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塔中地区碳酸盐岩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较低,且裂缝发育具有强非均质性的特点,钻完井往往需要进行酸压改造储层以期沟通井周缝洞体。根据该区块酸压施工曲线的形态,并结合地质和生产资料,将酸压施工曲线分为:未沟通缝洞体、沟通一定规模裂缝系统、沟通较大规模裂缝系统、沟通天然裂缝4类,以此判断酸压施工对储层的沟通改造效果。在实际酸压施工进行储层改造时,可根据压力曲线的变化形态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和施工参数,以达到有效沟通储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刘庄储气库由枯竭油气藏改建而成,X注采气井钻井时地层压力系数约0.4,钻井液极易侵入储层,封堵孔隙通道,造成储层污染,导致该井投产初期日注气能力远低于设计值,因此需要对该井进行酸化改造,解除污染。详细介绍了X井酸化酸液体系及施工工艺,通过分析施工曲线、注气曲线、指示曲线及储层评价参数等指标对酸化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X井通过酸化改造后,注气能力大幅提高,基本与设计注气能力相符,达到了解除储层污染的目的。刘庄储气库X注采气井酸化施工工艺及效果评价方法对类似储气库注采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图3,参20)  相似文献   

3.
在修井作业中,因井下地层压力亏空常常导致大量修井液进入储层,从而造成对储层不同程度的伤害。有效控制修井液进入储层的漏失量是储层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这就要求选用有效的暂堵剂建立井筒液柱实现过平衡压井。对BIO PERFOR暂堵液体系基本配方的承压指标、酸溶、储保、综合性能以及高温配方所需破胶时间等5个方面进行了室内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该体系具有良好的暂堵效果,储保效果优,配套的隐形酸完井液对该体系具有辅助破胶功能,且耐高温配方具有自行破胶和易于破胶的特点。BIO PERFOR暂堵液体系应用在一油田5口井修井作业过程中获得成功,暂堵储保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4.
系统而准确的页岩气储层参数评价对页岩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测井资料的连续性建立有效的页岩气储层参数测井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探索了页岩气储层的测井曲线定性识别标准,建立了适合该地区的页岩气储层参数定量解释模型,并通过岩心分析资料对部分解释模型加以校正,完成了S1井的页岩气储层识别、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储层物性、含气量以及地质和测井岩石脆性的评价,并借用岩心分析资料加以验证。实际结果表明,该页岩气测井评价体系能够有效的对页岩气储层参数进行评价,可以为该地区后期的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测井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对新疆台5井区储层的地质特征进行了探讨,评价了该区块的敏感性,并对该区块储层的潜在损害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该井区储层为强水敏性损害,具有较强的水敏性、中等速敏性、中等碱敏感性及中等偏强的酸敏感性。针对该地区储层孔渗特征,结合储层敏感性评价资料,初步确定适合该区域储层特性的射孔液体系,该体系性能稳定,流变性能好;抑制黏土膨胀的能力强;热滚回收率为95.5%;降低射孔液表面张力明显,降低率超过50%;缓蚀效果好,腐蚀速率仅为0.00213 mm/a。岩心损害试验结果表明,该体系对储层岩心的渗透率恢复值在90%以上,能够有效保护新疆台5井区的储层。现场应用效果优良,试验井的产量比对比井的产量提高约10%~30%。  相似文献   

6.
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包括地震属性和地震反演2大类,目前2种技术适用的储层条件尚不明确,造成井间储层预测过程中没有固定标准。对于储层预测成果可信度的判别仍多为后验证,采用与已知井点信息比对的方式,由于预留后验井数量限制,地震成果资料检测不足,应用中容易出现预测失误。对萨北开发区28个连续的沉积单元开展地震储层预测后的符合率验证,结合储层地质特征,建立地震预测能力与地质条件的相互关系,评价地震技术的适应性。评价结果显示,地震属性适合3m以上砂岩和厚层泥岩预测,地震反演主要能够提高薄层砂岩预测能力;各单元预测符合率的高低取决于单元所处的沉积旋回位置以及储层特征;同一沉积单元内部不同位置地震预测能力仍存在差别。应用层次控制微相优化组合方法可以进行地震预测成果真实性预判,对沉积单元、储层位置、砂体类型进行预测,加深了研究区的地质认识程度。配合井震动静结合措施优选指导研究区开发实践,达到剩余油挖潜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T油田属于低渗裂缝-孔洞型碳酸盐岩储层,主要采用水平井大规模多级交替酸压技术进行改造、建产,但酸压改造有效率较低,建产不明显。为提高水平井酸压工艺改造效果,快速找出影响水平井产能的主控因素,采用信息量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2种方法对T油田水平井产能影响因素进行了计算与对比分析,确定了各个影响因素对产能影响程度的大小。结果表明,水平井酸压工艺、储层反射类型、储层有效厚度和酸压施工段数是影响T油田水平井产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裂缝的存在对致密砂岩油藏渗流特征和开发效果有较大影响。选取松辽盆地北部致密砂岩岩样,采用恒定驱替压差、恒定净围压2种试验方法评价了人工裂缝对致密砂岩岩心应力敏感性影响,通过建立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油水相对渗透率计算模型,利用非稳态恒压法测定得到了致密砂岩储层岩心造缝前后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分析评价了裂缝对致密砂岩油藏渗流特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带裂缝致密砂岩岩心具有强应力敏感性,增大孔隙内压可以促进裂缝开启,降低应力敏感性损害程度;裂缝的存在,使致密储层岩心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共渗区范围增大,驱油效率增加,残余油饱和度下水相相对渗透率显著增大,改善了致密砂岩储层的整体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9.
M油田已进入注水开发阶段,地下油水性质已发生改变,需进行储层伤害性评价和储层敏感性分析。通过分析储层物性、孔喉特征和黏土矿物成分,储层潜在的伤害为碱敏、分散/运移、酸敏、结垢、出砂;通过对取心井HD4-3井和HD4-4井进行储层敏感性试验评价,表明储层速敏类型主要为中等偏弱,水敏类型主要为中等偏弱,盐敏类型主要为中偏弱盐敏,其次为弱盐敏,酸敏类型为中等偏弱,碱敏类型为弱碱敏,为后期注入水水质评价提供了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10.
水平井分段酸压是低渗、致密碳酸盐岩储层改造的有效措施,尚无有效的监测方法验证压裂改造后各压裂段对产油产水的贡献。笔者用新型化学材料做示踪剂,该示踪剂无毒无放射性,与地层吸附率极低,试剂检测灵敏度达到10~(-3) mg/L,水剂只与水亲和,油剂只与油亲和,可以对油、水两相单独测试并分别评价产出剖面。该示踪剂适用于高温酸性环境,与酸压工作液配伍性良好,油剂可良好分散在胶凝酸体系中。该研究可解决致密油气田水平井分段酸压改造产能监测困难的问题,为该类区块水平井分段酸压效果评价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不稳定试井和生产测井都是目前油气田动态检测的重要手段。相态重新分布使不稳定试井特征曲线异常,给凝析气井试井解释带来困难,但同时也给异常复杂的试井特征曲线分析提出了新的问题。通过对凝析气井不稳定试井特征曲线和测试资料进行分析及对比研究,阐述了受相态重新分布影响的试井特征曲线与生产测井结论的联系,能够对相应射孔层位的产出做出定性判断,为凝析气井生产动态监测提供一种新的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2.
大庆西部外围地区齐家北油田特低渗透扶余油层具有埋藏深、厚度薄、砂体零散的特点,针对首次注水开发的油田注水井吸水能力低的情况,在了解储层微观次生孔隙发育特征的基础上,提取了反应储层物性的测井参数,并根据同位素资料确定注水井单层吸水能力,建立了单层吸水能力的物性参数界限标准,同时,提出了表征连通状况模糊综合判断因子,综合考虑储层物性和连通状况,对欠注井吸水能力进行了判别和分类。为确保特低渗透储层"注够水、注好水",以建立有效驱替系统为根本,根据欠注井成因,有针对性研究了治理污染储层的高压酸化措施、治理物性差储层的水力深穿透与压裂结合的措施以及提压注水等改造措施。现场应用表明,周围油井见效明显,实现了特低渗透储层有效驱替,可以为同类油田的欠注井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A气田已压裂井储层岩石学特征、孔渗物性特征、孔隙及喉道类型、孔隙结构类型等储层特征及压汞和气水相渗等资料,研究了储层特征对压裂效果的影响,明确了渗透率决定压后产能、含水饱和度决定压后产水的规律。低渗储层渗透率主要受粒度、填隙物、微观孔隙结构和成岩作用等方面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当储层的含水饱和度接近相渗分析的束缚水饱和度时,压后产大水的可能性不大;含气饱和度接近相渗分析的残余气饱和度时,压后以产水为主。为提高A气田低渗气藏压裂效果,压裂选层时应重视渗透率、含水饱和度的求取。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页岩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利用扫描电镜、核磁共振、高压压汞及低温氮气吸附4种手段对页岩样品开展实验分析,获取了不同实验方式下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和定量评价参数,分析了各实验方法在孔隙特征定性和定量评价上的利弊。在此基础上,利用二次拟合方法构建了孔隙结构的全孔径曲线,实现了微观孔隙结构全孔径联合精细表征。结果显示,风城组页岩油储层整体孔隙度低、孔隙类型复杂多样;样品的全孔径分布曲线呈多峰分布特征,孔径分布跨度大,60%的孔体积主要在孔径10~30nm的孔隙中,说明页岩样品的孔隙主要以小孔及微孔为主;在孔径小于30nm的区间内,孔隙大小与总有机碳(TOC)含量及黏土含量关系密切。上述研究结果为研究区页岩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评价提供了更为精确的方案。  相似文献   

15.
顺9井区志留系储层埋藏较深,钻井过程中井壁垮塌、漏失现象严重,井下情况复杂。对顺9井区现场使用的油基钻井液体系进行了常规性能、抑制性及保护储层性能评价。结果表明,现场用油基钻井液抗温性能、抗污染性能及油气层保护性能都较差,有待进一步改善。通过对现用油基钻井液流变性能的调节、稳定性能的控制及储层保护性能的调整,优化出了一种柴油基钻井液体系。室内试验评价表明,优化后的柴油基钻井液体系流变性能良好,具有抑制性强、抗温、抗污染及储层保护性能好等特点。现场试验也表明该钻井液体系确实解决了储层坍塌掉块问题,能够满足钻井工程、井壁稳定和保护油气层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从体系交联性能、耐温耐剪切性能、滤失性能、破胶性能、助排性能以及储层岩心伤害性能等对一种由人工合成的线性胶稠化剂配置而成的新型线性胶压裂液体系进行了室内评价,并在红河油田红河121井长81层进行了现场应用。室内评价结果及现场应用表明,新型线性胶压裂液体系携砂性好,60℃条件下连续剪切90min时压裂液黏度仍保持在100mPa·s左右;破胶彻底,残渣低,在储层温度下均能完全破胶,且180min内破胶液黏度均小于5mPa·s,60℃时破胶后的残渣含量为18mg/L;破胶液黏土防膨效果较强,防膨率达到82.5%;破胶液表、界面张力较低,55℃时,破胶液的表面张力为26.7mN/m,界面张力为1.24mN/m,利于压后返排;破胶液对岩心平均伤害率仅为15.3%,伤害较低,该压裂液既能满足现场压裂施工和压后快速破胶返排的需要,又利于保护储层。  相似文献   

17.
为了给碳酸盐岩储层酸压改造方案的设计提供详实准确的储层物性数据,通过X-射线衍射、电子显微镜扫描分析、岩石薄片鉴定等方法对某低渗油田若干油井的储层岩心做了细致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低渗油田碳酸盐岩储层孔隙发育、连通性好,地质过程有利于油气的储存;方解石和白云石是主要的酸敏性矿物,同时由于黏土矿物的存在使得储层具有一定的水敏性;岩心渗透率极差,应力敏感性损害程度为中等偏弱,岩心的临界应力应在3.5MPa上下.据此可充分认为酸化压裂是对该油田储层改造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也为酸化压裂液体系的选择和酸压工艺的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针对顺北5-7井奥陶系地层采用水基钻井液钻进时坍塌掉块严重且井下复杂情况频发的问题,开展了油基钻井液在超深层奥陶系地层的探索性应用研究.分析了奥陶系地层井壁失稳的原因,对比评价了不同配比的主乳化剂、辅乳化剂、润湿剂等自主产品以及柴油对钻井液乳化稳定性能的影响,形成了油基钻井液性能现场调控方法;采用"密度控制"与"段塞堵漏+随钻堵漏"相结合的堵漏工艺,在小井眼储层段堵漏材料类型与粒径选择受限的情况下,有效降低了油基钻井液损耗.该井油基钻井液施工井段扭矩平稳,无掉块,平均井径扩大率仅为12.22%;裂缝性储层段钻进过程中油基钻井液漏失量控制在0.44m3/h以下;酸压后自喷求产小时产油19.8m3,折合日产气136535m3,表现出良好的井筒强化效果和储层保护效果,为探索油基钻井液在超深层奥陶系地层的应用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常规酸酸压时,由于酸岩反应剧烈,酸液主要消耗在近井地带,难以形成长缝。为提高储层酸压效果,江苏油田自主合成了一种VES (黏弹性表面活性)稠化酸。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该VES稠化酸对裂缝壁面的酸蚀效果及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并进一步研究了注入排量、注入工艺对酸蚀效果及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VES稠化酸具有一定的缓速性能,应用于深度酸压中可以增加裂缝的有效长度,减少近井地带的溶蚀;注酸排量的增加有利于提高裂缝有效长度,注酸排量的降低有利于提高裂缝导流能力;相比于单级注入,多级交替注入酸压工艺可以改善裂缝壁面的酸蚀效果,有利于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提高和有效缝长的增加。研究结果可为酸压方案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结合徐深气田火山岩气藏的地质特征,提出了钻井施工中井壁稳定性差、裂缝发育造成的漏失严重、储层高含的CO2气体易腐蚀套管及钻井作业条件苛刻等技术难点。徐深气田营城组安全钻进的密度窗口很窄,控压钻井更适合于控制井涌、井漏现象,从而提高了井控安全性。通过从控压钻井设计、井身结构、钻井液体系、提速工具等方面优化钻井设计,2015年徐深气田的7口设计井节省费用3000余万元,这对今后徐深气田的开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