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了明确以不同成熟度扶桑叶片为食的棉花粉蚧种群增长能力,观察、比较了扶桑嫩叶、成叶、老叶上该蚧不同虫期的存活率、发育历期、成虫性比和雌成虫繁殖能力。结果表明,一、二龄若虫存活率随着叶片成熟度上升而下降,由96.38%、93.56%分别降低至81.14%、89.13%,而不同叶片上三龄若虫存活率无显著差异。嫩叶上一龄若虫发育历期(4.92d)显著短于成叶(5.67d)、老叶(5.93d),而二龄、三龄若虫发育历期无明显变化。取食成叶的棉花粉蚧雌虫产仔量最高,为361.78头/雌,显著高于取食嫩叶(305.1头/雌)和老叶(319.79头/雌)。子代中雌虫比例以成叶最高,为0.66,嫩叶和老叶较低,分别为0.61、0.54。  相似文献   

2.
悬铃木方翅网蝽发育历期和成虫寿命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Say)卵和若虫的发育历期以及成虫寿命.结果显示,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卵孵化都集中在产卵后的第7~11天,平均发育历期9.34d,平均孵化率89.14%:若虫羽化集中在孵化后的第8~14天,平均发育历期10.23 d,平均羽化率66.90%;成虫寿命在30~65 d之间.  相似文献   

3.
捕食异色瓢虫蛹对蠋蝽生长发育和生殖表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不同程度取食异色瓢虫蛹对广谱捕食性蠋蝽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表现的影响。[方法]食谱因素设置11个处理,分为2个大组:第1组为单一食谱2个处理,分别为全历期饲喂异色瓢虫蛹和黏虫幼虫(对照);第2组为异色瓢虫蛹与黏虫幼虫混合食谱,设3个虫龄(态)(3、5龄若虫和1日龄成虫)与3个饲喂期(按每天1头的量分别饲喂1、2、3 d)组合共9个处理。观测蠋蝽的存活、产卵量和成虫寿命等重要生活史特征。采用预设比对方法分析相关食谱处理之间的差异。[结果]食谱处理影响蠋蝽从初龄若虫发育至成虫的存活率;5龄若虫期取食2和3 d混合食谱处理下的蠋蝽存活率分别比全历期仅取食瓢虫蛹的蠋蝽分别提高25%和46%,其余食谱处理间的存活率没有差异。全历期仅取食瓢虫蛹的蠋蝽成虫不产卵;取食混合食谱的蠋蝽产卵量大于仅取食黏虫幼虫的蠋蝽;在取食混合食谱的情况下,3龄期取食处理下的产卵量分别比5龄期和成虫期取食处理下的多,后2个虫龄(态)处理间没有差异;同一虫龄(态)处理下的蠋蝽在不同饲喂期处理间的产卵量没有差异。全历期仅取食瓢虫蛹的蠋蝽成虫寿命(14.17 d)显著短于其他食谱处理的成虫;取食混合食谱的不同虫龄(态)处理间、同一虫龄(态)的不同饲喂期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结论]虽然只取食异色瓢虫蛹不利于蠋蝽发育和生殖,但以黏虫幼虫为主添加少量瓢虫蛹的混合食谱可促进蠋蝽发育和生殖,而且发育早期取食该食谱的促进作用大于晚期。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棉花蛋白质含量对绿盲蝽若虫生长发育的影响,采用3种棉花(苏棉9号、中棉29号、鲁棉研15号)的蕾、花、叶分别饲喂绿盲蝽若虫,测定其生长发育参数,同时测定不同棉花上这3种器官的蛋白质含量,并进行品种、器官二因素方差分析与不同因素间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品种间的蛋白质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同一棉花品种上叶与蕾中的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高于花中的蛋白质含量达14.9%以上。不同棉花品种上若虫存活率的高低、发育历期的长短均与其取食器官的蛋白质含量密切相关,叶片、花、蕾上的若虫发育历期和蛋白质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6、0.9586、0.9377,其差异程度达显著水平。不同棉花相同器官饲喂的绿盲蝽种群的存活率变化趋势较为一致。总体来看,绿盲蝽若虫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均与取食棉株部位的蛋白质含量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甘蓝夜蛾对大豆叶片的取食量,深入研究其取食为害规律,试验采用离体叶片单头饲养法,在室温26~27℃条件下观察了甘蓝夜蛾各虫态发育历期并测定了其各龄期幼虫取食量。结果显示:甘蓝夜蛾卵发育历期平均需3.64 d,幼虫共6龄,其发育历期需17.88 d,预蛹期需1.85 d,蛹期需13.78 d。各龄幼虫的头宽与体长均随着龄期的增长而增大,头宽与体长的生长模型分别为y头宽=0.119x2-0.203x+0.438(R2=0.998);y体长=0.872x2-0.224x+2.073(R2=0.998);甘蓝夜蛾幼虫累积取食量与发育龄期的关系模型为y=4.93e1.30x(R2=0.995)。整个幼虫期每头幼虫可累计取食大豆叶片面积为12 918.16 mm2。其中4~6龄幼虫的取食量占整个幼虫期取食量的97%以上。  相似文献   

6.
在15℃、18℃、21℃、24℃、27℃、30℃、33℃和室温下,测定了喜树小绿叶蝉(Emposcasp.)若虫期各虫态的发育历期。结果表明,1龄历期随温度升高呈抛物线变化,30℃时发育历期最短;33℃下初孵若虫2龄以后全部死亡;2龄、4龄随温度升高呈负线性变化;3龄、5龄、若虫期随温度升高呈抛物线变化。采用直线回归法和直接最优法计算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并用变异系数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最优化法计算结果优于直线回归法,1、2、3、4、5龄和若虫期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7.78、5.03、6.87、6.08、8.19和6.60℃;有效积温分别为:38.49、42.63、39.29、43.23、66.31和235.61日.度。  相似文献   

7.
低温对褐飞虱发育、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3、16、19、22、25 ℃下,测定了褐飞虱各虫态的发育历期.结果表明,褐飞虱若虫各虫态在不同温度下的发育历期有明显的差异,在同一龄期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降低而延长.13 ℃卵不能孵化.褐飞虱若虫的平均发育历期与温度呈线性相关.在同一温度下,以1、5龄若虫历期较长,2、3、4龄若虫历期较短.不同温度下雌成虫寿命都要比雄成虫寿命长.采用直接最优法计算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为:1、2、3、4、5龄和若虫期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06、11.89、10.10、10.91、10.02、9.99℃;有效积温分别为:101.01、35.07、48.64、43.07、80.65、323.58 d·℃雌虫产卵量随温度降低而减少.25℃和22 ℃产卵量无显著差异,但都显著高于19℃和16 ℃、13 ℃成虫不能产卵.  相似文献   

8.
摸清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对斜纹夜蛾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为斜纹夜蛾的预测预报以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单头饲养,扫描显微镜定期观察的方法,研究斜纹夜蛾取食烟草、白菜、黄瓜、西红柿、南瓜后的头壳宽度、体长、发育历期以及蛹重变化。结果表明,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对幼虫的头壳宽度、体长、幼虫发育历期、蛹历期均有显著差异,其中一、二、三、六龄幼虫头壳宽度差异显著,体长的分布则在2~5龄有显著差异,同时取食南瓜、黄瓜、西红柿的幼虫发育历期较长,而取食白菜、烟草幼虫发育历期较短。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南方小花蝽对不同猎物的捕食喜好性,室内用西花蓟马、蚕豆蚜、二斑叶螨、混合饲料(同时饲喂3种猎物)分别饲喂南方小花蝽驯化两代,研究了4种饲喂处理的南方小花蝽初孵若虫、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西花蓟马、蚕豆蚜和二斑叶螨的捕食量和喜好性.结果显示不同猎物饲喂处理驯化的南方小花蝽1龄若虫对同一种猎物的捕食量和喜好性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某种猎物的捕食量因前期取食的猎物种类不同而有显著差异.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和雌成虫均表现出对西花蓟马2龄若虫的正喜好性.蚕豆蚜饲喂处理的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蚕豆蚜表现出正喜好性,除二斑叶螨饲喂处理外其余3种处理的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和雌成虫均表现出对二斑叶螨的负喜好性.以上结果表明4种饲喂驯化处理的南方小花蝽1龄若虫的喜好性不受前期取食猎物的影响,但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前期取食过的猎物的喜好性增强,存在一定的学习行为.  相似文献   

10.
以重要的储藏物害虫嗜卷书虱Liposcelis bostrychophila为试虫,对其卵、1~4龄若虫、成虫等虫态在高CO2(35%CO2:21%O2:44%N2)气调作用下的急性致死及行为反应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嗜卷书虱不同虫态对CO2的敏感性由大到小依次为1龄若虫、2龄若虫、4龄若虫、3龄若虫、成虫和卵;其致死中时(LT50)分别为4.4001,4.7510,5.4472,6.0591,9.4643,39.3677h.嗜卷书虱的卵经高CO2气调处理后,初孵时间和若虫的发育历期受到明显影响,处理3.5 d,卵及若虫的发育历期分别向后推迟3.85d和1.72d.嗜卷书虱的成虫对高CO2气调处理表现出麻醉反应特点,其麻醉程度随着气调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加重.麻醉后的苏醒反应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试虫的起始苏醒时间后延,当处理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成虫的LT50为9.46h),试虫将不再苏醒而死亡.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长时波动高温处理棕榈蓟马对其后代种群的影响。[方法]以25℃恒温饲养的种群为对照,将棕榈蓟马(Thrips palmi Karny)预蛹(3龄若虫)于波动高温下处理至1龄若虫产生,将1龄若虫单头饲养在25℃恒温条件下,观察记录其生长发育和繁殖情况并构建特定年龄生命表。[结果]长时波动高温处理对棕榈蓟马后代的卵期、1龄若虫期、蛹期、未成熟期、雌虫寿命、产卵前期、内禀增长率以及繁殖力等均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2龄若虫历期、3龄若虫历期和周限增长率影响不显著(P>0.05)。高温处理显著缩短了棕榈蓟马的未成熟期,延长了雌虫寿命,但种群的繁殖力下降,单雌产卵量(18.46粒)较对照(93.35粒)显著下降。[结论]长时波动高温处理对棕榈蓟马后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角轮刺猎蝽Scipinia subula Hsiao et Ren为茶园捕食性天敌,在室内研究了温度、猎物对它发育历期的影响,并观察该猎蝽的产卵动态.结果表明,以茶蚜Toxoptera aurantii Boyer为猎物时,角轮刺猎蝽在4个温度梯度(20、25、30、35℃)下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变短,卵期为6.5~34.1 d,整个若虫发育历期为26.9~72.0 d.卵孵化率在各温度下无明显差异,整个若虫期在25和30℃下的死亡率明显低于20和35℃.取食茶蚜与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对该蝽发育历期无显著影响.在30℃下以小菜蛾为猎物时,该蝽平均产卵214.1粒·雌-1,产卵前期平均为8.0d,产卵期平均为46.1d.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a(Wolff)]从卵到成虫发育历期及繁殖能力,比较叉角厉蝽各虫态的主要形态鉴别特征,为叉角厉蝽的扩繁及生防潜能开发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在室内条件下,以云南元江采集并在室内扩繁6代以上的叉角厉蝽为研究对象,在培养皿中采用单头饲养的方法测定叉角厉蝽生长发育指标(卵孵化率、若虫存活率、卵到成虫的发育历期),在饲养盒中雌雄虫配对共培养测定其成虫繁殖力特征。运用显微照相系统比较叉角厉蝽各虫态的主要形态特征。【结果】叉角厉蝽从卵到成虫的平均发育历期为29.00±1.41 d,卵历期为8.00±0.21 d,若虫期为19.76±0.12 d,1~5龄若虫平均发育历期为3.24~5.38 d,卵孵化率为92.91%,若虫存活率为80.21%,雌、雄成虫的平均寿命分别为35.40±1.96和37.40±2.65 d;叉角厉蝽雌成虫交配后,一生平均产卵次数为4.73±2.01次,最多9次,最少2次,平均产卵前期为7.87±2.75 d,产卵期持续14.33±5.13 d,雌成虫与雄成虫交配单次平均产卵量为59.46±15.77粒,未交配雌成虫单次平均产卵量为29.34±15.31粒且为无效卵,最终无法孵化。叉角厉蝽卵为矮杯形或圆筒形,具卵盖,边缘有10~12根刺状精孔突,有金属光泽;1~5龄若虫体色红黑相间,若虫触角4节。1龄若虫触角第2和第3节末端有明显白色环,喙暗红色,接近体长,无翅芽;2龄若虫头部前段扁平突出,触角节间环变为红色,喙黑色;3龄若虫触角第2和第3节末端红色环明显,喙长为体长的一半;4龄若虫喙长为体长的一半,胸部刻点明显,出现翅芽,并延伸至胸部末端;5龄若虫喙暗红色,短于体长一半,中足和后足胫节中部出现白斑,翅芽延伸至腹部第3节;成虫体色黄褐与黑褐混杂相间,密布刻点,触角5节,喙黄褐色,最后一节黑色,喙长短于体长的一半,前胸背板侧角呈剑叉状突出,雄虫腹部近三角形,雌虫腹部卵圆形。【结论】明确了叉角厉蝽的发育历期和繁殖能力,证实叉角厉蝽无孤雌生殖现象。农业生产中可以喙的颜色、长度及翅芽发育作为叉角厉蝽主要形态鉴别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温度和寄主对柚喀木虱Cacopsylla citrisuga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模拟柚喀木虱的自然生存环境,用人工气候箱研究其在柠檬Citrus limon上繁殖时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成虫产卵前期和产卵量,同时比较其在黄龙病柠檬苗上饲养时上述生物学指标的变化;研究15、20和25℃条件下柠檬、九里香Murraya exotica和酸橘Citrus sunki对柚喀木虱成虫存活率的影响。【结果】在15℃、相对湿度70%条件下柚喀木虱在健康柠檬上平均卵历期为9.38 d,1~5龄若虫历期分别为8.80、6.66、6.00、6.76和5.94 d,产卵前期为16.2 d,世代历期为59.74 d,世代存活率为28.34%;而在带病柠檬上2龄、4龄和总若虫历期显著缩短,产卵前期显著延长,4龄、总若虫期存活率和世代存活率显著下降。来源相同的成虫在健康和黄龙病柠檬苗上的产卵量无显著差异,但在病苗和健苗上分别饲养1代后,从健苗上羽化的成虫产卵量显著高于病苗。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用柠檬饲养柚喀木虱成虫存活率最高;而在相同的寄主条件下,温度为15℃时存活率最高;成虫在柠檬上15℃条件下饲养20 d后存活率仍达81.67%。寄主感染黄龙病使柚喀木虱若虫的发育历期缩短,但对其存活率和繁殖造成不良影响。【结论】该饲养条件下的柚喀木虱能顺利完成整个世代且能获得较高存活率,该饲养条件可用于室内大量繁殖柚喀木虱,并进一步应用到柚喀木虱的生活习性和黄龙病病理研究中。  相似文献   

15.
人工饲料饲养舞毒蛾的试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0年和2001年利用人工饲料对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进行了饲养,并用柞树叶片饲养作对照:人工饲料饲养的1、2、3、4、5、6龄幼虫的平均发育历期分别为15、6、6、7、9、14d,幼虫发育总历期为57d;采用柞树叶片饲养的1、2、3、4、5、6龄幼虫的平均发育历期分别为12、6、6、6、8、14d,幼虫发育总历期为52d。从舞毒蛾幼虫头宽、体长比较来看,舞毒蛾1—4龄在头宽和体长上差异不大;5、6龄幼虫期间表现为:人工饲料饲养的舞毒蛾幼虫比柞树叶饲养的舞毒蛾幼虫头壳平均宽1mm左右,体长平均长2.4mm左右。  相似文献   

16.
高CO2对嗜卷书虱的致死作用及其行为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重要的储藏物害虫嗜卷书虱Liposcelis bostrychophila为试虫,对其卵、1-4龄若虫、成虫等虫态在高CO2(35%CO2:21%O2:44%N2)气调作用下的急性致死及行为反应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嗜卷书虱不同虫态对CO2的敏感性由大到小依次为1龄若虫、2龄若虫、4龄若虫、3龄若虫、成虫和卵;其致死中时(LT50)分别为4.4001,4.7510,5.4472,6.0591,9.4643,39.3677h。嗜卷书虱的卵经高CO2气调处理后,初孵时间和若虫的发育历期受到明显影响,处理3.5d,卵及若虫的发育历期分别向后推迟3.85d和1.72d。嗜卷书虱的成虫对高CO2气调处理表现出麻醉反应特点,其麻醉程度随着气调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加重。麻醉后的苏醒反应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试虫的起始苏醒时间后延,当处理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成虫的LT50为9.46h),试虫将不再苏醒而死亡。  相似文献   

17.
寄主植物叶片生长阶段对椰心叶甲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椰子(Cocos nucifera Linnaeus)、酒瓶椰子[Hyophorbe lagenicaulis(LH.Bailey)HE.Moore]、老人葵[Washingtonia filifera(Linden ex Andre)Wendland ex de Bary]3种寄主植物2种不同生长阶段叶片——未展开的心叶平和成熟叶片对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Gestro)]幼虫牛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椰心叶甲幼虫的生长发育与寄主叶片的生长阶段戈系密切。在3种寄主植物中,心叶上的幼虫存活率均高于成熟叶片上的。取食椰子和老人葵心叶的幼虫发育历期比取食成熟叶片的长,取食心叶的分别为33.55d和56.23d,取食成熟叶片的为28.45d和26.15d;取食酒瓶椰子心叶的幼虫发育历期比取食成熟叶片的短,取食心叶的需要20.15d,取食成熟叶片的则需34.86d。叶片生长阶段对虫重和蛹重的影响表现为取食椰子和酒瓶椰子心叶的重于成熟叶,取食老人葵的则相反,但取食椰子和老人葵的蛹重差异不显著,取食酒瓶椰子的蛹重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丽蚜小蜂对寄主的偏好及其对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若虫的防控效果,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选择性试验,研究了丽蚜小蜂对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1~4龄若虫的寄生与取食选择性。结果表明:在各龄期中,丽蚜小蜂均更偏好寄生温室白粉虱、偏好取食烟粉虱,并且寄生2~3龄粉虱若虫数较多、取食4龄若虫数最多;丽蚜小蜂对2种粉虱若虫的总致死量无显著差异。综合分析认为,在规模化繁育丽蚜小蜂时,应选用温室白粉虱2~3龄若虫为寄主进行接种;应用丽蚜小蜂防控粉虱时,其对温室白粉虱和烟粉虱的防控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9.
为了弄清不同寄主植物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的影响,室内研究了玉米(Zea mays)、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四季豆(Phaseolus vulgaris)、茼蒿(Chrysanthemum coronarium)对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体重增长和龄期及成虫产卵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亚洲玉米螟幼虫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后其虫龄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饲喂四季豆的种群中77.8%个体有4龄,饲喂玉米、甘蔗及玉米甘蔗混合食物后90%个体有5龄,而饲喂茼蒿的种群可达6龄。饲喂四季豆的亚洲玉米螟F1代幼虫总的发育历期最短,仅12.52 d,而饲喂玉米、玉米与甘蔗混合食物的个体发育历期显著长于其他处理,分别为31.0 d和28.17 d。F2代幼虫总发育历期比F1代短;F1代亚洲玉米螟末龄幼虫体重以饲喂四季豆的最大,单头体重达56.13 mg,与饲喂甘蔗的个体体重(51.80 mg)间无显著差异,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饲喂玉米+甘蔗的最低,仅27.88 mg,与饲喂茼蒿的(34.31 mg)无显著差异。不同寄主植物饲喂的亚洲玉米螟产卵量也有显著差异,以饲喂茼蒿的最高(217粒/雌)。F2代卵的孵化率比F1代低,且饲喂玉米、四季豆及茼蒿的F2代中雌虫比例明显高于雄虫,而饲喂甘蔗及玉米+甘蔗的雄虫比例较高。本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亚洲玉米螟种群分化及利用作物多样性种植控制亚洲玉米螟的机理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0.
花蓟马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玲  赵莉  马燕 《新疆农业科学》2008,45(1):102-104
在不同恒温条件下测定了花蓟马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并用直线回归法计算出花蓟马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花蓟马的历期明显缩短;其发育速率与温度间有很大的相关性;花蓟马卵、1~2龄若虫、3龄若虫(前蛹)、4龄若虫(蛹)、成虫产卵前期及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依次为10.06、10.83、12.39、10.00、14.56和10.12℃,有效积温依次为: 70.74、74.94、16.21、41.52、15.82和234.36日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