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气井出水导致单井产气量急剧下降,降低气藏的采收率。及时有效识别气井出水点,封堵出水层位,对控水增气及提高气藏采收率至关重要。东海地区为凝析气藏,单井产气量高,产水量低(10m~3/d左右),常规生产测井资料无明显出水特征,不能识别出水层位。当储层压力低于露点压力时,凝析气藏存在反凝析现象,进一步加大气藏出水识别的难度。生产测井技术是识别气井出水的有效手段之一,针对东海地区油气藏开发中存在的难题,通过对东海地区多口井生产测井资料深入分析,总结出一套适合东海地区的低产水凝析气藏出水层位识别方法。基于东海油气藏特征及地层水类型,提出了通过自然伽马对比法、温度测井法、产出剖面测井与饱和度测井技术结合的方法综合识别出水层位。研究结果表明,当气藏水型为氯化钙等高矿化度地层水时,可以通过对比生产测井自然伽马与裸眼井自然伽马曲线准确识别出水层位;在边底水自然水驱的气藏中,温度曲线可以较好地识别出水层位;饱和度测井可通过监测气藏含气饱和度变化识别出水层位。这3种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条件,出水层位识别需结合气藏实际开发情况,选择符合区域规律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东海西湖开发区多井见水,气藏见水后单井产能明显下降,气藏采收率降低,如何及时采取卡水措施是困扰气藏开发控水稳产的难点之一。见水初期产水量小,常规生产测井曲线上没有明显的出水指示特征,难以准确判别出水层位。深入研究了生产测井曲线与裸眼测井曲线的差异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伽马对比法的低产水气井出水层位判别技术,经实际生产措施验证,准确度高,操作简便易用,有效解决了低产水气井出水层位难以准确识别的问题,对其他地区气藏出水层位识别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克拉苏构造带超深气藏在勘探-评价过程中,气井见水从早期的边底水逐渐变得复杂化。见水井平面上不同构造位置和垂向上不同层段的出水程度、水型、水性、水与气的产量均存在较大差异,严重影响储层的勘探-评价进程。以地层水试验分析、构造资料为基础,排除非地层水因素干扰,建立了克拉苏构造带超深气藏的5种不同类型水体(边底水、封存水、过渡带水、凝析水、非地层水)水化学相图。结合测试及试采资料明确了5种类型水体与气井产能之间的关系,边底水、过渡带水常位于气水界面或圈闭溢出点附近,对气井产能影响较大,气井较难获得高产气流;凝析水常分布在克拉苏南部构造的储层中上部,对产能影响较小,气井常获高产气流,产水量总体小且持续稳定;封存水常见于气藏东翼的储层中上部,初期产水量较大,随着开采时间的增加,产气量逐渐上升,产水量逐渐减少。明确不同类型水体性质,有利于对气田勘探-评价阶段出水期地层水源头进行准确地追踪、分析,为今后正确认识气藏规模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4.
苏里格气田为典型的“三低”气藏,气井生产中后期携液能力降低,导致井筒积液,影响气井正常生产,部分气井甚至出现积液停产现象。为提高气井携液能力,开展了柱塞气举排水采气工艺试验。介绍了柱塞气举工艺原理及柱塞组成,通过柱塞气举参数设计、柱塞类型及优化方式优选,总结了柱塞气举现场试验开展情况及试验效果评价。柱塞气举工艺利于排出井筒积液,确保了气井产能的有效发挥,经济效益可观,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为苏里格气田低产低效气井排水采气工艺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是改善农村环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以广东省农村黑臭水体为研究对象,基于全省各地的排查结果,结合现场调研与资料调查,对广东省典型农村黑臭水体分布情况、水体类型、污染成因及污染特征等进行分区分类分析,综合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措施提出水体治理的对策与建议,为推进广东省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与监管、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涪陵页岩气田采用水平井分段压裂的方式进行开发,2013年以来已有近200口井投入生产,随着加密井的部署,邻井压裂对生产井的影响不能忽视。通过对气田近5年的生产井生产动态数据和压裂数据分析,定量识别和分析了邻井压裂对气井生产的影响。研究认为井距小于1600m且在地层主应力方向上的气井受到邻井压裂影响的概率较大;压裂的工程因素与影响程度没有相关性;生产井的生产时间和累计产量与气井受到的压裂影响呈正比关系,该研究为气田气井生产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LC油藏是我国西部新投入开发的砂砾岩油田,开发过程中出水现象普遍,已经成为制约产量的主要原因之一,油井控水是该油藏开发的技术难题之一。在油藏生产动态资料分析基础上,研究认为该油藏单井出水来源主要有4类,根据各种资料采用逐步排除法建立了出水来源多因素综合识别模式,利用该模式并结合生产数据开展了单井产水类型及变化特征研究,根据不同类型井的出水状况,通过深入分析出水机理和油藏出水分布规律,提出有效措施进行分类控水,现场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不稳定试井和生产测井都是目前油气田动态检测的重要手段。相态重新分布使不稳定试井特征曲线异常,给凝析气井试井解释带来困难,但同时也给异常复杂的试井特征曲线分析提出了新的问题。通过对凝析气井不稳定试井特征曲线和测试资料进行分析及对比研究,阐述了受相态重新分布影响的试井特征曲线与生产测井结论的联系,能够对相应射孔层位的产出做出定性判断,为凝析气井生产动态监测提供一种新的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9.
针对气田开发过程中通过放空进行带液越来越频繁的问题,对降压带液气井生产特征进行分析,优化降压带液气井分类治理思路,通过对气井的生产制度和工艺措施进行优化,并在华北油气分公司采气一厂开展控制降压带液试验进行推广验证,形成了大牛地气田合理控制降压带液指导做法。试验结果表明,一类气井可避免降压带液;二、三类气井依据产液量大小可合理控制降压带液;四类气井降压带液不可避免,需要制定合理的降压带液周期或采取补充能量的方式减少气井降压带液。该方法推广后在未影响气井产液的情况下,每天的降压带液放空量由最高的10.73×104 m3降至目前的6.90×104 m3,8个月共减少天然气放空810×104 m3,大大减少了天然气的浪费,保护了气井产能。  相似文献   

10.
水源型水库的氮形态分布特征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实测水质数据,对东莞市某备用水源水库的氮形态分布特征及其与叶绿素a及水体综合营养指数(TLT)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旨在为预防或减轻水体富营养化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水源型水库易受到营养性污染,呈中度或低度富营养化状态;氮形态在水库进水区以氨氮和硝酸盐氮为主,且占比均在45%以上,出水区以硝酸盐氮为主,且占比在75%以上,从进水区到出水区氨氮占比下降80%以上,季节变化对氮形态空间分布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大;氨氮与叶绿素a和TLI无明显的相关性,不对水体富营养化产生直接作用;硝酸盐氮与叶绿素a和TLI呈负相关,对水体富营养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亚硝酸盐氮和有机氮同叶绿素a以及TLI呈正相关,对水体富营养化有促进作用。降低排入水库的氨氮和有机氮含量是有效预防或减轻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随着气田开采的不断深入,气井压力和产能逐渐降低,为了充分发挥气井产能,满足气田开发需要,需要进行增压开采。通过软件模拟和增压前后气井生产数据分析,明确了单井压力下降规律和产量递减规律,确定了增压开采期合理配产原则、废弃压力和采收率。通过软件模拟分析管网的集输气能力,确定管网的增压时机,制定了增压运行方案。  相似文献   

12.
为加快推动贵州省农村地区房前屋后河塘沟渠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黑臭水体治理,通过对贵州省现状农村黑臭水体进行调查,分析农村黑臭水体的位置分布、主要类型、水域面积大小、污染成因,结果表明,贵州省农村黑臭水体主要的类型为沟渠和塘,存在面积小、外源类型单一、内源污染量小、容易开展治理等特点,但也容易出现“返黑返臭”现象。因此,需对黑臭水体所在区域的水文水质、污染现状进行调查,确定主要污染源,系统分析污染成因,科学制定治理方案,以控源截污为根本,因地制宜地实施内源治理、水系连通、生态修复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苏里格气田为低压低产气藏,气井在生产中后期携液能力差,导致井筒积液不断增多,严重影响气井正常生产,部分气井甚至出现积液停产现象。为提高气井携液能力,结合苏里格气田现场情况,开展了连续油管排水采气工艺试验。依据管柱优选理论,根据不同油管规格临界携液流量的不同,优选临界携液流量低、油管磨阻小的Ф38.1mm油管作为生产管柱,通过对2口井试验前后油套压差和产气量对比分析发现,采用该油管有助于提高气井携液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排水采气效果。  相似文献   

14.
由于非试验手段的传统岩性识别方法往往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多解性,故利用岩心观察和薄片分析难以对全井眼地层剖面岩性进行描述。然而最及时的岩屑录井资料携带信息量又有限,且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地层岩性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研究对象。模糊模式岩性识别具有信息容量大、易进行程序化快速实现及同时充分利用自然伽马、中子、声波时差、密度和电阻率等测井数据蕴涵的岩性信息,在不提供取心样本的情况下,自动对原始测井数据进行分析分类,并对全井段岩性进行连续划分等优势。为了能够充分利用地层测井信息提高岩性识别精度,其构建了同时考虑声波时差、中子、密度、自然伽马和电阻率信息在内的新的三孔隙度复合变量,并将该复合变量作为模糊模式岩性识别的输入参数;同时基于模糊理论编制了岩性快速识别软件,该软件采用多种贴近度计算模型来开展岩性分析,可以录入多条测井曲线对大量井剖面岩性进行连续判别,能够适用于不同复杂地层的岩性识别需求。基于三孔隙度复合变量的地层岩性模糊模式在普光气田的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识别精度高,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5.
再生水是城市的第二水源。城市污水再生景观利用是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减轻水体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再生水景观回用既能减少水环境污染,又可以缓解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是贯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污水的再生利用和资源化具有可观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已经成为大多数城市景观水体的必选。而国内外学者对如何有效的修复再生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做了很多研究,笔者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再生水体富营养化的机理,化学修复、物理修复、生物修复及新型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MODIS数据与水体识别相关的1~7波段典型地物光谱图像特征及相关水体指数模型的基础上,对莫伟华等提出的组合水体指数(CIWI)提出了改进,用归一化建筑指数(NDBI)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组合,构建了改进型组合水体指数MCIWI(Modified-Combined Index for Water Body Identification),增强了河流、湖泊等水体与城镇、植被等其他信息的区分度,能够有效提取水体信息,特别是城市水体信息.通过应用2009年的MODIS资料在重庆主城区与长寿湖区的水体信息遥感监测实验表明,MCIWI水体识别效果要优于其他水体指数模型.  相似文献   

17.
雷飞  朱团  马威  韩佳熹 《安徽农业科学》2013,(36):13986-13987
水体中重金属已对人类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急需快速、高效的重金属检测方法进行治理,在此重点研究与总结近年来水体中的重金属快速检测方法,以国内外近年来公开发表的科技文献为资料来源,总结其优缺点并提出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越来越多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不断释放到环境,并通过大气沉降、地表径流、土壤淋溶和直接排放等方式进入水体,从而使水体成为EDCs存在的主要场所之一。为引起社会对水体EDCs污染的广泛关注,并积极采取EDCs危害防治措施,保护鱼类资源和水生态系统,本文介绍了EDCs的分类,详述了自然水体、饮用水源水以及自来水中EDCs污染情况,阐明了EDCs对鱼类的生殖危害。资料分析显示,EDCs能够扰乱生物体内分泌功能,导致生殖器官、生殖机能和生殖行为异常,引起生育力下降,甚至生物繁殖机能损害,并最终导致种群数量下降,以至物种灭绝。虽然国内外已经开展了一些关于EDCs对生物危害等方面的研究,但大都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基础研究薄弱、识别和鉴定困难或代价太大等问题,有关工作亟需全面、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MODIS数据与水体识别相关的1~7波段典型地物光谱图像特征及相关水体指数模型的基础上,对莫伟华等提出的组合水体指数(CIWI)提出了改进,用归一化建筑指数(NDBI)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组合,构建了改进型组合水体指数MCIWI(Modified-C0mbined Index for water Body Identification),增强了河流、湖泊等水体与城镇、植被等其他信息的区分度,能够有效提取水体信息,特别是城市水体信息.通过应用2009年的MODIS资料在重庆主城区与长寿湖区的水体信息遥感监测实验表明,MCIWI水体识别效果要优于其他水体指数模型.  相似文献   

20.
陈金华  刘惠敏  黄勇  张爱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7):3641-3643,3667
[目的]为农作物产量预报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通过分析安徽省小麦生长季MODIS多时相NDVI特征并利用该技术识别水体、城镇居民区、旱地、水田、林地研究了该技术在地物识别及农作物产量预报中的应用。[结果]一季稻和双季晚稻的NDVI最大峰值出现在6月。水体在10月至次年6月^-NDVI(i,j)小于0或略大于0(如浅水体),而^-NDVI(i,j)小于0.16像元通常为城镇等居民点,水田^-NDVI(i,j)往往小于0.3,一般林地和种植越冬作物的耕地^-NDVI(i,j)均大于0.3。以^-NDVI多时相特征对5大地物类型进行识别时可识别出82.7%林地,67.4%旱地,52.1%水田,15.2%居民区。水体、旱地、水田、林地的识别可信度均达60%以上,其中识别出来的水体中有近80%为现实中的水体,城镇的识别可信度不足20%。[结论]该法在农作物产量预报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