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钾肥对砂质潮土夏玉米产量及土壤钾素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砂质潮土上设置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钾量与钾肥施用方式对夏玉米产量及土壤钾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钾肥用量的增加,夏玉米产量、土壤速效钾含量和植株钾素积累量均增加,要保持土壤速效钾平衡,钾肥用量应达150kg/hm2以上。相同施钾水平下,分次施钾的增产增收效应、钾肥当季回收率均显著高于一次基施肥处理。从钾肥的增产增收效应、钾肥当季回收率、土壤钾素平衡等多方面综合分析,以施钾量225kg/hm2分次施用时效果最好,与不施钾处理相比可增产1026kg/hm2,钾肥当季回收率为45.9%,并实现土壤速效钾的盈余。  相似文献   

2.
黄泛沙土地区玉米施钾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对黄泛沙土玉米、小麦轮作田的玉米进行施钾效应的研究,试验研究表明:玉米、小麦两季分别施用氯化钾180 kg/hm2,玉米产量较两季均未施钾肥的增加1596kg/hm2,增产29.8%;土壤速效钾含量比试验前增加0.5 mg/kg,玉米单季施用氯化钾360kg/hm2(小麦不施钾)的,玉米产量较两季未施钾的增加1623 kg/hm2,增产30.4%,土壤速效钾增加2.3 mg/kg,玉米单季不施钾,前茬小麦单季施钾  相似文献   

3.
在云南省曲靖市开展2组旱地玉米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磷钾施肥量对玉米生物量和养分的积累、养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氮磷钾养分吸收积累高峰期在抽雄期;磷素和钾素的供应对玉米产量有显著影响,钾素的影响大于磷素。P 120 kg/hm2、K 75 kg/hm2(P2K2)处理搭配合理,地上部分的生物量积累和子粒产量在所有处理中最高,产量比其他处理高3.90%~24.74%。P 60 kg/hm2、K 75 kg/hm2(P1K2)处理的磷肥利用率和磷素农学效率较高。P2K2处理的钾肥利用率和钾素农学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磷肥用量对土壤速效磷及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通过两年田间肥料定位试验,研究北疆灰漠土区不同磷肥用量对土壤速效磷含量以及玉米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磷肥或施磷量较低(75 kg/hm2)时,土壤速效磷含量显著降低;施磷量为150 kg/hm2时土壤速效磷含量基本维持平衡;施磷量为300 kg/hm2时土壤速效磷在0~40 cm土壤积累明显。施磷肥可显著增加玉米干物质量,施磷量超过150 kg/hm2干物质量增加不明显。玉米植株的氮素和磷素积累量随施磷量增加而显著增加,磷肥对玉米植株磷素养分的分配影响不大,但可显著促进氮素向子粒的转运,氮素在子粒的分配比例显著增加。施磷肥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施磷量为150 kg/hm2可维持土壤速效磷平衡并获得高产,是该区玉米的适宜磷肥用量。  相似文献   

5.
通过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灌溉定额150 mm、总施K2O 80 kg/hm2条件下,2019、2020通过对5个处理按照不同生育时期进行不同分配比例施肥,研究不同方式施肥对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玉米产量和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钾肥分次施用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钾肥全部基施处理,以K4处理(钾肥30%基肥、25%拔节追肥、40%大喇叭口追肥、5%抽雄追肥)产量最高。2019、2020两年产量相比全部基施处理高5.3%和5.6%。对于钾素的吸收,植物吸钾的高峰期为大喇叭口期-抽雄期,其次为拔节-大喇叭口期,两年分别达121.1、119.35 kg/hm2。K4处理的钾肥利用率、钾肥偏生产力和钾肥农学效率均为最高,钾肥利用率达49.04%、50.71%,明显提高玉米钾素利用效率。将钾肥基施与追施相结合,相比于全部基施和全部追施,能提高玉米对钾肥的吸收与利用,进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6.
为指导河南小麦/玉米生产中钾肥的合理施用,于2010-2012年在高、中和低三种土壤供钾水平的试验点,研究了施钾量及施钾技术对小麦/玉米轮作产量、钾肥利用效率及土壤钾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钾、中钾和低钾土壤上施用钾肥,玉米分别增产4.76%~12.49%、7.56%~16.08%和7.01%~22.61%;小麦分别增产6.87%~13.87%、11.19%~18.57%和18.71%~27.49%。在不同供钾水平土壤上小麦钾肥利用效率均高于玉米,钾肥偏生产力表现为高钾点>中钾点>低钾点,高钾点钾肥当季利用率较高,低钾点的农学效率较高;当施钾量为90、135 kg·hm-2时,小麦和玉米均以钾肥分2次施用效果较好;施钾量为45 kg·hm-2时,玉米以底施较好,小麦以追施较好。低钾和中钾点在施钾量大于45 kg·hm-2时,基本就能维持土壤钾素平衡,而高钾点则在施钾量大于90 kg·hm-2时土壤钾素才有盈余。综合来看,高、中和低钾点适宜的钾肥用量分别在45、90、135 kg·hm-2左右,以钾肥分2次施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通过2014~2015年连续两年田间试验,研究覆膜滴灌条件下不同钾肥用量对玉米产量、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施钾增加玉米穗粒数和百粒重,玉米产量随施钾量的增加先增后降,通过玉米产量(y)和施钾量(x)二次曲线拟合,得出最佳施钾量为92.8~105.0 kg/hm~2。与不施钾肥处理相比,施钾显著提高玉米拔节期至成熟期钾积累量,其中灌浆期和成熟期钾积累量以钾肥用量90 kg/hm~2处理最高;施钾提高吐丝期至成熟期钾素分配比例,提高幅度分别为2.7%~28.4%。与不施钾肥处理相比,施钾显著提高玉米钾素转运量、转运率及子粒吸钾量,并随施钾量的增加先增后降,均以钾肥用量90 kg/hm~2处理最高。  相似文献   

8.
不同施钾水平对玉米干物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韩立军 《玉米科学》2006,14(5):127-129
试验研究了不同施钾水平对玉米干物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叶、鞘干物质重与施用钾肥有关,在子粒灌浆期达到最大值,蜡熟期叶、鞘干物质重均呈下降趋势;茎秆和地上干物质总重量与钾肥水平有关,干重随生育进程推进而增加;钾肥用量在0~180 kg/hm2水平内,玉米产量随钾肥用量增加而提高,当钾肥用量达240kg/hm2水平时玉米产量则下降。在试验土壤肥力条件下,180 kg/hm2施钾肥水平玉米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9.
钾肥对玉米的增产增收效果与利用率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钾对玉米有较显著的增产作用。以施用K2O 50~100kg/hm2可以获得最大产量和最高收益。钾肥在风沙土上增产、增收效果好于淡黑钙土和黑土,在黑钙土上好于黑土。施钾量与玉米产量关系式为y=a+bx+cx2。土壤有效钾含量与施钾最大增产量呈极显著的直线负相关y=3491.5-23.00x。玉米施钾可提高植株和子粒含钾量和干物质产量,因而明显提高吸钾量。在中肥力黑土上施用100kg/hm2钾(K2O)的利用率为37.56%。  相似文献   

10.
钾肥对玉米子粒灌浆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研究钾肥对玉米光合特性、子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钾肥对玉米果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光合强度和玉米子粒灌浆及产量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钾肥的适宜施用量在90~135 kg/hm2。  相似文献   

11.
2018-2019年在宁夏银川平吉堡开展田间试验,设6个(0、60、120、180、240和300 kg/hm2)钾肥用量,研究钾素用量对玉米子粒中淀粉合成酶活性、淀粉含量及产量的调控机理。结果表明,施钾显著提高玉米子粒淀粉含量及淀粉合成酶活性,降低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比值,各处理中以施钾量为180 kg/hm2时子粒淀粉含量、酶活性和产量最高。子粒中淀粉酶活性于开花后35 d达最大值,180 kg/hm2钾肥处理比不施钾肥,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GP)、淀粉分支酶(SBE)、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和束缚态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分别提高38.97%、22.63%、27.64%、36.19%和28.23%。成熟期180 kg/hm2处理比不施钾肥处理,总淀粉含量提高29.82%,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比值降低11.36%,产量增加18.14%。综合考虑玉米淀粉合成酶活性、淀粉含量及淀粉组分和产量等因素,宁夏旱区滴灌条件下的适宜施钾量为180 kg/h...  相似文献   

12.
不同钾肥对风沙土钾素动态变化及玉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帅  张迪迪  刘烁然  朱希茹  应飞宇  高强 《玉米科学》2020,28(1):160-164,171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常规氯化钾、常规硫酸钾、晶体氯化钾和硫酸钾镁4种不同钾肥对风沙土钾素动态变化及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钾肥的施入均显著提高土壤速效钾(包括水溶性钾和交换性钾)、缓效钾及沸硝酸钾的含量。除土壤缓效钾含量在施肥后15 d达到峰值外,其他形态钾含量在施肥后12 d达到峰值。随着玉米生育期的延长,土壤速效钾含量呈"双峰"波动趋势,土壤缓效钾和沸硝酸钾含量波动较小。4种钾肥处理显著影响玉米6叶期植株的生长,对成熟期的农艺性状和含量无显著影响。植株吸钾量和钾肥回收利用率以硫酸钾处理最高。4种钾肥均能保证玉米生育期内的钾素需求,综合植株钾素吸收与利用状况考虑,常规硫酸钾的效果略优于其他3种钾肥。  相似文献   

13.
施钾对春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及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通过连续两年田间试验,研究吉林省中部玉米主产区施钾对春玉米产量、养分吸收、转运、分配及钾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钾肥可显著提高春玉米产量,在一定施钾范围内,春玉米产量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钾量超过90 kg/hm2后产量不再增加,根据玉米产量(y)和施钾量(x)拟合,得出最佳施钾量为82.9~86.6 kg/hm2。施钾肥可提高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和积累总量、养分最大吸收速率和吸收总量,提前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和养分最大吸收速率出现的时间。施钾可提高春玉米氮、磷、钾养分向子粒的转运量及转运率,施钾量30~90 kg/hm2范围内抽雄期养分积累量与子粒转运量和转运率呈正比,当施钾量超过90 kg/hm2后,氮、磷、钾养分转运出现负效应。钾素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随着施钾量的增加而下降,钾肥当季回收率以施钾量90 kg/hm2处理最高。在吉林省中部玉米主产区,适宜施钾量为82.9~86.6 kg/hm2。  相似文献   

14.
钾肥不同施用方式对春玉米钾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先玉335为供试品种,通过连续两年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钾方式对春玉米钾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2钾作基肥施用、1/2钾在拔节期追施的处理产量两年均最高,且肥料回收利用率提高1.7~10.3个百分点,玉米的干物质量和钾素积累量在整个生育期表现最好。施钾可显著提高春玉米产量,钾肥分次施用比一次性基施的产量有所提高。钾肥追施次数过多、追施时期过晚对玉米产量和钾肥利用率的影响均不显著,且不利于玉米营养体中的钾素向子粒转运。综合考虑玉米产量、钾肥利用效率和钾素吸收利用等因素,1/2钾作基肥、1/2钾在拔节期作追肥为最佳施用方式。  相似文献   

15.
钾素对小麦产量与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高产品种的引入和推广,氮、磷用量的增加,以及有机肥用量的减少,土壤钾素在逐步降低,钾肥用量更是不足,因而如何合理施用钾肥,提高钾肥对小麦产量与品质作用的研究已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本文从钾素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构成因子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对该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通过连续两年(2015~2016年)在吉林省中部玉米主产区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玉米产量、开花后干物质积累、转运与分配特征以及土壤无机氮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氮肥处理相比,施氮处理2年玉米产量平均增幅为13.1%~42.1%,其中以施氮量210 kg/hm2处理产量最高。随施氮水平的增加,玉米茎干重、叶干重呈上升趋势,子粒干重呈先增后降趋势;施氮处理较不施氮肥处理显著提高玉米开花后不同器官干物质向子粒的转运量、转运率和营养体对子粒的贡献率(P0.05),均以施氮量210 kg/hm2处理为最高。开花期至成熟期0~20 cm土壤无机氮含量,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相关分析表明,玉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转运量与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均呈正相关关系,除穗数外,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因此,适宜的施氮量可提高土壤无机氮含量,促进玉米开花后干物质积累与转运,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