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金线鱼即中国特产金线鲃属(Sinocyclocheilus)鱼类,属名优土著鱼种,历史上曾被誉为云南四大名鱼之首,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本项目经历10年探索,最后采取摸拟金线鱼(穴居鱼类)天然生活环境和阻止金线鱼在人工塘养下性腺退化不能自然繁殖的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实现尖头金线鱼(S.oxycephalus)连续3年(2004年至2006年),大头金线鱼(S,macrocephalus)连续2年(2005年至2006年)在人工塘养下自然繁殖成功,为拯救濒危土著鱼种,保护生物多样性闯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2.
一、放养优质大规格鱼种 大规格鱼种适应性强,成活率高,生长快,生产周期短,其绝对增重比小规格鱼种要高得多,特别是对于春夏水满、入秋逐渐干旱地区的浅水鱼塘(只能养半年),其作用很大,可在春夏加紧培育饲养,在秋季干旱以前陆续出塘上市。鱼种规格究竟多大最适合,要根据不同鱼类的生长规律来确定:  相似文献   

3.
1成鱼池套养 1.1鱼池要求 水面最好在0.67hm2以下,淤泥不深,当年能干池;否则乌鳢(乌鱼)留存塘中,影响翌年主养鱼生产. 1,2套养方法 乌鳢属肉食性凶猛鱼类,有时可吞食相当于本身体长2/3的鱼种.因此,投入乌鳢鱼种的方法很有将究.一般春节前投放好主养鱼种,以早适应环境,1~2个月后投放乌鳢鱼种,其规格应比主养鱼种小,一般为60~80g/尾的隔年鱼种,每公顷放300~450尾,在养殖过程中不另投喂饲料,以池中野杂鱼为食.  相似文献   

4.
1成鱼池套养1.1鱼池要求水面最好在0.67hm2以下,淤泥不深,当年能干池;否则乌鳢(乌鱼)留存塘中,影响翌年主养鱼生产。1.2套养方法乌鳢属肉食性凶猛鱼类,有时可吞食相当于本身体长2/3的鱼种。因此,投入乌鳢鱼种的方法很有将究。一般春节前投放好主养鱼种,以早适应环境,1~2个月后  相似文献   

5.
曲靖市牛栏江鱼类保护区建于2006年,是以保护国家濒危物种种群及栖息生态系统为宗旨,集资源保护、科学研究、驯养、增殖于一体的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牛栏江鱼类保护区有鱼类4目14科42属52种。其中土著鱼类39种,特有鱼类8种,外来鱼种14种。有云南省重点保护鱼类1种,《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2种。分析介绍牛栏江保护区鱼类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利用和修复情况。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有着很多重要的经济鱼类,但近年来由于其价格昂贵,酷捕、乱捕现象严重,造成资源急剧下降。因此,辽宁省淡水水产科学研究院近几年来开展了名贵土著野生经济鱼类人工驯化、繁殖及养殖技术研究。这是辽宁省乃至全国淡水渔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如黄颡鱼、鲶的驯化养殖成功大大促进了淡水渔业的发展,现已成为辽宁省淡水养殖的主要品种。辽宁省淡水野生品种较多,但很多有经济价值的种类其资源量由于各种原因已越来越少,如唇、沙塘鳢、拉氏鱥、葛氏鲈塘鳢及鸭绿江鲤鱼等,开展名贵土著野生经济鱼类人工驯化、繁殖及养殖技术研究对辽宁省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池塘和水库渔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沙塘鳢主要摄食虾和小型底层鱼类.兼食水生昆虫幼虫和螺等底柄动物.鱼苗阶段(体长3厘米以下)以投喂水蚤、丰年虫、水蚯蚓为主。沙塘鳢主养模式饵料解决困难.成活率低.出池规格较少,风险太高。在常规鱼种的产量、出池规格及管理技术不变的前提下。套养沙塘鳢.每亩可收获沙塘鳢20~35公斤.亩增收达1900元左右。江苏省涟水县水产工作站在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中.推广鱼种池套养沙塘鳢的养殖模式.取得较好的效益。  相似文献   

8.
为了对雅鲁藏布江土著鱼类进行更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必须充分了解其种类组成和区系资源特征。经近年来对雅鲁藏布江流域土著鱼类实地采集调查,结合雅鲁藏布江流域多年的鱼类调查名录,对该江域土著鱼类组成、分布区系特点进行了研究,并根据其资源特征,对其现有资源状况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显示:雅鲁藏布江流域土著鱼类共42种,隶属于3目5科20属,在种类组成上主要以裂腹鱼亚科鱼类、条鳅亚科鱼类和鮡科鱼类为主;区系组成较为单一,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在资源特征方面,雅鲁藏布江土著鱼类的主要食料基础为水中昆虫和藻类,但也随着土著鱼类生境不同在食性种类上有所变化,表明其食性具有可塑性。雅鲁藏布江土著鱼类在繁殖策略上也有其各自独特性。在种群数量变动上,资源价值利用较强的土著鱼类种群有下降的趋势,但绝大部分土著鱼类种群仍处于原始的动态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9.
稳定塘藻类生长规律及其影响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兰州构建了自然型稳定塘(自然塘)和人工型稳定塘(人工塘)的中试系统,研究了两种稳定塘中藻类生长状况及藻类生长对稳定塘污染物去除功能的影响.相比于自然塘,人工塘增加了折流式导流墙且悬挂了无纺布载体.结果表明,增设导流墙使得人工塘中水流速度比自然塘增加了2.4倍,这抑制了人工塘中藻类的生长繁殖.自然塘中藻类比人工塘中藻类生长更为旺盛,叶绿素a峰值分别出现在3月和4月,为279.44 mg·m-3和115.65 mg·m-3.藻类光合作用使得稳定塘出水DO和pH都明显高于进水,自然塘藻类生长更为旺盛,因此出水与人工塘出水相比具有更高的DO和pH.更高的pH使得自然塘具有更好的氨氮和总磷去除率,分别为56%和19%.  相似文献   

10.
我养殖田螺已多年,在《农村新技术》的帮助和指导下,收益颇佳。通过学习2006年第6期《人工仿自然塘养田螺新技术》,我家池塘的田螺更是一片喜人景象。我按文中介绍的方法喂养,产量高,增效快。实践中我发现田螺最喜吃米糠混合的豆渣,在塘里还放养水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经江川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和相关涉渔部门的不懈努力,江川县现代渔业建设不断突破,展现了高原水乡的渔业特色。1特有土著鱼类保护成果丰硕江川特有土著鱼类资源丰富,开展人工驯养繁殖、养殖技术研究,推广养殖,是发展江川现代特色渔业的基础。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通过水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近5年来,土著鱼类保护及推广养殖荣获农业部丰收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1项,市级4项;省级农业技术推广奖1项,市级2项。  相似文献   

12.
王锐 《农家致富》2014,(15):36-37
江苏省涟水县水产工作站实施了5年渔业科技入户工程项目,总结摸索出以下几种草鱼主养模式,在水产业利润整体滑坡的情况下,养殖效益较好。一、主养草鱼,多品种多规格混养1.放养时间11月份干塘捕鱼,12月清整池塘,元旦前后开始放养放足鱼种,翌年2月底前结束。2.放养模式以草鱼为主养鱼类,多品种多规格混养。如:以一龄草鱼为主,套养二龄老口鱼,搭配一些滤食性、低栖性鱼类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悦读     
<正>欧洲丁桂规模化人工繁育与健康养殖技术主编:科学技术部农村科技司编著:祖岫杰等出版社:台湾出版社欧洲丁桂属鲤科雅罗鱼亚科丁桂属的中型鱼类,是产于欧洲大陆和我国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的土著名优鱼类。该鱼具有肉味鲜美、无肌间刺、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生长速度快、适应范围广、抗病力强等优点,是一种广温性经济鱼类,适于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养  相似文献   

14.
翘嘴鲌是上海市淀山湖的土著鱼类。近年来,翘嘴鲌天然资源几近枯竭,青浦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开展了翘嘴鲌繁殖的生物学相关研究,总结了一套翘嘴鲌人工繁育、苗种培育技术,并在淀山湖水域实施了翘嘴鲌大规格鱼种的增殖放流。为规范翘嘴鲌增殖放流行为,修复水域生物多样性,增殖渔业资源,确保水生生物安全,并指导相关单位科学开展翘嘴鲌繁殖、养殖和增殖放流,特制定翘嘴鲌增殖放流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15.
乌伦古湖鱼类资源现状及保护与开发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乌伦古湖鱼类资源现状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有土著鱼类7种,引种移植和引水入湖后增加到22种,其中经济鱼类18种,优势种由土著鱼类贝加尔雅罗鱼(Leuciscus leuciscus baicalensis (Dybowski))转变为池沼公鱼(Hypomesus olidas (Pallas)),鱼类区系组成由2个增加到6个。40多年来,年鱼产量在800—4400t之间波动。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水域环境发生变化,鱼类资源失衡,尤其特优土著经济鱼类资源衰退显著。为此采取加强依法管渔,科技兴渔即降低捕捞强度、保护渔业水域环境、改变仅依靠自然繁衍来补充资源的局面、科学对待引种移植、充分利用渔产潜力、建设优质鱼类种质资源库、重视加工保鲜业、发展休闲渔业等对策,可达到该湖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三角鲂在江河、湖泊、水库等水域中可自然繁殖,形成种群,其生长快,肉质佳,易捕捞,价值高,成为内陆水域鱼类增养殖的优良品种。由于鲂鱼种娇嫩,常因操作不善,运输不慎造成损失。根据10多年从事鲂鱼种生产和运输工作,现将鲂鱼种运输的点滴经验归纳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对乌伦古湖鱼类资源现状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有土著鱼类7种,引种移植和引水入湖后增加到22种,其中经济鱼类18种,优势种由土著鱼类贝加尔雅罗鱼(Leuciscus leuciscus baicalensis (Dybowski))转变为池沼公鱼(Hypomesus olidas (Pallas)),鱼类区系组成由2个增加到6个。40多年来,年鱼产量在800—4400t之间波动。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水域环境发生变化,鱼类资源失衡,尤其特优土著经济鱼类资源衰退显著。为此采取加强依法管渔,科技兴渔即降低捕捞强度、保护渔业水域环境、改变仅依靠自然繁衍来补充资源的局面、科学对待引种移植、充分利用渔产潜力、建设优质鱼类种质资源库、重视加工保鲜业、发展休闲渔业等对策,可达到该湖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8.
田螺既是人们喜爱的健身食品,又是饲养肉食性鱼类的饵料.因过度捕捞,自然资源日益锐减,发展田螺养殖前景看好.近年来,我镇大力推广人工仿自然塘养田螺,即在塘中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种植少量水草为田螺栖息和避暑,放置一些树枝和石块等供田螺在不同的水层立体栖息,有条件的可在塘中安装增氧机.田螺生活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一般667平方米产量可达800千克~1000千克.这是农村致富养殖的好门路.……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海南新沙塘鳢(Neodontobutis hainanens)繁殖和胚胎发育的特性,观察并记录10对人工繁育的海南新沙塘鳢的繁殖周期,采用显微镜观察其胚胎发育过程及其形态变化。结果显示:在28 ℃水温下,人工繁育的海南新沙塘鳢约6 月龄时达到性成熟,能够连续多次产卵,繁殖周期约5~9 d;在交配前后1 d的时间里,雄性海南新沙塘鳢出现体色(特别是鳃部)变黑的现象;海南新沙塘鳢受精卵呈椭圆形,其一端具黏性附着细丝;在(20±2) ℃水温下,其胚胎发育历时约157 h,可分为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肌肉效应期和孵化出膜期8 个时期,分别历时50 min、4 h 30 min、6 h 40 min、5 h、2 h、16 h、110 h、12 h;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其卵黄囊上始终出现油球。海南新沙塘鳢的繁殖和胚胎发育特征与其他塘鳢科鱼类相似,但在器官发育时序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太湖流域河川沙塘鳢线粒体12S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东南亚所特有的小型经济鱼类之一的太湖流域河川沙塘(Odontobutis potamophila)长期被归为河川沙塘鳢.为明确太湖流域河川沙塘鳢在沙塘鳢属中的分类地位,克隆测定了其线粒体12S和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在同源的658 bp长的12S rRNA基因序列中,有变异位点187个,简约信息位点133个;在同源的528 bp 的16SrRNA基因同源序列中,有变异位点98个,简约信息位点45个.通过与其他沙塘鳢属鱼类的12S rRNA基因 列比较发现,太湖流域河川沙塘鳢与福建河川沙塘鳢的种内遗传距离为0.114,大于种内的遗传距离(0.00 ~0.024),且在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中发现,太湖流域河川沙塘鳢与中国河川沙塘鳢的种内遗传距离为0.123,大于种内的遗传距离(0.00~0.016).12S和16S rRNA系统发育分析也表明,太湖流域河川沙塘鳢有别于其他类别的沙塘鳢,且与已知的河川沙塘鳢存在分子遗传进化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