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间关系的评定价值。方法选取确诊为TIA患者60例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颈动脉超声诊断仪检查颈总动脉(CCA)、颈外动脉(ECA)、颈内动脉(ICA),对比2组颈动脉斑块情况,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计算斑块总积分,观察CCA、ICA、ECA斑块好发部位。结果观察组颈动脉正常率低于对照组,斑块形成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颈动脉IMT及斑块总积分高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斑块好发部位依次为CCA、ICA、ECA。结论颈动脉超声可发现早期CAS病变,具有无创、简便、重复性好等特点,对TIA及缺血性脑卒中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方案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56例,随机分为综合组及常规组各128例,分别给予综合干预方案及常规干预方案进行护理,对比2组干预前及干预1年后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性质变化,并监测各时间点血脂水平。结果干预前2组颈动脉斑块面积、IMT及斑块性质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颈动脉斑块面积、IMT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0.06),不稳定斑块向稳定性斑块逆转增多(P0.05);干预后综合组颈动脉斑块面积、IMT及斑块性质改善情况均优于常规组(P0.05)。干预前2组TC、TG、HDL及LD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TC、TG、LDL较干预前下降(P0.05),HDL较干预前升高(P0.05);干预后综合组上述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综合干预方案可稳定或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糖负荷膳食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 8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负荷组及传统组各40例,分别根据低糖负荷膳食法及传统食物交换份法制定膳食干预方案,对比2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1年后糖、脂代谢指标及颈动脉斑块影像学指标变化。结果干预前2组糖脂代谢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干预后2组HbA1c、FPG、2hPBG水平较干预前下降(P0.05),低负荷组低于传统组(P0.05);低负荷组干预后TC、LDL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0.05)且低于传统组(P0.05),HDL较干预前明显上升(P0.05)且高于传统组(P0.05);干预后低负荷组IMT及斑块面积均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低糖负荷膳食干预更有利于T2DM患者调节糖脂代谢,进而达到稳定及消退颈动脉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血管彩超检查了解中年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LDL-C)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IMT)的变化.方法 选取中年患有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患者60例(实验组),与血脂正常的中年人60例(对照组)作对照,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分别记录两组颈动脉IMT的厚度,并了解有无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结果 实验组LDL-C水平、IMT阳性率及斑块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IMT亦较对照组明显增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定期开展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对于监测患有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的中年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186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并与167例非脑卒中患者作比较。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异常的检出率为8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软斑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硬斑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混合斑所占比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出现异常率达88.7%,且颈动脉斑块中软斑、硬斑的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影响。方法 93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及对照组45例,均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上给予辛伐他汀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2组患者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脂蛋白[LP(α)]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变化,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IMT,比较2组患者IMT差异。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TC、TG、LP(α)、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IMT值、斑块个数及斑块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IMT值,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及针灸组各30例,联合组采用针灸联合推拿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针灸疗法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1疗程后临床疗效及颈动脉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联合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针灸组(P0.05);2组治疗前颈动脉收缩峰值血流速度(VP)、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VP、VM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联合组明显高于针灸组(P0.05)。结论针灸联合加推拿疗法可明显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颈动脉血流变学指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单纯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超声诊断仪对128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其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同时检测血脂、血糖含量,并与同期健康体检者42例(正常对照组)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为(2.36±0.59)mm,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27±0.13)mm(P〈0.05)。脑梗死组的斑块检出的例数、个数及稳定、不稳定性斑块的个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脑梗死组患者的血TC、TG、LDL、FBG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脑梗死组中有斑块组患者的血TC、LDL、FBG水平又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糖尿病高脂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检测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CAD)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斑块积分及斑块检出率,探讨cIMT对T2DM合并CAD的预测意义。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检查结果将T2DM患者83例分为A组(T2DM无合并CAD组)40例和B组(T2DM合并CAD组)43例,其中依据冠状动脉受累支数将B组分为B1组(1支病变组)12例、B2组(2支病变组)14例和B3组(3支病变组)17例。收集并检测所有患者各项临床和实验室指标;通过彩色B超测量cIMT值,计算颈动脉斑块积分及斑块检出率。结果 B1、B2、B3组c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均显著高于A组(P〈0.01),且以B3组cIMT最厚,颈动脉斑块积分最高,其次是B2、B1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3组斑块检出率高于A组(P〈0.05)。结论 T2DM合并CAD患者的cIMT值、颈动脉斑块积分均高于T2DM无合并CAD患者,且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c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及斑块检出率呈上升趋势;cIMT超声检查可作为T2DM合并CAD的一个简便无创、经济有效的筛查方法,基层医院可推广应用。cIMT超声检查对T2DM合并CAD患者进行早期筛查具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反射联合普罗布考治疗颈动脉斑块的疗效及护理配合方法。方法选取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患者,给予脑反射联合普罗布考治疗的同时辅以综合护理干预。使用颈动脉彩超检查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计算Crouse积分,并对斑块性质进行判定;使用经颅多普勒检查(TCD)测定双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并计算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于治疗结束时向患者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价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结果经脑反射联合普罗布考治疗后患者IMT及Crouse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双侧大脑中动脉Vm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I、RI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5.0%。结论脑反射联合普罗布考可有效治疗CAS斑块,改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在治疗过程中配合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部大动脉彩色超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选取TIA患者110例(TIA组),其中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55例,颈动脉系统TIA 46例,设同期健康体检者70例为对照组。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2组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椎动脉(VA)、颅外段和锁骨下动脉(SubA)斑块部位、大小等指标,对比分析。结果 TIA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系统TIA患者CCA、ICA粥样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P0.05);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SubA粥样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颈动脉系统TIA患者(P0.05)。结论 TIA发病与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椎动脉的结构变化。方法:对132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行颈、椎动脉超声检测,并对其血管走行、动脉粥样斑块及颈总动脉内径(CCAD)、血流峰值(BF)、血管壁内膜-中膜厚度(IMT)、阻力指数(RI)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2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毛糙者24例(18.2%),粥样斑块93例(70.5%),总体异常者117例(88.6%),椎动脉异常者51例(38.6%)。经与CT或MRI比较,侧向符合率为82.0%。两组单侧脑梗死患者相比较,其CCAD、BF、RI部分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超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可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相比较而言,椎动脉对于脑梗死的预测意义不如颈动脉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血压伴颈动脉斑块患者炎症反应程度与年龄是否存在性别差异,以便更好地了解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机制,更好地防治此类疾病.方法 选择2009年6月~2013年3月住院治疗的192例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高血压患者,男90例,女102例,所有病例均常规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用彩超检查颈动脉明确颈动脉斑块形成,并将两组的hs-CRP和年龄进行对比.结果 在高血压伴颈动脉斑块患者中,男性年龄小于女性,而hs-CRP明显高于女性(分别为P<0.01和P<0.05).结论 高血压伴颈动脉斑块患者炎症反应程度与年龄存在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男性的年龄较女性小,而男性中的hs-CRP明显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清脂联素和内脏脂肪素的变化,探讨脂联素和内脏脂肪素与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高血压患者40例,2型糖尿病患者38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40例,健康对照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其血清脂联素和内脏脂肪素水平,同时测定血压、血糖、血脂和体质量指数等指标,并分析以上指标与脂联素和内脏脂肪素的关系.结果:单纯2型糖尿病组和单纯高血压组内脏脂肪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8.26±1.22)ng/mL,(17.31±1.26)ng/mL和(13.32±1.31)ng/mL(p<0.05);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24.99±1.36)ng/mL又明显高于单纯2型糖尿病组和单纯高血压组.2型糖尿病组和高血压组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8.75±1.29)μg/mL,(9.71±1.28)μg/mL和(12.67±1.48)μg/mL(p<0.05);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5.73±1.23)μg/mL又明显低于单纯2型糖尿病组和单纯高血压组.2型糖尿病组和高血压组的脂联素和内脏脂肪素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2型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 140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口服治疗,治疗组患者加服阿托伐他汀钙,观察治疗前后血压、血脂变化,彩色超声诊断仪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数。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血压控制优于对照组(P0.05),TC、LDL-C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IMT及斑块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可有效调节血脂,稳定血压,保护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延缓动脉粥样硬化(AS)及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经中医辩证为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100例,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中医组及西医组各50例,给予中医组患者天麻钩藤饮治疗,给予西医组患者波依定片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一个月后血压控制情况、中医症候积分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 2组患者治疗一疗程后血压水平及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明显低于西医组(P0.05)。结论天麻钩藤饮可有效稳定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改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颈动脉斑形态及狭窄程度对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医院收治确诊脑梗死并经彩色多普勒超声仪颈动脉超声检测出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00例,采用中文版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测定患者认知功能,并按照MMSE结果分为认知功能正常组(44例)与认知障碍组(56例),分析所有患者临床资料,以及颈动脉斑形态与颈动脉腔狭窄程度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相关性。结果:脑梗死患者治疗后发生认知障碍与患者性别、年龄、甘油三酯的水平以及颈动脉斑块形态无关(P0.05),与高血压病程、血糖水平、胆固醇水平、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双颈动脉斑块总面积有关(P0.05),剔除高血压病程、血糖水平、胆固醇水平等因素,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双颈动脉斑块总面积仍是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r=-0.369,r=-0.741,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双颈动脉斑块总面积是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颈动脉斑块大小与形态给与相应预防措施,以提高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血压及血压变异性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对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EH患者(硬化高血压组)和50例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EH患者(无硬化高血压组)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对比分析24h、7:00~22:00(白昼,d)、22:00~次日7:00(夜间,n)的平均收缩压(SBP)、平均收缩压标准差(SSD)、平均舒张压(DBP)和平均舒张压标准差(DSD)。结果硬化高血压组除dSBP、dDBP外的观察指标均高于无硬化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的EH患者其24h和夜间平均血压高,24h、白昼和夜间血压变异性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合并高血压患者左心结构和功能异常情况以及血清心肌酶的变化.方法 103例经多导睡眠监测确诊为重度OSAHS患者,按有无合并高血压分为单纯OSAHS组(55例)和高血压合并OSAHS组(48例).同时选取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单纯高血压组)和20例健康查体人员作为对照(对照组).观察并对比4组的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两组OSAHS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率.结果 高血压合并OSAHS组的CK水平最高(P<0.05或0.01),CK-MB、LDH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CK-MB水平高于单纯高血压组(P<0.05).单纯OSAHS组的CK、LDH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单纯高血压组的LDH较对照组高(P<0.05).高血压合并OSAHS组左心室向心性肥厚、左心房增大、主动脉瓣返流、舒张早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与舒张晚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比值(E/A)<1的发生率均高于单纯OSAHS组(均P<0.05);CK、LDH、左心室向心性肥厚与AHI呈正相关(P<0.05),与LSaO2呈负相关(P<0.05);E/A与AHI呈负相关(P<0.05),与LSaO2呈正相关(P<0.05).结论 部分重度OSAHS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存在异常,而合并有高血压者此概率更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部血管的病变特点及TIA与颈部大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100例诊断为TIA的患者为TIA组,69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测量受试者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颅外段、椎动脉颅外段及双侧锁骨下动脉管腔内径及血流速度、斑块部位、形态、大小及性质,有无管腔狭窄及其狭窄程度。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颈内动脉系统TIA组及对照组斑块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系统TIA组锁骨下动脉起始处斑块发生率低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监测TIA患者颈部动脉病变的可靠方法,对预防TIA发生、发展及TIA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