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不同种植密度对蓖麻生长性状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不同种植密度下的蓖麻生长状况的试验,结果表明:蓖麻在不同种植密度下,株高、叶面积系数、净同化率、产量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1.2万株/hm2的种植密度,产量为3 750~4 500kg/hm2,灌浆成熟期株高210~230cm,叶面积系数2.0~2.5,开花期净同化率7.9~8.4g/m2.d为宜。  相似文献   

2.
以矮秆蓖麻CSR268为材料研究不同群体密度对蓖麻各性状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群体密度对CSR268株高、株穗数、穗粒树等产量性状及叶面积系数、净同化率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29083株/hm^2-47451株/hm^2群体密度条件下,以38267株/hm^2产量最高(2208.8kg/hm^2),(2108.8kg/hm^2),其次为42859株/hm^2,且显著高于其它群体密度。  相似文献   

3.
DK743引种高产群体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DK743玉米杂交种的密度效应,结果表明:(1)经济产量-密度方程呈渐近线型,经济系数-密度方程呈指数下降型.(2)密度为6.75×104株/hm2的群体经济产量最高为13 300.33 kg/hm2,干物质积累总量为2 6447.26kg/hm2,平均干物质生产率为211.69kg/hm2@d,收获穗数6.75×104穗/hm2,穗粒数559粒,千粒重352.49g,经济系数0.502 9.吐丝期叶面积系数最大值为4.649 7,成熟时3.805 9,群体叶面积发展动态为前慢,中快,后衰缓,全生育期总光合势(LAD)408.95×104m2@d/hm2,平均净同化率为6.75 g/m2@d,为最佳产量群体结构.  相似文献   

4.
不同种植方式下马铃薯的群体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净作制和套作制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群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净作条件下获得最高产量的最佳密度为7.5万~9.0万株/hm2,套作条件下获得最高产量的最佳密度为5.25万~6.75万株/hm2.栽培方式不同,各项最佳生理指标也不一样,净作条件下叶面积系数1.14~1.16,总光合势153.30万~169.35万(m2·d)/hm2,干物质积累量8975.85~9345.00kg/hm2,净同化率为5.31~5.64g/(m2·d);套作条件下叶面积系数为0.85~0.86,总光合势107.10万~126.15万(m2·d)/hm2,干物质积累量6921.75~7437.00kg/hm2,净同化率为5.47~5.98g/(m2·d).  相似文献   

5.
采用二裂式裂区设计,对紧凑型、半紧凑型、平展型3种株型玉米品种的密度及产量结构、叶面积系数、干物质重、光合势、净同化率等主要群体质量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紧凑型玉米临奥4号最佳产量水平密度为4000~4800株/667m2,其主要质量指标:最大叶面积系数3.39~4.14,干物质积累量1523.60~1632.00kg/667m2,总光合势16.11万~19.98万m2·d/667m2,平均净同化率为7.39~8.34g/(m2·d).半紧凑型玉米毕玉2406最佳产量水平密度为3200~4000株/667m2,其主要质量指标:最大叶面积系数2.67~3.15,干物质积累量1159.36~1334.80kg/667m2,总光合势16.35万~18.79万m2·d/667m2,平均净同化率为6.68~6.82g/(m2·d).平展型玉米毕单13号最佳产量水平密度为3200~4000株/667m2,其主要质量指标:最大叶面积系数3.81~4.23,干物质积累量1209.60~1390.00株/667m2,总光合势22.68万~24.96万m2·d/667m2,平均净同化率为5.16~5.22g/(m2·d).  相似文献   

6.
试验以大穗型(450万穗/hm2左右)、中间型(525~600万穗/hm2)、多穗型(675万穗/hm2左右)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三种类型小麦品种产量表现,筛选适宜胶东半岛种植且大面积实现9750 kg/hm2超高产水平的冬小麦品种,筛选结果以烟农24、烟2070为代表的多穗型品种为首选。试验系统分析了三种类型小麦群体的动态变化特点,指出胶东半岛多穗型品种9 750 kg/hm2超高产群体质量指标:每公顷成穗720万,起身期分蘖成穗率45%,穗粒数40粒,千粒重38 g,最大叶面积系数为8.6,高效叶面积率75%,有效叶面积率95%以上。  相似文献   

7.
以玉米品种北青340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5个密度处理,研究北青340对不同密度产量及机收籽粒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穗长和千粒重先略微增加后下降,穗粗和穗粒数减少。不同种植密度对北青340的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较大,对穗长和穗粗的影响较少。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先增加后降低,密度为8.75万株/hm2时株高最高,为279.83 cm,密度为6.50万株/hm2时株高最低,为262.76 cm,两个处理之间相差17.07 cm。穗位高和第7~9节间长增加。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破损率和落粒率呈上升趋势,密度为9.50万株/hm2时最高,分别是5.03%和1.97%,密度为6.50万株/hm2时最低,分别为3.98%和1.29%;杂质率没有明显变化规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产量先增加后下降。密度为8.0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为11 473.61 kg/hm2,密度为9.50万株/hm2时产量最低,为9 956.53 kg/hm2,两个处理产量相差1 517.08 kg/hm2。密度处理6.50万株/hm2、7.25万株/hm2、8.00万株/hm2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北青340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50万~8.00万株/hm2。  相似文献   

8.
裘敏  魏亦勤  张双喜  李红霞  刘旺清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784-11784,11797
[目的]探究优质专用型小麦品种产量潜力的发挥,为大面积推广,实现优质高产高效提供技术指导。[方法]在中等肥力水平下,设450万、525万、600万、675万、750万粒/hm25个密度处理,研究密度对面条型小麦品种宁春35号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密度处理下,宁春35号各阶段发育进程和株高的遗传性相对稳定;除450万粒/hm2处理外,其他处理结实小穗数随密度增加而下降;有效穗数随密度增大而增加,穗粒数、穗粒重和千粒重随密度的增加而下降;450万粒/hm2处理的千粒重最高36.8g,产量也最高,为5965.5kg/hm2,密度为600万粒/hm2的产量次之,其余处理随密度的增加产量呈下降的趋势。[结论]中等肥力水平下,宁春35号较为理想的密度是450万~600万粒/hm2,有利于提高群体和个体质量,夺取高产。  相似文献   

9.
紧凑大穗型玉米品种陕单902适宜密度与产量潜力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4年2个试验点的密度定额试验表明,密度对紧凑大穗型玉米品种陕单902的有效总花数影响较小,而对穗粒数、成粒率影响较大,籽粒产量的提高与成粒率、穗粒数和群体总粒数的增加密切相关,其适宜种植密度一般不应超过52 500株/hm2,产量最高时最大叶面积系数可达到4.70,作物生长率为19.80 g/m2*d,光能截获量可达到90%,吐丝至成熟期干物质提高1 kg,陕单902籽粒产量可增加0.6356 kg.  相似文献   

10.
为了确定小麦的最佳播期与密度,开展了不同播种期与种植密度对小麦品种天禾3号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小麦产量、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随播期推迟呈下降趋势,成穗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播种期和种植密度两因素互作条件下,10月15日播种、密度330万株/hm2处理成穗数最高,10月5日播种、密度195万株/hm2处理穗粒数、千粒重最高,10月10日播种、密度240万株/hm2处理产量最高。综合考虑,天禾3号在鹤壁市的最佳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分别为10月10日、240万株/hm2,此播种期和种植密度条件下产量最高,达9 710.9 kg/hm2。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文化、政治等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劳动关系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它已经成为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在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理念的支撑下,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将成为企业竞先追求的瑰宝。长期以来,黑龙江地区相对落后的发展状况,一直使当地劳动关系更多沿袭计划经济下的劳动关系色彩,与京津地区的劳动关系特征有较大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完全可以通过两地劳动者在某些重要问题上的认知映射出来,既而为调整劳动关系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2.
2009年4月对绥化市北林区153个居民小区的生态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小区生态建设的现状以及与生态小区的差距。结果显示:居民住宅小区由居住型向舒适型过渡,居民住宅小区功能由单一向多功能过渡,小区物业管理向专业化迈进,小区建筑由高能耗向低能耗过渡。针对目前小区生态建设的基本状况,提出了绥化市生态小区的发展和规划建议,为其他生态小区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海南山区耕地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为热带山区耕地土壤养分管理提供思路。以海南五指山市耕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阐述土壤养分现状,探讨其土壤养分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五指山耕地土壤总体呈酸性,其p H值为5.1;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和中量元素(钙、镁、硫)含量均为中等或偏下水平,土壤有效铜和有效锌含量较为丰富。五指山耕地土壤酸化和养分含量分布不均主要与气候、母质分布和施肥不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14.
苜蓿引进品种半干旱、半湿润区适应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苜蓿王、Spreador-3、Pick 3006和Pick 8925是从美国和加拿大引进的优良苜蓿品种,以国产中兰1号为对照品种,2002-2004年在兰州半干旱地区开展引种试验,2008年与2009年在半湿润区天水甘谷继续开展适应性试验,同时对其营养成分和抗旱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引进的4个苜蓿品种,在半干旱、半湿润区均能正常生长生活,完成生育周期的全过程,无异常表现,未发现病虫害侵染,苜蓿王的抗旱性最强,鲜草产量在半干旱区兰州达68 715.8 kg/hm2,在半湿润区天水高达125 642.8 kg/hm2;Spreador-3具叶大、杆中实、抗倒伏等优良特性,对照中兰1号具优良抗旱性能,建议3种苜蓿在中国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及半湿润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5.
王献溥  于顺利  陈宏伟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4):11186-11187
分析砀山酥梨种质资源保护区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根据农田保护区的含义指出对其有效管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杨泽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190-13191
介绍了毕节试验区建立的背景,分析了1988~2007年毕业试验区农业领域的阶段性成效,提出了岩溶贫困山区农业发展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现代与传统农业区域农村居民点格局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寻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区即垦区与传统农业区即农区农村居民点格局的差异及农业发展状态对居民点格局的影响,基于抚远市现代与传统农业区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现状,运用空间统计分析与景观格局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对两类农村居民点即聚居居民点与田间散居住宅进行定量化研究。结果表明:现代农业区与传统农业区聚居态主要农村居民点标准差椭圆的长短轴差值、形状指数以及居民点规模全局聚类值与显著性检验分别为:8 743.39与13 426.64 m、10.98与15.18、0.107 478与0.000 015、2.26与0.67,田间散居住宅的数量依次为1 742与487个现代农业区散居住宅核密度远高于传统农业区,表明二者的农村居民点格局存在显著的差异,现代农业区聚居态主要农村居民点规模呈现出全局高值的集聚特征,空间分布较为均匀,形状较为简单,其田间散居住宅密度较高分布较为密集,传统农业区聚居态主要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随机,形状相对复杂,其零星分布散居住宅;现代农业区水田种植比例与耕作半径较大耕作强度较高耕种期内农民选择在田块间建立散居住宅以提高耕作效率,即水田种植比例与耕作半径是导致现代与传统农业区田间散居住宅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传统农业区的农田基础设施与田块特征尚不完善,而聚居态主要农村居民点布局对农业生产条件的依赖性较大,即农田基础设施与田块特征是造成现代与传统农业区聚居态主要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差异的关键因素。未来黑龙江省在进行农村居民点整治时应对现代与传统农业区进行分区整治,现代农业区应充分考虑耕地结构与耕作半径,传统农业区应注重农田基础设施与田块的特征,以实现黑龙江省现代与传统农业区土地的高效与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18.
应用控制法量算面积的原理,对福建沿海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查量算。文中叙述了控制法的原理,设计了面积量算的程序,并列举部分算例说明其应用。实际量算结果表明控制法是量算土地面积的一种较为严密的方法,值得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19.
社区管护区的基本含义和管理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社区管护区的基本特点和现存问题,以期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使其能更加健康地发展,并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建立了通过对茶树叶片进行扫描,利用Photoshop软件同时获得多张叶片及其受害部位的像素值,从而快速计算茶树叶片受害面积以及受害面积百分率的测定方法,并对此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扫描分辨率为150dpi时,扫描时间和存储占用空间较优,测定效果和高分辨率扫描效果基本一致,该方法测定结果与人工测定结果无显著差异,其效率远远高于人工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