表征环境中新兴污染物的神经毒性;纳米TiO_2作为新型环境修复材料在使用时一定要考量其可能带来的复合污染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4.
当前有关微纳米塑料生物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和淡水水生生物中,其对陆生植物影响的研究在近几年才陆续展开。本文主要从微纳米塑料的植物吸收传输和分布、微纳米塑料对植物不同生物学水平的毒性效应,以及微纳米塑料与其他污染物共存时对植物的联合毒性效应进行综述,并对未来微纳米塑料对植物的毒性效应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间苯二酚(m-dihydroxybenzene)和邻苯二酚(o-dihydroxybenzene)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datus)的毒性效应,为评价酚类化合物对水生生物的毒害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单因子急性毒性试验,分别检测不同质量浓度间苯二酚(10.00,12.10,14.50,17.40,20.90,25.20和30.20 mg/L)和邻苯二酚(20.00,28.05,39.45,55.46,77.98,109.60和154.20 mg/L)对泥鳅的急性毒性效应,观察泥鳅的中毒症状,统计死亡率,建立死亡几率与药物质量浓度常用对数值的回归方程,计算 2 种化合物对泥鳅的半致死浓度 (LC50)和安全浓度(SC)。【结果】泥鳅在高质量浓度(25.20,30.20 mg/L)间苯二酚中8 h 开始出现死亡,在高质量浓度邻苯二酚(109.60,154.20 mg/L)中16 h 开始出现死亡;2 种化合物对泥鳅的毒性作用随其在体内积累质量浓度的增大、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间苯二酚对泥鳅 24,48,72和96 h的LC50分别为 27.04,23.44,20.91和17.40 mg/L,SC为5.29 mg/L;邻苯二酚对泥鳅24,48,72和96 h的LC50分别为 127.50,96.74,75.53和50.53 mg/L,SC 为 16.71 mg/L。【结论】间苯二酚与邻苯二酚均为高毒性污染物,且前者比后者的毒性更大;泥鳅群体对间苯二酚反应的同质性较高;生产中对这 2 种化合物的毒性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纳米氧化锌和二氧化钛对斜生栅藻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生产和应用的快速发展,纳米材料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环境,导致污染的可能大大增加,对其可能产生的环境风险和生物安全值得关注。以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gnus)为指示生物,采用藻类生长抑制、光合色素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测定等实验,研究了纳米氧化锌(ZnO)和纳米二氧化钛(TiO2)的毒理学效应。结果显示:纳米ZnO在低浓度时(5 mg·L-1)对斜生栅藻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随着浓度升高,逐渐表现为抑制;在最高浓度50 mg·L-1时,细胞色素含量减少,蛋白质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明显下降,引起显著细胞氧化损伤。纳米 TiO2也表现为低浓度(1 mg·L-1)促进、高浓度(200 mg·L-1)抑制藻类生长的趋势,同时高浓度还导致细胞色素和蛋白质含量减少,抗氧化酶活性明显下降,同样引起氧化胁迫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此类纳米材料的生态毒性效应不容忽视,为此应进一步加强其环境健康和生态毒性研究,为纳米材料的生态风险评价和安全评估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纳米技术的健康、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油菜-紫花苜蓿混种对土壤中菲、芘的修复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混种模式下植物对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污染的联合修复、积累效应。【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法,对比研究油菜、紫花苜蓿在不同栽培模式下对土壤中芘、菲的去除效果与修复机制。【结果】在试验浓度范围内,混种模式下芘、菲的修复效果明显超过单种模式。油菜、紫花苜蓿联合种植70 d后,土壤中菲、芘平均去除率为75.06%、68.22%,分别比二者单独种植时高出43.26%、40.38%和11.03%、16.29%,强化效果明显。植物本身能够吸收与累积在一定量的菲和芘,累积量与土壤中菲、芘的添加浓度正相关。相同污染水平下,茎叶部积累量低于根部、菲小于芘、混种模式低于单种模式。在植物-微生物系统中,微生物降解、植物-微生物联合效应是菲、芘去除的主要途径,但植物-微生物联合效应是混种模式下强化修复PAHs污染的主要原因。【结论】混种模式能强化PAHs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减少植物积累、缓解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酚A(bisphenol A,BPA)与对硝基酚(p-Nitrophenol,p-NP)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datus)的联合毒性效应,为评价酚类化合物对水生生物的毒害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预试验确定的BPA、p-NP对泥鳅的最大耐受质量浓度和最小全致死质量浓度,按等对数(常用对数)间距将BPA与pNP分别设置5个质量浓度(BPA:4.8,5.8,6.9,8.3,10.0 mg/L;p-NP:11.6,13.6,15.8,18.4,21.5 mg/L)处理泥鳅,同时设空白对照(加蒸馏水),每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置10条泥鳅,试验开始后,连续8 h观察泥鳅的活动、中毒情况及体色变化,每24 h统计1次泥鳅的死亡率,计算 24,48,72 和 96 h 泥鳅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按 BPA与 p-NP 单一毒性 96 h LC50值进行毒性1∶1的联合毒性试验,并采用 Marking 水生毒理联合毒性相加指数(AI)法评价 2 种化合物对泥鳅的联合毒性效应。【结果】24,48,72 和 96 h 时,BPA对泥鳅的LC50分别为 8.31,8.02,6.95 和 6.43 mg/L,p-NP对泥鳅的LC50分别为19.25,17.58,17.04和14.70 mg/L。不同染毒时间下,BPA与p-NP对泥鳅的联合毒性作用AI均小于0,且随着时间的延长,AI的绝对值逐渐变小。【结论】BPA与p-NP均为高毒性污染物,且前者比后者的毒性更大;二者的联合作用表现为拮抗作用,并且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拮抗作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腐植酸存在条件下纳米二氧化钛对水体污染物迁移的影响,提取两种代表性腐植酸(泥炭腐植酸和底泥腐植酸),研究了腐植酸存在条件下菲在纳米二氧化钛上的吸附行为。吸附实验采用批量平衡振荡法,考察吸附动力学、菲初始浓度以及环境因素(pH值和离子强度)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腐植酸负载到纳米二氧化钛的表面后,使纳米二氧化钛对菲的吸附能力显著提高,纳米二氧化钛对菲的吸附系数为6.71 L·kg-1,负载这两种腐植酸后吸附系数分别为715、348 L·kg-1,并且芳香碳含量高的腐植酸对吸附容量的增量效果明显高于脂肪碳含量高的腐植酸;负载腐植酸后对菲的吸附速率明显加快,吸附平衡时间由168 h减为48 h,并且吸附动力学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体系的pH值和离子强度变化均能影响菲的吸附,可能与不同pH值和离子强度下附着在纳米二氧化钛表面的腐植酸结构不同有关;芳香碳含量高的腐植酸对吸附的影响作用更容易随pH值和离子强度的变化而改变,可能与其在不同条件下的结构变化有关。因此,在评价纳米二氧化钛的环境效应时,腐植酸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文章采用室内土培试验,选择菲、芘作为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代表污染物,土壤酶作为污染物的生态毒理指标,探讨菲、芘单一及复合污染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菲、芘单一污染对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表现为低浓度升高,高浓度降低的趋势,在复合处理中该酶的活性也出现低浓度升高,高浓度下降的趋势,菲的浓度为200mg/kg与菲组合处理时,土壤多酚氧化酶的活性相较于单一污染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全部低于空白组.菲、芘单一处理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变化与多酚氧化酶基本一致,在复合处理中菲浓度为0-200mg/kg时,随土壤中芘的浓度的增大都出现了土壤脲酶的活性先升高后降低的规律.以上结果提示:菲、芘单一及复合污染对土壤酶活性都有一定的影响,且复合污染的强度大于单一污染.  相似文献   

11.
铅对羊蹄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波  陈建华  杨帅  郭链  翁美娅  贾琪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341-16343
[目的]探索重金属铅对羊蹄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以成熟羊蹄种子为材料,研究在不同的Pb(NO3)2质量浓度(0、75、150、300、600、900、1 200和1 500 mg/L)的溶液处理下,羊蹄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变化。[结果]铅胁迫对羊蹄种子萌发的影响不显著;低浓度的铅处理对幼苗的生长影响不大,但随着铅浓度的升高,幼苗根长、湿重、干重、含水率均受到较大影响。[结论]铅对羊蹄种子萌发的影响不显著,但对羊蹄幼苗的生长表现出抑制,且抑制程度随其浓度的增大呈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12.
菲降解细菌L2的培养条件研究及菲降解率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选择性富集培养,从沈抚灌区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到1株菲降解细菌L2,该菌株能以菲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通过对L2菌株培养条件优化,确定其最佳培养条件为pH值7.0~7.2,温度28~30℃,150 ml容积三角瓶装液量50 ml。并测定了L2菌株对不同浓度菲的降解率,结果表明,在培养7 d后L2菌株对培养基中浓度为501、001、50 mg/ml的菲的降解率分别为100%、96.4%和97.4%。  相似文献   

13.
采用静水试验法,在水温10~13℃条件下,研究了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暴露于Zn(Ⅱ)浓度为0.050、0.150、0.500 mg/L的海水中75 d时,Zn(Ⅱ)在幼参体内的蓄积情况以及对其生长、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Zn(Ⅱ)浓度为0.050 mg/L和0.150 mg/L的试验组幼参没有出现中毒及死亡的现象,存活率均为100%,体长增长率分别为(60.10±17.11)%、(50.37±6.29)%,体重增长率分别为(145.305±14.671)%、(100.949±40.471)%,与空白对照组(自然海水)幼参的体长(60.34%±17.11%)和体重(146.354%±14.671%)相比,增长率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0.150 mg/L浓度组的幼参体长、体重的增长率偏低,且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趋势更加明显;而0.500 mg/L浓度组的幼参在Zn(Ⅱ)的长期胁迫下,由缓慢生长、个别死亡转变为中毒萎缩、大量死亡,出现了负增长的现象(体长增长率为-24.94%±13.21%,体重增长率为-23.776%±17.706%),存活率仅为(38.67±15.53)%。Zn(Ⅱ)的毒性效应表现为慢性的、持续的,幼参对Zn(Ⅱ)的蓄积量和蓄积速率与暴露时间、Zn(Ⅱ)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试验结束时,空白对照组、0.050、0.150、0.500 mg/L浓度组幼参体内Zn(Ⅱ)的蓄积量分别为开始时的1.4、2.0、2.3、3.8倍,各组的蓄积速率分别为(0.4022±0.1260)、(1.0160±0.0215)、(1.3245±0.0807)、(2.8000±0.0185)mg/(g.d)。高浓缩系数表明,幼参对Zn(Ⅱ)的蓄积能力很强,暴露于自然海水中的幼参就可以蓄积足够的Zn(Ⅱ),可防止Zn(Ⅱ)缺乏产生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4.
董俊芳  宋青春  陈秀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800-21801
[目的]探讨农药三唑磷对刺参的毒性效应。[方法]选用12 cm左右的刺参,采用静水停食法,在水温(20.0±1.3)℃条件下,开展三唑磷对刺参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三唑磷对刺参呈现以蓄积为主导的急性毒发效应,其对刺参的48 h的半致死浓度为45.999mg/L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为36.879 mg/L,安全浓度(SC)为3.688 mg/L。[结论]所构建的刺参累计死亡概率与质量浓度和试验时间之间数学模型可作为侦查和分析农药排放时间和致刺参成参大量死亡时间的重要计算工具。  相似文献   

15.
毛茛粗提物对异型眼蕈蚊的毒力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5种浓度的乙醇对毛茛全草的提取效果,并研究了毛茛中乙醇提取物对异型眼蕈蚊幼虫的毒杀活性。结果显示,55%的乙醇对毛茛的提取率最高,为28%;75%的乙醇提取物活性最强,对异型眼蕈蚊幼虫有很强的毒杀作用,24 h的毒力回归方程为Y=-1.297+0.022X,LC50为57.913 g/L,而且毒杀效果随着提取物浓度的提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强。  相似文献   

16.
BS 12与Cd2+复合污染对空心菜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两性表面活性剂BS-12和Cd2+共存对空心菜种子萌发、叶绿素含量及MDA含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d2+单独作用下,Cd2+质量浓度为5 mg/L时,能促进空心菜种子萌发,Cd2+质量浓度≥10 mg/L时,对其萌发产生毒害作用。BS-12与Cd2+共存时,在同一Cd2+质量浓度条件下,当加入较低质量浓度的BS-12时,能降低Cd2+对空心菜的毒害作用。具体表现为空心菜的发芽率、株高和叶绿素含量都随着BS-12质量浓度的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MDA含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因此,通过以上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可以得知BS-12≤50 mg/L时,能降低Cd2+对空心菜种子萌发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7.
毕东苏  钱春龙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8306-8308
[目的]研究Hg2+与Cr(VI)对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生长的毒性效应,为富营养化水体的生物监测以及生物修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用不同浓度的Hg2+、Cr(VI)以及两者的混合营养液培养从富营养化水体中分离的藻母液,观察Hg2+与Cr(VI)对藻类生长繁殖的毒性效应。[结果]富营养化水体中的藻类对Cr(VI)表现相当敏感,当Cr(VI)浓度超过1mg/L时即对藻类的生长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在Hg2+浓度较低时,藻类对Hg2+不是十分敏感,当Hg2+浓度增大至一定程度,毒性愈来愈强,而Cr(VI)毒性效应则相反。当离子浓度小于10mg/L时,Hg2+对藻类的毒性低于Cr(VI),大于10mg/L时,Hg2+毒性超过Cr(VI)。Hg2++Cr(VI)混合离子对藻类生长的抑制具有协同作用,但只有当浓度超过4mg/L时才表现出来。[结论]重金属离子对藻类的毒性不但与藻细胞本身有关,还与重金属离子的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蓝点笛鲷人工育苗中药物的施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半静水法生物测试,研究Cu2+、Zn2+对蓝点笛鲷急性毒性及联合毒性。[结果]Cu2+的安全浓度为0.103 8 mg/L;Zn2+的安全浓度为3.347 8 mg/L。Cu2+对蓝点笛鲷幼鱼24和48 h的LC50分别为0.422 3、15.888 5 mg/L;Zn2+对蓝点笛鲷幼鱼24和48 h的LC50分别为0.395 2、14.123 2 mg/L。等毒性配比的2种重金属离子混合液对蓝点笛鲷幼鱼的毒性大于单一毒性。[结论]Cu2+为剧毒物质,Zn2+为低毒物质,两者混合表现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三聚氰胺对裂足臂尾轮虫的急性毒性和生活史参数的影响。[方法]以裂足臂尾轮虫为受试动物,研究不同浓度(600、1 200、1 800 mg/L)的三聚氰胺对其存活率、繁殖率、生命期望、净生殖率、世代时间和内禀增长率的影响。[结果]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三聚氰胺对裂足臂尾轮虫的48 h LC50为2 206.376 mg/L,95%置信区间为1 822.866~2 850.378 mg/L。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三聚氰氨都显著降低了轮虫的生命期望、净生殖率和世代时间。当三聚氰氨浓度达到1 800 mg/L时,轮虫的内禀增长率显著降低。[结论]该研究可为评价三聚氰胺的毒性提供一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贵州喀斯特地区Pb、Zn的急性生物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喀斯特地区具有大量的石灰盐岩,水体中富含Ca2+、Mg2+,会对重金属的生物毒性产生拮抗作用,对金属元素Pb2+、Zn2+的单一毒性和联合生物毒性效应以及分别以不同浓度的Ca2+、Mg2+与Pb2+、Zn2+混合后对隆线溞的致死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b2+、Zn2+浓度均为5 mg/L时,96 h LC50分别为0.1605 mg/L、0.3780 mg/L,Pb2+∶Zn2+(1∶1) 以5 mg/L相同浓度混合液96 h LC50为0.1476 mg/L,Pb2+、Zn2+间存在着一定的毒性加和作用;Pb2+、Zn2+等浓度混合液再分别与20、40、60、80、100、120 mg/L的Ca2+和5、10、15、20、25、30 mg/L的Mg2+混合后,其96 h LC50分别升至0.3915~0.5301 mg/L与0.1687~0.3557 mg/L,Ca2+、Mg2+均对Pb2+、Zn2+的毒性有拮抗作用,并且Ca2+的拮抗作用大于Mg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