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2013年4-12月对黄河陕西段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黄河陕西段现有鱼类55种,隶属7目15科,鱼类减少25种,外来入侵品种24种,年捕捞量92500 kg,有粘性卵鱼类产卵场13处,索饵和越冬场6处,洄游通道1处,并对环境变化和鱼类种群结构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渔业资源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海捕捞是我国海洋渔业的主体产业,多年来,我国近海捕捞产量保持了高速增长,但它是以对近海渔业资源的过度利用为代价取得的。海洋捕捞业的持续发展除遵循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外,还要建立在对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及提高水域生产力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近海捕捞的持续发展。一、近海捕捞业存在问团现在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特别是经济鱼类资源衰退日趋严重,一些种群已濒临绝迹,其表现为:汛期越来越短、有些已不能形成渔汛;渔获中经济鱼比例下降且低龄化;主要经济鱼类除带鱼外均成为兼捕对象。纵观我国近海捕捞现状,造成近海渔业资源衰退…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黄河干流水资源的变动、不合理的垦殖开荒、引水灌溉、非法捕捞等原因,黄河渔业资源极度衰退。黄河水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15亿元至156亿元,许多经济鱼类种群数量大幅度减少,捕捞产量、个体重量下降,各类水生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和自然产卵场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上的许多鱼类种群被过度开发,适合它们生存的生态系统严重退化。捕捞活动带来的意想不到的后果已逐渐被人们认识,包括栖息地的破坏、非捕捞目标鱼类的意外死亡、鱼类种群结构的变化、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陈亮 《福建水产》1992,(3):77-78
捕捞努力量过量已给渔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一是造成资源衰减,对持续捕捞量直接构成威胁.由于鱼类分布区域的局限性,种群数量和组成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捕捞强度。捕捞过度,使某些资源群体濒临枯竭,其资源量少,繁殖能力低的,通常首先被破坏。近几年来,高经济价值的品种在渔获物中占的比重日益减少。二是导致了经济上的低效益。随着每个增加的单位捕捞量,总渔获量可能增加,但经济效益受到了损失。三是带来了社会问题和分配问题。  相似文献   

6.
丘陵山区的中型水库大多数属于一股营养型水库,放养10厘米以上大规格鲢鳙鱼种为主。江西省宜黄县1680亩的下南水库养鱼十余年来,之所以亩产鲜鱼都在40公斤以上,这与水库捕捞强度和捕捞种群结构比较合理有关。 1、捕捞强度水库养鱼既不能借捕,也不滥捕。捕捞强度过低,使水库鱼类资源负荷量过大,鱼类群体的个体生长率降低,大量营养物质只能维持鱼类生命活动的消耗;捕捞强度过高,水库鱼类群体负荷过低,水中大量营养物质得不到充分利用而浪费。下南水库的捕捞强度为60%左右。 2、捕捞种群结构下南水库鱼类种群结构  相似文献   

7.
围网渔业是目前世界海洋渔业中的主要作业之一,年产量约2千万吨左右,为世界海洋渔业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当前,我国海洋捕捞生产的主要方式是底拖网作业,围网作业所占比例较小,机轮围网更是寥寥无几。鉴于近年来东海、黄海主要底层经济鱼类逐渐衰退,群体减少,鱼体变小,产量下降。因此,发展围网作业,捕捞中上层鱼类,成为海洋渔业生产当务之急,也是发展外海渔业,提高海洋捕捞生产量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主要中上层鱼类可捕规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主要中上层鱼类资源一蓝圆鲹、金色小沙丁、鲐鱼、脂眼鲱、竹(竹夹)鱼,颌圆鲹、羽鳃鲐和大甲鲹等,自六十年代中期灯光围网作业的兴起之后已经历了近30年的较大规模的开发利用。目前投入该渔场的灯光围网作业单位,虽然比七十年代减少了三分之一强,其捕捞能力却较七十年代有明显提高,作业天数和投网次数也相应增加,因此灯光围网的捕捞力量已接近七十年代的水平。而近年来捕捞中上层鱼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黄河珍稀濒危鱼类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海黄河土著鱼类有22种,有的种类正处在兴盛时期,数量很多,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有的种群极盛期已经过去或本来种群数量就不大,目前已成为稀有种类,在渔业生产上意义不大;有的数量虽然稀少,但有潜在的经济价值或生物学上具有特殊的意义,亟待采取保护或增殖措施,以维持种群的繁衍。当前保护和拯救黄河上游濒危鱼类的任务十分紧迫。在调查、收集和分析致危成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0.
AFLP技术在鱼类种群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扩增性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技术的原理和应用程序,概述了AFLP技术在鱼类种质资源、种群鉴别和地理分化及种群自我恢复能力等分析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和应用前景。并期望AFLP种群分析技术也将在鱼类洄游、捕捞量配额分配及生态学等研究中有重要应用。  相似文献   

11.
张堂林 《水产学报》1999,23(4):409-414
鱼类生产力的研究 ,大约始于 4 0年代 ,因研究群落代谢和深入研究种群生态学 (populationecology)的需要而被提出 [Ivlev 194 5,Ricker 194 6] ,随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鱼类生产力是种群现存量、补充量、生长和死亡等重要种群参数的综合体现 ,不仅可用于评价水体生态系统的变化对种群的影响 ,而且可用于估算鱼类种群最适捕捞量 ,因此在渔业管理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外许多学者在河流和湖泊广泛开展了鱼类生产力研究 ,但是 ,在国内有关这方面的资料特别少。本文介绍了鱼类生产力概念、研究方法及进展。1 生产力…  相似文献   

12.
利用种群途径、统计作为整体系统的种群作用特征是有现实的意义。众所周知,因分化使鲟科鱼类种群范围内形成各种生物类群一一冬季型和春季型。基于伏尔加河俄国鲟种群中存在冬季型和春季型、闪光鲟和鳇种群内分化方面的资料,改变捕捞制度,目的在于以防捕捞上述几种在春季进入河中后很快就繁殖的早春型鱼类。然而在固定的压力机捕捞下,  相似文献   

13.
欧盟:渔业管理初见成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委员会(EC)最近通过了一份渔业管理文件,设立了2013年的渔业总允许捕捞量(TACs)、捕捞配额及捕捞能力,要求欧盟各成员国及利益相关者遵照实施。文件显示,2009年欧盟海域仅有5个鱼类种群没有过度捕捞,而如今这一数字增加到20个。这一迹象表明,欧洲委员会制止过度捕捞的努力开始初见成效。此外,过去几年TACs的持续削减使得2012年的TACs得以增加,这将创造1.35亿欧元的额外价值。以上这些数据显示,遵循科学建议设置TACs将有助于鱼类种群资源的恢复,"共同渔业政策"的适时调整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黄海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生态和种群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本文通过1985年至1990年的大规模黄海调查,对小黄鱼的资源分布、种群结构、生殖和摄食、生长和死亡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八十年代以来小黄鱼种群结构趋于简单、性成熟提前、生长加快。当前捕捞死亡率过高,以至于小黄鱼大部分群体在性成熟之前已被捕获。在八十年代中期,小黄鱼的资源量已降至五十年代的十至十五分之一。渔获量和资源量的下降主要是由于过度捕捞所致。只要黄海周围过高的捕捞力量的存在,小黄鱼资源很难得以恢复并达到最大持续产量。若将目前的捕捞死亡系数至少降低50%,开捕年龄应不低于2龄,则其资源才有可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前言小型中上层鱼类占捕捞渔获量较大比例,估计占世界海洋渔获量的50%,其中地中海地区占60%左右。小型中上层鱼类组成中,极大多数是鲱鱼类,例如,南斯拉夫渔获量组成中沙丁鱼占70%,西班牙渔获量中中上层鱼类占56%,其中鲱鱼占46%。法国沙丁鱼占传统罐头产品的三分之一,鲐鱼也占三分之一。资源丰富的小型中上层鱼类给加工利用带来许多问题,从经济角度上来看,与其它  相似文献   

16.
黄海小黄鱼生态和种群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13  
本文通过1985年至1990年的大规模黄海调查,对小黄鱼的资源分布、种群结构、生殖和摄食、生长和死亡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八十年代以来小黄鱼种群结构趋于简单、性成熟提前、生长加快。当前捕捞死亡率过高,以至于小黄鱼大部分群体在性成熟之前已被捕获。在八十年代中期,小黄鱼的资源量已降至五十年代的十至十五分之一。渔获量和资源量的下降主要是由于过度捕捞所致。只要黄海周围过高的捕捞力量的存在,小黄鱼资源很  相似文献   

17.
3确定合理的捕捞强度,保证有充足的资源繁衍量人为的捕捞强度,对水域中的经济鱼类种群数量影响极大,尤其对一年生的银鱼来说,更是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银鱼成鱼捕捞大多在性成熟前几个月,甚至1~2个月前进行,若捕捞强度过大,实际等于过度捕捞了尚未产卵繁殖的产卵...  相似文献   

18.
浅谈公海捕鱼“协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敏  许柳雄 《海洋渔业》1999,(3):135-139
<正> 由于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实施,来自世界95%渔获量的海区已归各个国家所有,对于远洋渔业发达国家及正在发展远洋渔业的国家,都将把捕捞目标转向公海。而由于专属经济区制度的建立,公海的范围相应缩小。据估计,如果世界各沿海国都建立专属经济区。则公海面积将缩小40%左右。然而,公海捕鱼自由是受公海生物资源的养护和管理的限制,公海可供商业性捕捞、有经济价值的鱼类,大部分是跨界鱼类种群和高度洄游鱼类种群,如鳕鱼、竹荚鱼、鱿鱼、金枪鱼、旗鱼、箭鱼、鲣鱼等,对  相似文献   

19.
捕捞诱导鱼类生物学特征进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捕捞强度加大,渔业生物为了应对捕捞压力、维持种族繁衍,逐渐产生适应性进化,这一过程称为捕捞诱导进化(Fishing-induced evolution,FIE),通常表现为渔业生物个体变小、性成熟提前,个体对捕捞的敏感性增强,进一步导致渔业种群结构简单、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和渔业经济效益降低。认知捕捞诱导的渔业生物适应性进化,掌握捕捞对渔业种群的作用机制,有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策略。虽然FIE方面已进行了大量研究,但FIE在生理、生态及基因层面上对渔业生物的具体影响过程尚未明确,尤其是在气候变化、多物种相互作用等的动态环境中,FIE的作用方式更为复杂。作者综述了鱼类FIE的主要研究方法,总结了捕捞对大个体的选择性在鱼类生长、性成熟和行为方面的影响,并分析了这种影响对渔业种群恢复与管理产生的效应,以及今后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旨在为FIE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黄渤海鱼类资源丰富,渔业生产历史悠久,一直是我国海产品的重点产区之一,其海洋捕捞产量约占全国海洋捕捞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自70年代后期,由于酷渔滥捕,黄渤海区部分主要鱼类品种遭到严重破坏,资源呈衰退趋势,但海区各级生产管理部门并没有因此动摇对海洋捕捞生产的领导,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大力开展生产结构和捕捞作业结构调整,使海洋捕捞逐步冲出低谷,渔业生产出现了持续、稳定发展的新局面。笔者认为,“七五”期间作业调整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